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Sudhir V. Shah;John Feehally
    2008,24(3): 151-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李军辉;汪年松;王锋
    2008,24(3):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住院患者的病因、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观察期间住院患者共108 744例次,其中ARF患者320例,老年ARF患者135例,占42.2%。ARF主要病因为感染、心力衰竭和药物。ARF患者总体病死率为31.9%,老年人病死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恶性肿瘤是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接受肾替代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低于保守治疗组(23.2%比35.6%,P < 0.05)。 结论 住院患者中ARF的发生率、病死率高,替代治疗组预后较好。
  • 瞿立辉 吕蓉 吴建永 王逸民 张建国 寿张飞 黄洪锋 陈江华
    2008,24(3): 15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复方新诺明(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肺部感染的疗效以及不同时期应用SMZco对肾移植受者Scr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肾移植受者240例,分成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组(n=84)和单用更昔洛韦预防对照组(n=156);根据SMZco是否在术后2周内应用将84例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组患者分成2周内预防组(n=43)和2周后预防组(n=41)。随访时间至少9个月, 分析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对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和抗感染治疗效果以及不同时期应用SMZco对肾移植受者Scr的影响。 结果 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组和单用更昔洛韦预防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缺血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和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CDC)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组严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死亡比例显著低于单用更昔洛韦预防组(2/84比16/156, P = 0.027;0/2比2/16, P < 0.01),但对尿路感染无明显作用。2周内预防组Scr异常发生率远高于2周后预防组(15/43比2/41, P < 0.01)。两组因SMZco引起Scr异常升高者,在停用SMZco 1周内,Scr回到原有正常水平。 结论 肾移植受者口服SMZco联合更昔洛韦预防能明显降低严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比例。2周后开始口服SMZco预防对Scr影响较小。
  • 基础研究

  • 王湘玲;俞海瑾;任红;王伟铭;倪莉燕;陈楠
    2008,24(3): 162-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阻断IgG-FcγR结合的短肽tg19320对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以及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提纯活动期血管炎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IgG。以多肽固相合成tg19320。分离健康人新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健康人IgG、ANCA IgG及ANCA IgG+tg19320处理HUVEC,用细胞直接计数法检测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率;应用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UVEC ICAM-1蛋白和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HUVEC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物(p-IκB)的表达。 结果 ANCA IgG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率(P < 0.05),但ANCA IgG+tg19320组较ANCA IgG组黏附率显著降低(P < 0.05)。ANCA IgG组与健康人IgG组相比,HUVEC 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 0.05)。tg19320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阻断ANCA对ICAM-1的作用(P < 0.05),并显著降低ANCA IgG引起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ICAM水平增高(P < 0.05)。ANCA IgG增加HUVEC p-IκB表达,tg19320显著降低p-IκB的表达。 结论 tg19320通过抑制IκB磷酸化进而干预NF-κB活化;抑制ANCA IgG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间黏附的促进作用,并阻断ICAM-1上调表达。短肽tg19320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具有体外保护作用。
  • 王芳;杨念生;罗明乾;李嵘;张黎黎;王双;张锐;余学清

