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刘志红
    2008,24(7): 447-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唐玉 李航 文煜冰 段琳 李艳 李学旺
    2008,24(7): 449-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血管病变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总结1998年1月至2006年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B超引导下肾脏穿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肾脏病理及临床资料。根据肾脏血管病变性质,将患者分为无血管病变型 (NVL)、免疫复合物沉积型(ICD)、狼疮血管病型(LV)、血栓性微血管病型(TMA)、血管炎型(VAS)和动脉硬化型(AS)6类。比较各型血管病变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回顾性分析肾脏血管病变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1)451例病理资料中,247例(54.8%)存在不同类型的血管病变,其中AS型132例(29.3%),LV型44例(9.8%),ICD型38例(8.4%),TMA型30例(6.7%),VAS型3例(0.7%)。(2)Ⅳ型狼疮肾炎中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型,达69.7%。(3)除ICD型外,其他各型血管病变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 < 0.05);平均Scr水平也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 < 0.05),其中TMA型高血压发生率(76.7%)、平均Scr水平[(195.4±180.3) μmol/L]最高,与LV型、AS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MA型贫血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各组。(4)TMA型的预后最差,2年肾脏生存率为50%,其他各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管病变在狼疮肾炎患者中常见,其中TMA型病情重,预后差;除ICD型外,其他血管病变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压和Scr水平的升高,但各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韦洮 王梅 甘良英 王宓 李欣 赵青艺 檀敏

    2008,24(7): 456-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钙化、骨密度与血清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sRANKL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PG、sRANKL水平;X线平片检测腹主动脉、股动脉及桡动脉部位血管钙化,计算血管钙化积分;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对各参数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39例MHD患者中25例(64.1%)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血管钙化,其中轻度钙化16例(41.0%),中重度钙化9例(23.1%)。中重度钙化者血清OPG水平、OPG/sRANKL比值显著高于轻度钙化者[(342.50±171.53) ng/L比(206.21±137.88) ng/L,t = -2.253,P = 0.025;454.65±455.63比135.31±136.81,t = 59,P = 0.035],而sRANK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0.08) pmol/L比(0.12±0.08) pmol/L,t = 0.534,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OPG/sRANKL是血管钙化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2)与骨量正常者比较,骨量异常者血清OPG水平升高[(249.05±137.66) ng/L比(226.67±170.12) ng/L],sRANKL水平降低[(0.11±0.08) pmol/L比(0.12±0.02) pmol/L],OPG/sRANKL比值升高(202.31±219.24比148.08±210.1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PG/sRANKL是腰椎T值的独立影响因素。(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钙化评分是腰椎和股骨T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MHD患者血管钙化程度是腰椎及股骨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OPG/sRANKL可能在血管钙化和骨密度的关系中起了纽带作用。
  • 王素霞;章友康;周福德;王仁贵;屈海云;邹万忠
    2008,24(7): 461-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两例肾单位肾痨-髓质囊肿病(NPH-MCKD)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分析本院诊断的两例NPH-MCKD 的临床资料及肾活检组织的病理改变,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NPH-MCK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结果 两例均为青年患者,首发症状为烦渴、多尿,低相对密度尿,轻度蛋白尿,尿沉渣无明显异常,肾小管浓缩功能及酸化功能下降。2例均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无肾脏病家族史,无肾外损害表现。B超可见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结构不清;其中1例CT可见双肾的多发小囊肿,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处。肾活检病理检查:2例均以弥漫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为特点,表现为肾小管基底膜破坏、肾小管萎缩及囊性扩张、肾间质纤维化的三联征;可见部分肾小球硬化。皮髓质交界处肾小管扩张形成多发囊肿是NPH-MCK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结论 以肾小管功能受损为突出表现的青少年患者要高度怀疑NPH-MCKD。B超或CT检查可提供重要线索。肾活检病理检查见到皮髓质交界处多发性小囊肿形成可确诊本病。
