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肖梦姣, 钟忠, 叶红坚, 林建雄, 易春燕, 阳晓, 余学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性腹膜炎的关系,为防治腹膜炎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D中心进行规律PD且年龄≥18周岁、透析时间≥3个月的患者,排除有血液透析史、肾移植史、恶性肿瘤及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验数据。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转至其他中心或随访终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根据PD患者的基线血清25(OH)D3水平三分位法分为低水平组[25(OH)D3≤12 μg/L]、中水平组[12 μg/L<25(OH)D3≤17 μg/L]和高水平组[25(OH)D3>17 μg/L]。应用多因素调整的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腹膜炎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共有64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41例(53.12%),年龄为(47.58±14.10)岁,血清25(OH)D3为(13.83±6.41)μg/L,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67.19%)。在中位42(19,59)个月的随访期内,有139例患者发生了共232次腹膜炎。校正了性别、年龄、白蛋白、体重指数(BMI)、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糖尿病史、Charlson指数以及药物使用,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中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腹膜炎发生的危险性分别为高水平组的92%(95%CI 0.62~1.38,P=0.690)和1.74倍(95%CI 1.19~2.54,P=0.004),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25(OH)D3水平与腹膜炎发生密切相关,低水平25(OH)D3是PD患者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海燕, 余燕婷, 高占辉, 汪红英, 滕王成, 王笑云, 季大玺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容量负荷,探讨高容量负荷状态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透析前收缩压(6次透析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值)>160 mmHg的血液透析患者。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并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分为容量增加组和非容量增加组(包括容量正常和容量下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细胞内液比例(ICW)、细胞外液比例(ECW)、体细胞质量、瘦体重、干瘦体重及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阻抗/身高、容抗/身高、相位角、疾病指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共51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容量增加组19例,非容量增加组32例(容量正常27例,容量下降5例)。容量增加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磷较非容量增加组显著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容量增加组的细胞外液比例、疾病指数显著高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相位角、阻抗/身高、容抗/身高显著低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临床追踪20个月,容量增加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透析前收缩压<160 mmHg)低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量增加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1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容量负荷增加的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细胞外液增加明显,营养状态评估指标较非容量增加的高血压患者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有关。容量负荷增加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加难以控制,临床预后可能不及非容量增加的患者。

  • 黄碧红, 贾守梅, 钱璟, 王梦婧, 卢芳, 庞骄阳, 陈靖, 曹艳佩, 张敏敏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与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MHD 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期内实验室检查及透析相关资料。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贫血指标与透析相关指标、血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160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63.11±11.35)岁,男79例(49.4%),女81例(50.6%)。患者透析龄(118.01±82.32)个月,血红蛋白(110.09±13.48)g/L,NT-proBNP水平中位数为3 985 ng/L。贫血组73例(45.6%),非贫血组87例(54.4%),贫血组血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贫血组(t=-3.714,P<0.001)。MH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每周透析时间(r=0.228)和血白蛋白(r=0.349)呈正相关,与血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r=-0.318);血细胞比容与每周透析时间(r=0.283)、血清钙(r=0.317)、血磷(r=0.264)、白蛋白(r=0.513)呈正相关(均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白蛋白、高NT-proBNP水平是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相关,低血白蛋白、高NT-proBNP是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提示肾性贫血的治疗需要考虑改善营养不良和高容量等因素。

