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论著”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赵彬, 张丽红, 詹申, 刘丽芳, 刘伟, 郭姗姗, 肖光辉, 王玉柱
    摘要 (254) RichHTML (228) PDF全文 (52)

    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2024年5—6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新型改良单针透析模式在MHD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使用单针透析的原因包括等待内瘘成熟(7例,29.17%)、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6例,25.00%)、穿刺困难(7例,29.17%)及疼痛敏感或高龄(4例,16.67%)。结果显示,在单针透析过程中,24例患者血流速度为(155.65±5.90)ml/min,总血容量为(35.92±2.65)L;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穿刺渗漏,单针穿刺成功率为95.83%;平均尿素清除率为0.90±0.42,尿素下降率为58.31%±7.93%,在线实时尿素清除率监测值为0.98±0.55。提示新型改良单针透析模式在MHD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 白亚飞, 陈汝满, 徐明芝, 安娜, 王春莉, 曾欣, 黎吉锋, 魏倩, 李洪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拟通过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选择2023年6月1日至30日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其进行评分,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共纳入278例患者,其中69例(24.8%)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血管疾病史(OR=3.109,95% CI 1.310~7.378,P=0.010)、高龄(OR=1.077,95% CI 1.040~1.115,P<0.001)、低透析频率(OR=0.270,95% CI 0.120~0.606,P=0.001)、低学历(以大专及大学为对照组,小学组OR=26.960,95% CI 7.519~96.673,P<0.001;初中及中专组OR=4.264,95% CI 1.330~13.650,P=0.015;高中组OR=9.554,95% CI 2.861~31.904,P<0.001)、高β2微球蛋白(OR=1.609,95% CI 1.044~2.480,P=0.031)及高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0.267,OR=2.672,95% CI 1.226~5.826,P=0.013)是MH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 董栋, 张秋玲
    摘要 (234) RichHTML (191) PDF全文 (136)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验证。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于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CKD患者505例,通过7∶3比例分为建模集(354例)和验证集(151例)。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预测模型的拟合度,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正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显示,505例CKD患者中高钾血症155例,患病率为30.69%。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血磷、甲状旁腺素和风险评分X(基于2020年国内学者建立的CKD高钾血症风险预测模型所得数值)为CKD患者高钾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建模集曲线下面积为0.840(95% CI 0.796~0.884),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49(95% CI 0.784~0.915),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提示使用该模型能够使患者获益度增加。最后作者绘制了该模型的可视化列线图。作者认为,本研究构建的CKD患者高钾血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临床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管理CKD患者的高钾血症。

  • 徐冷楠, 赵班, 翁卿华, 陈爱群, 孙颖, 蔡剑平, 毛永辉
    摘要 (144) RichHTML (122) PDF全文 (45)

    氧化应激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8?氧化?7,8?二氢鸟苷(8?oxo?7,8?dihydroguanosine,8?oxo?Gsn)可反映机体整体的氧化应激水平。该研究检测了62例接受胸腔镜手术(胸腔镜组)或开胸手术(开胸组)患者围手术期尿8?oxo?Gsn水平和肾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术后24 h尿8?oxo?Gsn升高,术后48 h随病情改善而下降。10例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尿8?oxo?Gsn持续升高。胸腔镜组患者尿8?oxo?Gsn水平较开胸组恢复较快。尿8?oxo?Gsn水平与胸外科术后肾损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RNA氧化应激可能在手术相关AKI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陈家辉, 张燕子, 张艾莎, 隋晓露, 许云鹏, 谢婷妃, 陈继红
    摘要 (236) RichHTML (211) PDF全文 (53)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外泌体处理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通路表达变化,并进行微RNA(microRNA,miRNA)差异表达分析,揭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肾小管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减轻大鼠RIRI中的分子机制。首先取SD大鼠10只,全麻下切除双肾,制备原代肾小管细胞。第2代肾小管细胞分别予以下处理:常氧(38%O2、5%CO2)、低氧(1%O2、5%CO2)和低氧+灭活(65 ℃加热30 min)培养12 h,然后提取外泌体,分别得常氧外泌体、IPC外泌体和灭活外泌体。再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RIRI组、RIRI+常氧外泌体组(NC组)、RIRI+IPC外泌体组(IPC组)、RIRI+灭活外泌体组(INA组),后4组均先建立RIRI模型,NC组、IPC组和INA组RIRI建模后24 h分别尾静脉注入200 μg常氧外泌体、IPC外泌体和灭活外泌体。6 d后取静脉血,摘取双肾,观察各组肾功能、肾脏组织病理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变化,并对NC组和IPC组进行miRNA差异表达(P<0.05,|log2FC|≥1)分析,探查miRNA表达谱变化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1)与Sham组相比,RIRI组和INA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均P<0.01);肾组织病理可见间质大量炎性细胞聚集伴不同程度水肿,肾小管结构变性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Ki67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低。(2)与NC组相比,IPC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较低(均P<0.01);肾间质炎性细胞聚集显著减少、组织水肿明显改善;TUNEL 阳性细胞数减少,Ki67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多;PI3K、PDK1、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高(均P<0.05)。(3)与NC组相比,IPC组有56个miRNA表达上调,42个miRNA表达下调。GO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为PIK3C2A、PIK3CA、PIK3CB、PIK3CD、PIK3C2G、AKT1、mTOR、Rheb等;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PI3K/AKT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均有显著性富集。本研究揭示,在RIRI病程中,IPC肾小管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致肾组织miRNA差异性表达,使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增强,在减轻大鼠RIRI中发挥重要作用。

