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人群血清Klotho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7—2016年涵盖5个调查周期的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的DKD人群,收集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预测生存结局的最佳Klotho阈值将患者分为血清高Klotho水平组和低Klotho水平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的差异。应用加权Kaplan?Meier法绘制随访期间高Klotho水平组和低Klotho水平组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并进一步使用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亚组分层分析估计血清Klotho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该研究纳入633例DKD患者,年龄65(56,72)岁,男性323例(51.03%),其中高Klotho水平(>556.6 ng/L)组510例,低Klotho水平(≤556.6 ng/L)组123例。高Klotho水平组血肌酐明显低于低Klotho水平组(Z=-2.650,P=0.010),估算肾小球滤过率(Z=2.489,P=0.015)和空腹血糖(Z=2.275,P=0.026)明显高于低Klotho水平组。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分布、种族分布、吸烟比例、体重指数、高血压比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81(49,116)个月,共发生全因死亡204例(32.2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Klotho水平组DKD人群生存率显著高于低Klotho水平组(Log?rank检验,χ2=4.21,P=0.040)。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种族、吸烟、体重指数、高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后,低Klotho水平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是高Klotho水平人群的1.63倍(HR=1.63,95% CI 1.03~2.63)。进一步亚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种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与低血清Klotho水平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提示当DKD患者被划分到不同亚组时,血清低Klotho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的相关性一致。 结论 血清低Klotho水平与DKD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升高显著相关,维持足够的血清Klotho水平可能会降低DKD患者的死亡风险。
目的 评估在真实世界中应用非奈利酮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肾功能进展的相关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3年4月1日至10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T2DM合并CKD并初始应用非奈利酮治疗3个月的患者,收集其基线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依据基线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肾功能进展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1例患者,年龄63(54,70)岁,男性103例(68.2%)。所有患者接受非奈利酮治疗3个月的UAC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Z=-5.051,P<0.001),eGFR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1组(Z=-4.543,P<0.001)和eGFR<60 ml·min-1·(1.73 m2)-1组(Z=-2.610,P=0.009)患者治疗后UAC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基线UACR≥300 mg/g组(Z=-4.681,P<0.001)和UACR<300 mg/g组(Z=-1.979,P=0.048)治疗后UACR均低于治疗前。与基线UACR<300 mg/g组比较,UACR≥300 mg/g组治疗后UACR降低比例较高(Z=-2.102,P=0.036)。非奈利酮治疗3个月后血钾略高于基线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1 组治疗后高钾血症比例高于治疗前(χ2 =2.558,P=0.039)。在治疗期间,74例(49.0%)患者出现肾功能进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清白蛋白<45 g/L升高是患者应用非奈利酮治疗期间肾功能进展的独立相关因素(OR=1.934,95% CI 1.157~3.231,P=0.012)。 结论 经短期非奈利酮治疗后,T2DM合并CKD患者的UACR可显著降低。基线血清白蛋白<45 g/L升高是应用非奈利酮治疗期间肾功能进展的独立相关因素。
目的 总结和分析以急性肾损伤为表现的继发性草酸盐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以急性肾损伤为表现、经肾活检确诊的继发性草酸盐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从患者确诊草酸盐肾病开始随访,随访至患者死亡、失访或研究终止时间2024年10月。主要终点观察事件为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期间共329例患者接受肾活检,其中12例(3.65%)继发性草酸盐肾病患者被纳入该研究,男性7例(7/12),女性5例(5/12),年龄56.5(50.0,69.0)岁。其中,5例(5/12)合并糖尿病,8例(8/12)合并高血压,3例(3/12)合并胃肠道疾病。继发性草酸盐肾病的诱因分析结果显示,3例(3/12)有高草酸饮食史,1例(1/12)曾接受胃癌手术,3例(3/12)曾服用可引起高草酸血症药物,5例(5/12)未找到确切诱因。12例患者肾脏病理均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其中8例存在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予去除诱因、充分水化促进草酸盐排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及维生素B6减少草酸盐生成,必要时行肾脏替代治疗。除2例失访,其余10例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为28(16,39)个月,6例(6/10)肾功能完全恢复,4例(4/10)肾功能部分恢复。 结论 本中心继发性草酸盐肾病患病率为3.65%,肾脏病理均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大多数合并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临床总体预后良好。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或miR)?183靶向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调控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或AKT)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挖掘潜在的作用靶点,为DN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依据。 方法 (1)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分析DN样本与对照样本miRNA的差异表达,以|log2差异表达倍数|>1且P<0.05为阈值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绘制火山图和热图。(2)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建立DN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DN模型组、miR?183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和miR?183抑制剂组,每组10只),后两组分别连续8周尾静脉注射miR?183抑制剂阴性对照或miR?183抑制剂。检测空腹血糖、尿蛋白量、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采用HE和PAS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DN患者差异表达miRNA及探索miR?183的作用机制。(3)体外培养小鼠肾足细胞系(mouse podocyte clone?5,MPC5),在正常糖(5.3 mmol/L葡萄糖)、高糖(30 mmol/L葡萄糖)及高渗对照(5.3 mmol/L葡萄糖+19.5 mmol/L甘露醇)条件下,将miR?183抑制剂(miR?183 inhibitor,100 nmol/L)、miR?183模拟物(miR?183 mimic,50 nmol/L)及相应阴性对照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细胞,分别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及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探讨miR?183与PTEN的结合关系及其对AKT信号通路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果 miR?183在DN患者肾组织及DN大鼠肾组织中显著上调(均P<0.05)。