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文章

IgA肾病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方梦婷, 司美君, 余学清
    摘要 (644) RichHTML (538) PDF全文 (196)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组织系膜细胞2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2,CR2)的表达及其参与补体C3沉积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按照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将患者分为补体C3沉积<2+组和补体C3沉积≥2+组,收集基线资料、血浆和肾组织样本(以肾癌周围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的血浆IgA和补体C3浓度,比较不同补体C3沉积组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指标、血浆IgA和C3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IgAN患者肾组织和肾癌周围正常肾组织中IgA、补体C3和CR2表达及共定位情况。体外培养系膜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IgA蛋白(2 g/L)刺激系膜细胞8 h,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系膜细胞CR2的表达;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分析两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不同功能组成。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75例IgAN患者,其中补体C3沉积<2+组25例,补体C3沉积≥2+组50例。补体C3沉积≥2+组尿红细胞计数为阴性、1+、2+、3+~4+者分别占2.0%、8.0%、18.0%、72.0%,较补体C3沉积<2+组(4.0%、4.0%、52.0%、40.0%)血尿更严重(Z=-2.320,P=0.020),同时补体C3沉积≥2+组牛津病理分型S1占比高于补体C3沉积<2+组(68.0%比40.0%,χ2 =5.389,P=0.020),而两组在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以及牛津病理分型其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补体C3沉积≥2+组血浆IgA质量浓度较补体C3沉积<2+组高[3.62(2.95,5.53)g/L比2.72(2.15,4.24)g/L,Z=2.405,P=0.016],而血浆补体C3质量浓度较补体C3沉积<2+组低[199.6(116.0,328.0)mg/L比319.2(158.3,454.5)mg/L,Z=-2.383,P=0.01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与IgA沉积强度呈正相关(rs=0.441,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gAN患者肾小球IgA和补体C3沉积存在共定位,CR2表达与补体C3沉积具有一致性,且CR2与补体C3共定位。体外细胞实验中,Western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gA蛋白组CR2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IgA蛋白刺激引起系膜细胞发生活跃的通路变化。 结论 IgA蛋白刺激系膜细胞表达CR2参与补体C3沉积可能是IgAN补体C3活化的重要机制。

  • 郑茜子, 李惊子, 赵酉璐, 杨宏宇, 王素霞, 张宏, 杨莉
    摘要 (606) RichHTML (520) PDF全文 (227)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尿沉渣镜检及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31日至2015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肾活检时是否合并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肾活检当日留取中段晨尿样本行尿沉渣镜检,观察尿液中细胞及管型等有形成分改变。比较AKI组和非AKI组IgAN患者临床资料、尿沉渣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临床病理和尿沉渣指标与AKI及尿沉渣指标与IgAN牛津病理分型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该研究纳入IgAN患者502例,年龄(36.1±12.1)岁,男性261例(52.0%)。IgAN患者肾活检时合并AKI 57例(11.4%),包括肉眼血尿相关AKI 10例、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0例、新月体性IgAN 9例、恶性高血压肾损伤6例及多种病因或病因不明22例。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男性比例、合并恶性高血压比例、24 h尿蛋白量、尿红细胞数及肉眼血尿、白细胞尿、尿沉渣有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管型比例均较高(均P<0.05)。肾病理改变方面,AKI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2)及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C2)比例均高于非AKI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24 h尿蛋白量、尿沉渣红细胞数、颗粒管型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评分均与AKI相关(均P<0.05)。尿沉渣中有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脂肪管型与毛细血管内增殖(E)及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评分(C)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尿沉渣中有红细胞与系膜细胞增殖(M)评分存在相关性(OR=2.613,95% CI 1.520~4.493,P=0.001);有红细胞(OR=1.723,95% CI 1.017~2.919,P=0.043)和脂肪管型(OR=2.646,95% CI 1.122~6.238,P=0.026)与节段硬化/粘连(S)评分存在相关性;有白细胞(OR=1.645,95% CI 1.154~2.347,P=0.006)和脂肪管型(OR=2.344,95% CI 1.202~4.572,P=0.012)与T评分存在相关性;上皮细胞管型与C评分存在相关性(OR=1.857,95% CI 1.174~2.939,P=0.008)。

    结论

    IgAN患者合并AKI较为常见,病因复杂,且临床病理改变较严重。尿沉渣镜检中红细胞、白细胞及相应管型等有形成分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病理改变,能用于协助临床诊疗。

  • 李玉凤, 包娇, 孙绒, 胡承祥, 韩璐, 白燕
    摘要 (893) RichHTML (843) PDF全文 (321)

