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文章

IgA肾病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蒋镭;吕继成;陈文芳;王素霞;邹万忠;刘刚;张宏;王海燕
    2007, 23(5): 278-282.
    摘要 (6802) PDF全文 (1930)
    目的 建立一个用于预测预后且相对简明的IgA肾病组织学半定量评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并有2年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155例,终点事件为进入不可逆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所有病理切片均经重新阅片,其中91例由一位病理医师分别两次阅片,56 例由两位病理医师分别独立阅片评分,判断重复性。初始的8个病理指标指数:(1)内皮细胞增生(endoI);(2)活动性新月体及节段性袢坏死(dGAI);(3)系膜细胞增生(MsHI);(4)系膜基质增多(MsMI);(5)肾小球慢性病变(GCI);(6)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infI);(7)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TCI);(8)小动脉慢性病变(VCI)。 结果 肾穿时Scr为(112.18±83.13) μmol/L。25例患者(16.13%)在随访期内[(69.07±28.66)月,10~170个月]达到终点(ESRD)。对初始的8 个病理指标进行多变量生存分析,选出以下3个与预后最相关的变量组成评分方法:dGAI、GCI和TCI。后两项之和组成慢性指数CI。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dGAI和CI都与肾脏生存率呈正相关(RR 分别为1.255和1.691, P <0.0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dGAI 和CI 进行分组,显示dGAI≥4且CI≥6者预后最差(P < 0.01)。对CKDⅠ、Ⅱ期患者的多种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仅CI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kappa值均大于0.4。 结论 由代表活动性病变的dGAI 和代表慢性病变的CI组成的IgA肾病组织学半定量评分法能够有效地判断预后,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 吴勐 张小红 林矜 万建新
    摘要 (6176) PDF全文 (981)
    目的 分析伴贫血的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照患者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肾活检日期为起点,随访至2018年1月1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两组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31例研究对象,男性122例(52.8%),男∶女=1.12∶1;年龄(34.8±10.1)岁(15~68岁);其中贫血组70例(30.3%),非贫血组161例(69.7%)。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女性患者比例更高,血白蛋白更低,内皮细胞增殖(E1)、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T1/2)、新月体形成比例(C1/2)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6.3年(0.3~12.9年)。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比较,贫血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低于非贫血组(χ2=15.23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HR=2.988,95%CI 1.276~6.999,P=0.012)、24 h尿蛋白量升高(HR=1.103,95%CI 1.046~1.163,P<0.001)、贫血(HR=3.820,95%CI 1.674~8.719,P=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HR=3.725,95%CI 1.639~8.462,P=0.002)、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1/2)(HR=3.770,95%CI 1.026~13.852,P=0.046)、肾小球节段硬化/粘连(S1)(HR=4.211,95%CI 1.139~15.576,P=0.031)是IgAN患者发生不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伴贫血的IgAN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相对较严重,肾脏累积生存率较低。贫血、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1/2)、肾小球节段硬化/粘连(S1)、高血压、24 h尿蛋白量升高、eGFR<60 ml?min-1?(1.73 m2)-1是IgAN患者发生不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金晓明;张磊;史炯;黄立娟;佟丹丹
    2007, 23(2): 115-120.
    摘要 (6109) PDF全文 (1384)
    Baidu(23)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理想的IgA肾病(IgAN)动物模型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葡聚糖G200、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和金葡菌的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诱导小鼠IgA肾病模型。用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方法对3 组IgAN模型小鼠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 (1)葡聚糖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部分肾小球大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肝和脾可见弥漫性的粉染物质沉积;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少量低电子密度的致密沉积物,肝和脾可见淀粉丝样物质沉积。(2)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肾小球有少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多,间质炎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无电子致密沉积物。(3)金葡菌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多数肾小球均可见大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伴系膜基质轻度增生;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和基底膜的内皮细胞下可见高电子密度的致密沉积物。结论 金葡菌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组诱导的IgAN模型从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与人IgAN极其相似,是3种IgAN模型中最理想的IgAN模型。
  • 马序竹;张宏;王素霞;陈育青;侯平;吕继成;王海燕
    2006, 22(5): 261-265.
