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IgA肾病专题

  • 邱强;列才华;曹翠明;谢院生;陈香美
    2008,24(6): 373-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确定血清低半乳糖化IgA1对鉴别诊断IgA肾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 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接受肾活检并留取血清;以健康体检者20例血清作为对照。血清标本先用装有耦联蚕豆凝集素的微球进行微量离心柱法分离并洗脱,获得低半乳糖化IgA1。再以凝集素HAA(Helix aspersa)用ELISA法定量检测异常糖基化IgA1(HAA-IgA1)。分析血清低半乳糖IgA1升高在鉴别诊断IgA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 结果 48例IgA肾病患者HAA-IgA1水平[(83.7±41.0) U]高于健康对照组[(52.6±22.9) U]及43例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组[(49.2±27.3) U](均P < 0.01)。而该43例中,非IgA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22例(51%)的HAA-IgA1水平[(47.6±21.5) U]亦显著低于IgA肾病患者。以肾穿刺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所绘制ROC曲线面积为0.797,面积的标准误为0.047(P < 0.01);鉴别诊断IgA肾病的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72.1%,准确度为72.5%。 结论 应用微量离心柱法联合ELISA法检测IgA肾病患者血清低半乳糖IgA1对于鉴别诊断IgA肾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秦伟;钟翔;张颖娟;谭淳予;杨立川;樊均明
    2008,24(6): 377-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核心1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伴侣蛋白(Cosmc)表达低下的原因,到底是基因突变还是外源性抑制。 方法 40例IgAN患者、16例非IgAN肾小球肾炎患者、21例健康对照被纳入本研究。直接测序方法测定Cosmc基因外显子区域的核酸序列。免疫磁珠分离IgAN患者、非IgAN肾小球肾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分别在RPMI-1640及RPMI-1640+脂多糖(LPS)中培养72 h。实时荧光RT-PCR方法测定Cosm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IgAN患者Cosmc基因外显子区域没有共同突变位点,仅在2例患者中发现2处错义突变和2处无意义突变,而且这些突变并不影响患者Cosmc基因的表达。(2)IgA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基础Cosmc基因表达显著降低,为健康对照组的31%。(3)经RPMI-1640培养后,IgAN患者Cosmc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至基础值的219%。RPMI-1640+LPS组Cosmc基因的上调受到明显抑制。(4)健康对照Cosmc基因的表达不受RPMI-1640和LPS的影响。 结论 IgA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基因表达低下可能与基因突变无关,而是受外源性抑制因素影响所致。
  • 徐兰;杨海春;朱蔚钰;马骥;顾勇;林善锬
    2008,24(6): 382-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 IgA肾病(IgA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各种表现,探讨其与蛋白尿的关系。 方法 收集35例伴有明显蛋白尿[尿蛋白量(24 h)>1.0 g]的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作研究;以8例肾错构瘤患者术后切除肾和肾癌患者术后远离癌旁肾组织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组织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p27)、足细胞结构蛋白(nestin)、足细胞数目 (WT1)。用显微切割方法取出肾小球,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整合素(integrin)β1、nephrin和α辅肌动蛋白4(α-actinin 4)水平。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根据足细胞数目密度(Nv, n×106/μm3)将35例IgAN患者分为足细胞数目减少组( Nv<52.49×106/μm3,n = 15)和足细胞数目正常组(Nv≥52.49×106/μm3,n = 20)。随访蛋白尿的转归情况,共18个月。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AN患者肾小球内个别足细胞重新表达p21,而足细胞p27的表达明显降低(0.71±0.12比0.91±0.07,P < 0.05)。(2)IgAN患者足细胞nestin 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3.40%±0.04%比 17.60%±0.04%,P < 0.05);肾小球内integrin-β1 mRNA表达显著升高(12.54±5.20比1.02±0.30,P < 0.05),而nephrin及α-actinin4 mRNA无明显改变。(3)电镜下观察到明显的足突融合和足细胞从基底膜脱落。(4)IgAN患者足细胞数目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161.27±225.92比323.22±138.12,P < 0.05),且与Lee氏分级相关。(5)足细胞数目密度、integrin-β1 mRNA与肾穿刺当时的尿蛋白量(24 h)呈负相关(r = -0.4483、-0.840, 均P < 0.05)。足细胞数目减少组较足细胞数目正常组的蛋白尿下降程度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 伴蛋白尿的IgAN中存在足细胞的损伤,表现为足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结构蛋白的改变,足突的融合及足细胞数目的减少,而足细胞损伤及足细胞数目减少会影响蛋白尿的发生和发展。
  • 王成;汤颖;彭晖;叶增纯;陈珠江;余学清;娄探奇
