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黄曼霞, 何雨阳, 李仰溥, 刘卓婷, 王燕青, 曾又佳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实验探索并验证铁死亡在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相关膜性肾病中的关键基因及铁死亡在PLA2R相关膜性肾病(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associated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检索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得到GSE115857数据集,并从FerrDb数据库中筛选铁死亡相关基因,进而对二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使用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回归算法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法的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相关基因并通过交集分析确定PMN的铁死亡关键基因。随后,在对照组和模型组的人肾足细胞AB 8/13株中,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Western印迹法、免疫荧光进行验证。 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25个与PMN相关的铁死亡基因,经GO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铁死亡代谢,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发现,PMN的铁死亡关键基因为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和卷曲螺旋结构域6(coiled coil domain containing 6,CCDC6)。体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人肾足细胞株AB 8/13表现出明显变形和回缩,足突表面积密度明显减少;足细胞骨架变构,F?肌动蛋白形态排列紊乱,突触足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活力下降(P<0.05),PLA2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ATF3和CCDC6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均P<0.05)。 结论 铁死亡可能是PMN发生发展中的关键机制之一,体外实验证明ATF3CCDC6是PMN中足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关键基因,为PMN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 刘瑶, 李静, 曹立云, 金其庄, 郑茜子, 段秀芳, 李纯, 向晶, 苏默, 王志稳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我国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中心血管通路团队的建设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2年3月至4月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全国527所HD中心血管通路团队的临床实践现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组建血管通路团队和设置血管通路联络员(vascular access coordinator,VAC)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6份,回收率为96.02%。全国组建血管通路团队和设置VAC岗位的HD中心分别为247所(48.81%)和193所(38.14%);执业年限>10年的HD中心在制定标准化血管通路管理流程(χ2 =8.288,P=0.004)、召开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会议(χ2 =8.210,P=0.004)、组建血管通路团队(χ2 =33.805,P<0.001)和设置血管通路联络员(χ2 =16.038,P<0.001)方面的实施率均高于执业年限≤10年的HD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机数量(OR=2.221,95% CI 1.118~4.415,P=0.023)、在透患者人数(OR=2.946,95% CI 1.375~6.310,P=0.005)、设置VAC岗位(OR=9.463,95% CI 5.307~16.874,P<0.001)和制定标准化血管通路管理流程(OR=3.383,95% CI 2.012~5.687,P<0.001)是组建血管通路团队的相关因素;开设血管通路门诊(OR=2.704,95% CI 1.382~5.290,P=0.004)、组建血管通路团队(OR=9.464,95% CI 5.312~16.860,P<0.001)和制定标准化血管通路管理流程(OR=3.663,95% CI 2.243~5.982,P<0.001)是HD中心设置VAC岗位的相关因素。 结论 HD中心组建血管通路团队和设置VAC岗位的实施率分别为48.81%和38.14%,透析机数量、在透患者人数、制定标准化血管通路管理流程、开设血管通路门诊、组建血管通路团队和设置VAC岗位是血管通路团队建设的相关因素。

  • 张旭媚, 王海燕, 岳智慧, 魏海霞, 孙良忠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NPHS1变异相关肾病(NPHS1?variant associated nephropathy,NPHS1?VAN)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特点及其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18—2023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诊治和随访的NPHS1?VAN病例及其家系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基因变异特点及其相关性。 结果 共收集8个家系9例患者,男5例,女4例。起病年龄0~3个月7例,3个月以上2例。9例均检测到NPSH1(可能)致病性变异,其中7例为复合杂合变异,2例为纯合变异;包括8种错义变异、3种移码变异和1种剪切位点变异。3个家系4例患者均含c.928G>A错义变异,其中3例患儿出生后1个月内起病,2例分别于1岁、2岁蛋白尿自发缓解;1例患儿蛋白尿持续,11岁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另1例患儿6个月起病,激素初治不敏感,后期部分有效,他克莫司治疗蛋白尿缓解,但频复发。2例患儿死亡,其中1例宫内胎儿水肿,出生3 d后呼吸衰竭死亡,其母前2孕分别为死胎和死产;患儿NPHS1变异为c.1135C>G(R379G)和c.1339G>A(E447K)复合杂合错义变异。本研究1例患儿为c.1339G>A(E447K)纯合点变异,临床表型较轻,21岁尚未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推测E447K致病性较弱,R379G致病性较强。发现5个新变异:3个错义变异(c.1135C>G、c.1157A>T、c.3197T>A)和2个移码变异(c.709_710delCT、c.3193delG)。4例患儿行肾活检,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微小病变型肾病各2例。 结论 NPHS1?VAN有较大的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本组病例发现5种新变异,错义变异是最常见变异类型,以c.928G>A最多见,与既往国内报道一致;含c.928G>A变异患儿,临床表型可能较轻,有自发缓解可能,并可能对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有效。c.1135C>G(R379G)变异可能有较重的临床表型。

  • 万灵, 陈朝英, 涂娟, 李华荣, 孙金山, 夏华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接受过RTX治疗的SRN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患儿RTX用药前后尿蛋白量、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评估RTX治疗SR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共14例SRNS患儿入选该研究,男女比例为6∶8,肾病发病年龄(4.36±3.12)岁,有8例接受过肾活检,其中6例肾脏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为微小病变型肾病。14例患儿首次使用RTX年龄为(8.45±3.98)岁,剂量375 mg/m2,最大剂量500 mg,使用2剂、3剂、4剂、5剂RTX的患儿例数分别为6例、6例、1例及1例。RTX给药的同时予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预防感染,首剂RTX后4.0(2.5,6.5)个月后停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随访时间10.5(6.0,18.3)个月,至随访3个月、6个月及随访终点,患儿的肾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0%(14/14)、85.7%(12/14)和64.3%(9/14),有5例患儿出现肾病复发。与首剂RTX治疗前比较,随访终点时患儿的血清白蛋白和身高显著增加,体重指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尿蛋白量、肾功能、Ig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患儿在RTX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输液反应,随访过程中无严重感染,1例确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结论 RTX可提高SRNS的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用量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改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不缓解的SRNS患者可考虑应用RTX。