    摘要 (5241) PDF全文 (1055)
    Baidu(21)
    目的 对IgA肾病合并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TGBM-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并在TGBM-IgAN患者的家系中,初步探讨同薄基底膜肾病(TGBMD)相关基因COL4A3/COL4A4的关系。方法 根据透射电镜下GBM的厚度,以GBM的平均厚度小于250 nm及GBM变薄的范围至少达到50%为诊断GBM变薄的标准,明确GBM弥漫性变薄在散发性IgA肾病患者及肾脏病家族史阳性的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将234例IgA肾病患者分成合并GBM弥漫性变薄组(n=30)及正常GBM厚度组(n=20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应用2号染色体长臂分别与COL4A3/COL4A4基因连锁的微卫星体PAX3及HaeⅢ-酶切限制性多态性片段(RFLP)位点作为多态性遗传标记,对其中3个TGBM-IgAN的家系进行COL4A3/COL4A4基因连锁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IgA肾病GBM正常厚度为(352.43±32.11) nm,TGBM-IgAN的GBM厚度为(205.56±23.48) nm。(1)在家族性IgA肾病患者中,TGBM-IgAN患者所占比例为31.8%(21/66),明显高于其在散发性IgA肾病中所占比例11%(24/219);(2)30例TGBM-IgAN患者临床特点:女性为主(20/30),合并肾脏病家族史比例高,均有血尿,尿蛋白量少,预后较好;(3)3个TGBM-IgAN家系中,2个家系与COL4A3/COL4A4的连锁分析提示与COL4A3/COL4A4基因连锁,LOD值为1.53(θ=0)。结论 家族性TGBM-IgAN明显高于散发性患者,合并GBM弥漫变薄的呈家族聚集性发病的IgA肾病患者家系可能为薄基底膜肾病家系,建议在家族性IgA肾病的定义中应强调电镜下GBM形态和厚度的观察。
  • 王耀敏 张晓辉 何强 吴建永 陈江华
    2010, 26(1): 25-27.
    摘要 (4921) PDF全文 (2121)
    Baidu(9)
    目的 了解胡桃夹综合征并发IgA肾病的临床特点及提高其相应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14例胡桃夹综合征并发IgA肾病患者(病例组)及同期36例单纯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所有胡桃夹综合征病例均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IgA肾病均由病理证实。记录两组实验室、影像学资料并进行t检验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Scr值高于对照组[(81.2±21.3) μmol/L比(61.2±11.8) μmol/L,P < 0.01],尿蛋白量较多[(1.1±0.6) g/d比(0.3±0.2) g/d,P < 0.01],血尿更明显(尿红细胞计分2.3±0.9比1.5±1.3,P <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两组左肾静脉狭窄处及近肾门处血流速度和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两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持续存在血尿和蛋白尿、异常红细胞比例较高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应考虑存在并发慢性肾炎特别是IgA肾病的可能,应及早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 彭艾;顾勇;肖涛;朱开元;张明;杨海春;林善锬
    2007, 23(5): 283-287.
    摘要 (4898) PDF全文 (1202)
    Baidu(21)
    目的 探讨伴足细胞尿的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入选IgAN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6例,平均年龄(34.1±12.2)岁。1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足细胞排泄的定量检测采用尿沉渣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直接计数。进行尿液足细胞排泄与肾脏病理的相关分析。 结果 (1) IgAN患者尿细胞podocalyxin阳性率为61%,健康对照组为0(P < 0.05)。(2) 与非大量蛋白尿(<3.0 g/24 h)IgAN患者比较,大量蛋白尿(≥3.0 g/24 h)IgAN患者的尿液足细胞检测阳性率、尿液足细胞排泄数、足细胞与尿肌酐的比值以及足细胞占尿液小管上皮细胞的百分数均显著增高(P < 0.05)。IgAN患者足细胞排泄水平与蛋白尿水平呈正相关(r = 0.446, P = 0.007)。(3) 与无足细胞尿的患者比较,伴足细胞尿的IgAN患者的蛋白尿水平显著增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尿肌酐的比值亦显著增高(P < 0.05)。但伴与不伴足细胞尿的2组IgAN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Scr、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浆脂质代谢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 尿足细胞的排泄与细胞新月体或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小球血管襻腔狭窄和足突广泛融合病变有关,而与系膜、内皮细胞病变及局灶基底膜增厚无关。伴足细胞尿的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更明显(P < 0.05)。伴有新月体的患者其尿液足细胞排泄水平、尿液上皮细胞和管型的排泄均增加(P < 0.05)。 结论 足细胞尿不仅是IgAN患者肾小球损伤的结果,也是IgAN患者活动性损伤的指标。足细胞尿排泄的水平与蛋白尿水平呈正相关,与肾脏病理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
  • 徐兰;杨海春;朱蔚钰;马骥;顾勇;林善锬
    2008, 24(6): 382-386.