    目的 探究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肾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IgAN牛津病理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肾病理损伤轻度组(<3项病理分型)和重度组(≥3项病理分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3、C4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肾活检时患者血清C3、C4水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N患者病理损伤程度(重度/轻度)的影响因素,森林图描绘危险因素效应的强弱。 结果 共164例IgAN患者入选该研究,男性77例(47.0%),年龄(35.5±12.9)岁;轻度组60例,重度组104例。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患者年龄较大,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尿蛋白量、血清C4水平及合并高血压、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肾组织C3沉积、镜下血尿比例均较高,血红蛋白和血清C3水平均较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活检时血清C3水平与eGFR呈正相关(r=0.303,P<0.001),血清C4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238,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3(每增加0.01 g/L,OR=0.976,95% CI 0.957~0.996,P=0.018)、血清C4(每增加0.01 g/L,OR=1.091,95% CI 1.020~1.166,P=0.011)、血红蛋白(OR=0.969,95% CI 0.950~0.988,P=0.002)及血尿酸(OR=1.005,95% CI 1.001~1.009,P=0.012)是IgAN患者肾病理损伤程度(重度/轻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血清C3和C4是IgAN患者肾病理损伤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 魏雅琴, 李晓洁, 吴和燕, 彭映潮, 陈皇宇, 高春林, 夏正坤
    摘要 (491) RichHTML (453) PDF全文 (137)

    目的 探讨儿童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长期预后及与肾脏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初次行肾活检确诊为IgAN伴FSGS病变(IgAN-FSGS)且随访时间≥5年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终点事件为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较基线值下降≥50%,定义为肾脏预后不良。比较达到终点事件组和未达到终点事件组IgAN-FSGS患儿的基线临床病理资料,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IgAN-FSGS患儿肾脏累积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gAN-FSGS患儿肾脏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各相关因素及联合指标对IgAN-FSGS患儿肾脏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并通过时间依赖ROC和时间依赖AUC对诊断价值进行验证。 结果 共204例IgAN-FSGS患儿被纳入该研究,其中男性132例(64.7%);肾活检中位年龄为16(14,1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90.7(71.7,114.8)个月,有57例(27.9%)患儿发生终点事件。与未达到终点事件组(n=147)比较,达到终点事件组(n=57)患儿男性比例、高血压比例、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血尿酸、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以及肾小球节段性硬化(S1)≥25%、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T2)病变的比例较高(均P<0.05),血白蛋白、血清IgA、血清IgG水平较低(均P<0.05),而两组患儿用药种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以进入ESKD或eGFR较基线下降≥50%作为终点事件,IgAN-FSGS患儿的5年、10年和15年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67.6%和5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量>1 g(HR=3.702,95% CI 1.657~8.272,P=0.001)、高尿酸血症(HR=3.066,95% CI 1.793~5.245,P<0.001)、S1≥25%(HR=2.017,95% CI 1.050~3.874,P=0.035)、T1/T2病变(HR=1.863,95% CI 1.021~3.158,P=0.016)是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1≥25%(AUC=0.605,P=0.021,灵敏度26.3%,特异度94.6%)、T1/T2病变(AUC=0.624,P=0.006,灵敏度43.9%,特异度81.0%)、高尿酸血症(AUC=0.658,P<0.001,灵敏度52.6%,特异度78.9%)、24 h尿蛋白量>1 g(AUC=0.670,P<0.001,灵敏度87.7%,特异度46.3%)具有良好的评估IgAN-FSGS肾脏结局的效能。时间依赖ROC曲线验证结果显示,S1≥25%、T1/T2病变、高尿酸血症、24 h尿蛋白量>1 g联合诊断对肾脏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年AUC=0.846,5年AUC=0.777。 结论 经中位随访90.7个月,27.9%的IgAN-FSGS患儿发生肾脏预后不良,IgAN-FSGS患儿5年、10年和15年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67.6%和50.7%。24 h尿蛋白量>1 g、高尿酸血症、T1/T2病变、S1≥25%是IgAN-FSGS患儿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

  • 郭唯一, 安秀平, 孙丽君, 董鸿瑞, 徐潇漪, 程文荣, 王国勤, 叶楠, 赵智睿, 程虹
    摘要 (536) RichHTML (378) PDF全文 (224)
  • 卢健, 王洁, 刘倩, 黄德绪, 余宗超, 刘欢欢, 胡波
    摘要 (378) RichHTML (196) PDF全文 (188)

