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唐友丽, 金璐, 李佩芸, 王芳, 杨莹莹, 张凌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净超滤强度与危重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为CRRT期间最佳净超滤的目标设定提供参考。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CRRT的AKI危重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净超滤定义为CRRT前72 h的每小时液体清除量,将该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即低净超滤<1.01 ml·kg-1·h-1,中净超滤1.01~1.38 ml·kg-1·h-1,高净超滤>1.38 ml·kg-1·h-1,并比较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和临床治疗情况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患者CRRT后28 d和60 d的生存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CRRT后28 d及60 d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661例CRRT时长≥72 h的危重症AKI患者,年龄56.00(43.00,68.00)岁,男性488例(73.83%),净超滤为1.36(0.94,1.89)ml·kg-1·h-1。其中,低净超滤组188例(28.44%),中净超滤组152例(23.00%),高净超滤组321例(48.56%)。三组患者在性别分布(χ2=17.81,P<0.001)、体重指数(H=32.37,P<0.001)、上机前24 h尿量(H=9.41,P=0.009)、液体过负荷(H=6.02,P=0.049)、血小板(H=13.49,P=0.001)、脑钠肽前体(H=14.18,P<0.001)、血肌酐(H=9.66,P=0.008)、乳酸(H=9.83,P=0.007)、AKI分期分布(χ2=15.51,P=0.004)、上机指征(P<0.001)、CRRT总时长(H=8.45,P=0.015)、超滤(H=456.10,P<0.001)、净超滤(H=561.20,P<0.001)以及CRRT治疗72 h血管活性肌力评分(H=10.42,P=0.005)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患者CRRT后28 d(Log?rank检验,χ2=10.89,P=0.004)和60 d(Log?rank检验,χ2=8.55,P=0.014)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 CI 1.02~1.04,P<0.001)、平均动脉压(OR=0.98,95% CI 0.97~1.00,P=0.011)、胆红素(OR=3.02,95% CI 1.39~5.59,P=0.006)、CRRT治疗72 h血管活性肌力评分(OR=1.01,95% CI 1.00~1.02,P=0.004)、低净超滤组(以中净超滤组为参考,OR=1.66,95% CI 1.02~2.72,P=0.042)及高净超滤组(以中净超滤组为参考,OR=1.78,95% CI 1.14~2.78,P=0.011)是CRRT后28 d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年龄(OR=1.02,95% CI 1.01~1.04,P<0.001)、平均动脉压(OR=0.98,95% CI 0.97~1.00,P=0.016)、液体过负荷(OR=1.10,95% CI 1.02~1.19,P=0.012)、胆红素(OR=4.96,95% CI 1.00~17.80,P=0.013)、CRRT治疗72 h血管活性肌力评分(OR=1.02,95% CI 1.01~1.03,P=0.003)及高净超滤组(以中净超滤组为参考,OR=1.91,95% CI 1.22~3.00,P=0.005)是CRRT后60 d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在CRRT前72 h,净超滤>1.38 ml·kg-1·h-1和净超滤<1.01 ml·kg-1·h-1与CRRT后28 d或60 d病死率较高相关,净超滤1.01~1.38 ml·kg-1·h-1可能是相对安全的范围。

  • 周羽, 刘小荣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性回顾已报道的尿调节素(uromodulin,UMOD)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肾小管间质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tubulointerstitial kidney disease,ADTKD?UMOD)中国病例,总结其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系统性分析研究。以“UMOD”、“ADTKD?UMOD”、“尿调节素相关肾病(UAKD)”、“髓质囊性肾病2型(MCKD2)”、“家族性少年型高尿酸血症肾病1型(FJHN1)”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国ADTKD?UMOD病例的相关文献,收集和汇总文献涉及病例的资料,总结和分析中国ADTKD?UMOD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点。根据基因突变位点分为外显子3突变组和非外显子3突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根据基因突变区域分为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domain 8 cysteine,D8C)组和非D8C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 结果 共检索到已报道的中国ADTKD?UMOD病例相关文献17篇,涉及34个家庭的57例患者,首诊年龄为24.0(20.0,39.5)岁。53例(93.0%)患者有肾病或高尿酸血症家族史;48例患者有血尿酸检测记录,其中36例(75.0%)有高尿酸血症,年龄为24.0(20.3,37.3)岁;54例患者有慢性肾脏病评估记录,其中46例(85.2%)有慢性肾脏病,21例(38.9%)进入终末期肾病,终末期肾病年龄为39.0(24.0,46.0)岁,男性33.0(21.0,46.5)岁,女性39.5(25.5,45.5)岁(Z=-0.649,P=0.516)。20例患者接受肾活检,19/20的患者存在肾小管或肾间质病变;9/20的患者存在肾小球病变,主要表现为局灶节段性或全段肾小球硬化。40例患者有肾脏超声检查记录,其中36例(90.0%)检查结果异常,以肾囊肿最为常见(12例,30.0%)。34个家庭中,UMOD基因突变类型中均未发现ADTKD?UMOD热点突变,32个(94.1%)为错义突变,26个(76.5%)突变位点位于外显子3,16个(47.1%)突变区域位于D8C。非外显子突变3组患者高血压比例高于外显子3突变组(χ2=9.84,P=0.002)。非D8C突变组男性比例高于D8C突变组(χ2=4.97,P=0.026)。 结论 中国ADTKD?UMOD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为高尿酸血症,主要肾组织病理改变为肾小管及间质病变,部分病变累及肾小球,需要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鉴别。肾脏超声检查发现肾囊肿可提示疾病诊断。错义突变是UMOD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基因突变区域与高血压和性别分布可能存在相关性。