    摘要 (4848) PDF全文 (1245)
    目的 观察 IgA肾病(IgA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各种表现,探讨其与蛋白尿的关系。 方法 收集35例伴有明显蛋白尿[尿蛋白量(24 h)>1.0 g]的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作研究;以8例肾错构瘤患者术后切除肾和肾癌患者术后远离癌旁肾组织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组织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p27)、足细胞结构蛋白(nestin)、足细胞数目 (WT1)。用显微切割方法取出肾小球,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整合素(integrin)β1、nephrin和α辅肌动蛋白4(α-actinin 4)水平。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根据足细胞数目密度(Nv, n×106/μm3)将35例IgAN患者分为足细胞数目减少组( Nv<52.49×106/μm3,n = 15)和足细胞数目正常组(Nv≥52.49×106/μm3,n = 20)。随访蛋白尿的转归情况,共18个月。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AN患者肾小球内个别足细胞重新表达p21,而足细胞p27的表达明显降低(0.71±0.12比0.91±0.07,P < 0.05)。(2)IgAN患者足细胞nestin 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3.40%±0.04%比 17.60%±0.04%,P < 0.05);肾小球内integrin-β1 mRNA表达显著升高(12.54±5.20比1.02±0.30,P < 0.05),而nephrin及α-actinin4 mRNA无明显改变。(3)电镜下观察到明显的足突融合和足细胞从基底膜脱落。(4)IgAN患者足细胞数目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161.27±225.92比323.22±138.12,P < 0.05),且与Lee氏分级相关。(5)足细胞数目密度、integrin-β1 mRNA与肾穿刺当时的尿蛋白量(24 h)呈负相关(r = -0.4483、-0.840, 均P < 0.05)。足细胞数目减少组较足细胞数目正常组的蛋白尿下降程度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 伴蛋白尿的IgAN中存在足细胞的损伤,表现为足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结构蛋白的改变,足突的融合及足细胞数目的减少,而足细胞损伤及足细胞数目减少会影响蛋白尿的发生和发展。
  • 宋锴;姜山;石永兵;沈华英;施晓松;金东华
    2010, 26(6): 438-441.
    摘要 (4789) PDF全文 (2563)
    Baidu(1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鱼油治疗IgA肾病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09年9月,收集鱼油治疗IgA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后使用Revman 软件5.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6个研究,包括258例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鱼油组蛋白尿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27,95%CI(-0.52~-0.03),P=0.03];鱼油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30,95%CI(0.05~0.55),P=0.02]。 结论 鱼油虽可以降低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但并不能维持肾功能稳定。
  • 章晓炎 谢静远 王伟铭 王朝晖 潘晓霞 沈平雁 徐静 郝旭 周琼秀 杨俪 张文 任红 陈
    摘要 (4752) PDF全文 (1940)

    目的    对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补体活化在IgAN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记录患者基线一般情况、临床指标、病理学检查及随访结果。根据免疫荧光下补体C3在系膜区沉积情况,分为阴性、弱阳性、强阳性3组,血C3降低组的定义为血清C3<85 mg/dl。 结果    本研究纳入528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肾组织C3沉积阴性组、弱阳性组、强阳性组患者分别为119例(22.5%)、164例(31.1%)和245例(46.4%);血C3降低组患者93例(21.7%),血C3正常组335例(78.3%);系膜区C3沉积与血清C3水平呈负相关(r=-0.209,P<0.01);不同肾组织C3沉积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肾组织C3沉积加重,患者基线血肌酐、尿酸、血IgA水平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体质量指数(BMI)降低(P<0.05),C3沉积较多的患者肾组织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和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更为严重(P<0.05)。与血C3正常组比较,血C3降低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eGFR水平较低,而血肌酐水平较高(P<0.05)。随访期间,共有54例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血C3降低组ESRD发生率为23.7%,正常组为8.4%,Kaplan-Meier分析显示血C3降低组肾脏中位生存时间显著低于C3正常组[(145.0±22.5)个月 比(150.8±17.0)个月,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和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eGFR、白蛋白、尿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后,血清C3降低(HR=0.97,95%CI 0.96,0.99,P<0.01)为患者进入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IgAN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补体系统活化,补体活化与患者基础肾功能及临床预后相关,血清C3下降为患者进入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gAN的进程。

  • 聂广俊;李贵森;张宏
    2007, 23(5): 288-291.
    摘要 (4740) PDF全文 (1061)
    Baidu(3)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β13半乳糖转移酶的分子伴侣Cosmc编码基因C1GALT1C1基因体细胞突变情况。 方法 27IgA肾病患者及19例正常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C1GALT1C1基因的编码区,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筛查。然后,分离其中15IgA肾病患者及7例健康男性对照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提取DNA。对C1GALT1C1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克隆,各挑选平均8~10个克隆进行体细胞突变筛查。 结果 46例个体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测序发现,2例患者及1例健康对照存在外显子T393A变异,次等位基因频率(MAF)为6.9%[SNP数据库(dbSNP)报告为9.5%]B淋巴细胞DNA序列分析显示,在22例个体(15IgA肾病患者,7例健康对照)送检的总共202个克隆中,未发现新的突变和多态性位点。 结论 C1GALT1C1基因编码区T393A多态位点在本研究人群中为唯一发现的多态性位点,其次等位基因频率(MAF)较既往报道略低。本研究尚未发现IgA肾病患者B淋巴细胞存在体细胞突变。
  • 张爱平 王自良 王艳侠 丁尧海 张磊 姜晓宇 石书梅 李宏栋 李震
    2007, 23(10): 631-634.
