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徐鹏杰 李航 徐亚兰 文煜冰 李学旺
    2010,26(10): 731-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肾脏损害类型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伴显性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根据病理表现分为典型糖尿病肾小球病(DG)组、不典型糖尿病相关肾脏病(ADRD)组、非糖尿病肾病组(NDRD)和DG并发NDRD组。 结果 DG占18.7%,ADRD占12.9%,NDRD占60.0%,DG并发NDRD占8.4%。DG的糖尿病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较高,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较高,尿蛋白量较多,GFR下降更明显。ADRD组年龄较小,体质量指数和肥胖比例较高。NDRD组多可见肉眼血尿和急性肾功能下降,对诊断NDRD有一定预测价值的因素有不伴DR、糖尿病病程小于5年、肉眼血尿、急性肾功能下降、自身免疫性疾病证据和尿蛋白量≥3.5 g/24 h且eGFR≥60 ml/min。 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CKD的肾脏病理表现多样,NDRD常见,且与ADRD和DG有差异。如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以下任何1项:2型糖尿病病程少于5年、不伴DR、肉眼血尿史、急性肾功能下降、尿蛋白量≥3.5 g/24 h但eGFR≥60ml/min、有导致肾损害的系统性疾病证据,应考虑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 庞慧华 朱铭力 王咏梅 章海芬 陆任华 周文彦 张伟明 钱家麒 倪兆慧 严玉澄
    2010,26(10): 736-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调查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嗜睡状况,探讨影响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方法 112例维持性高通量血透患者和53例健康人对照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评估睡眠质量和Epworth Sleep Scale(ESS)问卷评估日间嗜睡程度,并比较结果。比较睡眠好(PSQI总分≤5)和睡眠差(PSQI总分>5)的患者PSQI 7部分得分及各种睡眠障碍的原因;观察不同时间段血透患者的睡眠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透析龄等临床基本资料以及血钙、磷、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结果 血透患者PSQI总分高于对照组(7.02±4.94比3.28±2.79,P < 0.05),而ESS总分低于对照组[3(0~6)比8(4.25~11.75),P < 0.05]。58%的血透患者睡眠差,入睡时间明显延长(30 min比15 min,P < 0.05),失眠是主要原因。早、中、夜班血透睡眠质量无显著差异。年龄(OR = 1.75,P = 0.003)、透析龄(OR = 1.26,P = 0.008)、血红蛋白(OR = 0.64,P = 0.008)、钙磷乘积(OR = 1.60,P = 0.02)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相关。 结论 血透患者普遍存在睡眠不良,老年、透析龄长、贫血、钙磷乘积升高是危险因素。
  • 萨茹拉 刘红 於佳炜 章晓燕 蒋素华 邹建洲 滕杰 吉俊 钟一红 傅辰生 陈利明 袁敏 丁小强
    2010,26(10): 742-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表现为少量蛋白尿和(或)血尿IgA肾病(IgAN)患者的肾脏病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9年10月肾活检确诊为IgAN,且表现为少量蛋白尿 (<1 g/24 h)和(或)血尿,Scr<133 μmol/L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理学分级参照Lee分级及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肾脏病理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共316例,男123例,女193例,肾穿时年龄(33.10±10.69)岁。蛋白尿伴血尿占84.5%、单纯血尿占7.6%、单纯蛋白尿占7.9%。16.5%患者伴有高血压。CKD1、2、3期分别占76.9%、20.9%和2.2%。Lee Ⅲ级及以上患者占31.3%。52.8%患者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20.3%伴新月体形成;22.5%伴小管萎缩;16.8%有间质纤维化;24.7%有血管病变。肾小球硬化积分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与蛋白尿及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与eGFR及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血管病变积分与MAP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活检时尿蛋白量(OR = 8.564,P < 0.01)、Scr(OR = 1.031,P< 0.01)及Hb(OR = 0.975,P < 0.01)是肾脏病理损伤(LeeⅢ级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部分表现为少量蛋白尿和(或)血尿IgAN患者的病理改变并不轻,且肾功能已减退。尿蛋白量、Scr、Hb是预测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肾活检对这些患者明确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 管娜 丁洁 王素霞 黄建萍 刘景城
