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足细胞专题

  • 刘佳 邢昌赢 柴玉萍 徐亚光 赵秀芬 钱军 孙彬 王笑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AN)作用下足细胞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永生化人足细胞分为PAN、不同浓度氟伐他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H2O2)处理组。用Western印迹和2’,7’?二氯荧光素?3’,6’?二乙酸酯(DCFHDA)法分别检测各组足细胞β1整合素和活性氧(ROS)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足细胞活力。 结果    PAN和H2O2可显著下调足细胞β1整合素表达,上调ROS表达(均P<0.05)。低浓度氟伐他汀、SOD可逆转PAN对足细胞的上述作用,显著上调β1整合素、抑制ROS的表达(均P< 0.05)。MTT结果显示PAN、高浓度氟伐他汀、H2O2显著降低足细胞活力(均P<0.05);低浓度氟伐他汀、SOD可改善PAN对足细胞活力的影响(均P<0.05)。 结论    氟伐他汀可减轻PAN对足细胞的毒性,阻止足细胞β1整合素的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AN介导的ROS升高有关。
     

  • 王文琰 丁桂霞 袁杨刚 朱春华 张爱华 黄松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自噬激活对醛固酮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永生性小鼠足细胞系,分别在醛固酮刺激6、12、24、48 h后应用Annexin V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足细胞凋亡;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足细胞凋亡小体和自噬小体;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及足细胞分子nephrin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 结果    醛固酮(10-7 mol/L)呈时间依赖性诱导足细胞凋亡,下调nephrin表达。与对照组比较,醛固酮刺激24 h足细胞凋亡增加26.5%(P<0.05),nephrin表达降低28.0%(P<0.05)。醛固酮(10-7 mol/L)呈时间依赖性诱导足细胞发生自噬。与对照组比较,醛固酮刺激6 h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表达显著上调(P<0.05);醛固酮刺激12 h自噬标志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0.05)。应用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自噬后,醛固酮诱导足细凋亡的时间提前至刺激后12 h。3?MA处理组与醛固酮刺激24 h比较,足细胞凋亡增加39.0%(P<0.05),nephrin表达进一步下调19.5%(P<0.05),并且caspase?3明显活化(P<0.05)。 结论    醛固酮可诱导足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醛固酮刺激12 h时自噬明显活化;刺激24 h时凋亡显著增加。早期自噬激活可抑制醛固酮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并减轻足细胞损伤。以足细胞自噬为靶点可能成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新研究方向。

  • 边琪 郭志勇 胡海燕 李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蜀葵花(黄葵)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黄葵低剂量组(0.5 g•kg-1•d-1,n=10)、黄葵中剂量组(1.0 g•kg-1•d-1,n=10)和黄葵高剂量组(2.0 g•kg-1•d-1,n=10)。采用单侧肾切除联合两次阿霉素(ADR)注射法,制备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黄葵各组于右肾摘除术当天起给予相应剂量黄葵溶液灌胃。分别在术前、术后2、4、6、8周末检测大鼠尿蛋白、尿N?乙酰葡萄糖氨基转移酶(NAG)、血清白蛋白、Scr和血脂。第8周末宰杀大鼠,取肾组织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观察肾组织nephrin的分布。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葵各组在各时间点的尿蛋白量和尿NAG水平均降低,以高剂量组最显著(P<0.01);且血浆白蛋白增加,血脂紊乱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黄葵各治疗组Scr自第4周起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第8周末,黄葵高剂量组Scr低于模型组(P<0.05)。黄葵各组肾小球球性硬化和节段硬化比例均低于模型组,肾小管间质损害改善,且以高剂量组最显著。与模型组比较,黄葵各组足细胞的足突损伤减轻,足突融合程度和范围均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最显著。黄葵各组肾组织nephrin表达较模型组增加。 结论  黄葵能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蛋白尿,减轻肾组织损伤和慢性化,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足细胞病变有关。

