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刘志红
    2006,22(9): 519-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糖尿病肾病研究专题

  • 黄颂敏;陈泽君;杨亦彬;付平;柳飞;张翥;苏克亮
    2006,22(9): 52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其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脏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其与肾脏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关系。 方法 将雄性成年SD大鼠分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采用RT-PCR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Ang-1、Ang-2、Tie-2、VEGF以及血栓调节蛋白(TM-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1)糖尿病组Ang-1 mRNA于第4、8周时显著上调(吸光度A,83.58±10.23、88.59±6.97), 第24周时低于对照组 (47.13±8.02比64.53±8.77,P < 0.05)。免疫组化显示Ang-1突出表达于肾小球,糖尿病组第4周后肾小球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对照组(A对数值,4周1.64±0.12比1.08±0.16,24周1.24±0.11比1.11±0.17)。(2) 糖尿病组Tie-2 mRNA在4~16周显著高于对照组(A,4周87.31±11.69比63.62±5.61,16周81.75±8.58比60.15±2.66)。免疫组化显示Tie-2突出表达于肾小球,糖尿病组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峰在4~8周。(3)糖尿病组仅在第16和20周时检测到明显的Ang-2 mRNA表达。免疫组化显示12周后仅在皮质区肾小管周围有Ang-2染色的微血管,而在第16周时最明显。(4) 糖尿病组2~20周时肾小球TM-1染色显著高于对照组(A对数值,2周0.99±0.15比0.68±0.17,20周1.03±0.17比0.74±0.13), 第24周时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糖尿病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 糖尿病组Ang-1、Tie-2、VEGF和TM-1相互间均呈正相关,它们与尿蛋白、肾重/体重、肾小球体积、肾小球面积也均呈正相关。结论 (1)糖尿病肾脏存在VEGF、Ang及Tie-2表达的改变,早期Ang-1、Tie-2表达上调, 后期下调并伴Ang-2表达上调。(2)Ang、Tie及VEGF的改变与糖尿病肾脏新生血管生成有关,其Ang-1下调和VEGF、Ang-2上调起重要作用。(3)糖尿病肾脏中后期皮质区肾小管周围已有Ang-2染色的新生微血管生成。
  • 陈姗;刘志红;王瑞石;孙骅;陈丹;陈朝红;黎磊石
    2006,22(9): 528-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与糖尿病肾病(DN)进展相关的肾小球基因表达谱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 方法 将DN患者根据蛋白尿、肾小球组织病理学改变和Scr水平分为不同的临床表型组。5例正常对照来自供肾。留取少许肾活检组织,显微镜下分离肾小球,RNA体外线性扩增。采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建立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用实时PCR技术验证基因芯片结果。 结果 不同临床表型的DN患者表现出不同的肾小球基因表达谱。整合3组不同临床表型基因表达谱中共有的变化规律,筛选出与DN疾病进展相关的139个基因。其中表达改变涉及最多的是与糖、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呈现一致性的下调;表达改变最为显著的是与炎症相关的分子。 结论 大量蛋白尿、肾小球节段硬化和Scr升高等与DN疾病进展相关的临床表型伴有肾小球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在DN进展中,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同时发生紊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一致下调。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及继发的局部炎症反应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范亚平;陈晓岚;吴亚君;施岚;蒋季杰
    2006,22(9): 535-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体外转染p21反义寡核苷酸(p21 ASODN)对高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p21蛋白及细胞外基质表达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GMC)应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50 nmol/L或100 nmol/L的p21 ASODN或随机序列寡核苷酸(SCODN)。予高糖(30 mmol/L葡萄糖)培养液处理不同时间后收集HGMC及其培养液上清。用Western印迹检测系膜细胞p21蛋白、纤连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FN和LN含量。 结果 高糖呈时间依赖性地促进体外培养的HGMC p21蛋白表达,并使FN及LN等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分泌增加。HGMC转染p21 ASODN后呈浓度依赖性抑制高糖所致p21表达增加,同时明显减少系膜细胞及其培养液上清中FN和LN的合成与分泌,而SCODN对p21表达或FN和LN的合成与分泌无明显影响。 结论 高糖培养可促使HGMC p21蛋白以及FN与LN表达增加,转染p21 ASODN可抑制上述高糖的作用。调控HGMC p21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肾病、特别是早期病变的有效途经之一。
