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推荐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徐解关玄, 蔡广研
    摘要 (1420) RichHTML (2139) PDF全文 (313)

    剧烈运动可导致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包括运动后机体脱水状态、体温升高以及大量含糖饮料摄入等,可能的机制为在各种危险因素诱导下,机体或肾脏本身发生炎性反应、代谢产物蓄积对肾脏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等。机体反复多次暴露于上述危险因素下不仅增加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该文从运动相关肾损伤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合适的运动方案提供指导。

  •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版)》专家组
    摘要 (4892) RichHTML (5181) PDF全文 (1862)

    糖尿病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危险因素。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已被证实对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具有明确的肾脏及心血管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可显著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且对血钾影响较小。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非奈利酮,专家组基于已有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多次讨论形成了《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对其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循证医学证据、适宜人群、具体用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并形成了27项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

  • 张洋洋, 黄嘉元, 姜山, 康婉莹, 赵文婧, 郑智华
    摘要 (1731) RichHTML (2015) PDF全文 (495)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但尚无有效治疗方案。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抵抗疾病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肠-肾轴”理论为出发点,综述了CK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变化,如产丁酸菌罗氏菌属和普拉梭菌丰度降低,探讨了肠道菌群影响CKD进展的炎症、免疫等相关机制,并阐述了以肠道菌群作为CKD治疗靶点的应用方法,如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微生态制剂和饮食疗法等,以期为CKD临床诊疗提供基于微生态的新靶点。

  • 辛洋洋, 阳晓
    摘要 (1121) RichHTML (1117) PDF全文 (352)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居家治疗和经济实用的治疗模式,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全球PD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其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相比普通人群,PD患者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疾病负担仍很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PD临床结局报道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后者严重影响PD临床研究证据的有效性及PD中心质量的持续改进。近年PD标准化临床结局研究取得新进展。该文就PD临床结局报告异质性、标准化临床结局分类及核心结局现状进行综述,为规范PD临床结局报道、提高PD临床研究质量和管理水平,最终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组
    摘要 (846) RichHTML (844) PDF全文 (321)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指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导致的包括肺炎在内的全身性疾病。COVID-19除了累及呼吸系统,亦可累及包括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在内的全身多个器官系统。肾脏是COVID-19常见的受累脏器之一,SARS-CoV-2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引起肾脏损伤,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蛋白尿、血尿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特别是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性肾病、肾移植以及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这些患者不但对SARS-CoV-2易感,且感染后易转为重症或危重症。CKD患者合并COVID-19后治疗与非CKD患者有所不同,抗病毒药物用于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尚存争议。此外,CK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高凝状态、慢性炎症、水电解质紊乱等,为COVID-19的成功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本专家共识致力于加强临床医师对CKD合并COVID-19的认识,规范临床诊治,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杨文卓, 王欣, 陈崴, 李志坚
    摘要 (1537) RichHTML (2028) PDF全文 (48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导致多种重要组织和靶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累及肾脏的严重并发症。在LN的治疗策略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一直占主导地位,同时其不良反应也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生物制剂的研发与使用为LN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在SLE和LN的多项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生物制剂可以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融合蛋白类,它们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层面的机制对SLE和LN产生治疗作用。该文从生物制剂的不同作用机制角度,对其治疗SLE和LN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玉秋, 谢筱彤, 刘宏, 张晓良
    摘要 (1129) RichHTML (992) PDF全文 (492)
  • 《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专家组
    摘要 (5052) RichHTML (3724) PDF全文 (8183)

    为加强透析前期和初始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管理,《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专家组编写了本规范。规范首先提出“围透析期CKD”的概念及特征,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显著增高,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快速降低,需要强化管理;接着本规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围透析期CKD患者病情评估指标与频率、肾脏替代治疗时机与模式选择、透析充分性评估、围透析期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最后提出了围透析期CKD的未来研究方向。围透析期CKD管理一直是肾脏病临床的难点,本管理规范的制定、宣传及落实能够提高我国围透析期CKD患者的管理水平,从而对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 杜雯, 陈孜瑾, 王雪洁, 席云, 潘孝婷, 杨振华, 俞海瑾, 陈晓农
    摘要 (1813) RichHTML (352) PDF全文 (2224)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并探讨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且治疗时间≥3个月的18岁以上的MHD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国际通用的Jamar握力器测定患者的握力,使用标准高度的座椅测量患者的椅子站立-坐下时间,评估骨骼肌强度;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患者的四肢骨骼肌量。比较MHD肌少症患者和无肌少症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25例MHD患者,男性68例(54.4%),年龄(59.4±14.9)岁,中位透析龄为51.0(23.5,101.0)个月,肌少症39例(31.2%)。与MHD无肌少症患者比较,MHD肌少症患者年龄、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使用α酮酸片的比例均更高,体重指数、血清CO2结合力、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规律运动的比例均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CO2结合力(OR=0.717,95%CI 0.576~0.892,P=0.003)、高vWF(OR=1.037,95%CI 1.016~1.058,P<0.001)以及未规律运动(OR=0.309,95%CI 0.118~0.810,P=0.017)是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高,低CO2结合力、高vWF和未规律运动是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摘要 (16275) RichHTML (7583) PDF全文 (16442)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 林力, 任红, 谢静远, 王伟铭, 沈平雁, 李晓, 胡晓帆, 史一帆, 季垠宏, 陈楠
    摘要 (2377) RichHTML (692) PDF全文 (1810)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FSGS和MC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和肾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用药剂量为375 mg/m2体表面积,共治疗4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7~14 d)。比较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CD19+、CD20+、CD3+、CD3+CD4+、CD3+CD8+、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6+)水平的差异。结果 96例FSGS和MCD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28岁(14~77岁),男女比为1.8∶1,MCD 65例,FSGS 3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尿蛋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白蛋白水平上升(均P<0.01)。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外周血CD19+和CD20+淋巴细胞计数均<5个/μl,治疗后3、6、9、12个月CD19+和CD20+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值显著下降(均P<0.05),6个月后逐渐恢复。与基线值比较,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血IgG水平显著上升(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0.001),血IgM水平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0.001)但中位数水平仍在正常范围(400~3 450 mg/L),而血IgA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和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6+)计数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CD19+和CD20+淋巴细胞,对除外CD19+、CD20+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较小。规范的利妥昔单抗用药可安全用于FSGS和MCD患者的治疗。

