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孟祥龙 丁涵露 张渊 李贵森 洪大情 李春梅 张亚玲 王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APC)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之间的关系,揭示AS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    ELISA法检测30例非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组)和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APC、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AP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 865.99±571.38) ng/L比(3 227.70±300.44) ng/L,P=0.005]。APC与IMT、24 h尿白蛋白量、sEPCR、sVCAM-1、sTM呈负相关(r=-0.720、-0.402、-0.477、-0.437、-0.505,均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蛋白尿组及不同程度IMT组患者AP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APC水平与病情严重度和IMT呈负相关,下降的血APC可能致炎性介质水平升高及内皮细胞损伤而参与糖尿病肾病AS的发生发展。

  • 袁铮 许戎 董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两种经验治疗方案(头孢唑啉联合三代头孢抗菌素与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抗菌素)治疗腹膜透析(腹透)相关腹膜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腹透中心接受规律腹透并发生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验治疗药物方案的选择分为A组(头孢唑啉联合三代头孢菌素)和B组(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生化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有233 例腹膜炎患者(361 例次)被纳入了研究,A组160例次(44.3%),B组166例次(46%),其他方案治疗组35例次(9.7%)。B组患者发生腹膜炎前的血白蛋白[(33.5±6.0)比(35.3±5.2) g/L)]和胆固醇水平[(4.6±1.3)比(4.9±1.1) mmol/L]明显低于A组(P<0.05)。A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9%比24.7%,P=0.0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经验抗菌方案不是预测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95%CI(0.45,2.56),P=0.87]。 结论    头孢唑啉和万古霉素均可作为腹膜炎经验治疗中覆盖革兰阳性球菌的首选抗菌素。

  • 刘红 常明 刘书馨 刘佳 关美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HF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影响及其相关的临床意义。 方法    60例MHD患者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FD)组及普通血液透析(HD)组各30例,治疗12个月。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及心脏超声,同时检测同期患者透前的血清FGF-23、钙、磷、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TH)、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观察FMD、心脏超声与各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等相匹配。与治疗前相比,HFD组治疗后FGF-23水平显著降低[(56.07±26.63)比(85.53±40.54) ng/L,P<0.01],同时IL-6[(3.37±2.48)比(5.59±2.53) ng/L,P<0.05]、Hcy[(21.13±6.95)比(29.40±11.66) μmol/L,P<0.05]水平降低,25(OH)D3水平升高[(27.3±10.26)比(23.15±10.73) μg/L,P<0.05]。HD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D组治疗后FMD升高,HD组治疗前后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FMD水平与FGF-23呈负相关(r=-0.413,P<0.05),与Hcy呈负相关(r=-0.301,P<0.05);基线LVMI与FGF-23呈正相关(r=0.464,P<0.05)。治疗1年后HFD组FMD变化(△FMD)与FGF-23变化(△FGF-23)呈负相关(r=-0.347,P<0.05)。 结论    HFD改善了M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GF-23水平,对改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益处。HFD对M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可能与FGF-23水平降低有关,而FGF-23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独立于对血磷水平的调节。   