    结节病伴随IgA肾病在临床上不常见,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本文报道1例同时合并IgA肾病的结节病肾损害病例,患者以双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入院,实验室检查以血肌酐升高为主要异常,经肾活检明确病理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血肌酐下降及双下肢水肿减轻。对于怀疑结节病肾损害合并IgA肾病的病例,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明确诊断后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可取得较好效果。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2004, 20(2): 147-148.
    病历摘要   女性,28岁,因"发现血尿、蛋白尿4个月"于1999年11月5日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现尿呈浓茶色,腰痛,尿量无明显变化,尿常规检查示红细胞2+~3+,尿蛋白+~2+,不伴水肿,无发热、乏力、皮疹、关节肌肉痛症状以及消瘦。
  • 黄朝兴 徐玉兰 许菲菲 王哲雄 胡小明 毛朝 鸣王刚
    2004, 20(1): 23-25.
    目的 研究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1992年11月~2003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病理室肾活检诊断的原发性IgAN520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分析.结果520例IgAN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最常见,占346例(66.5%),其次是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分别占77例(14.8%)和66例(12.7%).病理类型以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占186例(35.8%),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别为116例(22.3%)、104例(20%)和63例(12.1%).结论IgAN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特点.临床表现最常见为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在病理上最常见的是局灶性肾小球病变类型。
  • 李梦涛 李学旺 李航
    2004, 20(1): 36-36.
    摘要 (160) PDF全文 (24)
    我们报道1例IgA肾病并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的诊治经过。
  • 吕继成, 张宏, 陈育青, 刘刚, 王海燕
    2004, 20(1): 5-7.

    目的 报道中国家族性IgA肾病(FIgAN)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家族性IgA肾病的认识.

    方法 利用肾脏疾病数据库IgA肾病子库中我院1988~2001年收集的777例IgA肾病患者,进行家族史调查,以及部分家庭成员中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确定FIgAN发病情况,比较家族性与家族史阴性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

    结果 (1)在调查的777例IgA肾病患者中,35例患者同时合并薄基底膜肾病,另外742例患者中,65例IgA肾病患者家族史阳性,占8.7%,其中10例(1.3%)患者为FIgAN,55例(7.4%)为可疑家族性IgA肾病.(2)与家族史阴性的患者相比,FIgAN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肾穿时的血压、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FIgAN在中国人并非少见,加强家系调查特别是在IgA肾病患者亲属中常规进行尿检查将有助于发现该病.家族性IgA肾病诊断应强调同时电镜检查以除外薄基底膜肾病和早期Alport综合征.初步研究提示,本组患者与家族史阴性的IgAN患者相比,其临床病理表现不具有特征性。

  • 卢清梅, 潘玲, 莫曼秋, 廖蕴华, 王明军
    摘要 (508) RichHTML (201) PDF全文 (360)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早期预测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肾脏预后不良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血Hcy水平将患者分为高Hcy组(Hcy>15 μmol/L)和Hcy正常组(Hcy≤15 μmol/L),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法分析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196例IgAN患者入选,男女比为1.15∶1,年龄(37.01±10.95)岁。高Hcy组62例(31.6%),Hcy正常组134例(68.4%)。与Hcy正常组比较,高Hcy组患者男性比例、收缩压、血白蛋白、血肌酐及血尿酸水平均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均较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较严重,细胞/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比例较高(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30.0±16.0)个月,基线高Hcy血症是IgAN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02,95%CI 2.019~49.555,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Hcy组患者累积肾脏生存率明显低于Hcy正常组(Log-rank检验 χ2=18.971,P<0.001)。 结论 Hcy是IgAN肾功能进展的影响因素,高血Hcy水平可作为预测IgAN肾脏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之一。

  • 陈晓洁, 胡豪飞, 许日聪, 宋海英, 万启军
    摘要 (526) RichHTML (163) PDF全文 (763)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贫血与肾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排除缺乏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数据及基线eGFR<15 ml·min-1·(1.73 m2)-1的患者,排除缺乏基线血红蛋白数据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肾功能随访资料等。将患者分为贫血组(男性血红蛋白水平<120 g/L,女性<110 g/L)与非贫血组性。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GAMM)分析基线贫血与随访肾功能(eGFR)下降的关系。结果 共有821例IgAN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非贫血组666例,贫血组155例;男性397例(48.36%);年龄(34.91±9.46)岁;基线eGFR中位数为72.00(15.00,167.46)ml·min-1·(1.73 m2)-1,基线尿蛋白量中位数为1.00(0.01,15.82)g/24 h,随访天数中位数为176(0,3 770)d;共计重复测量数据2 352例次,其中男性1 268例次(53.91%)。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的基线eGFR、体重指数(BMI)、血白蛋白(ALB)均较低,女性占比较大,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节段性硬化(S1)、肾小管间质萎缩/纤维化(T1及T2)、新月体形成(C1及C2)的比例较高(均P<0.05)。采用单因素GAMM分析发现,时间每增加1年,贫血组比非贫血组的eGFR多下降4.778 ml·min-1·(1.73 m2)-1(95%CI 2.727~6.830,P<0.001);经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尿酸、平均动脉压、血清白蛋白、血胆固醇、24 h尿蛋白量及牛津病理分型中系膜细胞增殖(M)、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肾小球节段性硬化(S)、肾小管间质萎缩/间质纤维化(T)、新月体形成(C)后,GAMM分析发现,时间每增加1年,贫血组比非贫血组的eGFR多下降6.817 ml·min-1·(1.73 m2)-1(95%CI 4.245~9.388,P<0.001)。结论 IgAN患者贫血与肾功能下降有相关性;IgAN合并贫血患者的肾功能进展更快,早期纠正贫血可能对延缓肾功能进展具有一定作用。