  • 彭思琪, 卢文, 江肖, 徐兴欣, 吴永贵
    摘要 (1885) RichHTML (575) PDF全文 (12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IgAN患者肾脏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原发性IgAN的患者资料,并根据肾活检时基线肾功能(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分为A组[eGFR≥90 ml·min-1·(1.73 m2)-1]、B组[eGFR 61~89 ml·min-1·(1.73 m2)-1]和C组[eGFR≤60 ml·min-1·(1.73 m2)-1],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肾脏累积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gAN患者肾脏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74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325例(43.8%),女性417例(56.2%),肾活检时中位病程为6(1,24)个月,中位年龄为36岁(18~68岁),其中A组394例(53.1%)、B组203例(27.4%)和C组145例(19.5%)。随着基线肾功能水平降低,患者合并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贫血、高尿酸血症的比例及尿蛋白量、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而肉眼血尿发作史的比例和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明显降低(均P<0.05)。在病理资料比较中,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节段性硬化或粘连、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球性硬化、肾小动脉管壁增厚及玻璃样变、Lee氏分级Ⅳ和Ⅴ级的比例随着基线肾功能下降而增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随着基线肾功能下降,肾脏累积生存率呈现下降趋势(Log-rank检验 χ2=88.51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HR=2.399,95%CI 1.054~5.459,P=0.037)、高血压(HR=1.806,95%CI 1.071~3.048,P=0.027)、基线肾功能下降(以A组为参照,B组:HR=2.383,95%CI 1.053~5.392,P=0.037;C组:HR=6.878,95%CI 3.074~15.393,P<0.001)、病理表现为伴IgG沉积(HR=2.224,95%CI 1.384~3.574,P=0.001)、球性硬化(HR=2.075,95%CI 1.230~3.501,P=0.006)是IgAN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IgAN患者基线肾功能水平可用于预测患者临床和肾脏病理损伤程度,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基线肾功能下降、伴IgG沉积、球性硬化是IgAN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王莹, 姚曦, 陈少华, 徐春萍, 瞿立辉, 郭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1294) RichHTML (317) PDF全文 (947)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早期透析后体重超标值(end-dialysis over-weight,edOW)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血液透析的初发尿毒症患者。随访终点为死亡,或截至2018年4月30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原发病、合并症和实验室指标,以及透析4~12个月期间的相关参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dOW与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469例患者,男性300例(64.0%),年龄(56.9±17.1)岁。在随访(4.1±2.4)年(1.0~10.3年)期间,共102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事件,占44.1%(45/102)。edOW为(0.28±0.02)kg,根据edOW的均值将患者分为edOW<0.28 kg组(n=292)和edOW≥0.28 kg组(n=17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dOW<0.28 kg组长期生存率高于edOW≥0.28 kg组(Log-rank χ2=4.134,P=0.043),edOW<0.28 kg组CVD生存率高于edOW≥0.28 kg组(Log-rank χ2=11.136,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edOW是血液透析患者CVD死亡(HR=1.930,95%CI 1.198~3.107,P=0.007)和全因死亡(HR=1.541,95%CI 1.057~2.249,P=0.025)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透析早期高edOW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及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文领, 何莲, 李育梅, 赵微微, 陈文静, 杨平, 张现化, 张爱华
    摘要 (898) RichHTML (148) PDF全文 (82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心力衰竭患者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期间18~75岁行血液透析至少3个月且每周透析不低于3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体检中心参与健康体检并且没有发现明显肾脏检查异常的人员为对照(非肾病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生化指标、原发病、透析、心脏检查等病历资料及体检资料,以高效液相-质谱法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TMAO,比较MHD患者与非肾病对照间、合并心力衰竭与无心力衰竭患者间TMAO自然对数(lnTMAO)的差异,并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lnTMAO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非肾病对照40例,MHD患者195例,其中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和/或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者共30例(15.4%)。MHD患者与非肾病对照组间年龄[中位数62.0(48.0,71.0)岁比45.0(33.3,55.0)岁,Z=5.685,P<0.001]、男性比例[67.2%比37.5%,χ2=12.426,P<0.001]、TMAO水平[5.54(3.84,8.91)mg/L比0.17(0.11,0.30)mg/L,自然对数转换后t=21.687,P<0.001]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合并心力衰竭与无心力衰竭患者间年龄[64.5(56.8,71.0)岁比61.0(47.0,72.0)岁,Z=0.894,P=0.372]、男性比例[63.3%比67.9%,χ2=0.238,P=0.626]、TMAO水平[5.17(3.30,9.46)mg/L比5.57(3.87,8.95)mg/L,自然对数转换后t=-1.537,P=0.13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对象中,lnTMAO=0.078×[血尿素(mmol/L)]+0.001×[血肌酐(μmol/L)]-0.002×[尿酸(μmol/L)]-0.003×[血小板(×109/L)]+0.014×[年龄(岁)]+0.344(如果有糖尿病)-1.266,其中血尿素是TMAO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标准化系数(SB)=0.483];而在血液透析患者中,lnTMAO=0.249×[超滤量(L)]+0.059×[血浆白蛋白(g/L)]+0.008×[年龄(岁)]-0.526(如果存在心力衰竭)-1.865,其中超滤量是TMAO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SB=0.279)。结论 MHD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变化,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肠道菌群代谢物血TMAO水平低于病情稳定患者,其水平可能与超滤量、营养等有关。

