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高尿酸血症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肾活检证实为IgAN的患者,采用PSM对患者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对IgAN预后的影响,主要结局事件定义为死亡或到达肾脏结局[包含终末期肾衰竭(透析、移植)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40%]。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 1 454例IgAN患者,其中女性850例,男性604例。男性血尿酸水平为(368.26±92.87)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为(277.23±92.71)μmol/L,随访时间中位数为85.00(56.10,106.33)个月,随访期间共有134例患者发生主要结局事件,其中5例死亡,24例透析,5例肾移植,100例eGFR下降>40%。经过1∶1匹配,高尿酸血症组男性131例与正常血尿酸组男性131例、高尿酸血症组女性159例与正常血尿酸组女性159例匹配成功,匹配后男性和女性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血尿酸组间各项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匹配前后男女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但匹配后女性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与正常血尿酸组患者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3.586,P=0.05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匹配前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主要结局事件的风险(HR)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29倍(95%CI 1.27~4.11,P=0.006),女性则为1.85倍(95%CI 1.01~3.37,P=0.045);在匹配后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主要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41倍(95%CI 1.18~4.93,P=0.016),女性则为1.83倍(95%CI 0.91~3.67,P=0.091);在匹配前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68倍(95%CI 1.47~4.88,P=0.001),女性则为1.81倍(95%CI 0.99~3.33,P=0.056);在匹配后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89倍(95%CI 1.36~6.15,P=0.006),女性则为1.81倍(95%CI 0.88~3.72,P=0.106)。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IgAN进展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且对男性IgAN患者影响尤为显著。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肾脏出血(Wünderlic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情况,旨在为自发性肾脏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0日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病案扫描系统、介入血管外科登记系统和医学影像系统的病历档案,收集和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肾脏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对比分析和评估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对肾脏出血的诊断效能和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共50例(51例次)自发性肾脏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血红蛋白为(103.3±29.4)g/L。48例患者(96.0%)主诉腰腹痛,其他症状包括发热(17例,34.0%)、恶心(10例,20.0%)、呕吐(9例,18.0%)和肉眼血尿(4例,8.0%)等。9例(18.0%)患者初次就诊或病程中血压出现休克水平(收缩压﹤90 mmHg)。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肾脏出血的准确率为98.0%(49/50),判断出血原因的准确率为54.0%(27/50),其中腹(盆)部CT平扫诊断肾脏出血的诊断率为100.0%(25/25)。自发性肾脏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为肾脏肿瘤[27例(54.0%)],其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0例(40.0%)。其他病因包括:肾囊肿10例(20.0%)、自身免疫性疾病4例(8.0%)、出血倾向3例(6.0%)和特发性肾脏出血6例(12.0%)。12例(24.0%)患者接受保守治疗,29例(58.0%)接受了介入栓塞治疗,11例(22.0%)接受肾切除术。首次介入治疗成功率为86.2%(25/29),有13.8%(4/29)患者需要2次介入治疗或肾切除术。结论 自发性肾脏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特异,容易被漏诊或误诊。CT平扫判断肾脏出血的诊断率高,病因判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患者经积极治疗可有效止血,预后良好。
目的 比较几种基于血肌酐计算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公式在60岁以上老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应用的优劣。方法 入选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医院就诊、年龄≥60岁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99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量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并作为参照标准,依据测量的肾小球滤过率(measured GFR,mGFR)值分为4组:mGFR<30 ml·min-1·(1.73 m2)-1组、30≤mGFR<45 ml·min-1·(1.73 m2)-1组、45≤mGFR<60 ml·min-1·(1.73 m2)-1组和mGFR≥60 ml·min-1·(1.73 m2)-1组。用Bland-Altman散点图比较各公式计算得出的eGFR值与mGFR值间的偏差,以eGFR在mGFR(1±30%)内的比例(P30)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估各公式的准确性。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各公式间的偏差,McNemar检验比较各公式间P30的差异。结果 共628例CKD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为76.0(71.0,81.0)岁,中位血肌酐和mGFR分别为110.0(86.0,152.0)μmol/L和42.90(29.88,55.68)ml·min-1·(1.73 m2)-1。