  • 姜梦婕, 朱振淳, 陈丽植, 裴瑜馨, 容丽萍, 许园园, 林知朗, 丘原全, 金贝, 程程, 欧阳晓君, 何国华, 蒋小云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儿童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frequently relapsing/steroid?dependent nephrotic syndrome,FRNS/SDNS)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肾脏风湿病中心就诊且首次接受RTX治疗的FRNS/SDN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RTX治疗前后1年内的复发次数、RTX治疗后的首次复发时间与B细胞重建时间。首次治疗时予RTX单次剂量375 mg/m2,最大剂量500 mg,每周1剂,用1~4剂,持续监测患儿外周血CD19+淋巴细胞计数,如B细胞重建根据临床表现决定是否进行下一疗程RTX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RTX治疗后患儿无复发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RTX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98例接受RTX治疗的FRNS/SDNS患儿,其中男性75例(76.5%),起病年龄为4.0(1.9,7.1)岁,接受RTX治疗时年龄为11.3(8.5,13.5)岁。RTX治疗后90例(91.8%)实现完全缓解,8例(8.2%)未缓解,3例(3.1%)进展至终末期肾病。RTX治疗后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3%(75/90)、57.9%(22/38)。RTX治疗后1年复发次数低于前1年(Z=-7.398,P<0.001)。与B细胞耗竭期间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儿RTX治疗后1年复发次数较多(Z=5.246,P<0.001)。51例复发患儿RTX治疗后首次复发时间为8.3(4.6,13.9)个月。与应用1剂RTX组比较,应用≥2剂RTX组患儿首次复发时间较长(Z=2.983,P=0.003)。RTX治疗后应用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与未应用MMF患儿首次复发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个疗程RTX治疗后B细胞重建时间为6.9(5.3,9.0)个月。与首个疗程应用1剂RTX组比较,应用≥2剂RTX组患儿B细胞重建时间较长(Z=2.739,P=0.006)。RTX治疗后应用MMF与未应用MMF患儿B细胞重建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TX治疗前接受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治疗仍复发、RTX治疗前1年复发次数是RTX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TX治疗前曾接受CNI治疗仍复发是RTX治疗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HR=3.496,95% CI 1.245~9.818,P=0.018)。RTX治疗过程中,10例(10.2%)发生输液反应,24例(24.5%)在B细胞耗竭期间发生感染,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结论 RTX治疗FRNS/SDNS可能减少复发次数,且耐受性良好。RTX治疗前使用CNI治疗仍复发是RTX治疗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