  • 郑开元, 刘春, 林川, 颜俊锋
    摘要 (1218) RichHTML (143) PDF全文 (113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身体成分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相关关系。 方法 纳入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重庆市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住院治疗且临床生化资料完整的CKD 患者,根据病史及相应辅助检查分为CKD伴CVD组、CKD不伴CVD组。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人体学测量,以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肌肉指数、总体脂(total body fat,TBF)、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全身骨矿含量、全身骨密度等。采用t检验、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身体成分与CVD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04例CKD患者,其中CKD 3期患者560例(92.7%),CKD 4期患者44例(7.3%);CKD伴CVD患者180例(29.8%),CKD不伴CVD患者424例(70.2%)。与CKD不伴CVD组相比,CKD伴有CVD组患者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糖尿病病史比例、年龄、CKD病程、收缩压、血尿酸、腰臀比及腰围均较高(均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较低(均P<0.05)。身体成分方面,与CKD不伴CVD组相比,CKD伴CVD组中SMI(t=-11.964,P<0.001)和体重指数(t=-4.462,P<0.001)较低,VAT(t=3.089,P=0.002)和TBF(t=5.177,P<0.001)均较高。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CKD病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LDL-C、体重指数、eGFR、TBF等混杂因素后发现,随着SMI降低,CKD患者伴发CVD风险升高[以SMI高分位(36.37%~50.80%)为参照,SMI中分位(28.23%~36.31%):OR=1.49,95%CI 1.24~1.71,P=0.003;SMI低分位(15.28%~28.19%):OR=2.17,95%CI 1.79~2.62,P<0.001],未发现VAT与CKD患者伴发CVD的风险相关(P>0.05)。 结论 SMI降低与CKD患者伴发CVD独立相关。

  • 黄颖, 董丽娜, 李荣山, 薛临萍
    摘要 (1325) RichHTML (246) PDF全文 (1068)

    目的 了解65岁以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老年综合评估评分情况,并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诊断为CKD且65岁以上的189例患者,依据患者是否透析分为透析组(n=90例)和非透析组(n=99例)。简明老年综合评估评分包括年龄、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能力评估、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能力评估以及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odified cumulative illness rating score for geriatrics,MCIRS-G),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不同量表评分与各个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CKD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与非透析组相比,透析组患者的BADL评分及IADL评分均显著降低[(70.00±33.28)分比(93.38±14.32)分,t=6.166,P<0.001;(9.78±7.12)分比(15.95±5.74)分,t=6.520,P<0.001],而MCIRS-G评分显著升高[(31.13±4.00)分比(27.29±5.17)分,t=-5.741,P<0.001]。对非透析组患者数据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BADL评分呈正相关的因素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钾和血氯(均P<0.05),呈负相关的因素为B型钠尿肽(P<0.01);与IADL评分呈正相关的因素为eGFR、血尿酸、HDL-C、LDL-C、血钾和血氯(均P<0.05),呈负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和B型钠尿肽(均P<0.05)。无论是否包含肾脏评分,空腹血糖均与MCIRS-G评分呈正相关,eGFR、血尿酸、总胆固醇和HDL-C与MCIRS-G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BADL的独立影响因素为eGFR(P<0.01),IADL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和eGFR(均P<0.05)。 结论 老年CKD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eGFR、血尿酸、年龄、B型钠尿肽及HDL-C水平有关,其中eGFR和年龄为老年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 谢婷妃, 袁树珍, 隋晓露, 顾凤娟, 张艾莎, 许云鹏, 曾启城, 邹杰锋, 陈继红
    摘要 (1944) RichHTML (560) PDF全文 (2347)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eny-2,HK-2)-尿酸性肾病细胞模型中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K-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经高尿酸(720 μmol/L)浸泡48 h建立体外尿酸性肾病细胞模型,分为高尿酸处理组、过表达蛋白激酶活化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2,PAR2)组和敲减PAR2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K-2细胞PAR2、PI3K、AKT、NF-κB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PAR2、PI3K、AKT、NF-κB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nterleukin-1β,pro-IL-1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水平。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高尿酸处理组HK-2细胞中PAR2、PI3K、AKT、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上清液中TNF-α、MCP-1、IL-6、pro-IL-1β、IL-1β、TGF-β1增加(均P<0.01)。(2)与高尿酸处理组相比,过表达PAR2组HK-2细胞中PAR2、PI3K、AKT、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上清液中TNF-α、MCP-1、IL-6、IL-1β、TGF-β1明显增加(均P<0.05)。(3)与高尿酸处理组相比,敲减PAR2组HK-2细胞PAR2、PI3K、AKT、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上清液中IL-6、pro-IL-1β、IL-1β、TGF-β1明显减少(均P<0.05)。 结论 尿酸致肾脏HK-2细胞损伤过程中,尿酸通过激活PAR2显著上调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表达,导致HK-2细胞炎症损伤明显加重。敲减PAR2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可有效减轻HK-2细胞炎症损伤。