  • 谢静远, 欧阳彦, 陈靖, 丁峰, 顾乐怡, 朱立峰, 冯东雷, 宋艳艳, 俞章盛, 任红, 陈楠
    摘要 (1343) RichHTML (698) PDF全文 (2177)

    目的 建立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标准数据集是实现IgAN临床信息结构化和标准化的前提,将有利于不同医疗机构间临床信息的整合利用。为此,上海IgAN专家协作组编写了这部《IgA肾病标准数据集》。方法 参考国内信息标准,结合相关领域内的指南、数据规范及专家共识,以电子病史档案为基础,将患者身份标识号作为系统主键进行信息收集。通过对数据集中各个数据元进行规范,确保管理系统在数据与信息交换、数据协同与共享上的标准化,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结果 本标准数据集共包括607个数据元,8个模块,分为患者信息、病史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肾脏病理、药物治疗、随访。各模块又由子模块名称、数据元名称、英文名称、定义、值域、参考标准等组成。同时,质量控制体系被制定,从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及安全性等多维度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数据的高质量与安全。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IgAN标准数据集,将有助于国内IgAN临床信息的结构化和标准化。

  • 谢静远等
    2022, 38(0): 1.
    摘要 (331) PDF全文 (565)
  • 唐余燕, 贺海东, 胡屏, 孙蔚倩, 金玫萍, 刘萍, 黄鲁生, 徐旭东
    摘要 (783) RichHTML (320) PDF全文 (771)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及尿液半乳糖缺陷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水平与临床病理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指标的相关关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尿Gd-IgA1、炎性因子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指标水平。IgAN组45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显示IgAN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血尿Gd-IgA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Gd-IgA1水平与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及肾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IgAN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指标细胞黏附分子1、D-乳酸、脂多糖、二胺氧化酶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均P<0.05),且与尿Gd-IgA1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尿Gd-IgA1水平与IgAN严重程度及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指标相关。

  • 潘怡璇, 陈肖蓉, 任萍萍, 兰兰, 刘光军, 王耀敏, 程军, 陈江华, 韩飞
    摘要 (2625) RichHTML (1131) PDF全文 (1791)

    目的 评价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治疗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肾活检确诊、应用羟氯喹6个月以上且无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IgAN患者资料,并根据基线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水平、是否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RAASi)分组,比较疗效与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37.19%);基线时中位UPCR为0.69(0.45,1.00)g/g,中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93.46(73.14,115.67)ml·min-1·(1.73 m2)-1,中位血清肌酐为80.00(61.00,98.00)μmol/L,血清白蛋白为(44.39±3.36)g/L。羟氯喹治疗后,IgAN患者UPCR和尿红细胞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均P<0.05),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随访期间也明显下降,血清肌酐、eGFR、血清白蛋白、血清尿酸保持稳定。随访6个月时,总缓解率为56.88%,其中部分缓解率为15.60%,完全缓解率为41.28%;随访末期时中位随访280.00(214.00,411.00)d,总缓解率为56.20%,其中部分缓解率为9.92%,完全缓解率为46.28%。组间分析显示,6个月时基线UPCR<1 g/g组和≥1 g/g组的缓解率分别为60.53%(n=76)和48.48%(n=33)(Mann-Whitney U检验,Z=-2.331,P=0.020),随访末期的缓解率分别为57.65%(n=85)和52.78%(n=36)(Mann-Whitney U检验,Z=-1.673,P=0.094);单用羟氯喹组和羟氯喹+RAASi组的6个月缓解率分别为66.67%(n=30)和53.16%(n=79)(Mann-Whitney U检验,Z=1.062,P=0.288),随访末期的缓解率分别为61.29%(n=31)和54.44%(n=90)(Mann-Whitney U检验,Z=0.930,P=0.352)。不良反应上,2例患者eGFR较基线降低超过30%,1例复发,1例视物模糊。 结论 羟氯喹可用于治疗IgAN患者,安全性较好。