    摘要 (4719) PDF全文 (1328)
    Baidu(6)
    目的 阐明转铁蛋白受体(CD71、TfR)在IgA肾病(IgAN)肾组织中表达的分布特点及其与IgA表达的关系,探讨其在IgAN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20例肾活检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病理诊断分为原发性IgAN组(原发组)44例、非IgAN性IgA沉积组(继发组)38例、无IgA沉积肾病组(肾病组)38例。用免疫荧光双套色法标记的抗体,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四甲基罗丹明(TRITC)标记的CD71和异硫氰荧光素(FITC)标记的IgA在肾组织上的表达。 结果 CD71的表达强度与IgA的沉积程度相一致。CD71与IgA在原发组肾小球上高表达;在继发组低表达;在对照组微弱表达或不表达。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CD71表达与IgA表达呈现共位现象。 结论 CD71在IgAN患者肾小球呈现高表达,其表达与IgA分子呈现共位状态,提示CD71可能参与了IgAN免疫发病过程。
  • 姜文玲;彭佑铭;刘虹;袁曙光;许向青;夏运成;刘伏友
    2010, 26(8): 589-593.
    摘要 (4694) PDF全文 (1140)
    Baidu(25)
    目的 探讨尿足细胞数和肾组织中足细胞顶膜区的特异性标记蛋白podocalyxin(PCX)的表达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的关系。 方法 收集50例IgAN患者活检前3 d的每天晨尿和20例体检健康对照者的晨尿各100 ml,离心去上清于TXD3细胞离心涂片机上制成涂片。用抗人PCX单克隆抗体分别对尿沉渣涂片和肾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尿足细胞排泄数,以及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肾小球PCX平均吸光度值。IgAN按Lee分级分成5组,并用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法记分。比较各组尿足细胞数和肾组织PCX平均吸光度值,并与各项病理指标评分和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IgAN组尿中足细胞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IgAN Lee分级各组组间尿足细胞中位数两两比较,Ⅰ-Ⅱ级组低于Ⅲ、Ⅳ、Ⅴ级组(P < 0.05);Ⅲ级组显著低于Ⅴ级组(P < 0.05);Ⅲ级组低于Ⅳ级组和Ⅳ级组低于Ⅴ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足细胞阳性率在Ⅳ、Ⅴ级组最高(100%),在LeeⅠ-Ⅱ级组最低(55%)。IgAN患者随着Lee分级升高,肾小球足细胞PCX表达下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Ⅰ-Ⅱ级组显著高于Ⅲ、Ⅳ、Ⅴ级组(P < 0.05);Ⅲ、Ⅳ级组显著高于Ⅴ级组(P < 0.05);Ⅲ级组稍高于Ⅳ级组(P > 0.05)。IgAN患者尿足细胞排泄数与肾小球PCX表达量呈负相关(r = -0.702,P < 0.01);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 = 0.465,P < 0.01);与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 = 0.233,r = 0.307,均P < 0.05)。肾小球PCX表达量分别与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积分呈负相关(r = -0.560,r = -0.377,均P < 0.05);与24 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r = -0.367,P < 0.05)。 结论 IgAN患者尿足细胞排泄量可反映肾组织足细胞缺失程度,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脱落可能参与IgAN的发生发展,其尿足细胞数有可能作为反映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 肖俊;朱玲燕;陈崴;聂静;陈文芳;董秀清;彭文兴;黄锋先;余学清
    2008, 24(8): 544-549.
    摘要 (4693) PDF全文 (1160)
    目的 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比例失衡在IgA肾病(IgAN)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gAN患者外周血Treg及Th1、Th2的比例。以胞内染色技术检测叉头框蛋白3(FOXP3)的表达。Treg及Th1、Th2的比例与IgAN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法。 结果 IgAN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2.14±0.82)%比(1.59±0.53)%,P < 0.05],与血IgA水平呈正相关(r = 0.397,P < 0.05),与eGFR呈负相关(r = -0.376,P < 0.05)。IgAN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7±0.72)%比(1.81±1.10)%,P < 0.05],与血IgA水平呈正相关(r = 0.468,P < 0.05)。IgAN患者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75±1.89比12.73±9.79,P < 0.05),但与临床各指标间没有相关性。 结论 IgAN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表达紊乱。Treg在外周血中的增多以及以Th2为优势的Th1/Th2失衡可能在IgA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姜雪 许菲菲 章建娜 史艳玲 张骥 陈朝生 吕吟秋 孙梅
    2011, 27(10): 775-778.