  • 基础研究

  • 张业燊, 孔思雨, 刘浩彬, 陈威锟, 黄广军, 戴奕宁, 谭宁, 刘远辉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_005987在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ontrast?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A?AKI)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防治CA?AKI提供新思路。 方法 构建碘普罗胺诱导的CA?AKI大鼠模型和HK?2细胞损伤模型,基于circRNA表达芯片和实时定量PCR筛选出CA?AKI相关的circRNA_005987;敲低和过表达HK?2细胞中的circRNA_005987,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Edu染色实验评估细胞增殖程度,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LC3B)、P62、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14(autophagy?related gene 14,ATG14)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LC3B蛋白表达,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形成。同时,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进行体外挽救实验,观察上述各指标变化。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ircRNA_005987、微小RNA(micro RNA,miRNA,miR)?129?5p和ATG14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敲低和过表达HK?2细胞中的circRNA_005987,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29?5p表达;miR?129?5p抑制物和模拟物处理HK?2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ATG14蛋白表达,CCK8、Edu染色实验评估细胞增殖程度。 结果 circRNA_005987在体内外CA?AKI模型中均表达上调(均P<0.05)。过表达circRNA_005987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自噬,而敲低circRNA_005987则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自噬(均P<0.05)。体外挽救实验证实circRNA_005987可通过激活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增殖(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提示circRNA_005987、miR?129?5p和ATG1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敲低circRNA_005987可显著增加miR?129?5p表达,而过表达circRNA_005987则抑制miR?129?5p表达(均P<0.05);敲低miR?129?5p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而过表达miR?129?5p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均P<0.05)。 结论 circRNA_005987通过靶向结合miR?129?5p激活细胞自噬从而介导CA?AKI发生,在CA?AKI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短篇论著

  • 赵彬, 张丽红, 詹申, 刘丽芳, 刘伟, 郭姗姗, 肖光辉, 王玉柱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2024年5—6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新型改良单针透析模式在MHD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使用单针透析的原因包括等待内瘘成熟(7例,29.17%)、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6例,25.00%)、穿刺困难(7例,29.17%)及疼痛敏感或高龄(4例,16.67%)。结果显示,在单针透析过程中,24例患者血流速度为(155.65±5.90)ml/min,总血容量为(35.92±2.65)L;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穿刺渗漏,单针穿刺成功率为95.83%;平均尿素清除率为0.90±0.42,尿素下降率为58.31%±7.93%,在线实时尿素清除率监测值为0.98±0.55。提示新型改良单针透析模式在MHD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 病例报告

  • 倪海薇, 古再丽努尔·赛来阿吉木, 张菁菁, 刘珍, 陆晨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抗甲状腺药物导致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时有报道,但甲巯咪唑导致的AAV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54岁男性患者,该患者在服用甲巯咪唑20余天后,出现AAV并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及时停止致病药物甲巯咪唑后,患者接受了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及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病情缓解且无复发。

  • 朱芯瑶, 霍坤芳, 罗冰, 罗芹, 陈剑泉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合并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的病例报道较为罕见。本文介绍1例I型戈谢病合并MPGN的患者,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对于腹胀、肝脾肿大、骨髓纤维化的患者,应考虑戈谢病的可能性,避免误诊误治。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基因突变检测以及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戈谢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 综述

  • 樊辛, 李路瑶, 方琳, 王莎, 杨向东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在CKD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通过不同机制改善了CKD患者的肾脏结局,同时在心血管结局等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新型药物也逐渐积累了延缓肾病的临床证据,新型靶点不断开发。本文综述了这些药物在CKD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CKD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 李子依, 王俭勤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一种以铁依赖性脂质活性氧积累为特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内氨基酸、脂质和铁的代谢密切相关,调节铁死亡可干预和治疗某些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为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DK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结果证实铁死亡参与了DKD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在糖尿病肾小管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铁死亡可能为DKD治疗的一个方向。近年来,研究者通过DKD动物模型对铁死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铁死亡的具体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尚未被完全揭示。该文综述了铁死亡及其与细胞凋亡、自噬等不同形式细胞死亡的联系;谷氨酸?胱氨酸反向转运体?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系统Xc?GSH?GPX4)轴、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铁死亡抑制蛋白1?辅酶Q10(NADPH?FSP1?CoQ10)轴、GTP环化水解酶1?四氢生物蝶呤?磷脂(GCH1?BH4?磷脂)轴和多种调节因子调控铁死亡的机制;铁死亡在DKD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内容的综述,探讨铁死亡作为DKD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以期为DK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李唯为, 陈朝威, 丁国华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iezo是哺乳动物中新发现的一种机械敏感离子通道(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MSC),具有独特的同源三聚体三叶螺旋桨形结构,可将机械信号转换为生物信号和电信号,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iezo通道在肾脏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综述Piezo通道的结构、动力学和药理学等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其在肾脏中的表达及生理病理作用,旨在为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视角和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