  • 樊晓敏, 米焱, 王彩丽
    摘要 (876) RichHTML (418) PDF全文 (1227)

    目的 研究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特点,探讨IgAN患者肠道微生物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IgAN患者15例作为IgAN组,健康家属8例和健康体检者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DNA-V4区进行DNA测序,使用QIIME2分析流程对原始序列进行处理、分析,与Greengenes(v138)数据库进行对比,调用DADA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去噪,相当于以100%的相似度聚类(OTU是以97%的相似度聚类)。采用PCoA主坐标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以Spearman相关分析法或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差异性菌群与肾脏病理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1)健康对照组和IgAN组肠道微生物Beta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AN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数目在1个门、3个科和22个属水平显著增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门到科水平内,IgAN患者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物种数目减少,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及盖勒菌科(Gaiell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和Family-XⅢ科物种数目增加(均P<0.05);在属水平,IgAN患者舌下肌菌属(Subdoligranulum)物种数目显著减少(P=0.020),而活泼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gnavus-group)物种数目显著增加(P=0.004)。(3)在门水平,IgAN患者厚壁菌门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r=0.637,P=0.003)、IgG(r=0.452,P=0.046)呈正相关,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物种数目与血肌酐呈负相关(r=-0.453,P=0.045),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物种数目与IgM呈负相关(r=-0.450,P=0.046),杆菌门(Patescibacteria)物种数目与IgA呈正相关(r=0.469,P=0.037)。在属水平,IgAN患者活泼瘤胃球菌属(r=-0.614,P=0.004)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r=-0.451,P=0.042)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舌下肌菌属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呈正相关(r=0.563,P=0.009);戴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物种数目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27,P=0.041),与IgA呈正相关(r=0.434,P=0.035);韦荣菌属(Veillonella)物种数目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r=0.452,P=0.043)。艾森伯格菌属(r=-0.850,P=0.007)、霍尔德曼菌属(r=-0.845,P=0.008)、Flavonifractorr=-0.845,P=0.008)、葡萄梭状芽孢杆菌属9(r=-0.845,P=0.008)物种数目与牛津病理分型中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呈负相关,Fusicatenibacter物种数目与系膜细胞增多呈负相关(r=-0.845,P=0.008),而粪球菌属2物种数目与S(r=0.738,P=0.037)和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r=0.756,P=0.030)呈正相关。(4)以活泼瘤胃球菌属和舌下肌菌属建立随机森林模型,拟合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7。 结论 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IgAN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临床指标和肾脏病理相关,尤其活泼瘤胃球菌属和舌下肌菌属可能在IgA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曹陶, 许日聪, 徐艺, 万启军
    摘要 (948) RichHTML (287) PDF全文 (1116)

    目的 探讨IgA肾病血清C3水平与肾功能进展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经肾活检证实为IgA肾病并随访至2021年1月的患者。排除继发性IgA肾病、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1.73 m2)-1、基线血清C3或血肌酐缺乏和随访时间<6个月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采用阈值效应分析获取转折点,并采用计算机模拟重采样技术(bootstrapping resampling technique)计算拐点及95%可信区间。根据转折点将患者分为血清C3<0.97 g/L组和C3≥0.97 g/L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清C3水平与肾功能进展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414例患者,男性145例(35.0%);年龄(35.15±9.18)岁。基线eGFR为77.80(46.67,106.10)ml·min-1·(1.73 m2)-1,血清C3为(1.04±0.19)g/L。患者血清C3<0.97 g/L组153例,血清C3≥0.97 g/L组261例。与血清C3≥0.97 g/L组相比,C3<0.97 g/L组患者年龄较小,女性比例较多,基线的血红蛋白和eGFR水平均较高,平均动脉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酸、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IgA和C4水平均较低(均P<0.05)。平滑曲线拟合发现血清C3与肾功能进展呈现“U”形曲线关系。阈值效应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血尿酸、24 h尿蛋白量和肾脏病理指标(MESTC)等混杂因素后,当血清C3<0.97 g/L时,C3每增加0.1 g/L,肾功能进展风险下降40%(HR=0.60,95%CI 0.39~0.94,P=0.024);当血清C3≥0.97 g/L时,C3每增加0.1 g/L,肾功能进展风险增加27%(HR=1.27,95%CI 1.03~1.57,P=0.027);拐点为0.97(95%CI 0.92~1.01)g/L。结论 IgA肾病患者血清C3与肾功能进展呈现曲线相关,血清C3水平维持在0.92~1.01 g/L与患者较好的肾脏预后相关。