  • 田军;张金元;刘楠梅;胡大勇;胡伟峰;黄健
    2008,24(7): 46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Foxp3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 选取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治疗的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在患者移植前、移植后1、2、4、8周或发生排斥反应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B)检测血浆中sIL-2R水平。 结果 (1)移植后第1、2、4、8周急性排斥反应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未发生排斥的肾功能稳定组,而sIL-2R水平却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2)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9.22±3.53)%]、Foxp3 mRNA[(0.82±0.36)×10-3]及sIL-2R[(856.30±108.24) U/ml]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09±1.99)%、(0.50±0.28)×10-3、(247.35±11.24) 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肾移植后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16.53±4.14)%]、Foxp3 mRNA[(4.97±1.94)×10-3]显著升高(P < 0.01),而sIL-2R[(463.72±31.23)U/ml]水平明显降低(P < 0.01)。(4)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12.18±2.86)%]、Foxp3 mRNA[(3.15±1.22)×10-3]显著降低(P < 0.01),而sIL-2R[(748.36±115.41) U/ml]水平明显升高(P < 0.01),并且这些变化早于Scr的变化。(5)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与Foxp3 mRNA水平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904、0.932,P < 0.01),但与sIL-2R水平无相关。 结论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及sIL-2R水平的测定均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预测指标,并可判断预后。
  • 曹长春 万辛 肖雨龙 吴文芳 陈宇 陈鑫 穆心苇
    2008,24(7): 471-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尿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 方法 根据AKI的诊断标准,将33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分为AKI组及非AKI组,分别留取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和尿液标本,测定Scr、尿NGAL和IL-18水平。 结果 33例中有9例发生AKI,发生率为27.27%。AKI组Scr升高峰值出现在12~48 h内。与术前相比, AKI组术后2 h、4 h尿NGAL及IL-18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尿NGAL水平、术后2 h及4 h的尿IL-18水平都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尿肌酐(Ucr)校正后,相应时间点的NGAL/Ucr和IL-18/Ucr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2 h尿NGAL和尿NGAL/Ucr的界定(cutoff) 值分别在250 µg/L和250 µg/mmol时;术后2 h尿IL-18和尿IL-18/Ucr的界定值分别在1800 ng/L和1800 ng/mmol时,体现出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AKI组术后12 h Scr水平与术后2 h尿NGAL水平呈正相关(r = 0.638,P < 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AKI发生率较高;术后2 h尿NGAL和NGAL/Ucr、术后2 h尿IL-18和尿IL-18/Ucr当达到一定界定值时,均可作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AKI发生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其中术后2 h尿NGAL/Ucr为250 µg/mmol时更敏感。
  • 基础研究

  • 邹循亮;阳晓;张云芳;董秀清;彭文兴;王昌云;余学清
    2008,24(7): 476-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膜透析相关性急性腹膜炎模型腹膜组织PPARγ、Toll样受体4(TLR4)表达、STAT1活化及腹腔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腹腔注入4.25%葡萄糖乳酸盐腹膜透析液(简称腹透液,90 ml/kg);LPS组:LPS 1 mg/kg腹腔注入4 h后,再注入腹透液;罗格列酮+ LPS组(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20 mg&#8226;kg-1&#8226;d-1灌胃预处理3 d,注入LPS及腹透液;15d-PGJ2 + LPS组(15d-PGJ2组):15d-PGJ2 0.3 mg&#8226;kg-1&#8226;d-1腹腔注入预处理3 d,注入LPS及腹透液。注入腹透液4 h后处死大鼠,留取腹水、壁层及脏层腹膜组织。ELISA法检测腹水中IL-6浓度。常规行腹膜组织Masson染色和腹水白细胞计数。RT-PCR检测腹膜组织PPARγ、TLR4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腹膜组织PPARγ、TLR4、磷酸化(p)-STAT1、STAT1蛋白的表达。 结果 LPS组大鼠腹水IL-6浓度[268.53(201.87~335.19) ng/L]高于对照组[147.62(130.60~164.64) ng/L)](P < 0.01);罗格列酮组大鼠腹水IL-6浓度[110.20(77.60~142.80) ng/L]低于LPS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大鼠腹膜组织明显水肿,腹膜组织PPARγ、TLR4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 < 0.05)。