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杨松涛 赵娜 李斌 王小芹 肖跃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枸橼酸-葡萄糖抗凝溶液(ACD-A)在高危出血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40 例行CRRT 治疗的高危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CD-A组(22例,行CRRT 61例次)和无肝素组(18例,行CRRT 47例次)。治疗模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监测治疗前后血肌酐、凝血功能、电解质、酸碱指标变化。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血滤器凝血情况及临床出血事件。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均显著下降,ACD-A 组下降率明显高于无肝素组[(55.4±10.2)%比(42.0±5.2)%,P=0.031]。(2)ACD-A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7.3±3.8)h,无肝素组为(9.7±4.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ACD-A 组滤器Ⅱ级以上凝血发生率明显少于无肝素组(4.9%比88%,P<0.001)。(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4)ACD-A组治疗过程中血清电解质、酸碱指标及血糖均趋于稳定。(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均无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 ACD-A应用于高危出血病人的CRRT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方便。通过配置适宜的置换液和严密的实验室监测,可防止代谢紊乱的发生。
  • 陈幸 蔡美顺 王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检测不明原因的不典型膜性肾病(UAMN)患者血清中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及肾组织中IgG 亚型的分布,研究UAMN 患者血清中PLA2R 抗体及肾组织中IgG亚型的分布特点。 方法 入选2004年2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诊断为UAMN 的患者20 例。对照组包括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20 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者13 例。其中SMN 组中包括狼疮膜性肾病(LMN)5 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8例。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检测血清PLA2R抗体及肾组织中IgG亚型的分布特点。 结果 (1)UAMN组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为(37.9±3.8)岁,IMN组为(50.1±3.0)岁,SMN 组为(49.5±4.5)岁,其中UAMN 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IMN 组(P=0.0178)。UAMN 组、IMN组和SMN组的女/男比例分别为0.8∶1、0.7∶1和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SMN组比较,UAMN 组24 h 尿蛋白定量更低(3.47g 比7.89g,P=0.023),大量蛋白尿患者的比例也更低(50.0%比84.6%,P=0.043),血清IgG水平更低[(8.40±3.58)g/L比(10.09±4.69)g/L,P=0.025],血清ANA阳性率也更低(10.0%比53.8%,P=0.006)。人血白蛋白、血肌酐、eGFR、血清HBsAg阳性率、血清HBeAg阳性率、血清抗HCV阳性率以及低白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患者比例在3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肾脏病理免疫荧光结果示,与IMN组比较,UAMN组IgA、IgM和C1q 荧光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SMN 组比较,则两组的IgA、IgG、IgM、C1q和C3荧光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在所有53例患者血清中,仅有10 例IMN 组患者血清抗PLA2R 自身抗体检测为阳性,在IMN 组PLA2R 自身抗体检出率为50%。3组间的PLA2R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对肾组织IgG亚型的检测:UAMN 组中IgG1 亚型阳性率最高(40%),IgG3 亚型阳性率最低(15%)。IMN 组中,IgG4亚型阳性率最高(60%),其次为IgG1(15%),IgG2及IgG3亚型阳性率最低(均为5%)。SMN组中,IgG1亚型阳性率最高(76.9%),IgG4亚型阳性率最低(30.8%)。UAMN组IgG1、IgG3亚型阳性率与IMN及SM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IgG2亚型阳性率表现出与S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比69.2%,P<0.05),IgG4 亚型阳性率与IM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比60%,P<0.05)。SMN 组IgG1、IgG2 和IgG3 亚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IMN 组(分别为76.9%、69.2%、46.2%比15%、5%、5%,均P<0.01)。IMN 组IgG4 亚型在肾小球沉积的阳性率高于SMN 及UAMN组,但仅与UAMN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225)。UAMN组显示出了与IMN及SMN组的不同,更类似于SMN组特点。 结论 UAMN组患者抗PLA2R自身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肾组织以IgG1 亚型沉积为主,表现了类似SMN 的特点,但在临床指标上又显示了与SMN 的不同。因此要加强临床的长期随访,深入对这一类疾病的研究。
  • 高延霞 王晓慧 郎艳华 周占宇 刘军 王艳 邵乐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描述I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I)一家系3例同胞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致病基因AGXT 突变分析。 方法 通过直接测序法分析该家系AGXT 基因突变位点及次要等位基因状态。以100 名健康人作为对照。 结果 AGXT 基因分析发现2 个新的错义杂合突变和1个既往报道过的突变:1号外显子第49位蛋氨酸突变为亮氨酸(p.M49L,c.145A>C),2号外显子第72位天冬酰胺突变为异亮氨酸(p.N72I,c.215A>T),以及10号外显子第333位密码子的无义杂合突变(p.R333*)。p.M49L和p.R333*均与次要等位基因IVS1+74 bp呈顺式构型,在中国人群中该次要等位基因型频率远高于高加索人。 结论 新发现的2个突变位点可能与PHI有关,但其致病性和分子致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这是国内首次对PHI的致病基因分析研究。