  • 宁家璇, 叶楠, 王国勤, 卞维静, 程虹
    摘要 (342) RichHTML (302) PDF全文 (11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近期心脑血管事件及远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两组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HD中心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HD治疗时间分为新入HD组(A组)和维持性HD组(B组)。A组终点事件定义为透析龄≤12个月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或全因死亡;B组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A组和B组患者均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分别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D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果 A组纳入104例HD患者,年龄(61.54±14.97)岁,男性70例(67.3%),随访时间为12.0(10.0,12.0)个月,发生终点事件29例(27.9%)。A组中,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比例较高(χ2=6.067,P=0.0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316,P=0.023)和体重指数(t=-2.245,P=0.028)均较低。B组纳入116例HD患者,年龄(65.89±10.06)岁,男性86例(74.1%),随访时间为37.5(21.0,59.0)个月,发生终点事件40例(34.5%)。B组中,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白蛋白(t=-3.182,P=0.002)和血钾(t=-2.532,P=0.013)均较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红蛋白达标率(HR=0.977,95%CI 0.957~0.998,P=0.031)和高血白蛋白(HR=0.836,95%CI 0.776~0.901,P<0.001)是B组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合并外周动脉疾病、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体重指数可能增加新入HD患者近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而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不达标可能增加维持性HD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风险。

  • 万灵, 陈朝英, 涂娟, 李华荣, 陈倩
    摘要 (203) RichHTML (155) PDF全文 (52)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3例合并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的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患儿的病历资料,探讨MMA合并HUS(MMA?HUS)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MMA发病年龄为18 d至5岁,早发型11例,晚发型2例;单纯型MMA 4例,合并型MMA 9例;继发高血压7例,继发肺动脉高压3例。行基因检测7例,MMUT基因变异1例,MMACHC基因变异6例,变异位点均来源于父母,均为已知致病性变异;其中5例存在MMACHC基因c.80A>G杂合变异,且均伴有心血管受累。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6例病情好转,7例死于多器官衰竭,死亡病例均为早发型MMA。该研究显示,MMA?HUS更常见于早发型MMA,且病情重、病死率高,其预后可能与基因型、诊断及治疗时机等多因素相关。MMACHC基因的c.80A>G变异可能与HUS及心血管受累有关。

  • 蒋道芳, 马晓燕, 王奕, 杨欣宇, 王一舒, 马姝琛, 王俊, 余超, 方路, 刘娜
    摘要 (313) RichHTML (323) PDF全文 (90)

    该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血清补体C3水平与血压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9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非高血压组(n=37)和高血压组(n=61)人口学特征、血清补体C3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IMN患者及高血压组IMN患者血清C3水平与eGFR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组IMN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eGFR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清C3、C4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组,eGFR低于非高血压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N患者中血清C3水平与eGFR无相关性(r=0.118,P=0.247),高血压组IMN患者中血清C3水平与eGFR呈正相关(r=0.325,P=0.01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与年龄(β=-0.328,P=0.013)呈负相关,与血清C3(β=0.228,P=0.048)呈正相关。该研究显示,IMN伴高血压患者血清C3水平高于IMN非高血压患者,且其C3水平与eGFR呈正相关。