  • 郑光毅, 常晓东, 高巍, 薛痕
    摘要 (1491) RichHTML (186) PDF全文 (1858)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治疗尿毒症肾性贫血的最常用药物,但rhuEPO可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尿毒症合并PRCA临床上较为少见。我们报告1例用罗沙司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尿毒症合并PRCA病例,患者贫血得到快速纠正,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院后随访期间无复发。

  • 李清, 姚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1187) RichHTML (150) PDF全文 (1362)

    目的 探讨血清镁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H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随访期间平均血清镁水平三分位数分为低血镁组(血清镁≤0.96 mmol/L)、中度血镁组(血清镁0.97~1.07 mmol/L)和高血镁组(血清镁≥1.08 mmol/L),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多元Cox回归方程法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194例(58.4%),中位年龄63(51,72)岁,中位随访时间36(20,45)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镁组患者总生存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生存率低于中度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分别Log-rank χ2=36.286,P<0.001;Log-rank χ2=20.145,P<0.001)。在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血清镁是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镁组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高血镁组(分别HR=2.925,95%CI 1.352~6.330,P=0.006;HR=3.821,95% CI 1.394~10.473,P=0.009)。结论 低血清镁是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清镁水平可致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摘要 (6706) RichHTML (4131) PDF全文 (9429)

    肾脏在调节人体钾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衰竭患者易发生急性或慢性高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失盐性肾病等患者易发生低钾血症。无论高钾血症还是低钾血症均可引起细胞膜电位异常,导致四肢麻痹、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根据中国临床诊疗实践特点,围绕钾代谢的机制、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的监测四部分内容制定了《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本共识是我国首个指导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钾异常综合性管理的临床共识,旨在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为我国CKD患者血钾管理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 林晶晶, 陈少华, 姚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1754) RichHTML (437) PDF全文 (1700)

    目的 分析浙江省新增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透析患者早期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浙江省血液透析登记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浙江省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早期死亡的定义为患者透析后90 d内死亡。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开始透析后第1个月死亡率最高(46.40/100人年),3个月后死亡率逐渐稳定,早期死亡率为25.33/100人年,120 d内、360 d内总体死亡率分别为21.40/100人年、11.37/100人年。年龄≥65岁患者早期高死亡现象尤为明显。老龄(≥65岁,HR=1.981,95%CI 1.319~2.977,P<0.001)、原发病为肿瘤(HR=3.308,95%CI 1.137~5.624,P=0.028)、合并肿瘤(不含原发病为肿瘤,HR=2.327,95%CI 1.200~4.513,P=0.012)、首次透析通路为临时导管(HR=3.632,95%CI 1.806~7.307,P<0.001)、低血白蛋白(<30 g/L,HR=2.181,95%CI 1.459~3.260,P<0.001)、低血红蛋白(每增加0.01 g/L,HR=0.861,95%CI 0.793~0.935,P=0.001)、高密度脂蛋白偏低(<0.7 mmol/L,HR=1.796,95%CI 1.068~3.019,P=0.027)和C反应蛋白偏高(≥40 mg/L,HR=1.889,95%CI 1.185~3.012,P=0.008)是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后早期死亡率较高,3个月后死亡率逐渐趋于稳定。老龄、低血白蛋白、低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偏低、C反应蛋白偏高、原发病为肿瘤、合并肿瘤以及首次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尹彦琪, 金其庄
    摘要 (2545) RichHTML (604) PDF全文 (3245)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备条件。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逐渐增多、透析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比例逐渐增加,血管通路的建立、使用和维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能否建立并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期,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所属“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DOQI)”发布了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的2019年更新。该指南在理念和策略上较2006年更新有了较大变化。我们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和探讨,以期有助于国内血管通路工作者理解该指南的核心内容,推动我国血管通路事业的发展。