    2008,24(6): 387-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血清IgA1与系膜细胞共培养上清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用Jacalin 亲和层析柱和Sephacryl S-200 分子筛纯化蛋白。单体IgA1(mIgA1)热聚合为聚合体IgA1(aIgA1)。实验分为患者上清组、健康上清组和对照组,系膜细胞分别与IgAN患者的aIgA1、健康对照的aIgA1和5%胎牛血清共培养,收集上清,与同步化的足细胞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 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和Fas-L表达情况。 结果 患者上清可诱导足细胞凋亡,其凋亡率显著高于健康上清组和对照组[(28.5±5.9)%比(22.5±5.8)%、(20.5±4.5)%, 均P < 0.05]。患者上清可诱导足细胞Fas mRNA 升高,为对照组的1.89倍(P < 0.05), 而Bcl-2 mRNA下调为对照组的72%(P < 0.05)。患者上清组的AngⅡ和TGF-β1水平均高于健康上清组[(13.2±3.4) ng/L比(8.2±2.3) ng/L,P < 0.05;(15.4±3.4) ng/L比(10.8±3.2) ng/L,P < 0.05]。 结论 IgAN患者血清IgA1与系膜细胞共培养上清可诱导足细胞凋亡,可能参与IgAN的进展。
  • 陈仆;陈香美;谢院生;蔡广研;孙雪峰;师锁柱;吴杰;尹忠
    2008,24(6): 392-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伴恶性高血压IgA肾病(IgAN-MH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与肾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从我科1997年4月至2007年5月间肾活检确诊的2000例原发性IgA肾病中筛选出29例IgAN-MHT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半定量分析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肾内微动脉、小动脉)的病理改变,包括436条入球动脉、124条小叶间动脉及5条弓形动脉。分析血管病变与肾脏病理改变、临床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终点事件为基线Scr水平增加1倍或终末期肾病。 结果 原发性IgAN中MHT发生率约为1.5%。IgAN-MHT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肾功能不全(100%)、高尿酸血症(62.7%)、高三酰甘油血症(51.7%),尿蛋白量(24 h)平均为2.8 g。常见肾脏病理改变为中度系膜细胞增殖、重度肾小球硬化、重度间质炎细胞浸润、重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IgAN-MHT患者的肾内小动脉(弓形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及微动脉(入球动脉)均可受累。常见肾内血管病变特点为动脉闭塞、动脉中膜增厚、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洋葱皮样改变、黏液样变性)、血管壁透明样变性,其中以肾内动脉闭塞为主(86.2%)。微动脉病变程度与年龄、总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血管闭塞程度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平均随访21.1个月(1~84个月),14例患者达到终点。肾内微动脉病变是IgAN-MHT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RR = 10.21,95%CI = 1.16~89.67)。 结论 IgAN-MHT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肾功能不全;主要病理特征是以动脉闭塞为主的微动脉病变。微动脉病变是IgAN-MHT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 李超;李航;文煜冰;李学旺
    2008,24(6): 398-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的不典型膜性肾病(AMN)与狼疮膜性肾病(LMN)、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关系,寻找对诊断LMN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临床和病理学指标。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行肾活检,临床、病理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为对象。分组:AMN组(n = 28):血清ANA滴度≥1∶80,少于4条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病理呈肾小球基底膜病变伴系膜增生和(或)免疫荧光C1q阳性;IMN组(n = 100);LMN组(n = 45)。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IgG亚型染色,半定量分析染色强度。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免疫荧光双染色(IgG-TRITC,C3-FITC),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的IgG和C3的空间分布。 结果 (1)AMN组起病年龄(38±17)岁,女∶男比为2.5∶1,介于LMN和IMN之间。3组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MN组女∶男比高于IMN组(P = 0.017)。AMN组血液系统异常、血抗SSA抗体阳性百分比较高(21.4%、40.7%)。(2)AMN组系膜增生、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致密物出现的百分比高于IMN组(P < 0.01)。(3)AMN和LMN组肾小球IgG3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分别为78.9%、73.9%;IMN组IgG4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为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MN组与AMN、LMN组比较, P < 0.01)。(4)IMN组常出现IgG和C3在上皮下的共沉积现象,而在AMN和LMN组中少见。(5)在鉴别LMN和IMN的指标中,敏感性较高的有肾小球IgG4不占优势(91.3%);特异性较高的有内皮下电子致密物(100.0%)、血抗SSA抗体(95.5%)、肾小球IgG3占优势(94.4%)。 结论 AMN的临床表现与IMN类似,而各项病理学特点,尤其是肾小球IgG亚型沉积特点与LMN更为接近。它有可能是狼疮肾炎中较为隐匿的一个亚型。
  • 基础研究

  • 尤莉;陈靖;苏蔚;张敏敏;朱蔚钰;张力胤;郝传明;顾勇
