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隗紫微, 郭唯一, 徐潇漪, 王国勤, 孙丽君, 董鸿瑞, 孔令强, 程虹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与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GDF15与IgAN患者心肾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N且规律随访1年及以上患者的相关资料。入院时采集患者血清样本,检测其入院时的血清GDF15水平。以GDF15中位数为界值将IgAN患者分为高GDF15组与低GDF15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以分析血清GDF15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血清GDF15与IgAN患者心肾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4例IgAN患者。研究结果显示,IgAN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为825.60(556.84,1 428.15)ng/L。血清GDF15水平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405,P<0.001),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呈负相关(r=-0.606,P<0.001)。伴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0、T1、T2总体比较,H=21.866,P<0.001)、新月体病变(C0、C1、C2总体比较,H=13.787,P=0.001)或小动脉硬化性病变(无、轻度、中重度总体比较,H=9.856,P=0.007)不同程度患者间血清GDF1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病变的IgAN患者相比,伴有牛津分型T1(Z=-17.326,P=0.042)或T2(Z=-42.933,P<0.001)病变IgAN患者血清GDF15水平更高。与无新月体病变的IgAN患者相比,伴有牛津分型C2的IgAN患者血清GDF15水平更高(Z=-45.929,P=0.001)。与无小动脉硬化病变IgAN患者相比,伴有中重度小动脉硬化病变IgAN患者血清GDF15水平更高(Z=-26.686,P=0.005)。以GDF15中位数825.60 ng/L为界值将IgAN患者分为两组。与低GDF15组(<825.60 ng/L)相比,高GDF15组(≥825.60 ng/L)IgAN患者具有更高比例的糖尿病(χ2 =9.420,P=0.002)和心血管疾病(χ2 =7.792,P=0.005),具有更高水平的收缩压(Z=-2.266,P=0.023)、体重指数(Z=-2.183,P=0.031)、24 h尿蛋白量(Z=-3.485,P<0.001)、血总胆固醇(Z=-2.002,P=0.045)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Z=-2.649,P=0.008),而具有更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Z=-3.053,P=0.002)和eGFR(Z=6.480,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DF15水平与较高的收缩压(回归系数B=29.453,95% CI 14.139~44.767,P<0.001)、血清白蛋白(B=-81.412,95% CI -113.084~-49.740,P<0.001)和eGFR(B=-9.797,95% CI -17.554~-2.040,P=0.014)独立相关。并且,高GDF15组患者心肾预后明显更差(χ2 =9.955,P=0.002)。 结论 血清GDF15水平与IgAN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血清GDF15水平升高可能提示IgAN患者心肾预后较差。

  • 古再丽努尔·赛来阿吉木null, 邹古明, 齐新新, 牛培元, 黄萱, 刘珍, 李素华, 陆晨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特征基因选择算法,筛选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组织标本中的胆汁酸相关特征基因,探究IgAN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生物标志物。 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93798、GSE116626和GSE35487队列基因表达数据和样本分组信息。从分子签名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MSigDB)获得胆汁酸相关基因序列。利用R语言鉴定IgAN和健康对照组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与胆汁酸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得候选基因。使用机器学习中的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候选基因中的特征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特征基因诊断IgAN的价值。基因集富集分析法(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特征基因与其他所有基因的Spearman相关性及其相关代谢途径。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IgAN大鼠模型肾组织中的疾病特征基因表达。 结果 从GEO数据库中共获取20例IgAN和22例健康对照肾组织样本基因表达信息;从MSigDB中获取胆汁酸相关基因204个,包括24条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IgAN患者肾组织中有333个基因与健康人群肾组织存在差异性表达,上调表达基因102个,下调表达基因有231个,其中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与胆汁酸基因相关,分别为:NR1H4SLC23A1ALDH8A1FABP1ALBSLC27A2DIO1CYP8B1BBOX1PIPOXAKR1C1SLC10A2基因。LASSO回归算法筛选出5个特征基因:NR1H4SLC23A1FABP1ALBAKR1C1。ROC分析结果显示,在GSE93798队列基因中,NR1H4SLC23A1FABP1ALB基因差异性表达诊断IgAN的AUC均>0.95,AKR1C1基因差异性表达诊断IgAN的AUC>0.85。GSE35487队列基因中缺少SLC23A1基因表达的数据,其他4个基因的ROC分析结果显示,ALB基因差异性表达诊断IgAN的AUC>0.95,NR1H4基因的AUC>0.70,FABP1AKR1C1基因的AUC均>0.60。在GSE116626队列基因中,NR1H4SLC23A1FABP1ALBAKR1C1等5个疾病特征基因诊断IgAN的AUC均>0.60。提示5个特征基因对IgAN组和对照组样本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GSEA分析结果显示,胆汁酸特征基因与“丁酸代谢”“丙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脂肪酸代谢”等相关,提示5种特征基因可能通过上述代谢机制与IgAN发生相关。5种胆汁酸特征基因在IgAN大鼠模型中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组肾组织中NR1H4SLC23A1FABP1ALB等4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AKR1C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gAN患者肾组织中胆汁酸相关特征基因存在表达异常,NR1H4SLC23A1FABP1ALB等4个胆汁酸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有望成为IgAN非侵入性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徐潇漪, 郭唯一, 程虹, 孙丽君, 王国勤, 程文荣, 董鸿瑞