  • 基础研究

  • 李茹旭, 周思捷, 胡明阳, 张纯祎, 高聪聪, 李超英, 沈珂冰, 刘章锁, 郑朝晖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海葱次苷A(proscillaridin A,PSD?A)对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PSD?A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蛋白的结合情况。利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诱导永生化人足细胞构建LN足细胞损伤模型(狼疮组),另设对照组和PSD?A干预组(2、4 nmol/L)。将6只12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设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12周龄雌性MRL/lpr小鼠随机分为狼疮组和PSD?A干预组,PSD?A干预组小鼠腹腔注射5 mg/kg PSD?A,隔天1次,连续处理6周;对照组和狼疮组小鼠腹腔注射同体积不含PSD?A溶剂。采用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足细胞足突蛋白(Podocin)、STAT1、干扰素诱导四肽重复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1,IFIT1)的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抗双链DNA抗体和干扰素?α水平,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水平,HE、PAS、Masson和PASM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肾组织Podocin、STAT1和IFIT1蛋白水平。 结果 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结果证实PSD?A可与STAT1蛋白结合,且两者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细胞实验中,与狼疮组比较,PSD?A干预组Podocin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高,STAT1、IFIT1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低(均P<0.05)。动物实验中,与狼疮组比较,PSD?A干预组小鼠血清抗双链DNA抗体、干扰素?α及尿蛋白水平均较低,肾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肾足细胞损伤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SD?A干预组小鼠肾组织STAT1和IFIT1蛋白水平低于狼疮组(均P<0.05)。 结论 PSD?A对LN足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1信号通路有关。

  • 病例报告

  • 蒋亚芬, 钟忠, 徐焱, 黄锋先, 许丽娟, 莫承强, 何巧, 杨嵩, 李剑波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和代谢性改变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能引发心、脑、肾、血管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缺乏典型特征,易被误诊或漏诊。该文报道1例误诊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嗜铬细胞瘤危象,并进行了文献复习。

  • 尹燕, 全梓林, 宋利, 冯仲林, 崔冬梅, 赵立艳, 胡宇航, 周清华, 康小莉, 廖俊杰, 梁绮祯, 吴穗晶, 武鸿美, 刘双信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报告1例3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女性患者,该患者接受其父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进而出现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移植5年后因肾衰竭再次由其父亲供肾接受肾移植术。考虑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肾移植均为同一供体,肾功能恢复良好,经短期抗排斥药物治疗后停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肾功能维持稳定。该病例的成功实践提示在高度嵌合状态下,同一供体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肾移植可实现免疫耐受,提高了实体器官的移植成功率,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实体器官移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卫英, 余健文, 武彤, 李雅, 刘禹初, 徐焱, 黄锋先, 陈崴, 黄娜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报告1例罕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并发肾脏受累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病例。患者allo?HSCT术后20 d出现血肌酐升高,逐渐出现高血压、少尿、水肿,停用可疑药物后血肌酐无下降趋势,予巴利昔单抗、霉酚酸酯抗排斥等治疗后,尿量、血肌酐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但停用霉酚酸酯后反复出现血压升高、指脉氧下降,服用泼尼松有效,停药后复发,复发过程中血肌酐逐渐升高,肾脏病理提示allo?HSCT后慢性TMA肾损伤,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经小剂量泼尼松控制病情及对症治疗后,患者肾功能长期稳定。结合文献复习,该文进一步探讨allo?HSCT并发肾脏受累的T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和诊疗思路。

  • 综述

  • 张楠, 董捷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普遍存在蛋白质能量耗竭和肌肉量减少现象,后者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亟需简单有效的评估方法。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为一种组织蛋白酶抑制剂,由全身有核细胞恒定产生,受肌肉量影响较肌酐小。研究发现,血CysC联合血肌酐可作为评估CKD患者肌肉量和肌力的指标,在预测其临床预后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价值。该文通过综述CysC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途径、血CysC联合血肌酐评估CKD患者肌肉量及临床预后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苏兵, 林洪丽, 陈吉林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部分DKD患者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时机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生存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关于DKD患者的血液透析时机尚缺乏统一标准,临床存在较大争议。该文从DKD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现状、DKD血液透析时机研究现状、DKD血液透析时机指南、意向性延迟透析策略、透析时机评估标尺等方面综述DKD血液透析时机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科学制定血液透析启动方案及策略提供参考。

  • 李小影, 谢光亮, 张骥, 陈建胜, 丁晓凯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但部分患者免疫荧光检查呈单型IgA沉积,其临床病理意义尚不明确。单型IgA沉积IgAN的肾脏病理改变与单克隆IgA沉积伴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A deposit,IgA?PGNMID)存在相似性,后者有进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预后更差,需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及血液学检查进行鉴别。该综述基于既往文献报道及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总结和分析单型IgA沉积IgAN的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以及单型IgA沉积IgAN与IgA?PGNMID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单型IgA沉积IgAN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的预后。

  • 专家共识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障碍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具有高发、难控、难治、影响大、预后差的特点,但临床医师普遍对其认识不足。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联合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力量,对CKD相关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评估、诊疗等内容进行了回顾、归纳与总结,形成首个中国专家共识,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CKD相关认知障碍的认识,加强认知障碍的管理,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