与LPS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大鼠腹膜组织水肿明显减轻,PPARγ、TLR4 mRNA表达显著增高(P < 0.05),但其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 < 0.05)。15d-PGJ2组大鼠腹膜组织水肿明显减轻,PPARγ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弱(均P < 0.05),TLR4 mRNA表达显著增强(P < 0.01),但其蛋白表达减弱(P < 0.05)。各组间腹水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罗格列酮、15d-PGJ2均明显上调LPS诱导的p-STAT1表达(P < 0.01)。 结论 罗格列酮和15d-PGJ2可负性调节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腹膜炎性反应,并对LPS信号通路中相关功能蛋白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 战晓丽;袁伟杰;于建平;傅鹏;郭云珊;刘凌
    2008,24(7): 482-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高磷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RVSMC)钙化的影响,及探讨阿托伐他汀在RVSMC钙化中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用不同的试剂培养RVSMC,分别为正常磷组(Pi 1.4 mmol/L)、高磷组(Pi 2.0 mmol/L、2.6 mmol/L)、凋亡抑制组(Pi 2.6 mmol/L+ZVAD-FMK 0.1 μmol/L、Pi 2.6 mmol/L+ZVAD-FMK 1.0 μmol/L、Pi 2.6 mmol/L+ZVAD-FMK 2.0 μmol/L)和阿托伐他汀组(Pi 2.6 mmol/L+Statin 1 nmol/L、Pi 2.6 mmol/L+Statin 10 nmol/L、Pi 2.6 mmol/L+Statin 100 nmol/L)。甲O-酚酞络合酮方法测定平滑肌细胞钙含量,BCA法测定蛋白含量,用蛋白含量标化钙含量,同时以von Kossa染色观察细胞钙化情况。ELISA方法测定不同时间各组细胞的相对凋亡量。 结果 ⑴培养第3、 6、9 天时,Pi 2.0 mmol/L、Pi 2.6 mmol/L组与Pi 1.4 mmo1/L组相比,RVSMC钙沉积较多(P < 0.05)。⑵培养第6 天时,Pi 2.6 mmol/L+ZVAD-FMK 1.0 μmol/L、Pi 2.6 mmol/L+ZVAD-FMK 2.0 μmol/L组与Pi 2.6 mmol/L组相比,RVSMC钙沉积较少(P < 0.05);Pi 2.6 mmol/L+Statin 10 nmol/L、Pi 2.6 mmol/L+Statin 100 nmol/L组与Pi 2.6 mmol/L组相比,细胞钙沉积较少(P < 0.05)。von Kossa染色显示Pi 2.6 mmol/L组细胞有大量黑色颗粒沉积,而Pi 2.6 mmol/L+Statin 100 nmol/L组较少。⑶培养第3、6、9天时,Pi 2.6 mmol/L与Pi 1.4 mmol/L相比,细胞相对凋亡量较多(P < 0.05);培养第12、24小时,Pi 2.0 mmol/L、Pi 2.6 mmol/L组与Pi 1.4 mmol/L组相比,细胞相对凋亡量较多(P < 0.05);培养第6 天、第24小时时,Pi 2.6 mmol/L+Statin 10 nmol/L、Pi 2.6 mmol/L+Statin 100 nmol/L与Pi 2.6 mmol/L组相比,细胞相对凋亡量较少(P < 0.05 )。 结论 高磷培养可诱导RVSMC体外钙化。阿托伐他汀对高磷诱导的RVSMC钙化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RVSMC凋亡有关。
  • 刘庆华;余学清;聂静;毛海萍;周飞宇;李晓艳;骆宁;董秀清
    2008,24(7): 487-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转分化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胰蛋白酶法分离培养RPMC,取第2代腹腔间皮细胞用于实验研究。观察TGF-β1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E钙黏蛋白(E-cadherin)以及磷酸化(p)JNK表达的影响;应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细胞后,观察其对TGF-β1所致上述作用的影响。RT-PCR法检测α-SMA、ColⅠ及E-cadherin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α-SMA、ColⅠ、E-cadherin及p-JNK蛋白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α-SMA在细胞内的表达和分布。 结果 TGF-β1刺激RPMC能导致α-SMA、ColⅠ蛋白表达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呈时间依赖性。TGF-β1刺激RPMC 5 min出现p-JNK表达上调,10 min达高峰(P < 0.01)。SP600125能够抑制JNK的磷酸化(P < 0.05),也能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ColⅠ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以及E-cadherin表达的下调 (均P < 0.05)。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GF-β1刺激RPMC 48 h,胞内α-SMA表达明显增多,SP600125能有效抑制其高表达。 结论 JNK在TGF-β1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JNK特异性抑制剂的应用可能为临床防治腹膜纤维化提供新的途径。
  • 周磊;王俭勤;宋志霞;曲矿云;孔玉科
    2008,24(7): 493-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下,核因子κB(NF-κB)反义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NF-κB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导入细胞,以TGF-β1(10 μg/L)刺激HK-2细胞24 h后,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NF-κB mR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用荧光光谱法分析α-SMA蛋白的表达,并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转分化过程的形态变化。 结果 TGF-β1诱导24 h后,HK-2细胞中NF-κB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为空白对照组的8倍以上(P < 0.01)。NF-κB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的 NF-κB mRNA表达,比TGF-β1组减少75%(P < 0.05),同时,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亦较TGF-β1组均明显下调(P < 0.05)。 结论 NF-κB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的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有利于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