  • 高绪霞, 马立萍, 马涵英, 蔡瑾, 邓利群, 乔曼丽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4 87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4 8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合并症、住院时间、出院时生活能力评分等项目的差异。计算患者AKI总体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类型组间AKI发生率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法分析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计933例(19.1%)患者发生术后AKI。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延长[(14.4±8.9)比(13.7±7.7)d,P<0.05]。不同手术类型组间AKI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基础血肌酐增高、心功能分级≥Ⅲ级、体外循环、联合手术≥3项、术后行再开胸探查止血术和使用有创呼吸机≥96 h为发生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81(1.46~2.24)、1.29(1.03~1.62)、5.85(4.73~7.22)、1.81(1.36~2.40)、4.49(3.60~5.60)、1.84(1.49~2.27)、23.24(18.25~29.59)、2.34(1.45~3.77)、1.94(1.09~3.43),均P<0.05。 结论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AKI发生率为19.13%。手术后合并AK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影响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联合手术≥3项是其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磊, 赵冰彬, 彭晓艳, 夏鹏, 王颖, 陈丽萌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尿钙水平Gitelman 综合征(G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尿钙在GS疾病临床分型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来自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NRSC)、在北京协和医院行SLC12A3基因检测诊断为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尿钙特点,比较不同尿钙水平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氢氯噻嗪试验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测定患者基线和用药后3 h内氯离子排泄分数改变量的最大值(ΔFECl)。 结果 共有83例GS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低尿钙患者53例(63.86%)。低尿钙组尿钙/肌酐比明显低于非低尿钙组[(0.085±0.058)mmol/mmol比(0.471±0.284)mmol/mmol, t=7.349,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压、血尿电解质水平、代谢性碱中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尿钙组患者乏力(χ2=4.595,P=0.032)及多尿(χ2=5.778,P=0.016)发生比例低于非低尿钙组,两组患者在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尿钙和非低尿钙组各有16例患者行氢氯噻嗪试验,中位ΔFECl结果分别为0.539%(0.430%,1.283%)和0.829%(0.119%,1.298%),均提示对氢氯噻嗪无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0.000,P=0.956)。 结论 GS患者中低尿钙比例为63.86%,尿钙水平与疾病临床表型、NCC功能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均无明确相关性。

  • 张晓滢, 孙良忠, 刘婷, 李敏, 林宏容, 岳智慧, 陈华木, 胡妙月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Lowe综合征临床特征、OCRL1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例)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Lowe 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OCRL1基因突变检测。总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特征及OCRL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 共收集6个家系7例Low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7例患儿均有眼-脑-肾表现。其中5个家系6例患儿有先天性白内障和出生时肌张力减低,4例患儿伴眼球震颤,2例有先天性青光眼;另1个家系1例患儿无白内障,仅表现为晶状体变薄。6个家系患儿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有低分子量蛋白尿等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症状;血清肌酶(AST、LDH、CK、CK-MB)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OCRL1突变,分别位于第10、13、16、18、22、23外显子,其中3个为新突变(c.891G>T、c.1682_1683insAA、c.2564_2567del)。 结论 本组病例OCRL1新突变比例较高,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第1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儿临床表现较轻,可无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罕见。

  • 蒋真斌, 蔡美顺, 董葆, 燕宇, 王伊娜, 朱丽, 李欣, 连立超, 王磊, 左力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原发性膜性肾病(PMN)患者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更适合中国人的诊断临界值。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有接受肾活组织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原发病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组(包括特发性膜性肾病及原因未明的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和对照组(除PMN以外的其他病理类型,包括继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回顾性收集和分析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选者血抗PLA2R抗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抗PLA2R抗体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PMN患者血抗PLA2R抗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鉴别患者发生PMN的相关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诊断PMN的优化临界值。 结果 共35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PMN组114例,对照组240例。PMN组年龄(51.7±14.1)岁,男/女比例为2.2∶1。PMN组患者血抗PLA2R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87(1.88,57.26)RU/ml比1.43(1.20,1.62)RU/ml,P<0.001]。PMN患者血抗PLA2R抗体水平与24 h尿蛋白量(r=0.278,P=0.003)、尿红细胞(r=0.190,P=0.043)呈正相关,与血白蛋白(r=-0.149,P=0.114)、血肌酐(r=0.136,P=0.149)无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设定抗PLA2R抗体的临界值为2.28 RU/ml时,鉴别PMN与其他病理类型的灵敏度为69.3%(95% CI 60.3%~77.0%),特异度92.9%(95%CI 89.0%~95.5%),曲线下面积0.859(95%CI 0.813~0.905,明显优于临界值为20.00 RU/ml(灵敏度46.5%,特异度97.5%)及14.00 RU/ml(灵敏度53.5%,特异度97.1%)。 结论 下调PMN主要致病抗体抗PLA2R抗体临界值至2.28 RU/ml,可提高鉴别诊断PMN与其他病理类型的灵敏度而不显著降低特异度。

