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李寒 王世相
    2009,25(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临时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HD)患者上腔静脉及其属支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 方法 以我院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新留置临时颈内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分析颈内静脉导管所在的上腔静脉及其属支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 结果 (1)43例患者中21例的上腔静脉及其属支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00%),患病率为48.8%。(2)在有血栓形成的21例患者中,颈内静脉内均有血栓形成(100%),6例(28.6%)为无名静脉,5例(23.8%)为锁骨下静脉,4例(19.0%)为上腔静脉。⑶在有血栓形成的21例患者中,10例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同侧上肢水肿者5例,发生憋气、胸闷,确诊肺栓塞者2例,透析时血液从导管皮肤入口处溢出者3例。⑷ 与无血栓形成的患者比较,有血栓形成者并发糖尿病、恶性肿瘤、血清脂蛋白a增高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优势比(OR)值分别为5.758、4.750、6.967和8.533。 结论 颈内静脉留置临时透析导管后,上腔静脉及其属支静脉内血栓形成的患病率较高,症状隐匿且严重。糖尿病、恶性肿瘤、血清脂蛋白a增高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栓形成更易发生。
  • 陈国栋;陈立中;邱江;李军;王长希;费继光;邓素雄;黄刚;张磊
    2009,25(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2573例肾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有深部真菌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术前情况、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排斥药物的差异,找出引起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数目对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患者病死率和移植肾丧失功能率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高龄患者(≥60岁)较多(P < 0.05);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巨细胞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伤口愈合延迟、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P < 0.05);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周、应用广谱抗生素>1周以及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抗CD3单克隆抗体抗排斥的患者比例较高(P <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患者(≥60岁)、DGF、伤口愈合延迟、WBC<4.0×109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1周是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91.2和18.1,P < 0.01),移植肾丧失功能率也显著增加(χ2 = 93.0,P < 0.01)。 结论 评估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对改善肾移植预后有重要价值。
  • 魏芳;姜埃利;王立华;王喆;于海波;陈海燕
    2009,25(1):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外周血炎性介质清除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30例MODS患者,行CRRT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不短于24 h,分别于治疗开始时(0 h)和治疗后3、6、12、24 h取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E-选择素、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 结果 CRRT 14 d存活19例(63.3%),28 d存活17例(56.7%)。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于治疗6 h后恢复正常。IL-1β、IL-4于治疗开始后下降,TNF-α、IL-6、IL-10在12 h时浓度达峰值[(887.88±975.46) ng/L、(132.01±118.14) ng/L、(167.01±161.66) ng/L],与治疗前[(462.24±331.03) ng/L、(106.39±90.82) ng/L、(124.51±118.39) 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TNF-α、IL-1β、IL-4、IL-6、IL-10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死亡组IL-6 [(145.45±14.28) ng/L]显著高于存活组[(106.03±10.86) ng/L](P < 0.05);死亡组IL-10[(94.93±16.09) ng/L]显著低于存活组[(143.06±12.24) ng/L](P < 0.05)。内皮细胞E-选择素、sVCAM-1、sICAM-1于治疗开始后升高,于治疗12 h达峰值,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F-AH治疗后开始升高,治疗后水平高于治疗前。死亡组E-选择素[(287.13±42.70) μg/L比(266.26±65.26) μg/L]、sVCAM-1[(1697.25±475.24) μg/L比(1488.10±691.67) μg/L]、sICAM-1[(975.33±142.50) μg/L比 (835.40±332.41) μg/L]高于存活组;而PAF-AH低于存活组[(9.07±6.38) μg/L比 (16.32±8.95) μg/L]。 结论 CRRT能纠正MODS患者机体紊乱的内环境,并能部分纠正内皮细胞功能,但外周血炎性介质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IL-10水平可作为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