    2008,24(3): 168-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通路在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30只雄性Balb/c小鼠建立小鼠UUO模型(n = 24)和假手术小鼠(n = 6),术后第1、4、7和14 天检测JAK-STAT磷酸化情况。另把1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治疗组在建模前2 h开始给予选择性JAK2抑制剂AG490治疗,每天1次;模型组仅注射溶媒。术后第14天处死动物。组织学评估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肾脏巨噬细胞浸润和α-SMA表达;RT-PCR检测Ⅲ型胶原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JAK2和STAT1磷酸化。 结果 JAK2-STAT1在UUO模型中被激活,其磷酸化水平与病情、肾小管组织学损害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相一致。AG490能显著抑制JAK2和STAT1的磷酸化(P < 0.01)。AG490治疗显著减轻肾小管损害[(21.7±1.7)%比(49.4±1.0)%]和肾间质纤维化(1.0±0.1比2.3±0.2)、α-SMA表达(0.9±0.1比2.1±0.2)和巨噬细胞积聚[(13.3±1.6)细胞/HPF比(34.4±1.0) 细胞/HPF](均P < 0.01)。AG490治疗显著抑制Ⅲ型胶原和MCP-1 mRNA表达。 结论 JAK-STAT信号通路在肾小管间质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张飞飞 谭若云 熊明霞;王晓华;方丽;樊伟;王笑云;杨俊伟
    2008,24(3): 174-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的作用,探讨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关系及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方法 以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C细胞和高表达Smad7蛋白的HKC转染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蛋白印迹法检测高糖(葡萄糖浓度分别为25和50 mmol/L)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蛋白 (E-cadherin)和纤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GF-β1的水平。Boyden小室检测HKC细胞的迁移能力。抗TGF-β1抗体中和实验分析高糖对肾小管EMT作用及与TGF-β1的关系。 结果 持续的高糖作用(96 h)能够导致HKC表达α-SMA蛋白,其中25和50 mmol/L的葡萄糖分别增加表达α-SMA 2.8倍和8.2倍;降低E-cadherin的表达;刺激合成FN。25和50 mmol/L的葡萄糖刺激HKC 12 h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浓度分别为(408.5±198.6)和(939.3±311.8) ng/L,呈剂量依赖性。抗TGF-β1抗体能够显著抑制高糖导致的HKC高表达α-SMA蛋白和FN及降低E-cadherin表达的作用。高表达Smad7蛋白的HKC转染细胞株在高糖的持续作用下,不能表达α-SMA和FN蛋白,E-cadherin也未见降低。细胞迁移实验表明,25和50 mmol/L高糖能够增加HKC迁移至Boyden小室膜下侧面的细胞数[(12.4±3.7)和(18.6±4.4)细胞/HP)],与正常对照组[(3.0±0.8)细胞/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抗TGF-β1多克隆抗体能够部分抑制高糖(50 mmol/L)造成的HKC细胞向Boyden小室膜下侧面的迁移[(11.9±5.2)细胞/HP]。高表达Smad7蛋白的HKC转染细胞株在高糖培养条件下迁移至Boyden小室膜下侧面的细胞数[(4.3±1.2)细胞/HP]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糖能够诱导肾小管EMT,此作用与高糖刺激该细胞合成TGF-β1有关,阻止Smad信号途径能够拮抗TGF-β1介导的肾小管EMT的作用。
  • 杨旭;冯兵;叶自林;袁发焕;杨惠标;张耀全
    2008,24(3): 179-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主动脉泛素(Ub)-NF-κB通路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肾功能衰竭组(CRF)、肾功能衰竭加 MG-132干预组(CRF+M),观察6个月。采用部分肾动脉结扎加对侧肾切除法复制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ELISA法测定血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RT-PCR半定量测定主动脉中NF-κB及Ub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动脉中NF-κB及Ub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主动脉泛素化蛋白的含量。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法测定动脉中NF-κB的活化情况。 结果 与CON组比较,CRF组大鼠术后4~6个月时血清中IL-1β[ (9.02±1.29)比(2.74±0.96) mg/L]和TNF-α[(50.02±9.52)比(14.04±1.29) mg/L]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主动脉NF-κB、Ub的 mRNA表达升高1.38倍和1.29倍(P < 0.01);NF-κB、Ub的蛋白质表达升高 3.75倍和20.5倍(P < 0.01);NF-κB活性增强1.82倍(P < 0.01),术后6个月各指标均有进一步上升趋势。与CRF组比较,CRF+M组大鼠干预治疗4~6个月后,大鼠血清中IL-1β[(2.94±0.33) mg/L]和TNF-α[(12.80±2.12) mg/L]含量显著下降(P < 0.01);NF-κB 、Ub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减少(P < 0.01);NF-κB的活性显著降低(P < 0.01),与CON组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而主动脉中泛素化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 < 0.01)。 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主动脉泛素-NF-κB炎性反应信号明显活化,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可能是降低主动脉NF-κB活化的重要药物靶点。
  • 郭伟;冯江敏;李维;邹杰;孙立;王力宁