  • 陈春苗, 许志辉, 王菲菲, 云晓滢, 李冰
    摘要 (221) RichHTML (201) PDF全文 (65)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确诊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腹膜透析透出液样本,根据腹膜炎发生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法组(2021年)和改良法组(2022年)。传统法组仅采用传统法进行病原菌培养,改良法组同时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培养阳性时间、病原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显示,共223例(324例次)PDAP患者被纳入该研究,传统法组115例(168例次),改良法组108例(156例次)。改良法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传统法[84.62%(132/156)比69.23%(108/156),χ2 =18.903,P<0.001],病原菌培养阳性时间短于传统法[69.0(58.0,90.9)h比79.5(65.6,90.2)h,Z=2.061,P=0.039]。传统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69株(57.50%),革兰阴性(G-)菌46株(38.33%),真菌5株(4.17%);G+菌中常见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7株,14.17%)和唾液链球菌(10株,8.33%)。改良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34株,其中G+菌106株(79.10%),G-菌24株(17.91%),真菌4株(2.99%);G+菌中常见菌株为唾液链球菌(20株,14.93%)和表皮葡萄球菌(15株,11.19%)。G+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最高(50/85,58.82%),G-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21/35,60.00%),真菌仅对氟康唑耐药(1/9,11.11%)。提示改良法可提高腹膜透析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G+球菌为本中心PDAP的主要致病菌;苯唑西林和氨苄西林不宜作为本中心治疗PDAP的首选用药。

  • 张笑浩, 唐方林, 饶嘉玲, 李远清, 李薇, 成彩联, 彭晖
    摘要 (277) RichHTML (277) PDF全文 (98)

    该文回顾性分析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静脉血红蛋白(hemoglobulin,Hb)与指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digital capillary hemoglobulin,DHb,Hemocue Hb 201+血红蛋白仪检测)数据,评价DHb与Hb的相关性、差异性及DHb对贫血诊断的准确性,旨在评价指尖血红蛋白分析仪在MHD患者中应用的准确性以及其对贫血的诊断价值。研究共纳入105例患者,其配对的DHb与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21)g/L比(108±20)g/L,t=-1.284,P=0.20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Hb与Hb存在显著正相关(r=0.929,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b与Hb满足回归方程Hb=0.88×DHb+12.23,回归系数检验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DHb与Hb差值为(1.0±7.8)g/L,一致性界限为(-14.2,16.2)g/L;DHb与Hb差值与Hb的百分比均值为1%,一致性界限为(-13.7%,15.7%)。DHb对MHD患者贫血控制达标(Hb>110 g/L)的诊断灵敏度为0.90,特异度0.83,阳性预测值为0.84,阴性预测值为0.90。本研究提示,Hemocue Hb 201+血红蛋白仪在MHD患者中应用的准确性较好,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贫血治疗效果的检测及达标的筛查。

  • 刘炳岩, 蔡华聪, 周紫娟, 王颖, 胡燕, 陈之淳, 王海云, 陈丽萌
    摘要 (352) RichHTML (325) PDF全文 (86)

    血友病伴尿毒症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以及透析通路围术期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该文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自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诊治的6例此类患者的经验,均行维持性腹膜透析,其中3例行短期血液透析或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期间进行透析通路建立手术或操作11次,未发生严重出血或血栓事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此类患者相关各类透析通路的使用要点,以期为其肾脏替代治疗路径提供借鉴。

  • 施秋泓, 姜山, 高芦燕, 曾颖, 刘玲玲, 冯胜, 智佳, 宋锴
    摘要 (350) RichHTML (315) PDF全文 (262)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苏州两家三级医院因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住院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比较存活组(48例)和死亡组(32例)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合并COVID-19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男性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低氧血症比例、病灶累积肺段数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及血磷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年龄增加(HR=1.039,95% CI 1.007~1.072,P=0.017)、合并糖尿病(HR=2.668,95% CI 1.018~6.991, P=0.046)、C反应蛋白升高(HR=1.006,95% CI 1.001~1.011,P=0.012)及血磷升高(HR=1.573,95% CI 1.015~2.438,P=0.043)为MHD患者合并COVID-19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年龄、糖尿病、C反应蛋白及血磷构建患者生存预测模型,其7、14、21 d生存时间的联合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95% CI 0.690~0.811)、0.768(95% CI 0.712~0.824)和0.780(95% CI 0.729~0.831)。交叉验证作为内部验证获得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97(95% CI 0.757~0.837)。该研究显示,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磷升高是MHD患者合并COVID-19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其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效能良好。

