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陈香美;谢院生
    2007,23(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曹励欧;倪兆慧;钱家麒;林爱武;张伟明;方炜;朱铭力;王琴;牟姗;严玉澄
    2007,23(1):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诱导和维持治疗Ⅳ型及Ⅴ型狼疮肾炎(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1个月内经病理证实的Ⅳ型及Ⅴ型狼疮肾炎患者,在使用激素的基础上随机入组分别使用来氟米特(口服30 mg/d,LEF组)或环磷酰胺(静1 g/月,CTX组)。6个月后,维持方案为LEF组续用LEF 20 mg/d,CTX组续用CTX 1 g/3月,两组泼尼松均使用5~10 mg/d。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共40例患者进入试验,其中LEF组19例,CTX组21例;LEF组17例、CTX组18例完成了诱导期治疗。LEF组诱导治疗总有效率达88.2%,完全缓解率为52.9%;CXT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完全缓解率为44.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缓解的患者中,LEF组有7例进入维持期治疗,随访时间(18.6±6.5)月,未出现蛋白尿复发,其中3例进行了重复肾活检,结果显示肾脏病理类型均由重转轻,活动性指数下降,但慢性指数有所上升。CTX组有11例进入维持期治疗,随访时间(25.1±9.6)月,其中有3例在随访中蛋白尿复发。LEF组发生不良反应14例次,主要是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环磷酰胺组发生不良反应18例次,主要为感染和月经不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来氟米特联合激素诱导及维持治疗Ⅳ型及Ⅴ型LN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良好。
  • 解汝娟;隋满姝;邹春波
    2007,23(1):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国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外显子6 C161T多态性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测定208例正常健康人(Ⅰ组)、168例非GIO患者(Ⅱ组)和104例GIO患者(Ⅲ组)PPARγ基因外显子6 C161T的基因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股骨、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 结果 外显子6 C161T有CC、CT、TT 3种基因型。GIO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T和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非GIO组、应用激素组(GIO组+非GIO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C161T的CC基因型组各部位的骨密度有高于CT和TT基因型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GIO组和GIO组C161T的CC基因型组腰椎的骨密度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组 (P < 0.05),分别为非GIO组CC型(1.04±0.17) g/cm2,CT+TT型(1.02±0.07) g/cm2;GIO组CC型(0.94±0.12) g/cm2,CT+TT型(0.83±0.08) g/cm2。经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PARγ基因C161T基因型在正常人和应用激素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它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无关。C161T基因型在GIO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它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PPARγ基因C161T多态性与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腰椎的骨密度有关。等位基因C可能是骨量的保护因子,它可能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骨量的丢失有关。
  • 潘碧霞;姜宗培;常洁;张海燕;余学清
    2007,23(1):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南方地区原发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性(FSGS)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情况及探讨FSGS临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988年7月至2005年7月经我院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FSGS的263例成人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 (1)原发性FSGS占同期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7.02%,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6.33%,其构成比近年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青壮年为成人FSGS的主要患病人群,临床以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为特征,以N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有133例,占50.6%。(2)主要病理特征: 48.4%患者肾小球硬化比率≥25%,肾小球硬化并伴有肾小管间质病变者占88.6%,其中伴严重肾小管间质病变占25.2%。(3)肾小球硬化程度及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Ccr呈负相关 (P < 0.01),并与Scr水平呈正相关(P < 0.05)。肾小球硬化程度与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 < 0.01),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 < 0.05)。肾小管间质病变是FSGS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FSGS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就诊时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已损害明显,并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延缓FSGS的进展仍是广大肾脏病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 王君;丁洁;管娜;范青锋
    2007,23(1):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检测肾脏病患者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壁层上皮细胞标志物β-catenin和角蛋白(CK)19分子的方法,并分析这些分子水平与肾小球新月体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正常人和肾脏病患者肾活检当日和部分患者肾活检后1个月晨尿中的MCP-1、β-catenin和CK19分子水平进行检测。将其结果与患者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组织中细胞性新月体指数和纤维性新月体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肾脏病患者尿MCP-1、β-catenin和CK19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细胞新月体组患者尿MCP-1、 β-catenin水平较无新月体组显著升高[(MCP-1水平M(范围)247.54(22.17~2335.18) ng/mmol Cr 比 113.55(1.75~1057.77) ng/mmol Cr;尿β-catenin 水平M(范围)219.40 (0.93~3827.50) ng/mmol Cr 比82.30(4.03~1632.58) ng/mmol Cr P均< 0.01]。上述3种分子水平和细胞新月体指数呈正相关(r = 0.75、0.21、0.63,P 均< 0.01)。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尿MCP-1、CK1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分别减少45%、57%,P< 0.01)。 结论 应用ELISA方法可以检测肾脏病患者尿MCP-1、β-catenin和CK19的水平,且尿液中上述分子水平与肾组织细胞性新月体程度呈正相关。
  • 欧阳凌霞;张萍;何强;袁静;黄洪锋;李恒;吕蓉;陈江华