  • 基础研究

  • 周梦文, 杨杨, 卢从群, 雷敏, 赵占正, 刘章锁, 郭佳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在糖尿病肾病(DKD)足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在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缓解中的作用。方法 (1)本研究纳入了65例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蛋白尿)的患者,并纳入了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白蛋白/肌酐(ACR)的尿排泄比例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无蛋白尿(ACR<30 mg/g,n=24)、微量白蛋白尿(ACR 30~300 mg/g,n=18)和临床蛋白尿(ACR>300 mg/g,n=23)。另选择25例经肾活检确诊的DKD患者作为DKD组。正常肾脏组织标本均取自泌尿外科同一时期肾脏肿瘤切除患者10例。将各组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DR在各组患者的血液、尿液样本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VDR与尿蛋白的相关性。(2)在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中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将遗传背景均为C57BLKs/J的雄性db/db小鼠及同窝出生的db/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KD对照组(B组)、DKD二甲基亚砜处理组(C组)、DKD帕立骨化醇(VDR激动剂)处理组(D组),C、D组连续腹腔注射处理8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0周龄时开始连续干预8周,在小鼠22周龄(开始干预后12周)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尿生化指标对比;Western印迹法检测β-catenin、VDR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in及足细胞损伤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 结果 (1)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无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无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2)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无蛋白尿糖尿病组和DKD组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无蛋白尿糖尿病组患者相比,DKD组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亦较低(均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D组肾组织中VDR的表达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4)DKD患者血浆中VDR mRNA 相对水平与ACR呈负相关(r=-0.342,P<0.05)。(5)各组尿液上清液中VDR的水平与血浆中的水平呈相反趋势。(6)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B组、C组肾小球足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高于D组(均P<0.05),VDR蛋白的表达低于D组(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组、C组肾小球足细胞podocin的表达低于D组(均P<0.05),α-SMA的表达高于D组(均P<0.05)。 结论 VDR高表达缓解DKD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

  • 短篇论著

  • 赵慧, 李莹屏, 卢守燕, 黄文辉, 马志刚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延期留置临时导管后中心静脉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延期留置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 周)的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CT血管造影检查判断中心静脉病变(CVD),按照中心静脉病变及狭窄程度分组。Logistic回归法分析延期留置导管致CVD的危险因素。113例患者中67例(59.3%)存在中心静脉病变,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无病变组高(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长透析龄是延期留置导管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 周足以导致中心静脉病变,建议应避免延期留置中心静脉临时导管。

  • 病例报告

  • 张朔凡, 刘玉秋, 伍敏, 陈思洁, 汤日宁, 潘友文, 张晓良, 刘必成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肾病(MCD)是汞中毒相关性肾损害的主要病理类型,但MCD伴IgA沉积并不常见。本文报道了1例使用美白化妆品导致的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为MCD伴IgA沉积的汞中毒相关性肾损害,并阐述了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 综述

  • 田秀娟, 黄晨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特征是糖基化异常的IgA1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沉积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肾脏损伤。遗传和黏膜免疫异常在IgAN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免疫调节紊乱是该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应用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分析T细胞受体或B细胞受体,初步揭示了IgAN相关免疫细胞的广泛激活和功能性克隆潜在的诊断和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探索干预IgAN新的靶标和精准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 金德伟, 陶敏, 施映枫, 马晓燕, 刘娜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乙酰化是一种重要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过程。研究证明组蛋白乙酰化可调控脏器的纤维化进程。腹膜纤维化是腹膜透析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关于组蛋白乙酰化调控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面,本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均发现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可调控TGF-β信号通路传导、炎性因子和血管增生等作用,本文将针对组蛋白乙酰化在腹膜纤维化发生与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胡剑, 高春林, 张沛, 夏正坤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主要以小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表现,伴随血清ANCA阳性,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等。最常见累及器官包括呼吸道及肾脏,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本文旨在综述AAV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