    2010,26(10): 748-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足细胞与Alport综合征(AS)蛋白尿的关系。 方法 AS 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根据24 h尿蛋白量将患者分3组, 10例<30 mg/kg为轻度蛋白尿组, 4例30~50 mg/kg为中度蛋白尿组,7例>50 mg/kg为重度蛋白尿组。正常肾组织对照3例。电镜下根据平均足突宽度=л/4×(Σ基底膜长度/Σ足突个数),计算每例患者足突宽度。分析足突宽度与蛋白尿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肾组织中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podocin和细胞骨架分子synaptopodin的表达。 结果 A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宽度(420~2270 nm)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 = 0.765,P < 0.01)。轻度蛋白尿组足突宽度[475(420~900 nm)]显著低于重度蛋白尿组[1520(480~2270) nm](P < 0.05)。重度蛋白尿组患儿nephrin和podocin表达分布发生改变;表现为弥漫足突融合者synaptopodin表达分布发生改变。2例蛋白尿病程较短(1年)患儿无弥漫足突融合,synaptopodin分布正常,但nephrin和podocin分布异常。 结论 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裂孔隔膜及足细胞骨架分子参与AS患儿大量蛋白尿的发生,裂孔隔膜损伤似乎早于足细胞骨架改变。对蛋白尿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 王增武 陈祚 王芳 郑润平 朱曼路 王淑玉 王益新 陆菊明 王海燕 刘力生
    2010,26(10): 753-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群白蛋白尿与总死亡及心血管病死亡之间是否有独立关系。 方法 在北京市首钢社区整群随机选取40岁以上人群2500人,实际调查2315人。收集清晨首次尿标本,测量尿白蛋白和肌酐,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ACR)。以ACR<30、30~299、 ≥300 mg/g分为正常、微量、显性白蛋白尿3组。微量、显性组合称白蛋白尿组。同时调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4年后对该人群进行随访,共获得1725人的结局事件。使用Cox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分析白蛋白尿与死亡的关系。 结果 研究人群中微量、显性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7.6%和1.4%。4年后随访结果显示,正常、微量、显性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1000人年、19.9/1000人年和11.5/1000人年,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6/1000人年、25.9/1000人年和57.5/1000人年。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组相比,白蛋白尿组发生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hazard ratio,HR)为5.26(95%CI 2.26~12.24),发生总死亡的HR为3.34(95%CI 1.82~6.15)。在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中,白蛋白尿患者发生心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的风险分别为6.92(95%CI 1.80~26.58)和2.85(95%CI 1.22~6.65)。 结论 首钢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陈晓英 蔡明辉 林洪洲 杨青
    2010,26(10): 758-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孤立性血尿的肾组织病理类型与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8年间我科肾活检的251例孤立性血尿患儿肾组织病理和临床资料。 结果 肾组织病理类型:轻微病变(ML)93例(37.05%),基本正常62例(24.70%),IgA肾病(IgAN)52例(20.72%),薄基底膜病(TBMN)17例(6.77%),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6例(6.37%),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5例(1.99%),局灶增生性肾炎(FPGN)5例(1.99%),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EnPGN)1例(0.40%)。镜下血尿组中IgAN比例低于肉眼血尿组(16.48%比31.88%,P < 0.05);两组IgAN Hass分级Ⅰ、Ⅱ级(83.33%比95.45%,P > 0.05),Ⅲ级(16.67%比4.55%, 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例(共检测102例)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患儿中,IgAN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者(14.28%比0%,P < 0.01);FSGS和FPGN比例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者(20.00%比1.49%,P < 0.01);轻微病变比例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者(28.57%比58.21%,P < 0.01)。 结论 儿童孤立性血尿肾脏病理以轻微病变、基本正常、IgAN为常见类型。镜下血尿组中IgAN比例较肉眼血尿组低。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组病理类型较正常组为重。
  • 孙宁玲 王鸿懿 朱鼎良 廖玉华 林曙光 陈晓平
    2010,26(10): 762-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区域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与血压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 方法 在我国5个城市随机抽取5021例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非糖尿病患者,进行两次随机点测尿中的白蛋白/肌酐比值,将尿蛋白的检出率与不同血压水平及BMI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的检出率,在< 60岁与≥6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程越长,其检出率越高(P < 0.05)。(2)白蛋白尿检出率与血压水平相关,血压越高,尿蛋白量越高。正常血压、正常高值以及Ⅰ、Ⅱ、Ⅲ级高血压的白蛋白尿检出率分别为26.3%、27.3%、28.7%、31.5%和40.3%。(3)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140/90 mm Hg)与控制不良(≥140/90 mm Hg)的蛋白尿排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 比 30.2%,P < 0.05)。(4)同等血压水平时,肥胖高血压患者的白蛋白尿检出率高于体质量正常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有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发生更多的心脑肾血管事件。 结论 我国5021例高血压患者中,其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28.8%,其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8.6%,临床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0.2%。血压控制不良是蛋白尿发生的重要因素。