  • 林鑫, 谢莹, 江栎丞, 董蓉, 余佳丽, 袁静, 查艳
    摘要 (347) RichHTML (315) PDF全文 (60)

    该研究探讨毛蕊花糖苷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CON)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组、UUO+毛蕊花糖苷(ACT)组和UUO+贝那普利(BZ)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建立肾纤维化动物模型。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热休克蛋白(HSP)-47、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β联蛋白(β-catenin)、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UUO组大鼠肾小管扩张,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显著增加;UUO+ACT组和UUO+BZ组大鼠肾小管扩张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程度较UUO组显著减轻,但仍明显重于CON组。与CON组比较,UUO组大鼠肾组织CTGF、α-SMA、CollagenⅢ、HSP-47、β-catenin及GRP78蛋白表达量均显著较高,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较低(均P<0.05);与UUO组比较,UUO+ACT组和UUO+BZ组大鼠肾组织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较高,而其他蛋白表达量均显著较低(均P<0.05)。该研究表明,毛蕊花糖苷可通过下调CTGF、α-SMA、CollagenⅢ、HSP-47、β-catenin及GRP78表达,上调Bcl-2表达,从而发挥改善肾纤维化的作用。

  • 王柳西, 董丹, 许颖, 张立, 徐弘昭, 刘念, 远航
    摘要 (1232) RichHTML (1131) PDF全文 (454)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住院期间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并单独接受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满1个疗程的患者,按照不同给药方法将其纳入1 g标准治疗组(每次1 g,每2周1次,共2次)和375 mg/m2实验治疗组(每次375 mg/m2,每3周1次,共3次),比较不同剂量RTX治疗IM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疗程结束后均规律随访≥9个月且资料完整。最终6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年龄(51.7±11.8)岁,男性46例(66.7%)。1 g标准治疗组31例,375 mg/m2 实验治疗组38例。1 g标准治疗组中初治比例高于375 mg/m2实验治疗组(87.1%比65.8%,χ 2=4.174,P=0.04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基线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共22例(31.9%)患者发生缓解,其中1 g标准治疗组9例(29.0%)、375 mg/m2实验治疗组13例(34.2%)(χ 2=0.211,P=0.646);6个月时,共30例(43.5%)患者发生缓解,其中1 g标准治疗组12例(38.7%)、375 mg/m2实验治疗组18例(47.4%)(χ 2=0.521,P=0.470);9个月时,共38例(55.1%)患者发生缓解,其中1 g标准治疗组18例(58.1%)、375 mg/m2实验治疗组20例(52.6%)(χ 2=0.204,P=0.652)。9个月时1 g标准治疗组和375 mg/m2实验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量较基线值分别下降了7.93(6.24,8.46)g和7.45(5.66,8.67)g,血清白蛋白较基线值分别升高了16.4(15.5,17.5)g/L和15.5(9.0,15.8)g/L(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降至<5 RU/ml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 2=3.653,P=0.056)。1 g标准治疗组发生23起非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患者16例;375 mg/m2实验治疗组发生10起非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患者10例;375 mg/m2实验治疗组安全性优于1 g标准治疗组(Fisher值=8.593,P=0.015)。使用RTX 375 mg/m2 方案和1 g标准方案治疗IMN均能有效缓解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相比1 g标准治疗方案,375 mg/m2 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金李, 王晓培, 王志刚, 兰平, 刘辉, 路万虹
    摘要 (560) RichHTML (531) PDF全文 (255)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2021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合并2型糖尿病行肾活检的患者,统计并分析其肾脏病理和临床表现。纳入2型糖尿病行肾活检患者483例,包括既往无糖尿病、入院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选出的新发糖尿病患者136例(28.16%),年龄(52.80±13.13)岁,男性337例(69.77%)。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07例(22.15%),DKD+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32例(6.63%),NDKD 344例(71.22%)。膜性肾病为NDKD(40.41%,139/344)及DKD+NDKD(34.38%,11/32)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136例新发糖尿病患者中,DKD 3例(2.21%),DKD+NDKD 2例(1.47%),NDKD 131例(96.32%)。糖尿病病史≤3个月、3~12个月、1~5年、5~10年及≥10年患者中,DKD占比分别为10.53%(6/57)、25.00%(16/64)、26.53%(26/98)、41.56%(32/77)及47.06%(24/51)。糖尿病病史≤3个月、3~12个月、1~5年、5~10年及≥10年患者中,DKD+NDKD占比分别为3.51%(2/57)、3.13%(2/64)、10.20%(10/98)、9.09%(7/77)和17.65%(9/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OR=1.130,95% CI 1.057~1.208,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12.185,95% CI 5.331~27.849,P<0.001)、尿红细胞计数(OR=0.987,95% CI 0.974~0.999,P=0.039)、糖化血红蛋白(OR=1.482,95% CI 1.119~1.961,P=0.006)及血红蛋白(OR=0.973,95% CI 0.957~0.990,P=0.001)与DKD独立相关。随着糖尿病病史延长,DKD及DKD+NDKD比例均升高。膜性肾病为NDKD及DKD+NDKD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即使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合并DKD可能,应早期进行DKD的筛查。糖尿病病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红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红蛋白或可用于鉴别DKD与NDKD。