  • 李夏玉;田炯;陈江华;李恒;何强;林维勤;倪勤;贺学林;吴建永
    2009,25(1):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方案治疗HBsAg阳性的成人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地选择HBsAg阳性、HBeAg 阴性及血清 HBV-DNA <1000 拷贝/ml的成人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患者30例,分成激素组(16例)及MMF组(14例)。激素组接受常规激素治疗方案(泼尼松片,1 mg&#8226;kg-1&#8226;d-1);MMF组接受低剂量激素(泼尼松片,0.5 mg&#8226;kg-1&#8226;d-1)联合MMF 1.0~2.0 g/d。 结果 激素组和MMF组乙肝病毒激活发生比例分别为62.5%及35.7%,其中接受拉米呋定治疗分别为43.8%及21.4%;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比例分别为50.0%及28.6%。激素组及MMF组的完全缓解比例分别为11/14和10/12,两组复发比例分别为6/11和4/10。 结论 与常规激素治疗方案比较,MMF联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方案能同样有效地治疗HBsAg阳性的成人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并在减少乙肝病毒激活方面可能显示一定优势
  • 牟姗 施蓓莉 王琴 曹励欧 周文彦 俞梅花 倪兆慧 钱家麒
    2009,25(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终末期肾脏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和有关高发危险因素,以及并发CVD的腹膜透析患者治疗时需关注的问题。 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慢性肾脏病(CKD)5期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共254例入选,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平均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9个月。采集病史、血生化检测结果、腹膜透析充分性评估、颈动脉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评估CVD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以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CVD事件发生率为37%(93/254)。发生CVD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透析龄较长、血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血清白蛋白较低、前白蛋白较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发生CVD组的左房内径(LAD)(mm)、室间隔厚度(LVST)(mm)、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g/m2)显著高于未发生CVD组(43.16±4.93比 38.02±4.77、11.19±2.05比10.01±1.45、中位数192.03比150.28,均P < 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厚(中位数0.80比0.65),颈动脉内径增宽;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和舒张期峰值流速(DV)流速降低。既往无CVD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CVD时,其Ccr、Kt/V、D/Pr、理想体质量校正的蛋白分解率(nPCR)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无发生C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5、0.015、0.051、0.029及0.005)。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新发CVD或CVD病情恶化的原有CVD的患者,都是透析龄较长以及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者。LAD、LVST、LVMI及IMT在新发CVD和未发CV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22、0.045及0.02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既往CVD史和CVD症状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330 g/L、LAD>39.6 mm及曾患腹膜炎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结论 ESRD腹膜透析患者是CVD的高发群体,需了解这些患者的病史和伴随症状;保持透析的充分性;同时要防止腹膜炎的发生。
  • 基础研究

  • 杨琼琼 毛海萍 李广木 John H Schwartz 余学清