    2008,24(3): 185-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大鼠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抗原CD34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的影响,探讨羟苯磺酸钙改善CAAN大鼠模型肾脏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关木通水煎剂灌胃12周制作马兜铃酸肾病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未治疗组(n=8)予饮用水灌胃4周;治疗组(n=8)予羟苯磺酸钙灌胃4周。另设健康对照组(n=8)。实验第16周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行生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 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肾功能明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38.22±5.17)×103比(69.97±17.69)×103,P < 0.01],CD34阳性表达显著增加[(16.72±4.17)×103比(3.19±1.40)×103, P < 0.01];vWF阳性表达显著减少[(10.16±1.67)×103比(18.66±4.65)×103, P < 0.01)]。 结论 羟苯磺酸钙能增加CAAN大鼠肾组织CD34的阳性表达,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 减少CAAN大鼠肾组织vWF的阳性表达,减少微血栓形成。
  • 赵安菊 黄颂敏 欧三桃 陈泽君 赖学丽 刘芳 唐万欣
    2008,24(3): 18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小动脉骨基质蛋白表达情况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变化,探讨其相关关系及对糖尿病肾病血管病变的影响。 方法 7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N,n = 40)和健康对照组(N,n = 30)。DN大鼠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成功35只。N组予同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分别于4、12、24周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肾小动脉中骨基质蛋白核心结合因子(Cbfα1)、骨形态蛋白2(BMP-2)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其基因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BMP-2及基质Gla蛋白(MGP)的基因表达。 结果 DN组各时间点血糖及尿蛋白量(24 h)均较N组显著增高(P < 0.05),自第12周开始,DN组血肌酐、血磷较N组显著增高(P < 0.05)。免疫组化显示DN组肾小动脉4周时已有Cbfα1、BMP-2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24周表达最强,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N组(P < 0.05)。原位杂交显示Cbfα1、BMP-2仅在肾小动脉中有表达,表达趋势同免疫组化结果;4周时主要表达于血管内弹力层;12周后外弹力层及肌层表达也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DN组4周时BMP-2 mRNA已有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升高,24周最高(P < 0.05); DN组MGP表达量 4周最高,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24周最低(P < 0.05)。而N组BMP-2和MGP mRNA各时间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第4、12周时,DN组内膜中膜厚度比与N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周时显著高于N组(P < 0.05)。DN组Cbfα1与BMP-2呈正相关(r = 0.670, P < 0.01);与MGP呈负相关(r = -0.466,P < 0.05);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与Cbfα1、BMP-2呈正相关(r = 0.727,P < 0.01; r = 0.581,P < 0.01)。 结论 DN早期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与Cbfα1、BMP-2呈正相关。Cbfα1、BMP-2、MGP可能参与了DN血管病变。
  • 新技术与方法

  • 张鹏飞;李继福;张梅;刘春喜;丁士芳;梁向明;徐新生;张彦恩 崔先泉;李晓楠;张运
    2008,24(3): 196-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适于介入性技术研究的肾动脉粥样硬化小型猪动物模型。 方法 纯种系中国实验用小型猪(CEMP)8只,饲以高脂饮食13周后,以过大球囊拉伤单侧肾动脉,并继续高脂饲料喂养至40周。分别测定第1、14、40周的血脂和血肌酐水平,并于第14和40周行血管内超声检查。40周处死动物后,采集标本行苏木素-伊红、Masson三色和油红O染色及抗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第40周CEMP血脂和血肌酐水平较第1周明显升高,损伤侧肾脏出现灶性缺血性病理改变。CEMP肾动脉适于血管造影和介入性血管内超声检查,后者提供了清晰的血管截面病变信息,损伤侧肾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未损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9±0.03) mm比(0.30±0.02) mm,P < 0.05]。病理检查证实肾动脉病变符合粥样硬化特征,形成的斑块中,纤维性占85%,纤维脂质性占15%。 结论 成功建立了模拟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和适于介入性技术研究的肾动脉粥样硬化小型猪动物模型。血管内超声技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变的评价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 短篇论著

  • 郭利明 刘毅 汪延辉 李凡凡 吕吟秋
    2008,24(3): 202-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英杰;陈晓岚;范亚平;汪晓燕;沈爱国
    2008,24(3): 204-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曼;顾勇;彭艾;刘少军;林善锬
    2008,24(3): 206-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邹荣;姚颖;刘晓城;江晶晶;黄倩;廖书杰;刘玲;葛树旺;徐钢
    2008,24(3): 208-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高翔;梅长林
    2008,24(3): 21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张铎;张莉;李国华
    2008,24(3): 214-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平;何威逊;朱光华
    2008,24(3): 214-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叶文玲;邹宝华;于阳;文煜冰;李航;李雪梅;丁小强;李学旺
    2008,24(3): 216-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李越 安桂霞 才慧 王金荣
    2008,24(3): 218-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云生;王媛媛;邢丽娟;张勇;廖竹英;汪娅
    2008,24(3): 218-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惠兰;梁国玉;姚英
    2008,24(3): 218-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