    摘要 (4670) PDF全文 (1196)
    Baidu(1)
    目的 利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 penetrans,Mpe)感染小鼠,制作新的IgA肾病动物模型。 方法 分别采用培养至对数期的Mpe菌液、SP-4培养基和PBS经尿路上行感染小鼠并联合尾静脉冲击的方法制作IgA肾病模型,与常用IgA肾病模型进行比较,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结果 成功通过Mpe培养液经尿道上行感染小鼠制作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率100%,与常用模型组比较,IgA沉积率和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检查中,Mpe感染组不仅发现较强的IgA沉积,同时发现66.67%的小鼠肾组织存在IgG沉积。光镜检查发现,Mpe感染组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沉积程度均明显重于PBS和SP-4培养基对照组(均P < 0.05),与常用IgA肾病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Mpe感染组存在明显的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包曼囊腔内壁层上皮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 结论 通过Mpe经尿路上行感染小鼠可以成功制作IgA肾病动物模型,为IgA肾病病原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陈仆;陈香美;谢院生;蔡广研;孙雪峰;师锁柱;吴杰;尹忠
    2008, 24(6): 392-397.
    摘要 (4604) PDF全文 (1325)
    Baidu(22)
    目的 分析伴恶性高血压IgA肾病(IgAN-MH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与肾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从我科1997年4月至2007年5月间肾活检确诊的2000例原发性IgA肾病中筛选出29例IgAN-MHT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半定量分析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肾内微动脉、小动脉)的病理改变,包括436条入球动脉、124条小叶间动脉及5条弓形动脉。分析血管病变与肾脏病理改变、临床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终点事件为基线Scr水平增加1倍或终末期肾病。 结果 原发性IgAN中MHT发生率约为1.5%。IgAN-MHT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肾功能不全(100%)、高尿酸血症(62.7%)、高三酰甘油血症(51.7%),尿蛋白量(24 h)平均为2.8 g。常见肾脏病理改变为中度系膜细胞增殖、重度肾小球硬化、重度间质炎细胞浸润、重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IgAN-MHT患者的肾内小动脉(弓形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及微动脉(入球动脉)均可受累。常见肾内血管病变特点为动脉闭塞、动脉中膜增厚、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洋葱皮样改变、黏液样变性)、血管壁透明样变性,其中以肾内动脉闭塞为主(86.2%)。微动脉病变程度与年龄、总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血管闭塞程度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平均随访21.1个月(1~84个月),14例患者达到终点。肾内微动脉病变是IgAN-MHT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RR = 10.21,95%CI = 1.16~89.67)。 结论 IgAN-MHT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肾功能不全;主要病理特征是以动脉闭塞为主的微动脉病变。微动脉病变是IgAN-MHT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 邱强;列才华;曹翠明;谢院生;陈香美
    2008, 24(6): 373-376.
    摘要 (4547) PDF全文 (1268)
    Baidu(6)
    目的 确定血清低半乳糖化IgA1对鉴别诊断IgA肾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 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接受肾活检并留取血清;以健康体检者20例血清作为对照。血清标本先用装有耦联蚕豆凝集素的微球进行微量离心柱法分离并洗脱,获得低半乳糖化IgA1。再以凝集素HAA(Helix aspersa)用ELISA法定量检测异常糖基化IgA1(HAA-IgA1)。分析血清低半乳糖IgA1升高在鉴别诊断IgA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 结果 48例IgA肾病患者HAA-IgA1水平[(83.7±41.0) U]高于健康对照组[(52.6±22.9) U]及43例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组[(49.2±27.3) U](均P < 0.01)。而该43例中,非IgA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22例(51%)的HAA-IgA1水平[(47.6±21.5) U]亦显著低于IgA肾病患者。以肾穿刺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所绘制ROC曲线面积为0.797,面积的标准误为0.047(P < 0.01);鉴别诊断IgA肾病的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72.1%,准确度为72.5%。 结论 应用微量离心柱法联合ELISA法检测IgA肾病患者血清低半乳糖IgA1对于鉴别诊断IgA肾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秦伟;钟翔;张颖娟;谭淳予;杨立川;樊均明
    2008, 24(6): 377-381.