基于血肌酐计算的各eGFR公式均有不同程度地高估GFR,其中柏林倡议研究方程(BIS)公式和全年龄段(FAS)公式的准确性较好(P30分别为68.3%和68.0%),其次为加入了中国种族系数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CKD-EPI)公式(P30为65.4%),其余公式准确性均欠佳。偏差方面,C-CKD-EPI公式最优(0.27)。mGFR<30 ml·min-1·(1.73 m2)-1组中,所有公式的准确性均欠佳,FAS公式的准确性略优于其他公式,P30为51.0%。在30≤mGFR<45 ml·min-1·(1.73 m2)-1组中,C-CKD-EPI公式的偏差最小(3.11);准确性方面,BIS公式和FAS公式略优于其他公式,P30分别为64.6%和63.0%。45≤mGFR<60 ml·min-1·(1.73 m2)-1组中,C-CKD-EPI公式的偏差最小(0.72),BIS公式的准确性最佳,P30为82.5%,其次为FAS公式,P30为79.7%。mGFR≥60 ml·min-1·(1.73 m2)-1组中,Xiangya公式的偏差和准确性均为最优,偏差和P30分别为-0.53和96.5%,其次为BIS公式和C-CKD-EPI公式,P30分别为87.6%和87.6%。结论 在60岁以上的老年CKD患者中,基于血肌酐计算的eGFR的准确性随mGFR增加而提高,临床上推荐使用BIS公式和FAS公式,重度肾功能不全时各公式的准确性均欠佳。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肾活检病例肾脏疾病谱的构成和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收集1986年8月至201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家医院肾活检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0 684例肾活检病例疾病构成及病理类型分布特征。结果 10 684例肾活检病例中,男性5 595例,女性5 089例,汉族7 804例(73.04%),维吾尔族2 357例(22.06%),其他民族523例(4.90%)。10 684例肾活检病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终末期肾病、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和移植后肾小球病变分别为8 533例(79.87%)、1 740例(16.29%)、229例(2.14%)、121例(1.13%)、46例(0.43%)和15例(0.14%),汉族、维吾尔族、其他民族(除汉族和维吾尔族以外的本地区其他民族)的肾脏疾病类型分布特点与总体肾脏疾病分布特点相同。汉族与维吾尔族间、汉族与其他民族间及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间疾病类型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8 533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排名前5位的病理类型分别为IgA肾病[3 095例(36.27%)]、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 008例(23.53%)]、膜性肾病[1 503例(17.61%)]、肾小球微小病变[567例(6.64%)]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494例(5.79%)],其中汉族与维吾尔族间、汉族与其他民族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5种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5种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在1 740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排名前5位的病理类型分别为狼疮肾炎[517例(29.7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04例(17.47%)]、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285例(16.38%)]、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96例(11.26%)]和系统性血管炎[101例(5.80%)]。汉族与维吾尔族之间、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以及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5 种病理类型分布特征不同。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肾脏疾病的79.87%,IgA肾病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膜性肾病次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狼疮肾炎,其次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本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其他民族间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5种病理类型不同。
目的 评价肾脏损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段设定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对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2 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15篇,共计COVID-19病例11 4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后接受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AKI患者(OR=10.83,95%CI 9.43~12.45,Z=33.53,P<0.001),其中,亚洲组COVID-19患者合并AKI占比3.4%,接受ICU治疗占比74.1%,亚组分析显示亚洲组COVID-19患者合并AKI后接受ICU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AKI患者(OR=18.66,95%CI 9.85~35.34,Z=8.98,P<0.001);欧美组COVID-19患者合并AKI占比36.5%,接受ICU治疗的占比53.3%,亚组分析显示欧美组COVID-19患者合并AKI后接受ICU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AKI患者(OR=10.58,95%CI 9.18~12.21,Z=32.40,P<0.001);COVID-19合并AKI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未合并AKI患者(OR=56.46,95%CI 15.86~200.96,Z=6.23,P<0.001);COVID-19合并肾损害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风险高于未合并肾损害患者(OR=6.40,95%CI 4.14~9.90,Z=8.36,P<0.001),亚组分析显示COVID-19合并尿蛋白阳性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风险高于未合并尿蛋白阳性患者(OR=6.27,95%CI 3.88~10.14,Z=7.49,P<0.001),COVID-19合并血肌酐升高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风险高于未合并血肌酐升高患者(OR=7.13,95%CI 2.58~19.72,Z=3.79,P<0.001)。结论 COVID-19患者合并AKI或仅是合并尿蛋白阳性、血肌酐升高都是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危险因素,建议在COVID-19患者的诊疗上,通过优化诊疗方案,避免或减少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的措施,并密切关注患者的肾脏损伤情况,在肾脏损伤出现的早期即予以保护和治疗,避免AKI的发生。对已发生的AKI,应及时予以替代治疗,缓解肾脏损害,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死亡。