与DN组相比,抑制miR?183可显著降低大鼠肾组织miR?183水平90.2%(P<0.01),降低空腹血糖65.3%(P<0.01),并改善肾功能指标(尿蛋白下降40.3%、血尿素氮下降32.1%、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22.5%、血清肌酐下降40.2%,均P<0.01),同时减轻肾小球病变和糖原沉积。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均表明PTEN是miR?183的直接靶基因,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83可特异性结合并抑制PTEN表达。体外实验显示,抑制miR?183上调PTEN表达、降低AKT磷酸化水平、促进足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Bcl?2上调、cleaved?caspase3下调);而在PTEN敲低的情况下,上述作用消失。 结论 miR?183通过直接靶向PTEN并激活AKT信号通路,加重DN相关肾损伤;抑制miR?183可改善高血糖状态、保护肾功能并减少细胞凋亡,提示其有望成为DN潜在的治疗靶点。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皮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拔除误置动脉内透析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经皮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在透析导管误置动脉时拔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所有患者经胸部CT、胸部X射线摄影或CT血管造影确诊透析导管误置在动脉内,采用DSA下经皮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拔管。结果显示,除1例高龄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死亡外,余6例患者经该技术治疗疗效满意,术后无出血,随访6个月,无相关并发症。透析导管误置动脉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应尽早拔管,采用DSA下经皮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进行拔管具有技术成率高、微创、有效、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为临床类似病例提供一种手术方式参考。
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T?LGL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淋巴增生性疾病,该文报道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T?LGLL病例。患者透析治疗20余年,3年前出现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8个月内血红蛋白由100 g/L下降至49 g/L)伴轻度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降低。骨髓活组织检查及外周血液检查未明确病因,99mTc标记红细胞脾显像提示脾脏功能亢进,因此行脾切除术。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正常,但贫血仍然持续存在。随后患者淋巴细胞升高,网织红细胞进行性下降。再次行骨髓活组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以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最终确诊为T?LGLL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随后给予环孢素治疗,半年后血红蛋白上升至117 g/L。该病例的诊治经过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T?LGLL的认识。
朱伯特综合征(Joubert综合征)是一种以中脑和小脑蚓部发育不良、伴或不伴脑外脏器受累为特点的罕见原发纤毛病。该文报道1例RPGRIP1L突变Joubert综合征患儿,以贫血、肾功能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落后为主要症状,13岁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小脑上脚稍延长伴轻度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和特征性的“磨牙征”,14岁出现转氨酶和转肽酶升高。基因检测示RPGRIP1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290_1291delGT,c.3764T>C)。Jou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易漏诊,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该文报告1例伴单克隆IgG1?κ沉积的青少年膜性肾病病例。患儿女,16岁,因“蛋白尿、血尿20余天”入院。患者起病前有支原体感染及急性肾损伤病史,肾组织病理检查示肾小球膜性病变伴新月体形成,电镜下见基膜上皮侧及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示肾小球单一IgG1?κ沉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免疫分型未见异常克隆浆细胞,血清及尿液游离轻链检测κ/λ比值未见明显异常。最终诊断为伴单克隆IgG1?κ沉积的以膜性病变为主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该病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罕见,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了解有限,临床治疗经验缺乏。该文通过病例个案分析及文献学习为临床提供诊治经验。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面临较高的骨折风险,准确评估其骨折风险已成为临床重要挑战。传统评估工具如骨密度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在CKD人群中的预测效能有限。近年来,骨小梁评分、椎体骨折评估、髋部几何结构分析、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人工智能及骨转化标志物等方法相继应用于骨折风险评估。这些新兴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更全面的骨折风险评估选择,但其实际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该文旨在综述关于CKD患者骨折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改进CKD的骨折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免疫相关肾脏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原因之一,也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是一种由胆汁酸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控胆汁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近年,FXR在肾脏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受到关注。FXR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及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极化、活化、募集、黏附、浸润及细胞因子释放等过程,参与肾脏免疫调节。该文主要综述了FXR参与肾脏免疫调节的机制及其在多种肾脏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以FXR为药物靶点防治免疫相关肾脏疾病提供新思路。
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periDialysis,CKD-PeriDialysis)包括透析前期和初始透析期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患者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和肾小球滤过率快速降低;初始透析期,由于透析技术的特殊性、可变性及局限性,患者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病死率不降反升。因此,临床迫切需要针对围透析期CKD患者管理的指导性文件。鉴于此,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肾脏病透析专委会《中国围透析期CKD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版)》工作组制定了《中国围透析期CKD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版)》。该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全面地阐述了围透析期CKD患者的病情评估指标与频率、肾脏替代治疗时机与模式选择、透析充分性评估、围透析期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和管理等,反映了当前围透析期CKD患者诊疗的新观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肾脏病医师对围透析期CKD的认识、规范临床管理流程,从而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轻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