  • 解朋 吴炜杰 黄建敏 潘莉萍 李冬雪 张芳 傅鹏
    2010,26(10): 76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准确评估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提供依据。 方法 对42例CGN患者同时采用双血浆法(tGFR)、肾动态显像法(dGFR)与24 h肌酐清除率法(24hCcr)测定GFR。tGFR为金标准,与另2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同时比较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分肾GFR的差异。 结果 24hCcr、dGFR均与t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45);但其相关性均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16(P = 0.000)和0.957(P = 0.000),且均与tGFR呈直线相关关系,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tGFR=0.936 dGFR-4.648(F = 208.941,P = 0.000)和tGFR=0.887 24hCcr+2.919(F = 376.513,P = 0.000)。肾动态显像法所测分肾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2)。 结论 24hCcr、dGFR均不能代替tGFR,但两种方法均能够较准确、安全、有效地反映CGN患者的GFR,且CGN患者双肾GFR呈同步下降。因此,在缺少SPECT的医院,临床上可选24hCcr法测定CGN患者的GFR。
  • 基础研究

  • 李天慧 吴华 赵班 陈欢
    2010,26(10): 770-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牛磺酸能否减轻碘海醇导致的HK-2细胞(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作用机制。 方法 不同碘浓度(25、50、100、125 gI/L)的碘海醇作用HK-2细胞6 h;碘浓度为100 gI/L的碘海醇作用HK-2细胞不同时间(2 h、4 h、6 h),观察细胞损伤程度。选用碘海醇(100 gI/L、6 h)作为刺激组,用不同浓度牛磺酸(3、12、24 mmol/L)共孵育进行干预。细胞增殖-毒性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活力。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AnnexinⅤ-FITC-PI双染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比色法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Bcl-2、Bax的表达。流式DCFH-DA细胞内标记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 结果 碘海醇呈碘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HK-2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增加(P < 0.05)。碘海醇(100 gI/L、6 h)导致HK-2细胞ROS升高(P < 0.05)。牛磺酸呈浓度依赖性增加HK-2细胞活力,减轻凋亡。牛磺酸(3、12、24 mmol/L)干预组与碘海醇刺激组比较,细胞活力分别为(88.0±1.00)%、(91.33±0.58)%、(95.67±1.52)%比(76.67±1.53)%(均P < 0.0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84±1.75)%、(7.86±1.82)%、(6.30±1.50)%比(11.98±0.39)%(均P < 0.05);caspase-3的活性分别为(1.33±0.10)、(1.27±0.0)、(1.10±0.04)比(1.42±0.1)(均P < 0.05)。牛磺酸上调HK-2细胞Bcl-2表达,降低了细胞内ROS的升高(均P < 0.05)。 结论 碘海醇可致HK-2细胞凋亡增加。氧化应激参与了HK-2细胞损伤。牛磺酸通过减轻细胞内氧化应激、促进Bcl-2表达上调,减轻碘海醇诱导的HK-2细胞凋亡和损伤。
  • 赵安菊 黄颂敏 欧三桃 陈泽君 赖学丽 刘芳 唐万欣
    2010,26(10): 775-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关系及对糖尿病肾病(DN)血管病变的影响。 方法 70只健康大鼠被随机分为DN组(n=40)和正常对照组(N,n=30)。DN大鼠模型采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成功35只,N组予同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分别于4、12、24周处死动物,取大鼠股静脉血查生化指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肾小动脉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 结果 生化结果显示DN组各时间点血糖及尿蛋白量(24 h)均显著高于N组(P < 0.05),自第12周开始,DN组血肌酐、BUN、血磷显著高于N组(P < 0.05)。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显示DN组肾小动脉4周时已有MCP-1蛋白及mRNA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24周表达最强,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N组(均P <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第4周时DN组内膜/中膜厚度比与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高于N组(P > 0.05),24周时显著高于N组(P < 0.05)。DN组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与MCP-1表达、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磷水平均呈正相关(r = 0.742, P < 0.01;r = 0.740,P < 0.01;r = 0.829,P < 0.01;r = 0.580,P < 0.01)。 结论 DN早期小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与MCP-1呈正相关。MCP-1可能参与了DN血管病变。
  • 吕金雷 贾汝汉 丁国华 陈钦开