    目的 探讨经肾活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伴IgA沉积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经肾活检诊断为D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患者肾组织是否伴IgA沉积分为DN?IgA沉积组和不伴IgA沉积的DN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DN?IgA沉积组患者肾组织半乳糖缺陷型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染色强度,并按照染色强度是否≥2+分亚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Gd?IgA1水平。肾脏终点事件定义为5年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较基线值下降50%或进展至终末期肾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肾组织IgA沉积和Gd?IgA1沉积对DN患者肾脏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共101例DN患者入选该研究,男性68例(67.3%),女性33例(32.7%),年龄(52.2±10.3)岁,中位随访时间13.5(4.8,26.3)个月,伴IgA沉积组44例(43.6%),不伴IgA沉积组57例(56.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伴IgA沉积组相比,伴IgA沉积组患者5年内肾脏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较高(χ2=6.473,P=0.011)。伴IgA沉积组患者肾小球Gd?IgA1(KM55)染色阳性的比例为54.5%(24/44),且免疫荧光检查示Gd?IgA1与IgA沉积区域在肾小球系膜和毛细血管区域的分布一致,其中肾小球Gd?IgA1阳性患者血清中Gd?IgA1水平显著高于肾小球Gd?IgA1阴性患者[(6 296.4± 1 535.4)μg/L比(4 057.4± 1 082.0)μg/L,t=-3.037,P=0.010]。与非终点事件亚组比较,虽然终点事件亚组患者的年龄较小[(42.8±6.9)岁比(53.3±9.4)岁,t=-3.440,P=0.002),蛋白尿病程较短[6.0(1.0,22.0)个月比12.0(10.0,36.0)个月,Z=-2.150,P=0.032],但肾小球Gd?IgA1染色强度≥2+的患者比例较高[Fisher精确概率检验,30.8%(4/13)比0(0/20),P=0.0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Gd?IgA1染色强度<2+亚组比较,肾小球Gd?IgA1染色强度≥2+亚组患者肾脏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较高(Log?rank检验,χ2=4.846,P=0.028)。 结论 DN患者伴肾小球IgA沉积且Gd?IgA1阳性可能与肾脏预后不良相关。

  • 李晓华, 韦美菊, 杨桢华, 潘玲

    目的 报道2例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合并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经过,并系统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此类病例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临床资料。 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例抗GBM病合并IgAN病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了PubMed、CNKI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有关抗GBM病合并IgAN病例报道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根据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组和非ESRD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诊断时血肌酐、少尿和/或无尿比例、尿蛋白定性等级、肾脏新月体比例的差异。 结果 2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肾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IgG沿GBM呈线性沉积,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例1患者初诊时肾功能损伤并不严重,经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肾功能恢复,长期随访病情稳定。例2患者初诊时肾功能明显下降,经上述药物治疗后肾功能一度好转,后因感染诱发病情加重,肾衰竭持续进展至ESRD,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共检索到26篇共40例抗GBM病合并IgAN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包括本中心的2例在内共42例抗GBM病合并IgAN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年龄(41.3±17.5)岁,男性占比45.2%,39例(92.9%)来自亚洲,血红蛋白(94.4±15.1)g/L,血肌酐450.8(284.4,755.8)μmol/L,35例(83.3%)患者新月体比例>50%,37例(88.1%)患者使用过甲泼尼龙冲击及细胞毒药物等免疫抑制治疗,34例(81.0%)患者接受过血浆置换,23例(54.8%)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17例(40.5%)患者进展至ESRD。与非ESRD组相比,ESRD组患者初诊血肌酐水平较高(t=-3.70,P<0.01)、少尿和/或无尿比例较高(χ2=4.54,P=0.03),两组在年龄、性别、血红蛋白、尿蛋白量和新月体比例等项目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GBM病合并IgAN患者的病程较单纯抗GBM病平缓,总体预后较好,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