  • 李瑛;刘伏友 周乐天 彭佑铭;李军;刘映红;段绍斌;许向青;叶琨
    2008,24(7): 498-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肥大细胞(MC)在蛋白负荷肾病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肾脏的分布并探讨其与蛋白尿所致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干细胞因子(SCF)表达的关系。 方法 60只SD大鼠行右肾全切术后,模型组腹腔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制蛋白负荷肾病大鼠的模型(n=30),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30),分别于模型成功后第3、7和11周,随机处死10只大鼠,检测尿蛋白和血生化指标。采用甲苯胺蓝组织化学和糜蛋白酶(chymase)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肥大细胞在肾脏的浸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SCF在肾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及与蛋白尿所致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 结果 模型组大鼠随着BSA注射量的增加, 尿蛋白量(24 h)增加,第7周达到高峰[(199.1±98.4) mg], 以后开始下降,第11周为(133.7±67.8) mg。在模型组大鼠的肾皮质、髓质均可见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及chymase阳性的肥大细胞, 以间质纤维化区域最为多见。随着肾间质纤维化的加重, 肥大细胞数目增多,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GF-β1及SCF主要在肾小管、间质、部分系膜细胞及壁层上皮细胞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肥大细胞的数量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TGF-β1和SC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2、0.521、0.916, 均P < 0.01)。 结论 肥大细胞浸润与蛋白负荷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蛋白尿可能通过SCF介导肥大细胞到肾脏,释放chymase,促进肾组织TGF-β1表达,介导蛋白尿所致的肾间质纤维化。
  • 陈琰;郑少玲;陈必成;蔡勇
    2008,24(7): 504-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蛋白负荷肾病大鼠肾脏组织和肾功能的影响及氯沙坦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采用牛血清蛋白(BSA)诱导Wistar雌性大鼠建立蛋白负荷的肾病大鼠模型,根据处理不同分成模型对照组、雷帕霉素组(单纯使用雷帕霉素,Rapa组)和氯沙坦组(同时使用雷帕霉素和氯沙坦)。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的尿蛋白量(24 h)和肾功能水平,并对肾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 结果 实验第7 天,Rapa组和氯沙坦组大鼠尿蛋白量(24 h)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 < 0.05),但氯沙坦组大鼠尿蛋白量(24 h)较Rapa组有明显缓解(P < 0.05)。实验第14天,Rapa组大鼠尿蛋白量(24 h)仍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5),而氯沙坦组与模型对照组间的尿蛋白量(24 h)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肾组织光镜检查显示Rapa组大鼠肾小管管腔中的蛋白管型明显增加;而氯沙坦组的蛋白尿和蛋白管型较Rapa组有明显减少;电镜结果显示Rapa组肾脏可见明显的肾小球局灶性足突融合。 结论 雷帕霉素增加蛋白负荷肾病大鼠的蛋白尿水平,其主要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损伤肾小球足细胞后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改变有关;氯沙坦可以减轻雷帕霉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
  • 短篇论著

  • 李艳浓 范秋灵 王力宁 姚丽 佐楠 李子龙 张玉侠 马健飞 冯江敏
    2008,24(7): 508-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英;侯淑芸;刘茂东;张艳玲;林海英
    2008,24(7): 51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丽燕;马健飞;李志明;纪晓宁;孟彦;王力宁
    2008,24(7): 513-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达展云;范亚平;王锋;胡迎青;孔仕波
    2008,24(7): 515-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范亚平;俞燕
    2008,24(7): 517-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江晓玲;王立军;李兴刚;陈瞾
    2008,24(7): 522-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曾嵘 王俭勤 张玲花 段书众 李燕 曾贵锋
    2008,24(7): 522-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陈国涛 张建鄂 张庆红 牟杰华
    2008,24(7): 522-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梁新华;刘健
    2008,24(7): 522-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稿约

  • 2008,24(7): 523-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