  • 赵二丽, 尚进, 马爽, 张丽洁, 刘栋, 董奕君, 肖静, 赵占正
    摘要 (1259) RichHTML (117) PDF全文 (1119)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合并糖尿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或动静脉移植(arteriovenous graft,AVG)起始行HD(hemodialysis-arteriovenous fistula/arteriovenous graft,HD-AVF/AVG)或PD且维持透析≥3个月的非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截至2019年5月1日。根据患者起始的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和PD组。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应用逆概率处理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消除组内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患者371例,其中HD组113例(30.5%),PD组258例(69.5%)。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中,年龄、体重指数、合并脑血管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血钾、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标准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值均大于0.1,逆概率处理加权后SMD值下降,绝大部分小于0.1,说明加权后组间均衡性良好。加权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的累积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094,P=0.759)。利用IPTW消除组内混杂因素的影响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的累积生存率之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090,P=0.15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以全因死亡为结局,透析方式(PD/HD,HR=1.171,95% CI 0.426~3.223,P=0.760)对不合并糖尿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影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方式(PD/HD,HR=1.460,95%CI 0.515~4.144,P=0.477)对不合并糖尿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存率仍无显著影响,高血浆白蛋白(HR=0.893,95% CI 0.813~0.981,P=0.019)是不合并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逆概率处理加权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方式(PD/HD,HR=1.842,95%CI 0.514~6.604,P=0.348)对不合并糖尿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影响。结论 不合并糖尿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HD和PD的累积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孙杨杨, 鄢艳, 邹梦林
    摘要 (1454) RichHTML (284) PDF全文 (95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并进行至少1年的病例随访,随访截至2019年2月28日。收集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等基线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感染相关住院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92例患者,男性255例(65.1%),年龄(59.39±15.28)岁,其中感染组111例,非感染组281例。以糖尿病肾病为原发病的患者感染率最高,达32.2%。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为肺部,占78.4%,远高于处于第2位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感染后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常作为首选药物。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年龄更大[(62.96±15.16)岁比(57.98±15.12)岁,t=-2.607,P=0.004],合并糖尿病(45.9%比32.4%,χ2=6.334,P=0.012)和既往有吸烟史(30.6%比18.5%, χ2=6.831,P=0.009)所占比例更高,首次透析住院时间[13.0(9.0,18.0)d比12.0(9.0,17.5)d,Z=3.659,P=0.001]更长,血红蛋白[(74.43±19.93)g/L比(79.06±17.10)g/L, t=1.612,P=0.022]、白蛋白[(32.63±5.33)g/L比(33.99±6.14)g/L, t=2.062,P=0.029]以及红细胞计数[2.53×1012/L(2.06×1012/L,3.06×1012/L)比2.68×1012/L(2.28×1012/L,3.07×1012/L),Z=2.118,P=0.034]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岁,OR=1.016,95%CI 1.003~1.030,P=0.017)和首次透析时住院时间延长(每增加1 d,OR=1.047,95%CI 1.014~1.080,P=0.008)是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升高(每增加1 g/L,OR=0.987,95%CI 0.975~0.999,P=0.033)是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保护因素。结论 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MHD患者感染发生率最高,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导管相关性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其他类型的感染。年龄增加和低血红蛋白是MHD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 郑文, 潘少康, 刘东伟, 刘章锁
    摘要 (3416) RichHTML (1227) PDF全文 (3775)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全球关注的重大慢性病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患病率逐年攀升,已经超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成为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由于DKD发生机制复杂,其防治策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多种疗法在减少DKD患者尿蛋白排泄、延缓肾脏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DKD基础治疗及新兴疗法两方面对DKD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田秀娟, 黄晨
    摘要 (3172) RichHTML (1394) PDF全文 (3316)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特征是糖基化异常的IgA1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沉积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肾脏损伤。遗传和黏膜免疫异常在IgAN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免疫调节紊乱是该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应用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分析T细胞受体或B细胞受体,初步揭示了IgAN相关免疫细胞的广泛激活和功能性克隆潜在的诊断和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探索干预IgAN新的靶标和精准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 朱凤娟, 罗姣, 陈晓琼, 杨少华, 杨芳, 贾楠, 周秋根, 侯凡凡
    摘要 (2477) RichHTML (203) PDF全文 (1127)

    目的 总结和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与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指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通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数据库收集2002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接受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并根据肾活检结果将其分为DKD组和NDKD组(包括DKD合并NDKD),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KD和NDKD患者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507例患者,DKD患者114例(22.5%),NDKD患者393例(77.5%)。病理表现:NDKD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30.0%)和IgA肾病(19.1%),其中有5.6%患者为DKD合并NDKD。临床表现:与NDKD组患者相比,DKD组患者有更长的糖尿病史(>1年,76.3%比36.1%,P<0.001),更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1%比4.8%,P<0.001),24 h尿蛋白量更高[3.69(1.70,6.74)g比2.21(0.91,4.97)g,P<0.001],血肌酐更高[117.5(85.8,194.5)μmol/L比89.0(68.0,143.8)μmol/L,P<0.001],血红蛋白更低[(105.07±20.85)g/L比(124.41±25.02)g/L,P=0.002],胆固醇更低[(5.69±1.87)mmol/L比(6.43±2.75)mmol/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4.162,95%CI 1.717~10.098,P=0.002)、较高收缩压(每增加1 mmHg,OR=1.028,95%CI 1.011~1.045,P=0.001)、降压药服用史(OR=3.141,95%CI 1.496~6.591,P=0.00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5.561,95%CI 2.361~13.100,P<0.001)、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OR=1.680,95%CI 1.333~2.118,P<0.001)是DKD的相关因素,而血尿(OR=2.781,95%CI 1.334~5.798,P=0.006)和较高血红蛋白(每增加1 g/L,OR=1.022,95%CI 1.008~1.037,P=0.002)则为NDKD的相关因素。 结论 DKD与NDKD之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存在差异,糖尿病病史、眼底检查、大量蛋白尿、降压药服用史、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DKD的诊断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而血尿和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对NDKD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行肾活检的指征需根据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摘要 (1966) RichHTML (236) PDF全文 (1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新近发现的乙类传染病,不仅表现为以病毒性肺炎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病变,重症患者还合并肾脏、心脏、血液、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损伤。该病自2019年12月在我国暴发以来,目前已蔓延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与传染性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惯称“非典型肺炎”)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均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而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积极处理与防治十分重要。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对该病合并AKI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不断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 陈晓洁, 胡豪飞, 万启军
    摘要 (1782) RichHTML (131) PDF全文 (1085)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与肾脏病理牛津分级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活检确诊为IgAN、同时有完整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关系;采用平滑曲线拟合分析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可能的曲线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对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者630例,贫血组130例(20.63%),非贫血组500例(79.37%);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35.38%比53.80%, χ2=10.740,P<0.001)。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的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比例和24 h尿蛋白量较高( χ2=62.586,P<0.001;Z=-6.082,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t=7.12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b水平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风险减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73,95%CI 0.958~0.987,P<0.001)。平滑曲线拟合分析显示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线性负相关。ROC曲线提示Hb诊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最佳临界值为120.5 g/L,即提示Hb>120.5 g/L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可能降低。 结论 IgAN合并贫血的患者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较高。Hb>120.5 g/L可能减少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风险。