    2008,24(6): 405-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中间丝蛋白类的巢蛋白(nestin)在足突广泛融合的肾小球中的表达及其与足突病变动态过程和蛋白尿产生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nestin在人正常肾组织及微小病变肾组织中的表达。构建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注射嘌呤霉素后第1、4、10、20天大鼠肾小球中nestin的分布与表达;电镜观察肾脏足细胞改变,测定尿蛋白量(24 h)。分析nestin的变化与蛋白尿的相关性。 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nestin在人类微小病变肾小球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显著下调(0.93±0.08 比 1.65±0.12,P < 0.05)。在嘌呤霉素损伤足细胞早期,肾小球nestin的表达曾有一过性增加(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23倍和1.48倍,P < 0.05),随后持续下降。nestin的mRNA水平在嘌呤霉素注射后第4天时降至对照组的35.8%;第10天时为对照组的12.1%(均P < 0.01);病变好转后开始上升,恢复为对照组的65.8%(P < 0.05)。Western印迹检测nestin蛋白改变也有类似的趋势,嘌呤霉素注射后第4 天,nestin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为对照组的77.0%(P < 0.05);至大量蛋白尿的第10天,nestin蛋白水平仅为对照组的58.0%(P < 0.05);而随着病变的恢复,嘌呤霉素注射后第20天时nestin蛋白量恢复为对照的83.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嘌呤霉素后nestin mRNA(r = -0.667,P < 0.05)及蛋白(r = -0.621,P < 0.05)表达与尿蛋白量(24 h)均呈负相关。 结论 在以足突广泛融合为特征的肾脏病变中,肾小球中间丝蛋白nestin表达显著减少,并与蛋白尿程度呈负相关,提示nestin可能参与了足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维持。
  • 朱风新;聂静;孙旸;邱芳华;刘伟;伍巧源;毛海萍;关伟明;彭文兴;余学清
    2008,24(6): 41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Notch通路在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所致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给予SD雄性大鼠每日腹腔注射高浓度葡萄糖腹膜透析液,于实验后2周和4周杀检。取壁层腹膜组织行光镜检查;免疫印迹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和I型胶原蛋白(Col I)的表达;RT-PCR检测Notch通路的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免疫印迹和RT-PCR检测Notch配体Jagged-1和Notch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Numb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腹膜明显增厚,间皮细胞减少;Masson染色显示壁层腹膜中可见明显的胶原沉积。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GF-β1、α-SMA 和 Col I的表达增加而E-cadherin的表达下降(均P < 0.01)。4周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Jagged-1表达明显增加(P < 0.05),同时Hes-1的表达亦明显增加(P < 0.01),而Notch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Numb的表达下降(P < 0.01)。 结论 在高浓度葡萄糖腹膜透析液所致的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中有Notch通路的活化,而该通路的活化可能与Notch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Numb表达的下调有关。高表达Notch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如Numb,可能是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的新途径。
  • 唐晓鹏;张玲;刘杞;廖晓辉
    2008,24(6): 417-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rALR)对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衰竭(ARF)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即健康对照组,ARF模型组,模型+空质粒对照组(空质粒组),模型+rrALR干预组(ALR组):根据给予rrALR的剂量不同分为ALR1组和ALR2组两个亚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16和21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在留取血、尿标本后,处死大鼠并取肾组织标本。常规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UN、Scr和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AL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ALR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ARF大鼠各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在第4、8、12、16天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与模型组和空质粒组相比,ALR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明显降低(P < 0.05);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在各时间点明显减轻;而肾组织的ALR蛋白表达增加(P < 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跃;PCNA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P < 0.05)。 结论 rrALR对急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减轻病变和促进再生修复的作用,可明显改善ARF大鼠的肾功能。
  • 郭云珊;袁伟杰;战晓丽;刘凌;张懿;谌卫;叶菡洋