    2009,25(1):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致遗传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囊泡型H+-ATPase B1 亚基(ATP6V1B1)的点突变对大鼠内髓集合管(IMCD)细胞H+-ATPase结构和泵氢功能的影响。 方法 模拟致人类遗传性dRTA的 B1亚基点突变构建野生型(WT)和7种突变型(M)质粒,转染大鼠IMCD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B1 M和GFP-B1 WT的IMCD细胞系。应用免疫荧光、免疫蛋白印迹法、ATP-NADH 耦合实验和快速酸负荷后不依赖钠的细胞内pH的变化,来观察GFP-B1 M和GFP-B1 WT在细胞内的分布,及其与H+-ATPase其他(E、H和c)亚基结合能力对ATP酶活性和H+-ATPase 泵氢功能的影响。 结果 GFP-B1 WT在转染细胞中呈囊泡样分布,与H+-ATPase的分布一致;而GFP-B1 M 则为弥散分布。免疫沉淀结果显示只有GFP-B1 WT融合蛋白能和其他的H+-ATPase 亚基(E、H和c)结合形成复合物,而 GFP-B1 M融合蛋白无此作用。ATP酶活性只有在GFP-B1 WT转染细胞株的免疫沉淀产物中存在,在GFP-B1 M转染细胞株的免疫沉淀产物中不存在。在GFP-B1 M 转染的IMCD细胞快速酸负荷后H+-ATPase介导的钠不依赖pHi 的恢复受到显著抑制[pHi的恢复率(pH U/min)在L81P、R124W、M174R、P275R、G316E、P346R、G364S GFP-B1M转染的IMCD细胞分别为0.007±0.002、0.004±0.002、0.002±0.002、0.003±0.002、0.006±0.004、0.009±0.004、0.015±0.006,P < 0.05,n = 5]。而GFP-B1 WT转染的IMCD细胞pHi的恢复率与未转染IMCD细胞相似[(0.040±0.006) pH U/min],且能被1 μmol/L巴弗洛霉素(H+-ATPase特异性抑制剂)所抑制。 结论 遗传性dRTA囊泡型H+-ATPase B1 亚基点突变影响GFP-B1融合蛋白与其他亚基正常结合组装形成完整的H+-ATPase,并抑制H+-ATPase 的泌酸功能。
  • 戴艳;于青;徐琦;姚建;袁伟杰
    2009,25(1):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糖造成氧化应激状态下体外小鼠足细胞损害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以高糖(25 mmol/L)培养的小鼠足细胞为研究对象,维生素E培养为对照。首先以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以CM-H2DCFDA荧光探针观察不同浓度EGCG(0.2、10、100 μmol/L)刺激足细胞6、12、24 h后活性氧(ROS)生成,并以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ROS平均荧光强度。RT-PCR法检测足细胞内ROS产生的主要通路NADPH氧化酶各亚基mRNA(ph22phox、p47phox、p67phox)的表达。 结果 高糖刺激下6 h,足细胞ROS生成显著增加(P < 0.01)。正常糖组和甘露醇组培养12 h ROS生成无显著增加(P > 0.05)。EGCG 0.2 μmol/L作用6 h可显著降低高糖环境下体外小鼠足细胞ROS水平(P < 0.01)。与高糖组比较,EGCG(100 μmol/L)显著减少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和p67phox mRNA表达(均P < 0.05)。与维生素E组比较,EGCG(0.2 μmol/L)和维生素E(0.2 mmol/L)协同作用组显著减少p47phox mRNA表达(P < 0.05)。 结论 EGCG能缓解高糖环境下体外足细胞氧化应激状态,对高糖培养下足细胞有保护作用。
  • 王一梅;何建强;邹建洲;滕杰;丁小强
    2009,25(1):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对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以及对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内毒素(E.coli O111: B4,15.7 μg/kg)的方法诱导内毒素休克猪模型。将内毒素休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 CVVH组 (n=6,前稀释法,等于后稀释法的45 ml·kg-1·h-1)和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组 (n=6,前稀释法,等于后稀释法的70 ml·kg-1·h-1)。于造模前(基线)、成模时(T0),成模后1 h(T1)、6 h(T6)、12 h(T12)、24 h(T24)分别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IL-18水平。 结果 对照组动物平均生存时间为(15.4±5.2) h;CVVH 组为(21.4±7.1) h;HVHF组为(22.4±6.7) h,CVVH组和HVHF组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3组动物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出量(CO)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内毒素休克猪成模后出现BUN和Scr的进行性升高,两治疗组的BUN和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TNF-α和IL-6水平在T1时达高峰,IL-10水平在T0时最高,随后不断下降。IL-18水平在成模后上升,后无明显变化。CVVH组血浆IL-10(T6、T12、T24)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HVHF组TNF-α(T6)和IL-10(T6、T12、T24)水平低于对照组和CVVH组(P < 0.05),3组的IL-6和IL-1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T6、T12)水平和动物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CVVH和HVHF治疗均能显著延长内毒素休克猪的生存时间。CVVH能有效清除IL-10;HVHF治疗能清除TNF-α和IL-10;但CVVH和HVHF对IL-6和IL-18水平无明显影响;CVVH和HVHF均能有效清除BUN和Scr。IL-6水平是预测内毒素休克预后的独立指标。
  • 陈美;江警予;张瑜;王奕;郝燕;周建华