  • 李飞 杨定平 贾汝汉 丁国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钱家麒 陈楠 梅长林 刘文虎 侯凡凡 史伟 陈江华 陈香美 李文歌 顾勇 刘必成 丁小强 王莉 Philip KT L 于凌博 田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持续性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活剂(CERA)每2周1次静脉给药与红细胞生成素β(EPO?β)相比在慢性肾脏病(CKD)透析患者中纠正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平行、阳性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正在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且8周内未接受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治疗的CKD贫血成年患者,随机(1∶1)接受CERA每2周1次静脉注射(CERA组,n=132例)或EPO?β每周3次静脉注射(EPO组,n=133例)持续治疗24周(包括16周纠正期和8周疗效评估期)。此后对达到目标血红蛋白(Hb)值(定义为首次给药后24周内在未输注红细胞的情况下,Hb≥110 g/L且与基线值相比上升≥10 g/L)的患者继续分别维持CERA或EPO?β治疗28周,以观察长期安全及耐受性。CERA的起始剂量为0.4 μg/kg。主要研究终点为前24周的Hb反应率及评估期(17~24周)Hb与基线值相比的变化。 结果    共计232例患者(87.5%)完成了前24周的治疗,198例患者(74.7%)完成了整个研究(52周)的治疗。CERA治疗组前24周的Hb反应率为87.12% [95%CI(80.2%~92.3%)]。根据其95%CI的下限高于60%(P<0.01),认为CERA每2周1次静脉给药能有效纠正CKD贫血。符合方案(PP)人群中CERA组与EPO组评估期Hb相对基线变化的差异为-4.7 g/L [95%CI(-7.38 g/L~1.92 g/L)]。根据其95%CI的下限大于预先设定的非劣效性界值-7.5 g/L(P=0.0205),认为CERA纠正CKD贫血后维持Hb非劣效于EPO?β。在28周的延长期间两组的Hb水平均保持稳定。研究期间CERA组和EPO组的安全性结果相当,分别有50.0%及54.6%的患者报告了至少1件不良事件(AE),AE与研究人群的特征一致。  结论    在未接受ESA治疗的CKD透析患者中,每两周静脉注射1次CERA可有效纠正贫血,且纠正贫血后维持Hb非劣效于EPO?β治疗。CKD透析患者对于长期静脉注射给药CERA总体上耐受性良好。
       