  • 裴知音, 潘伟
    摘要 (371) RichHTML (300) PDF全文 (83)

    该研究旨在阐明熊果苷(arbutin)在顺铂(cisplatin)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力,观察不同浓度熊果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熊果苷起作用的适宜浓度。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熊果苷组、顺铂组、熊果苷+顺铂组,检测细胞凋亡、炎症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当浓度超过100 μmol/L时熊果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出保护作用;熊果苷干预显著降低了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炎性相关分子磷酸化p65(p-p65)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升高,同时逆转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降低。这提示熊果苷可通过抗凋亡、抗炎性反应减轻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潜在新药物。

  • 陈瑾, 陈秀玲, 高辉, 尹丽娟, 李艳, 周勤, 刘文姝, 李彭莉, 王君如, 李贵森, 王莉
    摘要 (517) RichHTML (373) PDF全文 (226)
  • 郭唯一, 安秀平, 孙丽君, 董鸿瑞, 徐潇漪, 程文荣, 王国勤, 叶楠, 赵智睿, 程虹
    摘要 (536) RichHTML (378) PDF全文 (224)
  • 代露, 田茂露, 查艳, 刘璐, 李正胜, 黄成宠, 袁静
    摘要 (437) RichHTML (263) PDF全文 (178)
  • 邓菲, 吕珊, 易春燕, 毛海萍, 阳晓, 林建雄
    摘要 (359) RichHTML (115) PDF全文 (17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口渴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9年全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规律随访的PD患者,运用透析口渴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及口渴痛苦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口渴状况、口渴强度及痛苦程度。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有无口渴分为口渴组和无口渴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患者发生口渴的危险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312例PD患者,年龄(45.93±13.34)岁,男性163例(52.2%),中位透析龄29.01(9.86,61.06)个月。其中,187例(59.9%)有口渴感且90例(48.1%)口渴时感到痛苦。与无口渴组相比,口渴组患者血肌酐、使用中高浓度透析液比例和自我感觉季节影响口渴比例均较高,24 h透析总入液量较多(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中高浓度透析液(OR=2.349,95% CI 1.279~4.312,P=0.006)及自我感觉口渴程度受季节影响(OR=2.232,95% CI 1.338~3.724,P=0.002)是PD患者发生口渴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维持性PD患者口渴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时感觉痛苦。使用中高浓度透析液及自我感觉口渴程度受季节影响是维持性PD患者发生口渴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孙斌, 甄宁, 刘倩, 周美艳, 王凯, 闫莉, 张旭, 陈娇, 王立伟
    摘要 (380) RichHTML (133) PDF全文 (272)

    目的 建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共619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术后发生AKI 74例(11.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3.826,95%CI 2.267~6.458)、合并高血压(OR=2.376,95%CI 1.162~4.861)、体外循环时间延长(OR=1.049,95%CI 1.024~1.074)、血白细胞计数升高(OR=1.066,95%CI 1.027~1.106)、血小板计数降低(OR=0.994,95%CI 0.990~0.997)及淋巴细胞比例降低(OR=0.873,95%CI 0.774~0.985)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内部及外部验证,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 0.817 ~ 0.919),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 0.773 ~ 0.941),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结果提示建模组和验证组P值分别为0.932和0.424,预测模型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提示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KI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有效评估AKI的风险。