    2008,24(6): 423-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影响,并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报告基因等技术,观察PTH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CTGF表达的情况。使用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U0126阻断信号通路以明确PTH发挥作用的信号途径。 结果 正常HK-2细胞有基础水平的CTGF mRNA和蛋白表达,PTH刺激后其表达水平显著增加。10-10 mol/L PTH作用12 h后,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8884±0.0780)比(0.9891±0.0300) A,P < 0.01]。正常HK-2细胞有少量p-ERK1/2表达,PTH刺激后p-ERK1/2表达明显升高,以10-10 mol/L PTH作用30 min时效应最强;MAPK通路抑制剂PD98059、U0126作用后,CTGF mRNA、蛋白、基因启动子表达均明显下降。 结论 PTH可诱导HK-2细胞CTGF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 彭燕;姚建;于青;刘军;孙芳;袁伟杰
    2008,24(6): 429-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高浓度氨基酸、高糖、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对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仪法观察甘露醇(13.3 mmol/L)、高浓度氨基酸(较DMEM氨基酸浓度高1.5~6倍,渗透浓度13.3 mmol/L)、高糖(30.5 mmol/L)、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分别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ColⅣ)和纤连蛋白(FN)mRNA的表达水平; 酶联免疫法检测TGF-β1水平;Western印迹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ColⅣ、FN蛋白表达。 结果 (1)高浓度氨基酸、高糖、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均能刺激系膜细胞增殖,且具有时间依赖性,作用48 h时细胞增殖最明显;而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刺激细胞增殖作用最强。(2)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与细胞作用48 h,能明显影响细胞周期,使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加。(3)高浓度氨基酸、高糖、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均能上调系膜细胞TGF-β1的基因表达;促进 TGF-β1蛋白合成增加[单位ng&#8226;ml-1&#8226;(105细胞)-1](3023±85、3163±80、3321±85比1506±63,均P < 0.05)。(4)高浓度氨基酸、高糖、高浓度氨基酸高糖混合物均能上调系膜细胞ColⅣ、FN的基因表达;促进ColⅣ蛋白合成增加[单位ng&#8226;ml-1&#8226;(105细胞)-1](16.78±2.56、18.65±2.56、22.83±2.45比10.22±2.54,均P < 0.01);也可促进FN蛋白合成增加(18.47±2.34、13.58±3.13、17.98±2.56比8.22±2.54,均P < 0.05)。结论 高浓度氨基酸有类似于高糖样促系膜细胞增殖作用,可能通过TGF-β1通路促进细胞活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且与高糖有协同作用。
  • 卢燕雯;朱秋毓;丁峰;顾勇;林善锬
    2008,24(6): 435-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体内长期积蓄的高水平尿毒素是否会通过参与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生成而介导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方法 以丙二醛(10 mmol/L)、马尿酸(20 mmol/L)和对甲酚(10 mmol/L)为尿毒素代表。人血清白蛋白(HSA)、健康人和尿毒症患者血浆用20 mmol/L的PBS(pH 7.4)统一调整到质量浓度为50 g/L,随后分别加入尿毒素至指定浓度。对照组内不加任何尿毒素。37℃分别温育0.5 h和24 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AOPPs、蛋白巯基及二酪氨酸浓度。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用于观察蛋白质的交联聚集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尿毒素组的AOPP浓度平均增加了121.5%(P < 0.05)。尿毒素尚可降低蛋白巯基浓度,降低幅度平均达14.7%(P < 0.05);同时蛋白二酪氨酸水平增至119.2%(P < 0.05)。HPLC结果表明尿毒素可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显著诱导高分子量AOPP(HMW-AOPPs)的生成,平均增幅为148.4%~333.3%(P < 0.05)。 结论 小分子类尿毒素可通过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HMW-AOPPs的生成而介导蛋白质的氧化损伤。除了髓过氧化物酶(MPO)-H2O2-Cl-通路的激活之外,尿毒素的介导损伤也是较为重要的体内AOPP生成机制之一。
  • 短篇论著

  • 范瑛;汪年松;倪培华;王锋;唐令诠
    2008,24(6): 441-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晓萍;陈桂香;徐钢;刘晓城
    2008,24(6): 443-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包瑾芳;刘军;张丽;郝静;唐知还;袁伟杰
    2008,24(6): 445-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闫卿 涂阳科 吕文琦 王彤 吕凤岩
    2008,24(6): 446-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王进峰;刘鑫国;胡祖良;徐毅;吴水强;施正丰
    2008,24(6): 446-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黄新武;李国春;秦大莲;李华;肖顺汉
    2008,24(6): 446-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章松;沈汉超
    2008,24(6): 446-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