  • 周岩 邓永明 李川 龚运兵 毛志国 吴俊 李素芝 刘志红 唐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病理类型特点的差异。 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西藏高原地区80例与内地平原地区160例肾活检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类型分布特点,以及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结果 (1)高原组与平原组男女比例存在明显差异(0.60∶1比1.11∶1,P<0.01)。(2)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高原地区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微小病变为主(51.39%比14.53%,P<0.01),而平原地区则以IgA肾病为主(49.57%比6.94%,P<0.01),同时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狼疮肾炎(LN)比例明显低于平原组(12.6%比34.9%,P<0.05)。 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内地平原地区则以IgA肾病最为常见。西藏高原地区的继发性肾脏病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主,平原地区以LN为主。

  • 徐元恺 张丽红 张文云 王自强 林琼真 王保兴 李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前臂腕部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后头静脉、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的血管内径变化,探讨内瘘建立后的血管重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 周、2 周、4 周、8 周时头静脉、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的血管内径,观察其变化趋势。 结果 28 例患者平均年龄(53.68±2.61)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者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 d组各血管的扩张幅度最大,明显大于其余各时间段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时间段组的血管内径变化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患者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肾病分组后发现,两组患者的头静脉、肱动脉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动脉、尺动脉变化趋势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头静脉、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均于术后1 d发生明显扩张,内径迅速增大。此后上述血管内径扩张缓慢,逐步趋向稳定。原发病不同对桡动脉及尺动脉内径的变化趋势产生影响。

  • 基础研究

  • 郭银凤 宋志霞 周敏 张晓良
    2014,30(6): 429-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活性维生素D(VD)能否通过调节肾组织巨噬细胞M1 及M2 表型活化从而防治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损伤。 方法 利用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SD 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对照组1(NC-1 组,n=8)、对照组2(NC-2 组,n=8,对照+骨化三醇0.1 μg·kg-1·d-1 灌胃)、DN 组(n=24)、DN+VD 干预组(VD 组,n=24,DN+骨化三醇0.1 μg·kg-1·d-1 灌胃),定期检测血糖、体质量,收集尿标本,分别于干预后8周、14周、18周末处死动物,检测Scr、BUN和尿蛋白变化;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Western 印迹法检测nephrin、podocin、CD68 以及M1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诱导型氮氧化物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M2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63、精氨酸酶1(Arg-1)、甘露糖受体(MR)表达。 结果 (1)与两对照组相比,DN 组Scr、BUN、24 h 尿蛋白量及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显著增加(P<0.05),podocin、nephrin蛋白表达下降(P<0.05)。VD干预后能明显改善上述病理现象(均P<0.05)。(2)与两对照组相比,DN组肾组织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呈时间依赖性。VD干预后能显著减少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P<0.05)。(3)进一步确定肾组织巨噬细胞M1、M2活化表型发现,8周、14周、18周末DN组iNOS、TNF-α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VD干预后能明显抑制同期DN肾组织iNOS、TNF-α表达(均P<0.05);8周、14周末VD组CD163、Arg-1、MR蛋白表达与D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8周末VD组CD163、Arg-1、MR蛋白表达较DN 组显著升高(均P<0.05),CD163/CD68 蛋白表达比例亦显著增加(P<0.05)。(4)相关分析显示,M1 标志物iNOS 与nephrin、podocin 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707,P<0.01;r=-0.712,P<0.01);M2标志物CD163与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627,P<0.01;r=0.613,P<0.01)。 结论 活性维生素D具有调节巨噬细胞表型活化的能力,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型活化并增强M2型活化,进而发挥足细胞保护作用。
  • 郑茜子 屈磊 唐嘉薇 孟立强 王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ADPH氧化酶系统(NOXs)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区间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n=8)、假手术+夹竹桃麻素(apocynin)治疗组(SA,n=8)、UUO 组(n=8)和UUO+夹竹桃麻素治疗组(UA,n=8)。SA 及UA 组自手术日起每天给予夹竹桃麻素100 mg/kg 灌胃治疗,Sham 组和UUO 组给予等量清水灌胃。术后第7天处死取材,采用ELISA及Western 印迹法分别检测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8-异构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NOX2、NOX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COL-I)的表达,ERK1/2激酶的活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UUO 大鼠第7 天NOX2、NOX4 表达及8-iso-PGF2α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时伴有肾组织COL-I和α-SMA表达升高、ERK1/2激酶活化增加(P<0.05)。夹竹桃麻素治疗显著降低NOX2、NOX4的表达及8-iso-PGF2α水平(P<0.05),同时大鼠肾组织α-SMA及COL-I表达显著下降、ERK1/2 活化降低(P<0.05)。夹竹桃麻素治疗对肾组织SOD 及CAT 活性无明显影响。 结论 NADPH氧化酶系统通过促氧化应激参与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抑制该系统可能作为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靶点。