  • 孙惠力;孙辽;聂静;尹培达;王向阳;李晓艳;陈文芳;骆宁;余学清
    2006,22(9): 539-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mad7对高糖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和胶原(Col)Ⅰ合成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转染Smad7的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细胞),分为强力霉素(Dox)诱导组和未加强力霉素的对照组。前者予Dox诱导24 h后,给予高糖刺激;后者不加Dox诱导。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磷酸化(p)-Smad2/3核转位情况;RT-PCR检测Smad7的表达;Western 印迹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Smad7、α-SMA、E-钙黏蛋白(cadherin)和Col I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了Dox调控的可上调Smad7表达的NRK52E细胞。NRK52E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可表达低水平p-Smad2/3(16.1%),与未加Dox的对照组比较,Dox诱导组可显著抑制高糖刺激的NRK52E细胞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和核转位(30.3% 比58.5%,P < 0.01)。上调表达Smad7可显著抑制高糖介导的NRK52E细胞α-SMA和Col I蛋白的表达;逆转高糖介导的NRK52E细胞E-cadherin蛋白的下调表达。结论 基因转染上调表达Smad7可通过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和核转位而阻抑高糖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 黄金平;陈星华;丁国华;梁伟;陈铖;贾俊亚;杨红霞
    2006,22(9): 545-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24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和治疗组(T)各12只,另以12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T组给予ATRA 20 mg·kg-1·d-1灌胃。于第4、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24 h)、Ccr、肾重/体重、尿中足细胞以及肾脏病理改变。 结果 DM组尿蛋白定量(24 h)、Ccr、肾重/体重、尿中足细胞数[8周时,0.84(0.60~1.50)个/ml]均显著高于同期N组[0.03(0~0.15)个/ml],而肾小球足细胞数(8周时,11.27±2.15)显著低于同期N组(14.07±2.07),且足细胞足突增宽、融合。T组尿蛋白定量(24 h)、Ccr、肾重/体重、尿中足细胞数较同期DM组显著降低[0.46(0.25~0.70)个/ml],且病理改变减轻。 结论 ATRA可以减少糖尿病大鼠尿足细胞的排泄、降低尿蛋白,对肾脏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刘红;程丽静;常明;高政南
    2006,22(9): 549-5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骨形成蛋白7(BMP-7)的表达及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大鼠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第30、60、90、120、150及180 d测定各组的血糖、Scr、24 h尿白蛋白、尿肌酐(Ucr)水平。以HE、PASM染色及Col Ⅳ蛋白表达衡量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BMP-7、TGF-β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 结果 糖尿病组各时间点血糖、尿白蛋白量(24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糖尿病组伴随病理改变的加重和Col Ⅳ表达的逐渐增强,BMP-7蛋白及mRNA水平(A%,30 d 95.87±1.19;180 d 26.43±1.26)逐渐降低,与对照组(A%,30 d 98.64±0.80;180 d 98.80±0.4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相反,肾组织中TGF-β1的mRNA(A%,30 d 40.26±0.98; 180 d 102.12±6.45)及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1)。BMP-7与TGF-β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 < 0.01)。结论 BMP-7可能是维持肾脏功能稳定的一个重要因子。BMP-7在糖尿病肾病中具有与TGF-β1相反的作用,其水平下降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早期小管间质的损伤。
  • 孙艳玲;林洪丽;吴泰华;王楠;谢华;刘越坚