    2010,26(10): 780-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分析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的变化与上述因子的关联,探讨AngⅡ促进NRK-52E细胞炎性反应、纤维化的天然免疫机制。 方法 细胞同步化后,将其分为4组:对照组、AngⅡ(10-7 mmol/L)组、坎地沙坦(10-5 mmol/L)+AngⅡ组、TLR4阻断剂(20 mg/L)+AngⅡ组,培养6 h后RT-PCR法检测TLR4及转接信号髓分化因子88(MyD88)mRNA表达水平;12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24 h后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及HSP47的浓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gⅡ显著上调NRK-52E细胞 TLR4、MyD88 mRNA和TLR4蛋白表达(均P < 0.01),并诱导细胞TNF-α和HSP47的释放(均P < 0.01)。与AngⅡ组相比,TLR4阻断剂和坎地沙坦干预均显著抑制 AngⅡ对细胞TLR4、MyD88的刺激效应(均P < 0.01);坎地沙坦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 TNF-α、HSP47的释放(均P < 0.01),TLR4阻断剂对细胞 TNF-α、HSP47的下调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AngⅡ对NRK-52E细胞天然免疫信号TLR4、MyD88具有激活效应,该信号激活可能是AngⅡ促进肾小管细胞炎性相关因子释放的重要机制之一。坎地沙坦抑制肾小管细胞炎性因子的体外效应也与其调节该信号通路有关。
  • 朱雪婧 凌光辉 肖力 彭佑铭 刘虹 刘映红 孙林 刘伏友
    2010,26(10): 785-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线粒体呼吸链在高糖腹膜透析液(PDS)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通透性升高中的作用,探讨高糖PDS导致腹膜高通透状态的分子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HPMC,用不同浓度葡萄糖PDS加或不加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培养24 h。采用跨细胞电阻(TER)技术测定HPMC通透性的变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观察claudin-1的表达;线粒体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ROS的生成;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复合物Ⅰ~Ⅳ的活性变化。 结果 各组细胞的TER值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4.25% PDS组TER值24 h内从(34.7±1.5) Ω&#8226;cm2下降至(4.3±1.4) Ω&#8226;cm2;高糖PDS使细胞间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显著下调,葡萄糖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同时高糖PDS导致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Ⅲ活性较对照组下降89.2%(P < 0.01),进而使线粒体ROS产生增加。谷胱甘肽可逆转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PDS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Ⅲ的活性,引起HPMC的氧化损伤,进而导致腹膜间皮细胞层的高通透性增高。
  • 赵占正 曹颖 刘章锁 肖静 王沛 梁献慧
    2010,26(10): 791-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组人内皮抑素对尿毒症腹膜透析(PD)大鼠腹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肾衰竭非透析组、4.25%PD组、重组人内皮抑素10 mg/kg PD组、重组人内皮抑素40 mg/kg PD组,每组8只。对PD组规律PD 28 d。重组人内皮抑素干预组在行规律PD期间,隔天1次皮下注射重组人内皮抑素,至透析第28天结束。28 d后取各组大鼠新鲜腹膜组织,RT-PCR法检测腹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bFGF蛋白表达。CD34染色观察腹膜组织毛细血管密度(MVD)。 结果 各组大鼠腹膜组织均表达VEGF和bFGF,肾衰竭非透析组、4.25%PD组VEGF及bFGF 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重组人内皮抑素10 mg/kg PD组、40 mg/kg PD组VEGF及bFGF 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4.25%PD组(均P < 0.05)。肾衰竭非透析组、4.25%PD组腹膜组织MVD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重组人内皮抑素10 mg/kg、40 mg/kg PD组腹膜组织MVD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重组人内皮抑素可以有效抑制PD大鼠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下调VEGF、bFGF mRNA及蛋白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腹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之一。
  • 短篇论著

  • 尹忠诚 陈葶 孙东 张林
    2010,26(10): 796-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意志 陈静 赵学智 梅长林 叶朝阳 徐成刚 吴俊
    2010,26(10): 799-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楠 袁伟杰 刘军 包瑾芳 郝静 缪文
    2010,26(10): 801-8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莲 田顺立 鲁新红 汪涛
    2010,26(10): 803-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郑雪俭 程军 何强 陈江华
    2010,26(10): 805-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杨颖嘉
    2010,26(10): 805-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应长江 周瑾 李伟
    2010,26(10): 806-8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