    摘要 (4485) PDF全文 (924)
    Baidu(3)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核心1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伴侣蛋白(Cosmc)表达低下的原因,到底是基因突变还是外源性抑制。 方法 40例IgAN患者、16例非IgAN肾小球肾炎患者、21例健康对照被纳入本研究。直接测序方法测定Cosmc基因外显子区域的核酸序列。免疫磁珠分离IgAN患者、非IgAN肾小球肾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分别在RPMI-1640及RPMI-1640+脂多糖(LPS)中培养72 h。实时荧光RT-PCR方法测定Cosm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IgAN患者Cosmc基因外显子区域没有共同突变位点,仅在2例患者中发现2处错义突变和2处无意义突变,而且这些突变并不影响患者Cosmc基因的表达。(2)IgA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基础Cosmc基因表达显著降低,为健康对照组的31%。(3)经RPMI-1640培养后,IgAN患者Cosmc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至基础值的219%。RPMI-1640+LPS组Cosmc基因的上调受到明显抑制。(4)健康对照Cosmc基因的表达不受RPMI-1640和LPS的影响。 结论 IgA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基因表达低下可能与基因突变无关,而是受外源性抑制因素影响所致。
  • 叶文玲 史亚男 文煜斌 李航 陈丽萌 李明喜 刘俊涛 李雪梅
    摘要 (4483) PDF全文 (1951)
    目的 分析妊娠IgA肾病(IgAN)患者的妊娠结局及肾脏预后,探讨肾脏病理改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影响IgAN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因素。 方法 检索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系统数据库,纳入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20年间原发性IgAN且有20周以上妊娠的病例,详细记录患者住院资料及门诊随诊信息,评估IgAN患者妊娠的结局和肾脏预后。按肾脏病理分级分为Lee氏Ⅳ级以下组和Ⅳ、Ⅴ级组比较两组IgAN患者妊娠结局的差异。以妊娠结局将IgAN患者分为胎儿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比较,及以胎儿存活与死亡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胎儿存活的因素。 结果 62例患者共64次妊娠,平均年龄为(30.31±4.05)岁,胎儿存活率为87.5%,妊娠平均孕周为(35.41±5.10)周(范围在20~40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例(17.2%),存活胎儿中早产14例(24.1%)。妊娠期间18例(28.1%)血肌酐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上升中位数为38.5 μmol/L,72.2%的患者于产后6个月内恢复至妊娠前水平。Lee氏Ⅳ和Ⅴ级患者胎儿死亡率(38.1%比0.0%,P<0.01)、低体重儿发生率(46.2%比11.1%,P<0.05)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33.3%比11.1%,P<0.05)均高于Lee氏Ⅳ级以下的患者。胎儿死亡组IgAN患者妊娠前血肌酐、尿蛋白量、肾性高血压比例及肾小球节段硬化比例均明显高于胎儿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所有入组患者中妊娠前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OR=76.978,95%CI:3.327~1780.939,P=0.007)与肾性高血压(OR=14.464,95%CI:1.245~168.053,P=0.033)是胎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产妇是胎儿生存的保护因素(OR=0.063,95%CI:0.005~0.876,P=0.040)。 结论 IgAN患者妊娠的胎儿存活及肾脏预后与妊娠前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严重程度密切相关,eGFR降低及肾性高血压是胎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光韬;张宏;吕继成;蒋镭;陈育青;邹万忠;王海燕
    2006, 22(1): 5-8.
    摘要 (4415) PDF全文 (895)
    Baidu(19)

    目的 初步探讨合并毛细血管襻纤维素样坏死的IgA肾病(IgA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纤维素样坏死对IgAN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至2004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诊断资料完整的780例原发性IgAN。在46例伴有纤维素样坏死的患者中,35例有完整的随访数据,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随机选取同期的80例无毛细血管襻纤维素样坏死的IgAN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情况。终点事件定义为Scr上升50%或Ccr下降33%或ESRD。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及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坏死组肾组织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更为明显(P = 0.004);肾小球硬化比率较低(P = 0.002)。坏死组中仅有2例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起病,3例达随访终点;80例非坏死组患者中有14例达终点。多因素分析提示,纤维素样坏死不是IgA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严重慢性化病变是唯一提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R = 23.13, P < 0.01)。结论 合并纤维素样坏死的IgAN在临床病理方面并无显著特点,纤维素样坏死不影响IgAN的短期预后。

  • 石书梅 高凌寒 赵学智 张爱平 丁尧海 王艳侠 冯国鄞 贺林
    2011, 27(2): 77-81.
    摘要 (4356) PDF全文 (887)
    Baidu(4)
    目的 对一个中国汉族家族性IgA肾病(FIgAN)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并对目前国内外已知的5个致病位点进行排除性定位,从而初步定位该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 方法 判断FIgAN的遗传方式。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在已报道的FIgAN致病区域(2q36、3p23-24、4q26-31、6q22-23、17q12-22)选取微卫星遗传标记(STR),进行基因组扫描,应用两点间连锁分析方法对基因分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该FIgAN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该家系5个已知致病区域内计26个STR的两点间连锁分析结果显示,最大优势对数(LOD)值为0.39(D17S1868),不支持与上述5个染色体区域的连锁关系。 结论 该家系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区域非目前已报道的5个FIgAN致病位点,提示FIgAN存在新的致病区域,并进一步证明了该病的遗传异质性。
  • 李航 文煜冰 李学旺
    2007, 23(11): 692-695.