  • 姜倩倩, 吴小燕, 王白莹
    摘要 (2201) RichHTML (350) PDF全文 (1298)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损伤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内科和血液内科收治的11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确诊时血肌酐是否>177 μmol/L为标准分为肾损伤组和非肾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结果 113例MM患者中肾损伤的发生率为34.5%。肾损伤组(n=39)白细胞、血尿酸、血尿素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β2-MG)、血磷、尿轻链、骨髓浆细胞比例、国际分期体系(ISS)-III期比例、轻链型比例、尿本周蛋白阳性比例及尿蛋白阳性比例均高于非肾损伤组(n=74),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碳酸氢根浓度、球蛋白低于非肾损伤组(均P<0.05),两组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42例MM患者对IgH(免疫球蛋白重链)重排、1q21(1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扩增、RB1(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缺失、D13S319(13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的D13S319位点)缺失、P53(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的一种抑癌基因)缺失5种遗传学异常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9例(69.0%)检测结果异常。肾损伤组RB1缺失发生率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其他基因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1.589,95%CI 1.115~2.266,P=0.010)、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OR=1.053,95%CI 1.008~1.101,P=0.021)、β2-MG升高(OR=22.166,95%CI 2.146~228.927,P=0.009)、轻链型(OR=15.399,95%CI 1.002~236.880,P=0.049)和高尿酸血症(OR=11.707,95%CI 1.580~86.717,P=0.016)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结果显示,β2-MG曲线下面积大于NLR、尿酸(均P<0.05),而其余两两因素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β2-MG预测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AUC最大(AUC=0.907,95%CI 0.853~0.962,P<0.001)。 结论 MM患者中肾损伤发病率较高,肾损伤患者存在RB1缺失者较多。轻链型、高尿酸血症和高NLR、高骨髓浆细胞比例、高β2-MG水平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β2-MG是预测MM肾损伤发生的最佳预测因子。NLR作为一个方便而有效的炎性指标,对预测MM肾损伤有重要意义。