     
  • 郭佳 朱加明 俞小芳 焦晓燕 刘少鹏 蔡洁茹 滕杰 丁小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宫内生理性低氧微环境对哺乳动物胚胎早期肾脏发育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鼠胚胎肾脏体外培养的方法建立肾脏发育模型,应用低氧培养箱模拟胚胎发育早期宫内生理性低氧微环境,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标记胚肾输尿管芽分枝和后肾间充质向上皮转分化过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胚肾发育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胚肾细胞凋亡的变化,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EdU)掺入法检测胚肾细胞增殖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胚肾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体外培养条件下低氧(3%~5%O2)微环境显著抑制胚肾发育,输尿管芽分枝和肾小球数目均减少(P<0.05)。低氧(5%O2)条件下胚肾细胞的凋亡程度较常氧下显著减轻,细胞增殖则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低氧增强胚肾后肾间充质Six2阳性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上调Six2、Wt-1等发育重要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Wnt9b和Wnt4等诱导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论 宫内生理性低氧微环境可能通过影响哺乳动物胚肾发育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胚肾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胚肾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

  • 顾俊菲 叶山东 汪姗 孙文佳 胡圆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因子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MCs,随机分为正常糖浓度(NG)组、高糖(HG)组及高糖+不同浓度二甲双胍(M1、M2、M3)组,48 h后收获各组细胞及上清液。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NF-κB、TGF-β1的mRN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磷酸化AMPK(p-AMPK)、总AMPK、NF-κB p65及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肾小球系膜细胞可表达AMPK,NF-κB和TGF-β1。与NG组相比,HG组MCs的NF-κB、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二甲双胍干预组MCs 的NF-κB、TGF-β1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与NG组相比,HG组MCs的p-AM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二甲双胍组MCs的p-AMP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各组总AMPK 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二甲双胍可激活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抑制NF-κB及其下游产物TGF-β1的合成,此作用可能与其肾脏保护机制相关。

  • 黄玉晗 刘佳 刘思 武侠 徐亚光 刘艳春 赵秀芬 钱军 邢昌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 每日腹腔注射2.5%或4.25%的葡萄糖腹透液建立腹膜透析大鼠模型。SD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00 g)随机分为7 个组:(1)正常对照组;(2)生理盐水组;(3)氟伐他汀组;(4)2.5%PD组;(5)4.25%PD组;(6)氟伐他汀干预的2.5%PD组;(7)氟伐他汀干预的4.25%PD组。6周后留取大鼠壁层腹膜组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壁层腹膜形态学的变化,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腹膜TGF-β1 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mRNA 及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光镜下Masson染色显示4.25%PD组与2.5%PD组大鼠腹膜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氟伐他汀干预的42%PD组和2.5%PD组的壁层腹膜厚度薄于相应未干预的PD组,但仍厚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氟伐他汀组大鼠腹膜的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2.5%PD组与4.25%PD组的TGF-β1和F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氟伐他汀干预的2.5%PD组和4.25%PD组的TGF-β1和FN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无氟伐他汀干预的2.5%PD组和4.25%PD组均有显著减少(均P<0.05)。生理盐水组和氟伐他汀组大鼠腹膜TGF-β1和FN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氟伐他汀能改善高糖腹透液环境下大鼠腹膜的厚度,同时降低高糖腹透液诱导的大鼠腹膜TGF-β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腹膜有保护作用。

     
  • 短篇论著

  • 谢芸 陆玮 蒋更如 黄海东 季刚 张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滕兰波 常明 刘书馨 张运刚 刘翔飞 于晓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晓晶 陈雁 张燕林 白海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共识

  •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卫黎 张静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张丽红 詹申 王玉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