  • 李晓 徐学勤 张文 任红 沈平雁 王伟铭 陈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功能成像方法在评价狼疮肾炎(LN)肾损害程度和反映肾脏病理改变方面的价值。 方法    LN患者17例使用GE 3.0T磁共振扫描仪、TorsoPA相控阵线圈,进行肾脏冠状面T1WI、T2WI、DWI及BOLD成像。用Functool软件测量肾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表观自旋?自旋弛豫率(R2*)值。1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分析LN患者的ADC和R2*值与临床指标和病理改变的关系。 结果    LN肾脏ADC值为(2.43±0.24)×10-3 mm2/s,皮、髓质R2*值分别为(11.72±2.35)/s和(13.07±2.35)/s,均显著低于正常肾脏测值(分别P=0.045,P=0.048和P= 0.001)。LN肾脏ADC值与eGFR显著相关(r=0.558,P<0.05),右肾ADC值与LN肾脏病理慢性指数呈负相关(r=-0.493,P<0.05)。髓质R2*值与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肾脏病理活动指数、肾小球病变和肾小管间质病变均呈负相关。将17例患者分为A组(Ⅲ、Ⅳ、Ⅴ型)8例和B组(Ⅴ+Ⅲ和Ⅴ+Ⅳ型)9例,B组肾小管功能损害较A组重,B组ADC值和皮质R2*值低于A组,髓质R2*值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功能性MR检查显示LN肾脏ADC值和皮、髓质R2*值均显著低于正常肾脏,且与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和肾小管功能、肾组织病理改变呈一定的相关性。DWI成像和BOLD成像检查为动态监测LN肾功能损害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了一种无创性方法,可能为临床干预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 王荧荧 丁桂霞 袁杨刚 鲍华英 陈颖 赵非 韩媛 张爱华 黄松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激素使用前尿α1抗胰蛋白酶(AAT)水平,探讨其能否作为儿童PNS激素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 方法 43例PNS初治儿童,留取其激素使用前的晨起中段尿,应用ELISA法检测尿液中AAT的浓度,并经同份尿肌酐浓度校正。根据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后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SSNS)组和激素耐药(SRNS)组,15例健康的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NC)。分析各组间数据差异及评价AAT的预测效能。 结果    对照组尿AAT检测阴性,SSNS组及SRNS组间尿A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4.5) mg/L比(31.8±4.6) mg/L,t=-1.0,P=0.33];而经尿肌酐校正后的尿AAT(尿AAT/Cr)在SRNS组显著高于SSNS组[0.049(0.028~0.073)比0.028(0.022~0.036),Z=2.4,P=0.02]。激素使用前SRNS组实验室指标中血小板计数、血白细胞计数、血清球蛋白水平、尿白细胞计数、尿红细胞计数、尿IgG水平及尿α1微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SNS组(P<0.05);其中尿AAT/Cr(OR=6.81×1028,P=0.005)、血清球蛋白(OR=1.69,P=0.01)及尿α1微球蛋白(OR=1.05,P=0.009)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预测SRNS的独立因素。据两组尿AAT/Cr作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当尿AAT/Cr 截取值为0.035时,预测效能最高,其灵敏度为68%,特异度为75%(Youden指数为0.43)。据回归模型中尿AAT/Cr、血清球蛋白及尿α1微球蛋白联合作ROC,其AUC为 0.94,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83%(Youden指数为0.78)。尿AAT/Cr在不同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SNS组及SRNS组间尿A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RNS患儿尿AAT/Cr显著高于SSNS患儿,其可作为PNS激素疗效预测指标;尿AAT/Cr联合血清球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对SRNS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 梁敏 黎晓磊 龙海波 王国保 刘郑荣 蒋建平 任昊 杨小兵 刘志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醛固酮逃逸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非糖尿病CKD患者144例,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ARB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12个月,根据治疗前后醛固酮浓度的变化,确定是否发生醛固酮逃逸。 结果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SI)治疗6个月时醛固酮逃逸的发生率为14.58 %,治疗12个月时醛固酮逃逸的发生率显著升高(27.08%,P=0.009)。以治疗前水平为基线值,醛固酮逃逸的患者24 h尿蛋白量与基线值的差值显著小于未发生逃逸的患者(P<0.05),eGFR的差值也显著大于未发生逃逸的患者(P<0.01)。尿蛋白基线值(OR=3.643,P=0.073)、eGFR基线值(OR=0.980,P=0.025)与RASI治疗12个月醛固酮逃逸的发生相关;eGFR基线值(OR=0.980,P=0.025)是醛固酮逃逸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部分非糖尿病CKD患者在RASI治疗后出现醛固酮逃逸,醛固酮逃逸的发生率随RASI治疗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eGFR基线值是醛固酮逃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醛固酮逃逸可能影响RASI减少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的治疗效 果。