  • 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肾康复专业委员会
    摘要 (5116) PDF全文 (3475)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的下降、肌肉萎缩、生理、心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运动康复增加CKD 患者的心肺耐力、改善肌力和肌肉容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延缓CKD进展、提高QOL评分。适合CKD患者的运动康复处方,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灵活性运动,中等强度,每次30~60 min,3~5次/周。对CKD患者做好运动康复前的评估,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对降低运动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尤为重要。
  • 王善志 朱永俊 李国铨 钟良宝
    摘要 (3231) PDF全文 (4986)
    目的 评价中国成年健康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与普通人群及横断面研究的差异。 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有关中国成年健康体检人群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使用Stata 12.0软件对CKD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对性别、蛋白尿、血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及CKD分期进行亚组分析;对已发表的《中国成人及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 Meta分析》进行CKD分期及城乡分层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篇涉及健康体检人群CKD患病率文献,总计238 349例。Egger's回归显示无发表性偏倚(P>0.05),CKD未标化患病率为12.49%,其中男性12.80%、女性12.59%,蛋白尿、血尿、eGFR下降未标化检出率分别为5.90%、5.83%、2.75%。成年普通人群中,城镇居民CKD未标化患病率为13.21%,农村居民为11.90%。CKD分期主要集中在早期。总eGFR下降未标化检出率在成年体检人群、普通人群及横断面研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血尿及男性血尿未标化检出率在成年体检人群与普通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尿未标化检出率在成年普通人群及横断面研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国成人CKD患病率较高,但总体患病率被低估。成年健康体检人群C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普通人群相似,尤其是在成年男性人群。
  • 中国腹膜透析相关感染防治专家组
    摘要 (3365) PDF全文 (6435)
    Baidu(2)
  •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共识专家组
    摘要 (3953) PDF全文 (4745)
    Baidu(13)
  • 中国腹膜透析置管专家组
    摘要 (3005) PDF全文 (4984)
    Baidu(10)
  • 王梦迪 张凌 刘鹏 张丽红 史振伟 邢广群 王长江 齐卡 郑家强
    摘要 (4254) PDF全文 (2230)
    Baidu(15)
    目的 调查国内不同级别医院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血透)血管通路应用情况,并分析初次血透未使用动静脉内瘘(内瘘)的原因。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煤炭总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5家医院,回顾性调查近5年内进入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包括一般资料和初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情况,分析患者初次透析未能使用内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结果 (1)5家医院共收集有效问卷203份,初次血液透析使用临时中心静脉置管122例(60.1%),动静脉直接穿刺44例(21.7%),动静脉内瘘35例(17.2%),带Cuff中心静脉置管2例(1.0%)。5家医院初次血透通路有明显差异,4家医院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为主,分别是中日友好医院13例(50.0%),煤炭总医院37例(7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85.0%),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13例(61.9 %),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与其他医院不同,初次血透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42例(61.8%)。(2)调查初次透析未能使用内瘘的首位原因是患者不接受75例(44.6%),其中以心理无法接受透析最多[44例(26.2%)],其他原因分别是医生未告知[45例(26.8%)]和急性透析、时间来不及[38例(22.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受教育程度高、非农业户口患者更多在初次透析时使用内瘘。 结论 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初次透析内瘘的使用率偏低,血管通路应用情况在不同城市和不同等级的医院存在较大差异;患者初次透析使用内瘘受到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医生因素也不能忽视。临床医护人员应更加重视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教育工作,以提升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透析质量。
  • 杨柳 刘东伟 刘章锁
    摘要 (3310) PDF全文 (4737)
    Baidu(22)
  • 何琴 蔡宏 张伟明 朱铭力 陆任华 鲁嘉越 蒋蓉 章海芬 倪兆慧 钱家麒
    摘要 (4951) PDF全文 (210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状况,评价MHD患者贫血状况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入选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8年期间,本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龄≥3个月MHD患者517例,随访患者从入选至患者死亡、终止血液透析、转肾移植、转其他中心、失随访或至研究终止日期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入选患者每3个月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Ferritin)、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依据KDOQI指南中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靶目标,将患者分为血红蛋白达标组(110≤Hb≤120 g/L)与血红蛋白未达标组,分析本中心MHD患者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达标率,并分析MHD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的影响因素以及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3.76±14.78)岁,男性310例(59.96%),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达标率分别为35.20%、91.26%和31.18%。血红蛋白达标组平均TSAT及Ferritin与血红蛋白未达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红蛋白达标组TSAT及Ferrtin达标率均显著高于血红蛋白未达标组(94.97%比89.41%,P=0.045;37.22%比28.13%,P=0.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白蛋白、透析龄是影响MHD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红蛋白达标组患者8年生存率与心脑血管生存率显著高于血红蛋白未达标组(86.70%比75.30%,χ2Log rank=7.134,P=0.008;93.80%比85.30%,χ2Log rank=6.134,P=0.013)。透析频率、年龄以及血清铁蛋白是MHD血红蛋白未达标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透析频率是MHD血红蛋白未达标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率控制尚不理想。透析龄、血iPTH、血清白蛋白是MHD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血红蛋白未达标将增加患者全因死亡率及心脑血管死亡率。
  • 摘要 (5328) PDF全文 (7256)
    Baidu(79)
  • 赵龙, 关广聚
    摘要 (3595) PDF全文 (7279)
  • 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专家组
    摘要 (3377) PDF全文 (2002)
    Baidu(51)
  • 葛益飞 任海滨 刘佳 俞香宝 孙彬 毛慧娟 张波 王宁宁 朱亚梅 查小明 孙跃明 邢昌赢
    摘要 (3446) PDF全文 (2269)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旁腺全切除(PTX)加自体前臂移植术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在本院行PTX加自体前臂移植术的118例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的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和生化(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结果。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结果    118例患者中32例行微创手术,86例行普通开放手术。总手术成功率为93.2%(110/118)。2例患者在术中发现甲状腺癌而行根治术。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例。9例发生喉返神经一过性损伤,发生率为7.6%。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91.5%(108/118),经积极静脉或口服补钙后均获有效控制。手术成功患者的骨痛及瘙痒症状全部缓解,贫血、全身营养状况好转。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血iPTH、血磷、血钙及钙磷乘积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3年以上患者21例,6例SHPT复发,其中4例切除前臂移植的甲状旁腺后好转,2例接受再次手术后好转。最长随访9年的2例,均未复发。 结论    PTX加自体前臂移植术是治疗尿毒症SHP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长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王德光 郝丽 戴宏 陈卫东 张道友 李龙海 刘智 韩久怀 叶丽萍 白友为
    2012, 28(2): 101-105.
    摘要 (6254) PDF全文 (1411)
    Baidu(110)
    目的 探讨安徽省成人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18岁以上常住居民3800人,进行CKD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测和问卷调查。 结果 在资料完整的3374名居民中,经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比校正后,白蛋白尿患病率为9.8%(95%CI 8.8%~10.9%);肾功能下降患病率为2.1%(95%CI 1.7%~2.7%)。该人群CKD患病率为10.4%(95%CI 9.4%~11.5%);知晓率为6.5%。女性、年龄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和饮酒与CKD发病率增高无关。 结论 安徽省成人CKD患病率为10.4%,知晓率为6.5%。女性、年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 周广宇 金玲 于晶 张芝平
    2012, 28(2): 111-114.
    摘要 (6811) PDF全文 (2229)
    Baidu(66)
    目的 分析成人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抗PLA2R抗体在IMN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经肾活检证实的46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包括20例IMN、7例IgA肾病、6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6例微小病变性肾病、4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例Ⅴ型狼疮肾炎。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并对其与IMN患者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量、血清总胆固醇和Scr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例IMN患者中15例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阳性比例为75%;7例IgA肾病患者中1例抗PLA2R抗体阳性,阳性比例为14.29%;6例HBV-MN患者中1例阳性,阳性比例为16.67%;其余患者均为阴性。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比例显著高于继发性膜性肾病和其他肾小球肾炎(均P < 0.01),且抗PLA2R抗体水平与IMN患者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 = 0.803,P < 0.01);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 = -0.816,P < 0.01)。 结论 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比例高,提示抗PLA2R抗体可能是IMN的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提示抗PLA2R抗体可能是IMN的致病性抗体。
  • 张建江 史佩佩 张利果 陆凤霞 赵丽丽
    2011, 27(5): 337-340.
    摘要 (5674) PDF全文 (1143)
    Baidu(40)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及不耐受食物禁食或轮替疗法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疗效。 方法 ELISA法检测4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浓度及相关生化指标,同时进行3个月不耐受食物禁食或轮替疗法,观察疗效。 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92.5%,鸡蛋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西红柿、牛奶、鳕鱼等。食物不耐受种类在男女、城乡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53,P = 0.315;t = 1.388,P = 0.193),但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57,P = 0.045)。食物不耐受累计敏感度与血清IgG浓度无直线相关(t = 0.793,P = 0.445)。紫癜性肾炎患儿食物不耐受与其肾脏病理中免疫复合物沉积无相关(r = -0.262,P = 0.387)。不耐受食物禁食或轮替疗法有效率为95%。 结论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和食物不耐受有密切关系。不耐受食物中以鸡蛋最为多见。不耐受食物禁食或轮替疗法对大部分过敏性紫癜患儿有效。
  • 刘东伟, 刘章锁, 胡晓舟, 邢国兰, 施学忠
    2008, 24(9): 603-608.
    摘要 (6649) PDF全文 (1122)
    Baidu(65)