  • 田磊 邵兴华 徐维佳 张珍 王春林 戚超君 倪兆慧 牟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肾损伤分子1(KIM-1)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AKI)的价值。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Elsevier Science Direct、Scopus、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7月,选择KIM-1诊断AKI的临床诊断学试验。由两名评价者分别检索收集资料,采用诊断精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估方法(QUADAS)评价文献质量,应用Meta-Disc1.4软件和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包括3 427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敏感度为0.67(95%CI:0.63,0.70),合并特异度为0.80(95%CI:0.78,0.81),合并阳性似然比为3.53(95%CI:2.73,4.56),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30(95%CI:0.21,0.42),合并诊断比值比为15.13(95%CI:8.40,27.25),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52。亚组分析显示,术后2~12 h内尿KIM-1检测对心脏手术后AK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性比值比分别为0.88(95%CI:0.81,0.93)、0.75(95%CI:0.71,0.79)和30.22(95%CI:16.19,56.42),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3 7。 结论    KIM-1对AKI的诊断准确性中等,尤其对心脏手术后AKI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 朱润章 郝丽 王德光 许邦龙 吴继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载脂蛋白(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M-1)在造影剂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评估水化治疗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水化治疗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水化治疗组PCI术前6 h给予静脉补液至术后12 h。采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定患者术前(T0)、术后12 h(T1)、24 h(T2)、48 h(T3)、72 h(T4)的血Scr、BUN、血浆胱抑素C(Cys-C)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变化,ELISA法检测尿NGAL和KIM-1水平。 结果    (1)120例受试者中有87例患者PCI术后12 h出现尿NGAL/Cr和KIM-1/Cr升高至基线值的两倍以上,发生CIN 8例(6.67%),其中水化治疗组1例(1.7%),对照组7例(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血BUN、Scr、mAlb/Cr、Cys-C、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尿NGAL、KIM-1水平均于术后12 h升高。水化治疗组术后72 h基本回落至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PCI术后12 h NGAL/Cr、KIM-1/C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1、0.8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GAL和KIM-1是诊断造影剂早期肾损伤敏感且特异性较高的指标。水化治疗可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 杨晓晓 姜娜 黄佳颖 顾爱萍 林爱武 张琳 倪兆慧 钱家麒 方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合并高磷血症的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腹透患者发生高磷血症的相关因素。 方法    入选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接受稳定、规律腹膜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100例,根据血磷水平分为高血磷组(血磷≥1.6 mmol/L)和正常血磷组(血磷<1.6 mmol/L)。记录所有入选患者3 d的饮食日记,评估饮食中磷、蛋白质、热量的摄入量。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磷、血钙、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CRP)、血钾等指标。评估患者腹膜及残肾的磷清除率、残肾功能(RRF)、总肌酐清除率(Ccr)、腹透超滤量等。记录患者降磷药物及活性维生素D的使用情况。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腹透患者血磷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与正常血磷组相比,高血磷组患者的饮食磷摄入量[(13.03±3.39)比(10.65±3.04) mg·kg IBW-1·d-1]和蛋白质摄入量[(0.96±0.30)比(0.80±0.27) mg·kg IBW-1·d-1]较高(均P<0.05)。腹膜磷清除率[(21.80±9.90)比(27.74±11.23) L·周-1·(1.73 m2)-1]、残肾磷清除率 [1.38(0,12.38)比10.30(0,21.97) L·周-1·(1.73 m2)-1]和总Ccr [(59.7±18.5)比(68.3±23.1) L·周-1·(1.73 m2)-1]较低(均P<0.05);高血磷组中无尿患者比例(46%比24%)、1.2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的使用比例(66%比40%)、血钾水平[(4.4±0.8)比(3.9±0.6) mmol/L]均较正常血磷组高(均P<0.05)。两组患者中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钙等指标以及碳酸钙和活性维生素D使用比例与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磷摄入量(β=0.043,P<0.01)、腹膜磷清除率(β=-0.008,P<0.05)、残肾功能(β=-0.07,P<0.01)和log[iPTH](β=0.262,P<0.01)是影响血磷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合并高磷血症的腹透患者存在饮食磷摄入量高、磷清除率低以及无尿患者比例高等临床特征,饮食磷摄入、腹膜磷清除率、残肾功能和血iPTH是影响腹透患者血磷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 高超 陈星华 潘阳彬 丁国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尿蛋白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评估SUA预测糖尿病肾病(DN)预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住院且资料完整的2型DM患者220 例,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或)24 h尿蛋白量将入选病例分为:(1)尿蛋白量正常组(NAU);(2)微量蛋白尿组(MAU);(3)大量蛋白尿组(MAAU)。前两组按照SUA>420 μmol/L与否(女性 SUA>357 μmol/L)分为血尿酸正常和高尿酸血症两个亚组;按照eGFR>90 ml/min与否分为肾功能正常和肾功能下降两亚组。分析各组间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eGFR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尿蛋白、eGFR的相关性;Binary logistic回归法分析微量蛋白尿和轻度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结果    NAU、MAU和MAAU两两组间在收缩压、糖尿病病程(DD)、Scr、SUA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r、SUA在MAAU组最高,NAU组最低(均P<0.01);eGFR在MAAU组最低,NAU组最高(均P<0.05)。与NAU组比较,MAAU组和MAU组患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及糖化血红蛋白比率(HbA1C%)明显升高(均P<0.05)。MAAU组和MAU组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AU组(分别为56.9%比17.5%,51.2%比17.5%,均P<0.05)。MAU组中的正常血尿酸和高血尿酸亚组间UAER差异明显大于NAU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尿酸组较正常血尿酸组UAER高。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尿酸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尿酸是预测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肾功能下降独立相关。