    2006,22(9): 554-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在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将人正义、反义TIMP-1用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正义转染组和反义转染组。各组细胞分别用高糖(25 mmol/L)和(或)MEK(ERK1/2通路中的MAPK激酶)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50 μmol/L)刺激24 h。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部结构变化。Western 印迹观察磷酸化(p)的ERK1/2、P90rsk、Bad及总的P90rsk、Bad、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加入PD98059后,各组细胞内可见凋亡小体形成、细胞皱缩、核固缩、染色体边集及膜泡样突变等现象,与未转染组比较,以反义转染组最明显,凋亡细胞数目最多;正义转染组细胞形态改变不十分明显,凋亡细胞数目相对较少。此外,加入PD98059后,ERK1/2、P90rsk、Bcl-2及Bad的磷酸化明显减少(P < 0.05),ERK1/2和P90rsk的磷酸化以正义转染组最明显(P < 0.01);总P90rsk、总Bad表达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ERK1/2 通路在TIMP-1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刘亚红;程丽静;高政南
    2006,22(9): 559-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在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制备DM模型,分别于第30、60、90和120天处死DM组大鼠6只、对照组(C组)3只。测定尿白蛋白量(AER)、肾重指数和血肌酐(Scr)。HE染色和PASM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胶原Ⅳ(Col Ⅳ)和可溶性tTG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不溶性tTG分布。用RT-PCR检测总tTG mRNA表达。 结果 各个时间点DM组大鼠的AER、肾重指数和Scr均较C组明显升高(P < 0.05,P < 0.01)。DM组Col Ⅳ、可溶性tTG和不溶性tTG蛋白的表达均较C组明显增多(P < 0.05,P < 0.01),且均随病程进展呈上升趋势。可溶性tTG和不溶性tTG蛋白水平都与AER呈正相关(r=0.937和0.809,P 均<0.01)。DM大鼠肾小球系膜区Col Ⅳ和不溶性tTG蛋白表达增加部位一致,且两者水平显著正相关(r=0.831,P < 0.05)。DM组总tTG mRNA的表达从第30天起开始上升、第90天达高峰,第120 天稍下降。 结论 tTG在DM大鼠肾组织的过度表达及不溶性tTG与Col Ⅳ表达的正相关,提示tTG可能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过程。
  • 陈玲;贾汝汉;邱昌建;丁国华
    2006,22(9): 564-5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脱氢抗坏血酸(DHA)对高糖诱导系膜细胞产生氧自由基(ROS)的影响。 方法 (1)原代培养大鼠系膜细胞;(2)以Fe3+还原法检测细胞内抗坏血酸(AA)和DHA浓度,观察系膜细胞摄取AA和DHA的情况及葡萄糖、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对其的影响;(3)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ROS,观察高糖诱导系膜细胞ROS产生的情况及不同浓度DHA对其的影响;(4)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活性蛋白1(AP-1)和DNA的结合活性,观察DHA对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内AP-1 活性的影响。结果 (1)AA不能由细胞外进入系膜细胞,而DHA可以进入,并且随着细胞外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其进入速度减慢;细胞松弛素B则完全抑制了DHA进入到系膜细胞。(2)高糖快速诱导系膜细胞ROS产生增多;DHA抑制了高糖的这种作用,并且该抑制作用在≤4 mmol/L的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3)DHA抑制了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内AP-1 的激活。 结论 (1)系膜细胞是依赖DHA利用Vit C的细胞型;DHA进入该细胞依赖GLUT介导,高糖可抑制其进入细胞。(2)DHA可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ROS产生增多,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3)DHA在抑制ROS产生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高糖诱导的AP-1 的激活。
  • 罗萍;许钟镐;孙广东;张冬梅;苗里宁;李才
    2006,22(9): 569-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燕;关广聚;陈兵;刘海英;侯香华
    2006,22(9): 572-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朝晖;李海剑;刘章锁
    2006,22(9): 574-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吕永曼;黄晓丽;易艳
    2006,22(9): 576-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短篇论著

  • 常明;刘红;刘书馨;腾兰波;王志宏;刘焱;赵华;付瑶;王伟
    2006,22(9): 578-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孔耀中;肖观清;刘笑芬;邵咏红;叶佩仪
    2006,22(9): 580-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继义;江德文;张燕林
    2006,22(9): 582-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君;丁洁
    2006,22(9): 583-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