  • 余毅 颜开萍 王琰 孙淑清 陈今 林开平 易建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桡动脉中核心结合因子(Cbfα?1)和Ⅱ型胶原(ColⅡ)表达及其与血管钙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    40例CKD5期患者在接受动?静脉内瘘手术时,留取一段桡动脉。对10例在本院接受胃大部切除术、肾功能正常患者,留取一段胃左动脉为对照组。钙盐沉积采用von Kossa染色法,根据von Kossa染色结果,CKD5期组又分为CKD5期无钙化组、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Cbfα?1和ColⅡ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同时测定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C反应蛋白(CRP)水平。 结果     40例CKD5期患者中有17例(42.5%)出现血管钙化,主要发生在血管中膜,对照组均未见血管钙化发生。CKD5期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中,动脉中膜均有Cbfα?1、ColⅡ的阳性表达;23例CKD5期无钙化组中,有18例(78.3%)至少有Cbfα?1、ColⅡ其中一种的阳性表达。对照组均无Cbfα?1、ColⅡ的阳性表达。CKD5期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血管中膜Cbfα?1、ColⅡ免疫组化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KD5期无钙化组,但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钙磷乘积与Cbfα?1、ColⅡ呈正相关;血磷与Cbfα?1(r=0.786,P<0.01)、ColⅡ(r=0.785,P<0.01)呈正相关。 结论    CKD5期患者桡动脉钙化以中膜为主,钙化的动脉均有Cbfα?1、ColⅡ的高表达,且其表达早于组织学上血管钙化的发生。Cbfα?1和ColⅡ可能在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基础研究

  • 冯娟 李荣山 乔晞 郝洁芦 王卫 赵宏宇 邵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构建NALP3?siRNA,观察其抑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NALP3表达的作用,探讨其对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1)利用三气培养箱调整氮气压力条件形成缺氧条件,缺氧1 h,按复氧时间设复氧后1、2、4、8、16、24 h组,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及细胞NALP3蛋白的表达。(2)NRK?52E转染NALP3?siRNA质粒,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NALP3蛋白的表达。(3)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HR组、无关siRNA转染组和NALP3?siRNA转染组。分别于缺氧1 h、复氧4 h检测培养液上清LDH的含量和细胞NALP3蛋白的表达。(4)采用Annexin V/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Western印迹法、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IκB?α、Bax和 Bcl?2蛋白的表达以及NF?κB DNA结合活性。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NRK?52E 缺氧复氧后活细胞计数和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细胞NALP3表达增加,在复氧 4 h达到高峰。(2)与无关siRNA转染组相比,NALP3?siRNA转染组NALP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3)缺氧复氧后,与无关siRNA转染组相比,NRK?52E细胞NALP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4)与对照组比较,HR后细胞IκB?α磷酸化和降解以及NF?κB DNA结合活性增加,细胞NALP3、Bcl?2和Bax 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而NALP3?siRNA转染组细胞IκB?α蛋白的降解,NF?κB DNA结合活性以及Bax/Bcl?2 蛋白的比值均低于无关siRNA转染组(均P<0.05)。同时,各组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多,其中NALP3?siRNA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无关siRNA转染组(均P<0.05)。 结论   NALP3?siRNA能够显著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NALP3的表达,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ALP3表达,对NF?κB的活化以及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不同调控,减少细胞的凋亡。

  • 孙文学 刘毅 阮吉 徐玉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尼古丁和维生素D3 (VDN)诱发的大鼠血管钙化消退过程的影响。 方法    9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钙化组(n=72)。首先制备VDN大鼠钙化模型,第1天维生素D3 300 000 U/kg肌肉注射,尼古丁(25 mg/kg溶于花生油)灌胃,9 h后重复灌胃1次。对照组8只大鼠予生理盐水0.2 ml肌注及单纯花生油灌胃。实验第4周末将血管钙化的大鼠(n=64)随机分为单纯钙化组(VDN,n=16)、钙化+假手术组(VDN+SHAM,n=16)、钙化+去势组(VDN+OVX,n=16)、钙化+去势+补充雌激素组(VDN+OVX+E,n=16)。去势组为双侧卵巢切除,假手术组为切开腹腔,暴露双侧卵巢后关闭腹腔(不切除卵巢),去势+补充雌激素组为去势后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50 μg•kg-1•d-1。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雌激素水平。在第4、8、12周末各组分别处死8只老鼠,观察各组血管钙化变化的情况。 结果   成功制备了血管钙化的大鼠模型,第4周末,钙化组血管钙化明显,动脉中层可见大量钙盐沉积,血管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8周、12周末各钙化组大鼠的血管钙含量均较第4周减少(P<0.01),钙化+去势+补充雌激素组最为显著,且各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变化类同。 结论   尼古丁和维生素D3 诱发的大鼠血管钙化是可以消退的,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血管钙化消退更加明显。
     