  • 黄小妹, 李名俊, 王银, 彭雨, 华芳, 肖伟, 付会玲, 张艺, 李晶晶, 杜敏
    摘要 (425) RichHTML (257) PDF全文 (238)

    目的 分析局部溶栓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性病变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AVF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溶栓配合腔内技术或开放手术修复AVF。随访截至2021年10月31日。根据患者是否溶栓成功(技术成功或临床痊愈)将其分为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溶栓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10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54.90±10.93)岁,男性67例(65.69%)。溶栓成功66例(64.71%),溶栓失败36例(35.29%)。与成功组比较,溶栓失败组血管钙化(58.33%比28.79%, χ2=8.532,P=0.003)和高位瘘(上臂)比例较高(33.33%比9.09%, χ2=9.422,P=0.002),血栓形成时间较长[48(24,72)h比24(12,48)h,Z=5.842,P=0.019],混合型病变比例较高(58.33%比10.61%, χ2=26.640,P<0.001)。溶栓后技术成功48例(47.06%),AVF临床痊愈18例(17.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病变性质[Ⅱ型和Ⅲ型/Ⅰ型,OR=0.212,95%CI 0.106~0.896,P=0.037;混合型(AVF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狭窄)/Ⅰ型,OR=0.050,95%CI 0.010~0.196,P<0.001]及内瘘部位(上臂/前臂,OR=0.122,95%CI 0.023~0.522,P=0.008)与溶栓成功独立相关。结论 局部溶栓可使部分AVF恢复功能。血管病变性质及内瘘部位是AVF溶栓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管晓阳, 林丽华, 杨艳, 胡心惠, 刘必成, 刘宏
    摘要 (414) RichHTML (124) PDF全文 (175)

    探索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指数)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共纳入884例患者,年龄(73.66±8.57)岁,男性424例(48.0%),女性460例(52.0%);其中高血压675例(76.4%),糖尿病264例(29.9%);CKD 3a~5期依次为608例(68.8%)、229例(25.9%)、36例(4.1%)及11例(1.2%)。CHD 739例(83.6%),非CHD 145例(16.4%)。CHD组TyG指数显著高于非CHD组[7.20(6.82,7.64)比6.84(6.56,7.14),Z=7.14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升高是CKD患者发生CHD的独立影响因素(OR=3.037,95%CI 2.085~4.422,P<0.001);TyG指数升高是CHD患者发生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OR=1.448,95%CI 1.040~2.016,P=0.028)。本研究提示TyG指数与CKD 3~5期非透析患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卢清梅, 潘玲, 莫曼秋, 廖蕴华, 王明军
    摘要 (508) RichHTML (201) PDF全文 (360)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早期预测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肾脏预后不良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血Hcy水平将患者分为高Hcy组(Hcy>15 μmol/L)和Hcy正常组(Hcy≤15 μmol/L),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法分析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196例IgAN患者入选,男女比为1.15∶1,年龄(37.01±10.95)岁。高Hcy组62例(31.6%),Hcy正常组134例(68.4%)。与Hcy正常组比较,高Hcy组患者男性比例、收缩压、血白蛋白、血肌酐及血尿酸水平均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均较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较严重,细胞/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比例较高(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30.0±16.0)个月,基线高Hcy血症是IgAN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02,95%CI 2.019~49.555,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Hcy组患者累积肾脏生存率明显低于Hcy正常组(Log-rank检验 χ2=18.971,P<0.001)。 结论 Hcy是IgAN肾功能进展的影响因素,高血Hcy水平可作为预测IgAN肾脏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之一。

  • 齐东丽, 韦喆, 岑吉, 胡豪飞, 程媛, 万启军, 覃勋
    摘要 (422) RichHTML (179) PDF全文 (189)