  • 占小江, 付梦茹, 廖露, 梅文娟, 朱恒梅, 魏昕, 肖俊
    摘要 (675) RichHTML (188) PDF全文 (809)

    目的 探讨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IgA1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Jacalin亲和层析联合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法纯化IgAN患者血清IgA1并将单体热聚合为聚合IgA1(aIgA1)。CCK8法摸索PFD作用浓度及时间,分为空白对照组、IgA1(0.5 mg/ml)组、IgA1(0.5 mg/ml)+PFD(2 mmol/L)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系膜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并计算系膜细胞增殖指数;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4、Smad7、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TGF-β1、Smad4、Smad7、纤维连接蛋白、collagen Ⅳ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IgA1诱导的HMC增殖显著增加(P<0.05);PFD处理后,HMC增殖活力显著被抑制(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gA1组HMC中G1期细胞明显减少、S期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增殖指数增加(均P<0.05);与IgA1组相比,IgA1+PFD组HMC中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及G2/M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增殖指数下降(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IgA1刺激下HMC中collagen Ⅳ、纤维连接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TGF-β1蛋白表达增加,Smad7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PFD处理后,HMC中collagen Ⅳ、纤维连接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TGF-β1蛋白表达下调,Smad7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各组TGF-β1和Smad7 mRNA表达在PFD处理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PFD可增加HMC在G1期的阻滞,抑制IgAN患者aIgA1诱导的HMC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Smad7表达上调及TGF-β1/Smad4通路下调有关。

  • 王宗隅, 范琦强, 周芸
    摘要 (2719) RichHTML (1584) PDF全文 (3895)

    IgA肾病(IgA nephrology,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我国为该病的高发国家。目前IgAN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治疗策略相对有限。许多学者针对IgAN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并建立了大量实验动物模型。本综述基于IgAN已知的不同发病机制,介绍目前国内外常见IgAN实验动物模型,并就其各自的特点进行说明,旨在为IgAN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林文静, 邱亚桂, 夏茜, 余建文, 洪玲, 张涤华, 黄锋先, 刘庆华
    摘要 (1545) RichHTML (308) PDF全文 (1348)

    利妥昔单抗治疗IgA肾病的疗效仍不确定。本文报道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gA肾病1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肾病综合征5年余,经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等治疗病情短期好转,但于药物减量或感染后反复复发,肾活检明确为IgA肾病,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肾病综合征获得完全缓解,并长期稳定无复发。

  • 韩玥, 郎艳华, 林毅, 刘志英, 辛卿, 石晓梦, 张瑞晓, 赵向忠, 邵乐平
    摘要 (751) RichHTML (147) PDF全文 (788)

    本研究对中国4例4a型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 type 4a)患者进行BSND基因变异分析,描述其临床表型并进行治疗随访研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确定基因变异,共确定BSND基因3个变异(p.Arg8Trp、p.Gly47Arg 和c.318delC),其中c.318delC是新变异。4例先证者均表现为典型的出生前巴特综合征和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deafness)。吲哚美辛可改善多饮多尿和电解质紊乱,但对生长迟缓治疗作用有限。1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并最终死于重度肺部感染。该亚型预后较其他类型更差。

  • 郭文聪, 董冰子, 张瑞晓, 刘志英, 辛卿, 石晓梦, 韩玥, 郎艳华, 赵向忠, 蔡琰, 尤青青, 孙艳, 杜华晟, 邵乐平
    摘要 (819) RichHTML (224) PDF全文 (1019)