  • 刘念 崔英春 孙广东 远航 罗萍 苗里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改变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调控系膜细胞(MC)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利用细胞转染技术使MC内高表达组蛋白乙酰化酶(HAT)的CREB结合蛋白(CBP)、P300或去乙酰化酶(HDAC)1、3、5,通过荧光素酶检测、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TGF?β1(5 μg/L)刺激下MC内PAI?1基因转录活性、mRNA及蛋白水平的改变;并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观察其对PAI?1基因表达及TGF?β1?Smad蛋白信号途径的活性影响。 结果    TGF?β1    刺激增加了PAI?1基因的转录活性和mRNA水平(P<0.05);高表达CBP和P300显著促进了TGF?β1对PAI?1基因转录活化和mRNA及蛋白表达的调控(P<0.05);而高表达HDAC1、3、5及突变型CBP、P300则明显抑制了TGF?β1诱导PAI?1基因转录表达的调节(P<0.05)。改变细胞内HAT/HDAC水平没有影响TGF?β1诱导Smad2/3蛋白磷酸化的作用。HDAC抑制剂TSA显著增加了TGF?β1诱导PAI?1基因转录表达的调节,但对TGF?β1?Smad2/3信号途径的活化作用没有影响。 结论    改变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能够影响TGF?β1对PAI?1基因的表达调控。

  • 刘艳春 刘佳 徐亚光 赵秀芬 钱军 孙彬 邢昌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高糖腹透液(HGPDS)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纤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方法    体外培养HPM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GPDS诱导组、HGPDS+GSK650394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激酶1(SGK1)抑制剂,10-5 mol/L]组、不同浓度氟伐他汀组、单纯氟伐他汀(10-6  mol/L)组及GSK650394干扰组(10-5  mol/L)。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RT?PCR及Western印迹、ELISA法检测SGK1、FN的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    在HGPDS作用下,细胞由铺路石样转变为长梭形,细胞活力明显受抑(P<0.05)。GSK650394及氟伐他汀(10-6  mol/L)可使细胞形态得到部分恢复,细胞活力明显改善(P<0.05)。HGPDS明显增加HPMC SGK1、F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但可被GSK650394明显抑制(P<0.05),而不同浓度氟伐他汀均具有与SGK1抑制剂的类似作用(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高糖腹透液诱导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FN表达增加,氟伐他汀可以抑制FN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氟伐他汀抑制SGK1通路有关。
     

  • 仲崇辉 陈晓岚 苏宝凤 王娜 范亚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实验分组:(1)正常对照组;(2)TGF?β1(10 μg/L)组;(3)~(5)治疗组:不同质量浓度triptolide(0.4、2、10 μg/L)+ TGF?β1(10 μg/L)组。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Ski、Smad3、Smad7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I型胶原、Ski、Smad3、Smad7蛋白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ki、Smad3细胞内定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riptolide可抑制TGF?β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triptolide组细胞凋亡率大于50%,较TGF?β1组显著提高(P<0.05)。实时定量 PCR及Western 印迹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TGF?β1组Ski、Smad3、Smad7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TGF?β1组比较,triptolide能够明显上调Ski、Smad7 mRNA及蛋白,下调Smad3 mRNA、蛋白及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P<0.05)。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到triptolide组Smad3细胞质内荧光强度增强,细胞核内荧光强度减弱,而Ski均有增强。 结论    triptolide可通过调节Ski、Smad7、Smad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Ski、Smad3的核转位,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延缓肾纤维化。

  • 短篇论著

  • 贺海东 胡屏 陈霞 张冉 孙蔚倩 徐旭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任春云 金明超 王星 严洪露 陈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晓阳 曹剑明 段勇 王玉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月红 王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黎晓磊 肖观清 李燕 孔耀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