    探讨广西多民族聚居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不良预后与肾小球球性硬化的关系。纳入2013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且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小球球性硬化分为球性硬化组(n=129)和无球性硬化组(n=100)。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基线值30%,或进入终末期肾病,或全因死亡,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两组患者IMN分期均以Ⅱ~Ⅲ期为主。与无球性硬化组比较,球性硬化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血白蛋白、血肌酐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比例均较高,eGFR较低(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球性硬化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球性硬化组(Log-rank χ2=8.975,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球性硬化是IMN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3,95%CI 1.01~1.05,P=0.008)。提示肾小球球性硬化是IM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擘, 梁佩芬, 李彬, 冯敏, 李劲高, 杨琼琼
    摘要 (518) RichHTML (202) PDF全文 (687)

    目的 探讨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对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截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方法,纳入2006年4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始透析的患者,收集患者进入研究时的临床资料。随访终点定义为死亡或截至2019年12月1日。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BDI评分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探索BDI评分对全因死亡产生正性效应的截点,并根据该截点将患者分为高BDI评分组和低BDI评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BDI评分对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分析BDI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109例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年龄(50.2±12.5)岁,女性52例(47.7%),随访(69.1±29.9)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1例(19.3%)。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10分是BDI评分对透析患者死亡产生正性效应的截点。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BDI评分组(BDI评分>10分,n=52)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低BDI评分组(BDI评分≤10分,n=57,Log-rank检验 χ2=6.548,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DI评分增加(HR=1.06,95%CI 1.02~1.11,P=0.007)和BDI评分>10分(HR=2.97,95%CI 1.13~7.80,P=0.027)是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BDI评分预测透析患者3年和5年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95%CI 0.629~0.914,P=0.021)和0.741(95%CI 0.589~0.894,P=0.006)。结论 10分是BDI评分对透析患者全因死亡产生正性效应的截点。BDI评分>10分是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 唐余燕, 贺海东, 胡屏, 孙蔚倩, 金玫萍, 刘萍, 黄鲁生, 徐旭东
    摘要 (783) RichHTML (320) PDF全文 (771)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及尿液半乳糖缺陷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水平与临床病理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指标的相关关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尿Gd-IgA1、炎性因子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指标水平。IgAN组45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显示IgAN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血尿Gd-IgA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Gd-IgA1水平与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及肾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IgAN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指标细胞黏附分子1、D-乳酸、脂多糖、二胺氧化酶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均P<0.05),且与尿Gd-IgA1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尿Gd-IgA1水平与IgAN严重程度及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指标相关。

  • 杨艳, 徐圆圆, 张培, 周华, 杨敏
    摘要 (903) RichHTML (338) PDF全文 (985)

    目的 探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评估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腹透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mGPS各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腹透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303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mGPS 0分组234例,1分组27例,2分组4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HR=1.067,95%CI 1.045~1.091,P<0.001)、有心血管疾病史(HR=2.057,95%CI 1.150~3.678,P=0.015)及mGPS 2分(HR=2.456,95%CI 1.338~4.510,P=0.004)是腹透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GPS可用于腹透患者预后的评估,mGPS 2分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陈文青, 田飞, 尹磊, 潘少康, 李征永, 张家惠, 段家宇, 杨菁, 刘东伟, 刘章锁
    摘要 (586) RichHTML (161) PDF全文 (696)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检测患者血液苯并[b]荧蒽含量,探索苯并[b]荧蒽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苯并[b]荧蒽与24 h尿蛋白量(r=0.444,P=0.011)、血肌酐(r=0.351,P=0.029)、胱抑素C(r=0.677,P<0.001)、β2微球蛋白(r=0.700,P<0.001)、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r=0.567,P=0.001)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57,P=0.027),证实了PM2.5成分苯并[b]荧蒽可能参与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生。

  • 李江涛, 王爱丽, 王立瑞, 陈光建, 王刚, 张磊, 余晨
    摘要 (871) RichHTML (263) PDF全文 (912)

    收集上海市同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使用oXiris滤器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eptic acute kidney injury,SAKI)患者资料,评价oXiris滤器疗效。本研究共纳入7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1(62,72)岁。与首次oXiris滤器治疗前相比,首次oXiris滤器治疗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α、IL-6、IL-10和降钙素原显著下降,平均动脉压显著上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和血乳酸显著降低(均P<0.05);末次使用oXiris滤器治疗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显著降低,尿量显著增加(均P<0.05),序贯器官衰竭评估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无明显改善(均P>0.05)。本研究提示,oXiris滤器能有效清除SAKI患者循环中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改善其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