    目的 了解郑州市城区成年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流行现状。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的方法,抽取郑州市4个社区内20岁及20岁以上常住居民共185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肾脏损伤及相关危险因素检测。 结果 在资料完整的1752名居民中,经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校正后,白蛋白尿、血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5.78%、8.19%和1.58%。男性蛋白尿和血尿的患病率低于女性(4.37%比7.29%, χ2 = 6.252, P = 0.012; 5.08%比11.51%, χ2 = 24.499,P < 0.01);eGFR下降患病率高于女性(2.26%比0.86%, χ2 = 5.830,P = 0.016)。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个亚组,蛋白尿和eGFR下降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χ2 = 13.428,P = 0.037; χ2 = 17.080,P = 0.009)。该人群CKD的粗患病率为14.50%,经年龄、性别标化后的患病率为13.57%,女性高于男性(17.83%比9.59%, χ2 = 23.132,P < 0.01)。CKD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血尿(50.40%)和蛋白尿(3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是CKD的危险因素。该人群CKD的知晓率为8.27%,治疗率为7.09%。 结论 郑州市成年人群CKD的患病率为13.57%;知晓率为8.27%。CKD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等。

  • 杨丽 梅长林
    2007, 23(10): 681-684.
    摘要 (3927) PDF全文 (5453)
    Baidu(78)
  • 方艺, 丁小强, 钟一红, 邹建洲, 汤颖, 林静, 林攀, 俞小芳
    2007, 23(7): 417-421.
    摘要 (4439) PDF全文 (1510)
    目的 了解我国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病因构成、预后,以及肾功能受损对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影响。 方法 通过调查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患者的肾功能检测结果,筛检出AKI患者,进行病史复习,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转归、肾功能受损的性质、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基础疾病等。 结果 观察期间共有住院患者37 365例次,其中126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KI,发病率为3.38%。观察期间住院患者总病死率为1.52%,其中AKI患者病死率为18.57%,经校正后AKI对患者住院病死率的OR值为10.08(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Scr上升的百分比是AK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住院患者AKI的发病较常见。患者Scr上升26.5 μmol/L即可增加死亡的风险,增加住院费用,延长住院天数。患者的预后同肾脏受损的程度相关,其病死率随Scr上升百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 郭兰中, 张路霞, 王晓刚, 张萍, 赵巧萍, 王芳, 王海燕
    2007, 23(3): 152-156.
    摘要 (4321) PDF全文 (1406)
    Baidu(106)
    目的 研究我国南方某农村人群中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浙江省东阳市某乡村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慢性肾脏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检测。 结果 获得完整资料的居民占该村18岁以上自然人口的76.2%。将该村自然人口按年龄性别构成校正后,白蛋白尿发生率为10.4%;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1.73 m2-1的发生率为3.0%;血尿发生率为1.4%。本研究中40岁以上调查对象与北京市某社区及NHANES Ⅲ中40岁以上调查对象相比,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病率较低,白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介于2者之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增加10岁、糖代谢异常及收缩压水平与白蛋白尿的发生独立相关;女性、年龄增加10岁、高尿酸血症与肾功能下降独立相关;年龄增加10岁及吸烟与血尿独立相关。 结论 在该经济快速发展的南方乡村,CKD的疾病谱和相关因素已经与我国大城市和发达国家类似。此外,该人群可能另有导致CKD高发的特殊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 郭群英, 陈林, 阳晓, 杨念生, 冯敏, 姜宗培, 毛海萍, 陈崴, 余学清
    2006, 22(12): 719-724.
    摘要 (5312) PDF全文 (1448)
    Baidu(144)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谱和耐药率变化,以及致病菌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至2005年本院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并与1990至2000年109例次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1)致病菌谱分布:2001至2005年收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145例共206例次,培养阳性108例次(52.4%),培养阴性率从1990至2000年的60.6%下降至47.6%(P < 0.0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25.6% 上升至39.8% (P > 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从4.7%上升至26.9%(P < 0.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2.2%。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的发生率从44.2%下降至34.3%(P > 0.05);铜绿假单孢菌与大肠埃希菌腹膜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4.0% 比 3.7%,P < 0.05)。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30.2% 比 17.6%,P > 0.05)。(2)耐药率分析:对于G-杆菌,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3%)。(3)转归:与1990至2000年相比,总体治愈率从68.8% 上升至73.9%;导管拔除率从19.2%下降至14.3%;病死率从10.1% 下降至5.4%。真菌性腹膜炎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G+球菌G-杆菌性腹膜炎(P < 0.0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退出率为44.4%,显著高于非铜绿假单孢菌的细菌感染(P < 0.01)。结论 与1990至2000年相比,近5年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培养阴性率显著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有所下降;感染性腹膜炎治愈率有所改善。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