    2009,25(1):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的促凋亡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GMC,加入20 μmol/L FTY720,分别作用6 h、12 h、24 h、48 h后,以MTT法检测GMC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GMC凋亡;Hoechst33258和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琼脂糖DNA凝胶电泳法观察凋亡细胞核小体DNA的断裂现象。并通过SuperArray 实时定量PCR细胞周期基因芯片测定FTY720对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结果加入FTY720培养6 h 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GMC出现典型细胞凋亡的亚二倍体峰;12 h后Hoechst33258和PI荧光染色观察发现亮蓝色的凋亡小体,且开始出现典型细胞凋亡形态改变;24 h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凋亡梯度的出现。随FTY720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组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uperArray 实时定量PCR细胞周期基因芯片发现FTY720分别显著上调系膜细胞Dnajc2、LOC688900、RGD1562436_predicted基因表达,分别达41.6、38和16倍。 结论 FTY720 在体外可呈时间依赖诱导正常大鼠GMC凋亡,其机制与影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 包艳;贾汝汉;李竞;袁军;孙永林;王颖
    2009,25(1):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高糖培养基中大鼠系膜细胞活性氧(ROS)及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MCP-1)mRN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将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分为以下6组:对照组(C组,普通MEM培养基,含5.6 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M组,24.2 mmol/L甘露醇+C组)、高糖组(H组,30 mmol/L高糖MEM培养基)、小剂量罗格列酮干预组(R1组,H组+10 μmol/L罗格列酮)、大剂量罗格列酮干预组(R2组,H组+20 μmol/L罗格列酮)、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组(N组,H组+5 mmol/L NAC)。采用激光共聚焦法检测ROS水平,分别采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MCP-1 mRNA及蛋白含量。 结果 C组和M组间ROS、MCP-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组ROS水平较C组增高4.1倍(P < 0.01),分别采用罗格列酮(20 μmol/L)和NAC干预后,ROS水平显著降低(P < 0.01);罗格列酮(20 μmol/L)和NAC均可显著抑制高糖环境中MCP-1 mRNA的高表达(P < 0.01)。H组中MCP-1蛋白水平[(940.9±20.3) ng/L]显著高于C组[(403.0±8.1) ng/L](P < 0.01),而R2组和N组的MCP-1蛋白水平[(562.5±15.3) ng/L,(539.8±8.3) ng/L]显著低于H组(P < 0.01)。 结论 罗格列酮可通过减少ROS而降低高糖所诱导的MCP-1表达,而这可能是罗格列酮发挥直接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新技术与方法

  • 袁莉;梅长林
    2009,25(1):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短篇论著

  • 康郁林;朱光华;何威逊
    2009,25(1):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文红;刘扬;张瑄;张碧丽;郭永胜
    2009,25(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孟艳;张萍;何强;韩飞;李一文;彭文翰;陈江华
    2009,25(1):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虹;彭佑铭;刘伏友;杨新民;任基浩;刘映红;许向青
    2009,25(1):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雅琦;涂卫平;房向东;詹伦琴
    2009,25(1):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例讨论

  • 王琼;任红;陈楠
    2009,25(1):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苗静;范青锋;丁洁
    2009,25(1):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王立婧;张晓涤;丁宝财;王凤君
    2009,25(1):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水爱;毛建华;陈一芳;刘爱民
    2009,25(1):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谢静远;史霆;徐兆平;陆勇;任红;史浩;陈楠
    2009,25(1): 7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飞 孟建中
    2009,25(1): 7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崔永军;万美燕;程海;张树俭;张扬;于龙丽;邹作君
    2009,25(1): 7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华肾脏病杂志》稿约

  • 2009,25(1):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