目的 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在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与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1)构建链脲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大鼠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Mfn2、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小球Mfn2、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 (protein kinase RNA-like ER kinase,PERK )、磷酸化(p)-PERK、CHOP表达。(2)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足细胞(human podocyte,HPC),分为正常对照组、甘露醇组和高糖组。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足细胞Mfn2分布及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足细胞Mfn2、PERK、 p-PERK、CHOP表达;Annexin Ⅴ-PE/7AAD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水平。(3)体外培养HPC,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Mfn2质粒转染组和高糖+空质粒转染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足细胞Mfn2、PERK、p-PERK、CHOP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足细胞CHOP表达;JC-1染色法检测各组足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Annexin Ⅴ-PE/7AAD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大鼠相比,DM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明显,Mfn2表达下调,ERS相关蛋白p-PERK/PERK比值、CHOP表达上调(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可诱导HPC凋亡增加,下调Mfn2表达,上调p-PERK/PERK比值及CHOP表达(均P<0.05);甘露醇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高糖组相比,Mfn2过表达可恢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HPC凋亡率,下调p-PERK/PERK比值及CHOP表达(均P<0.05);高糖+空质粒转染组与高糖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糖刺激的足细胞通过下调Mfn2表达诱导ERS,导致足细胞凋亡增加。上调Mfn2可有效缓解高糖诱导的足细胞ERS并减少足细胞凋亡。
本文报道1例肾癌合并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阳性膜性肾病的病例。患者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右肾肿物,入院后行右肾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右肾透明细胞癌和PLA2R相关的膜性肾病。血清PLA2R抗体阳性,肾小球PLA2R染色阳性,肾小球IgG4强阳性,肾癌切除后肾病综合征无缓解,考虑该病例可能为肾癌合并特发性膜性肾病。
报道1例编码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6的CLDN16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familial hypomagnesaemia with hypercalciuria and nephrocalcinosis,FHHNC)病例。患者女,18岁,临床表现为低镁血症、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FHHN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需结合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具有较高的进行性肾衰竭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较差,故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
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发。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2016年制定了儿童SRNS诊疗指南,2020年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 Pediatric Nephrology Association,IPNA)发布了儿童SRNS临床实践建议。两者在儿童SRNS的治疗、基因诊断和预防接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将两项指南中与临床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比较,为SRNS儿童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替代治疗的方式之一。以葡萄糖为渗透剂的传统腹膜透析液(腹透液)安全、有效的特性已被广泛接受,但由于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进入腹腔后易被吸收,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渗透梯度而致超滤下降,且生物相容性较差,长期使用可导致腹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艾考糊精是一种分子质量为13 000~19 000道尔顿的葡萄糖聚合物,不易被腹膜吸收。以艾考糊精为渗透剂的等渗腹透液通过介导胶体渗透压可在PD长留腹时维持稳定的渗透梯度而产生持续超滤。艾考糊精腹透液在国外已使用20多年,除显著的超滤作用外,其在生物相容性、腹膜保护、提高PD技术生存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本文结合国内外艾考糊精腹透液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重点对其临床优势及获益人群作一综述。
近年来,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在血液净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存在出血高危风险及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国内外RCA在临床血液净化领域中的应用,其抗凝安全、有效,与全身性抗凝相比RCA可以延长滤器寿命、减少出血并发症,适宜在临床广泛开展。
肾脏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影响的主要器官之一,但是2019-nCoV感染合并的肾损伤不能全部归咎于病毒感染。目前文献表明,2019-nCoV感染可能诱发微小病变性肾病、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和血栓性微血管病。管网状包涵体可能是2019-nCoV感染相关肾小球损伤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