    摘要 (4301) PDF全文 (1068)
    Baidu(7)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0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AS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 结果 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28.6±6.8)岁(16~53岁)。4例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镜下血尿;6例表现反复血尿合并蛋白尿,其中2例有发作性肉眼血尿。平均尿蛋白量(24 h)为 (1.56±1.53)g (0.02~5.26 g)。2例患者有血压升高。所有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光镜下,8例患者呈轻度系膜细胞增生,IgA肾病Lee氏分级均为Ⅰ或Ⅱ级;另外2例呈中重度系膜增生性改变,IgA肾病Lee氏分级分别为Ⅲ级和Ⅵ级。 结论 AS相关IgA肾病临床表现为隐匿性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以轻度系膜增生为主。
  • 王朝晖;陈楠;王伟铭;潘晓霞;陈晓农;张文;陆颖;韩斌
    2006, 22(5): 282-285.
    摘要 (4242) PDF全文 (771)
    Baidu(37)
    目的 通过搜寻IgA肾病(IgAN)候选的megsin和P选择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特点,为进行IgAN病例-对照相关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中国汉族人24份标本(12例IgAN,12例正常对照者)两个候选基因中所有启动子区、编码区及其部分调控区和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域13 591 bp进行检测,开展SNPs筛查。 结果 经过对测序结果统计分析,共发现SNPs 27个,其中SERPINB7基因11个,SELP基因16个;平均分布密度为503 bp/SNP。在我们发现的27个SNPs中,共有10个SNPs在GenBank中尚未报道过,占27个SNPs的37%。 结论 本检测为进一步行IgAN病例-对照相关研究及建立中国人群基因序列变异的自主知识产权提供了有用信息。
  • 朱厉 丁嘉祥 吕继成 张宏 王海燕
    2008, 24(2): 130-133.
    摘要 (4240) PDF全文 (1044)
    目的 检测EB病毒转化前后人类B细胞中与IgA1糖基化相关基因ST6GALNAC2的表达以及其所翻译的α2,6-唾液酸转移酶效应的改变情况,探讨EB病毒转化后的B淋巴细胞能否完全替代新鲜外周血中提取的B淋巴细胞。 方法 IgA肾病患者2例,IgA骨髓瘤患者2例和健康对照3例为研究对象。用CD19免疫磁珠提取研究对象新鲜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用EB病毒转化获得永生化B淋巴细胞。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新鲜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EB病毒转化后的B淋巴细胞中ST6GALNAC2基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和EB病毒转化后B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gA1分子上唾液酸水平。 结果 EB病毒转化后的B淋巴细胞较外周血中新鲜提取的B淋巴细胞ST6GALNAC2基因表达和分泌的IgA1分子上唾液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结论 当研究糖基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编码的糖基化相关酶的效应时,EB病毒转化后的B淋巴细胞不能完全替代新鲜外周血中提取的B淋巴细胞。
  • 何婷 毛海萍 李志斌 郭娜 许日聪 阳晓 余学清 李志坚
    2012, 28(6): 460-463.
    摘要 (4147) PDF全文 (1228)
    Baidu(22)
    目的 分析IgA肾病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收集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资料409例,按照贫血与否分为非贫血组和贫血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 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的肾小球损伤和肾小管间质萎缩程度较重、24 h尿蛋白增多和eGFR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eGFR与肾脏病理损伤呈负相关(P < 0.05),血尿酸、24 h尿蛋白与肾脏病理损伤呈正相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贫血是肾小管间质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IgA肾病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损伤重于IgA肾病非贫血的患者,贫血参与IgA肾病的进展。
  • 陆晨;朱开春;岳华;姜鸿;徐世茹;阿丽娅;热孜万;代建霞;纪晓梅
    2007, 23(7): 434-437.
    摘要 (4138) PDF全文 (955)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IgA肾病(IgAN)患者免疫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68例经肾活检证实的维吾尔族IgAN患者为对象,对照组为200例维吾尔族健康献血员。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MBP基因第54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 结果 (1) 维吾尔族IgAN组与健康对照组MBP-54基因多态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维吾尔族IgAN复合沉积组GAC/GGC 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单纯沉积组(44.7% 比 20.0%);IgAN复合沉积组等位基因GAC的发生频率(0.303)显著高于单纯沉积组(0.133),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1, P < 0.05)。 结论 维吾尔族IgAN 免疫病理多样性受基因背景影响,MBP基因54位点突变型等位基因GAC与维吾尔族IgA肾病免疫复合沉积有关
  • 马明明 管保章 罗丽花 胡波 董向楠 尹良红
    摘要 (4023) PDF全文 (2682)
    目的 分析增生硬化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的原发性增生硬化性IgA肾病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对激素治疗的疗效分为缓解组、复发组和无效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 结果 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6.8±10.4)岁。临床上均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并伴有不同程度肾衰竭,其中伴高血压者32例(64.0%),伴镜下血尿者15例(30.0%)。肾活检病理检查示肾小球球性硬化发生率为17.0%~47.2%;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0占50%,T1 32%,T2 18%。与缓解组及复发组相比,无效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高(P<0.05),血Hb水平较低(P<0.01),血白蛋白水平较低,肾功能损伤程度较重(P<0.01),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较严重;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较低。足量或半量激素诱导治疗有效率为74%,随访时间6~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3个月,复发率32%。随访结束时有13例(26%)患者进入尿毒症期。 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增生硬化性IgA肾病可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激素治疗疗效与患者发病时有无高血压、肾功能受损程度及肾脏病理改变严重程度相关。
  • 徐大民 吕继成 刘立军 师素芳 张宏
    2012, 28(5): 350-354.