    2007,23(1):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庆大霉素和肝素混合液封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本中心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新置Cuff-tunneled导管的4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庆大霉素(4 g/L)-肝素(45 g/L)混合液和肝素液(对照组45 g/L)封管,比较两组透析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微炎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试验组(23例)导管平均使用日为 114.13±34.39 (31~200) d;对照组(20例)为(127.40±32.85) (40~196) d,累积导管使用日分别为2625 d及2548 d。对照组发生2例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试验组无1例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清庆大霉素谷浓度和峰浓度2周时分别为(0.23±0.12) mg/L和(0.53±0.29) mg/L, 12周时为(0.26±0.15) mg/L和(0.67±0.32)mg/L,2周和12周的谷浓度和峰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着透析时间延长血CRP和IL-6呈降低趋势,试验组16周和基线时的CRP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 < 0.05),而对照组两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残肾功能在随访期间均有下降,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周时庆大霉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检验阳性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6%及2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便培养均未发现其他耐药菌株或真菌。结论 庆大霉素4 g /L-肝素45 g/L的混合液是一种安全、方便、有良好抗凝效果的封管液,对透析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基础研究

  • 关天俊;梅长林;王文靖;付莉莉;赵海丹;蔡厚安
    2007,23(1):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囊蛋白-1氨基段(PC-1NF)融合蛋白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 Ⅳ型胶原及其降解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C-1NF融合蛋白对RMC Ⅳ型胶原和细胞外基质(ECM)降解调控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MMP-2、TIMP-1)表达的作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上清液中Ⅳ型胶原含量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融合蛋白对细胞核因子c-jun和c-fos表达的影响。Western 印迹检测融合蛋白对蛋白激酶C(PKC)-α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 4 mg/L PC-1NF融合蛋白作用48 h后,RMC Ⅳ型胶原mRNA从(103±16)降至(82±11)拷贝/ 106 GAPD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培养上清液中的IV型胶原含量也明显降低;MMP2 mRNA从(1150±90)升至(2770±170)拷贝/106 GAPD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TIMP-1 mRNA从(5530±480)降至(3040±370)拷贝/106 GAPDH,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AB染色显示,融合蛋白作用后,RMC的c-jun和c-fos表达受到明显抑制。RMC经不同浓度PC-1NF融合蛋白作用48 h后,随着融合蛋白浓度升高,PKC-α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 PC-1NF融合蛋白可通过上调促进ECM降解的MMP-2和抑制ECM降解的TIMP-1之间的比值而促进Ⅳ型胶原降解;还可能通过PKC-α信号转导通路,抑制c-jun和c-fos表达,从而抑制RMC的增殖和ECM的合成。
  • 贾俊亚;朱吉莉;丁国华;陈铖;梁伟;杨红霞
    2007,23(1):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灌注对大鼠足细胞裂隙膜分子nephrin表达及足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AngⅡ引起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的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分为AngⅡ灌注组(400 ng&#8226;kg-1&#8226;min-1)、生理盐水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28 d内大鼠血压及尿蛋白。分别于14、28 d处死动物取肾,观察组织学改变,并用免疫荧光、免疫电镜检测nephrin分布。RT-PCR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足细胞凋亡。结果 (1) AngⅡ灌注组大鼠血压升高,14 d达峰值并维持该水平至28 d;AngⅡ灌注7 d即出现蛋白尿,并持续增加。(2) AngⅡ灌注14 d时,足细胞裂隙膜变窄;灌注28 d时,足突增宽及节段性融合,部分足细胞有凋亡小体形成,少数肾小球出现节段性硬化。TUNEL法检测发现足细胞凋亡[(2.7±1.6)个/肾小球切面],凋亡数与蛋白尿量呈正相关(r = 0.86,P < 0.01)。(3) AngⅡ灌注14 d时,肾皮质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 < 0.05)。nephrin由正常的沿毛细血管袢线状分布向粗颗粒、团块状分布模式转变。AngⅡ灌注28 d时,肾皮质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 < 0.05),且nephrin蛋白表达与足细胞凋亡数呈负相关(r = -0.63,P < 0.01)。 结论 AngⅡ灌注诱导的nephrin表达及分布改变可能导致了足细胞凋亡及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李雪竹;严海东;王俊;刘娜
    2007,23(1):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对肾间质成纤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及抗氧化剂的干预作用&#65377; 方法 不同浓度AGE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AGE-BSA)作用于NRK-49F细胞24 h,普通培养基和牛血清白蛋白 (BSA)作为对照&#65377;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细胞以观察抗氧化剂的干预作用&#65377;AlamarBlue还原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测定细胞DNA损伤&#65377;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GE作用后的细胞增殖活力下降;DNA迁移距离(彗星尾长)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2者呈剂量依赖关系&#65377;各浓度BSA作用后对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影响;彗星尾长无明显变化&#65377;与相同浓度BSA相比, 400&#65380;800 mg/L AGE分别使AlamarBlue还原率下降14%和15%(P < 0.05);200&#65380;400&#65380;800 mg/L AGE组彗星尾长分别为BSA组的1.45&#65380;2.12&#65380;2.71倍(P < 0.05)&#65377;与未用NAC预处理组相比,NAC预处理可使AlamarBlue还原率上升[(45.15±0.93)% 比(38.40±0.81)%,P < 0.05];彗星尾长变短[(10.02±4.54) μm比(13.48±5.32) μm,P < 0.05]&#65377; 结论 AGE可导致肾间质成纤维细胞DNA损伤,使用抗氧化剂可有效减轻AGE导致的DNA损伤&#65377;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强可能是AGE引起肾间质成纤维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新技术与方法

  • 高绪霞;黄海长;李晓玫
    2007,23(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肾脏成肌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为肾脏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体外研究提供细胞技术平台。方法 采用肾皮质组织块接种培养法,培养的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电镜下观察细胞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型标记蛋白等进行鉴定。同时检测细胞对不同细胞因子的生长反应。结果 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单个核,多突起,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不表达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原上皮氨基肽酶 P(EAP),不表达角蛋白(cytokeratin)和结蛋白(desmin)。细胞可以传代至5代,并且保持成肌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细胞增殖,而γ-干扰素对细胞无增殖效应。结论 原代培养细胞为成肌纤维细胞并且可以传代,具备对细胞因子的生长调节反应,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础。
  • 基础研究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2007,23(1):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