  • 基础研究

  • 杨凤杰 周建华 吕倩影 蒲金赟 张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膜性肾病经典的动物模型被动Heymann肾炎(PHN),探讨足细胞自噬在膜性肾病病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自噬激活可能的细胞内机制。 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对照组、PHN 2 d组、PHN 4 d组、PHN 7 d组、PHN 21 d组,建立大鼠PHN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形态和自噬泡,Weibel-Gomez点计数法计数单个肾小球足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小球内膜攻击复合物C5b-9的沉积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肾小球内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小球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aminoterminal kinase,p-JNK)、活化转录因子6α(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α,ATF6α)的表达。 结果    (1)造模后第4天起即可在肾小球内观察到C5b-9沿基底膜呈线状沉积。同时,透射电镜下可见上皮下少许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及足突融合,病变随时间呈加重趋势,至第21天可见典型膜性肾病改变。此外,尿蛋白定量结果显示,造模第3天起尿蛋白量即有明显升高,至第21天时可高达(50.6±6.0)mg/24 h。(2)造模后第21天单位肾小球足细胞绝对数目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3)caspase-3表达和TUNEL染色结果一致显示,造模后第21天肾小球内可检出凋亡的足细胞。(4)透射电镜和自噬标志LC3Ⅱ的检测结果均显示,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足细胞的自噬水平均显著升高,但第21天LC3Ⅱ的表达较第7天有所回落。(5)造模后第2天即可检出GRP78高表达,至第7天时显著升高,而病变后期(第21天)又有所回落;同时,非折叠蛋白反应传感器下游的3条信号通路(ATF6α、p-PERK及p-JNK)也在造模早期活化,后期(第21天)同样有所回落。 结论    膜性肾病免疫介导的损伤可能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促使足细胞自噬增强以维持其内环境稳定和生存。   

  • 王刘伟 董吉 房豫东 陈凤梅 杨自君 陈军童 唐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肾损伤分子1(KIM-1)对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探讨KIM-1参与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并分为5组:⑴ 空白对照组(D-葡萄糖5.6 mmol/L);⑵ 高渗组(D-葡萄糖 5.6 mmol/L+D-甘露醇 24.4 mmol/L);⑶ 高糖组(D-葡萄糖30 mmol/L);⑷ siRNA对照组;⑸ KIM-1 siRNA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MCP-1和FN蛋白水平;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KIM-1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KIM-1、MCP-1、FN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KIM-1蛋白和mRNA的表达于12 h时间点增高(P<0.05),48 h时达最高值(P<0.05);MCP-1及FN蛋白和mRNA的表达于24 h时增多(P<0.05),48 h时达最高值(P<0.05)。与高糖组相比,KIM-1 siRNA转染组MCP-1及F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减少(均P<0.05)。 结论    下调KIM-1的表达能显著抑制高糖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MCP-1和FN,提示KIM-1可能通过调控MCP-1及FN的表达参与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RIF)的进程。  

  • 短篇论著

  • 杨淑芬 庄晶 崔建英 吴亚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季文萱 刘桂美 黄俊彦 刘丽秋 王雁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侯四川 高健刚 李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刘金瑞 邹洪斌 蔡广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项世龙 李琦 张晓辉 周芹 殷晓红 寿张飞 陈江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张丽红 牛建英 李鹏 钱英俊 李小静 张杰 刘少军 顾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波良 林昌伟 谢席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旭 陈随 夏正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阎丰 宋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璐璐 娄奕萌 刘银和 单亦升 刘毅 徐玉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温俊平 张小凯 李连涛 蔡清颜 朱庆国 魏立新 庄维特 林丽香 陈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