    摘要 (3966) PDF全文 (1399)
    Baidu(3)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2009年3月至8月在IgA肾病数据库登记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IgA肾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情况。用(日间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日间血压平均值判断血压昼夜节律状况。比较血压节律正常组及异常组的临床病理指标。 结果 共93例患者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并纳入分析,其中68例(73%)血压节律消失,在慢性肾脏病(CKD)1期、2期及3期以上组血压节律消失的比例分别70%、70%及8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87)。非勺型血压在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比例分别为69%和77%(P = 0.373)。血压节律消失与年龄、性别、血压、蛋白尿、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无相关。在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54例中,非勺型血压组eGFR下降速率虽快于勺型血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9);在其中29例并发高血压患者中,非勺型血压组eGFR下降速率快于勺型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9±11.58)比 (-0.34±1.74) ml&#8226;min-1&#8226;(1.73 m2) -1&#8226;年-1,P = 0.019]。 结论 IgA肾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血压节律消失。Ig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消失可能是影响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
  • 刘虹;彭佑铭;刘伏友;杨新民;任基浩;刘映红;许向青
    2009, 25(1): 64-65.
    摘要 (3927) PDF全文 (982)
  • 袁梦 刘文婷 周倩 张望 杨琼琼 陈崴 余学清
    摘要 (3927) PDF全文 (1656)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病史中伴发肉眼血尿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比较肾活检前伴或不伴肉眼血尿发作(肉眼血尿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将肉眼血尿组按肉眼血尿发作距离肾活检时间分为3组,分析比较以探讨近期肉眼血尿发作患者伴随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征。 结果    研究纳入的1512例IgAN患者中,病史伴发肉眼血尿的比例为22.1%。肉眼血尿组血肌酐水平、24 h尿蛋白排泄量及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镜下血尿程度更重(P<0.001),两组间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病理方面,肉眼血尿组的慢性指标,如球性/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等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但活动性指标,如新月体比例(P=0.024)、袢坏死比例(P=0.001)及系膜增生程度(P=0.026)均高于对照组。肉眼血尿发作1个月内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伴更大量蛋白尿(P=0.010)及镜下血尿(P<0.001),病理上内皮细胞增生、袢坏死及新月体形成的比例均更高(均P<0.05)。 结论    病史中伴有肉眼血尿的IgAN患者临床及病理慢性改变较轻,病理活动性病变更明显,特别是在1个月内发生肉眼血尿患者中更为突出。

  • 王成;汤颖;彭晖;叶增纯;陈珠江;余学清;娄探奇
    2008, 24(6): 387-391.
    摘要 (3926) PDF全文 (813)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血清IgA1与系膜细胞共培养上清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用Jacalin 亲和层析柱和Sephacryl S-200 分子筛纯化蛋白。单体IgA1(mIgA1)热聚合为聚合体IgA1(aIgA1)。实验分为患者上清组、健康上清组和对照组,系膜细胞分别与IgAN患者的aIgA1、健康对照的aIgA1和5%胎牛血清共培养,收集上清,与同步化的足细胞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 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和Fas-L表达情况。 结果 患者上清可诱导足细胞凋亡,其凋亡率显著高于健康上清组和对照组[(28.5±5.9)%比(22.5±5.8)%、(20.5±4.5)%, 均P < 0.05]。患者上清可诱导足细胞Fas mRNA 升高,为对照组的1.89倍(P < 0.05), 而Bcl-2 mRNA下调为对照组的72%(P < 0.05)。患者上清组的AngⅡ和TGF-β1水平均高于健康上清组[(13.2±3.4) ng/L比(8.2±2.3) ng/L,P < 0.05;(15.4±3.4) ng/L比(10.8±3.2) ng/L,P < 0.05]。 结论 IgAN患者血清IgA1与系膜细胞共培养上清可诱导足细胞凋亡,可能参与IgAN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