    目的 对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方法 通过Sanger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确诊的来自37个家系的44例原发性dRTA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分类标准和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结果 44例dRTA患者共确定SLC4A1基因7个变异,ATP6V0A4基因17个变异,ATP6V1B1基因15个变异,其中新增11个新变异;根据ACMG指南,39个变异中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和良性变异分别为22、16和1个。9例患者是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RTA,4例患者为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合并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并伴有贫血,14例和8例患者分别为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2例患者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仅携带1个ATP6V1B1杂合突变,7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43例患者均为完全性dRTA,1例患者为不完全性dRTA。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分别为2/14和6/10。成人、儿童和婴幼儿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1/36。经以枸橼酸钾钠合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生长发育(28/40)和电解质紊乱(41/44)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本研究44例原发性dRTA共发现3个致病基因SLC4A1ATP6V0A4ATP6V1B1的39个变异位点,其中11个为新变异。dRTA人群基因型和表型密切相关。经恰当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本研究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将为dRTA人群的遗传咨询和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 陈晓洁, 许日聪, 胡豪飞, 宋海英, 万启军
    摘要 (1227) RichHTML (511) PDF全文 (1274)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2月25日至2020年9月9日期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参照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男性血红蛋白<120 g/L,女性<110 g/L)将入选者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值下降>50%,和/或患者进入慢性肾脏病5期[eGFR<15 ml·min-1·(1.73 m2)-1]。采用Cox回归法分析肾脏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及阈值效应分析血红蛋白与肾脏不良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IgAN患者贫血组与非贫血组肾脏存活率的差异。结果 共1 263例IgAN患者入选本研究,贫血组255例(20.19%),非贫血组1 008例(79.81%)。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体重指数、基线eGFR、血白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低(均P<0.05);女性占比、24 h尿蛋白量、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节段性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较高(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红蛋白是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25,95%CI 0.07~0.90,P=0.022)。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及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肾脏不良预后相对危险度存在曲线关系,当血红蛋白≤147 g/L时,高血红蛋白水平对肾脏预后具有保护性作用(β=0.96,95%CI 0.94~0.99,P=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贫血组患者肾脏累积存活率低于非贫血组(Log-rank检验 χ2=10.106,P=0.002)。结论 低血红蛋白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IgAN合并贫血患者的肾脏存活率较非贫血患者低。

  • 谢凯锋, 郑诺燕, 余学清
    摘要 (2915) RichHTML (1620) PDF全文 (1842)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并且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IgA1分子沉积在肾小球系膜是其区别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明显特征。近年来,IgAN在机制研究、基因组学、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并发现半乳糖缺陷型IgA1(galactose deficient-IgA1,Gd-IgA1)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回顾了Gd-IgA1分子的产生机制、免疫复合物形成及下游致病机制,同时讨论了目前Gd-IgA1在临床研究中所提示其与疾病病理及进展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读者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为疾病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林宜, 朱斌, 俞东容, 殷佳珍, 王文荣, 汤绚丽, 杜园园, 姜飞, 袁辰怡, 高源成, 陈洪宇
    摘要 (1139) RichHTML (154) PDF全文 (1250)

    目的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高尿酸血症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肾活检证实为IgAN的患者,采用PSM对患者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对IgAN预后的影响,主要结局事件定义为死亡或到达肾脏结局[包含终末期肾衰竭(透析、移植)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40%]。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 1 454例IgAN患者,其中女性850例,男性604例。男性血尿酸水平为(368.26±92.87)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为(277.23±92.71)μmol/L,随访时间中位数为85.00(56.10,106.33)个月,随访期间共有134例患者发生主要结局事件,其中5例死亡,24例透析,5例肾移植,100例eGFR下降>40%。经过1∶1匹配,高尿酸血症组男性131例与正常血尿酸组男性131例、高尿酸血症组女性159例与正常血尿酸组女性159例匹配成功,匹配后男性和女性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血尿酸组间各项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匹配前后男女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但匹配后女性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与正常血尿酸组患者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3.586,P=0.05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匹配前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主要结局事件的风险(HR)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29倍(95%CI 1.27~4.11,P=0.006),女性则为1.85倍(95%CI 1.01~3.37,P=0.045);在匹配后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主要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41倍(95%CI 1.18~4.93,P=0.016),女性则为1.83倍(95%CI 0.91~3.67,P=0.091);在匹配前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68倍(95%CI 1.47~4.88,P=0.001),女性则为1.81倍(95%CI 0.99~3.33,P=0.056);在匹配后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89倍(95%CI 1.36~6.15,P=0.006),女性则为1.81倍(95%CI 0.88~3.72,P=0.106)。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IgAN进展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且对男性IgAN患者影响尤为显著。

  • 谢燕, 陈源汉, 梁馨苓, 余学清
    摘要 (1841) RichHTML (504) PDF全文 (1875)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公认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并且是慢性肾脏病以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该病虽为慢性进展性的疾病,但预后却不尽相同,因此准确地判断预后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关于IgAN的预后评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陆续提出了通过临床或临床病理等相关指标构建的数学评估模型,本文就IgAN预后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彭思琪, 卢文, 江肖, 徐兴欣, 吴永贵
    摘要 (1886) RichHTML (576) PDF全文 (12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IgAN患者肾脏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原发性IgAN的患者资料,并根据肾活检时基线肾功能(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分为A组[eGFR≥90 ml·min-1·(1.73 m2)-1]、B组[eGFR 61~89 ml·min-1·(1.73 m2)-1]和C组[eGFR≤60 ml·min-1·(1.73 m2)-1],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肾脏累积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gAN患者肾脏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74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325例(43.8%),女性417例(56.2%),肾活检时中位病程为6(1,24)个月,中位年龄为36岁(18~68岁),其中A组394例(53.1%)、B组203例(27.4%)和C组145例(19.5%)。随着基线肾功能水平降低,患者合并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贫血、高尿酸血症的比例及尿蛋白量、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而肉眼血尿发作史的比例和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明显降低(均P<0.05)。在病理资料比较中,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节段性硬化或粘连、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球性硬化、肾小动脉管壁增厚及玻璃样变、Lee氏分级Ⅳ和Ⅴ级的比例随着基线肾功能下降而增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随着基线肾功能下降,肾脏累积生存率呈现下降趋势(Log-rank检验 χ2=88.51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HR=2.399,95%CI 1.054~5.459,P=0.037)、高血压(HR=1.806,95%CI 1.071~3.048,P=0.027)、基线肾功能下降(以A组为参照,B组:HR=2.383,95%CI 1.053~5.392,P=0.037;C组:HR=6.878,95%CI 3.074~15.393,P<0.001)、病理表现为伴IgG沉积(HR=2.224,95%CI 1.384~3.574,P=0.001)、球性硬化(HR=2.075,95%CI 1.230~3.501,P=0.006)是IgAN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IgAN患者基线肾功能水平可用于预测患者临床和肾脏病理损伤程度,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基线肾功能下降、伴IgG沉积、球性硬化是IgAN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陈嘉, 程媛, 胡豪飞, 齐东丽, 关米洁, 万启军
    摘要 (1206) RichHTML (138) PDF全文 (905)

    目的 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中伴或不伴IgA沉积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IMN 283例,比较伴IgA沉积患者和不伴IgA沉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生存曲线和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共283例IMN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伴IgA沉积 44例(随访≤3个月15例,大于3个月29例),不伴IgA沉积239例(随访≤3个月89例,大于3个月150例),其中随访时间>3个月者共179例被纳入生存分析。283例IMN患者的年龄为(45.76±14.51)岁,男女比约3∶2。不伴IgA沉积组24 h尿蛋白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较高(均P<0.05),使用调脂药比例较高(χ2=6.761,P=0.009),伴IgA沉积组白蛋白、球蛋白、血IgG水平较高(均P<0.05),C1q沉积比例较高(χ2=15.159,P<0.001),而两组间其他临床病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节段性硬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使用免疫抑制剂后,IgA沉积对肾脏复合终点事件无明显影响(HR=0.699,95%CI 0.152~3.214,P=0.646),但伴IgA沉积组尿蛋白缓解率是不伴IgA沉积组的2.338倍(HR=2.338,95%CI 1.339~4.084,P=0.00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不伴IgA沉积组和伴IgA沉积组间发生肾脏复合终点事件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712,P=0.399), 但伴IgA沉积组尿蛋白缓解率明显高于不伴IgA沉积组(Log-rank χ2=6.215,P=0.013)。结论 IgA沉积或IgA肾病合并IMN未发现导致肾脏不良预后,伴IgA沉积的IMN可能更易发生尿蛋白缓解。

  • 许日聪, 曹陶, 徐艺, 廖莹, 李志坚, 万启军
    摘要 (1386) RichHTML (323) PDF全文 (1197)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经肾活检证实为IgAN的患者。排除继发性IgAN、缺乏基线血肌酐或牛津病理分型数据、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1.73 m2)-1、随访时间小于6个月、少于3次以上血肌酐随访数据等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数据。根据牛津病理分型是否伴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将患者分为无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0)组和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1)组。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IgAN患者S和肾功能下降的关系(肾功能评价采用eGFR)。结果 共有280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S0组199例,S1组81例。与S0组相比,S1组患者基线的三酰甘油、血尿酸及24 h尿蛋白量水平更高,eGFR更低,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的比例更高(均P<0.05)。应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量、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M)、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T、新月体形成(C)后,S1的效应值(基线S1组和S0组eGFR的差值)为-14.09 ml·min-1·(1.73 m2)-1。时间每增加1年,S0组的eGFR平均下降1.29 ml·min-1·(1.73 m2)-1(95% CI 0.47~2.12,P=0.002),S1组比S0组的eGFR平均多下降2.85 ml·min-1·(1.73 m2)-1(95% CI 1.05~4.64,P=0.002)。结论 IgAN患者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与长期肾功能下降有关,提示早期治疗节段硬化病变可能对于延缓肾功能下降进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