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俞雯清 文煜冰 高瑞通 李航 李雪梅
    2010,26(12): 875-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肾损害的临床病理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至2010年期间确诊SLE并发继发性APS(SLE伴APS)并行肾组织学检查的11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比较其和SLE不伴APS患者在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及预后上的差异。 结果 11例SLE伴APS患者均有肾脏受累,突出表现为高血压(54.5%)、大量蛋白尿(≥3.5 g/d)(72.7%)和肾功能异常(45.5%)。SLE伴APS患者的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明显高于SLE不伴APS患者(均P < 0.05)。8例(72.7%)SLE伴APS患者存在肾内血管的“血管闭塞性表现”,即符合抗磷脂综合征肾病(APSN)的病理表现,包括肾小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及肾小动脉内膜增生、局灶性肾皮质萎缩、肾小管甲状腺样化,其中慢性APSN表现5例(45.5%),急性APSN表现4例(36.4%)(其中1例同时有急性和慢性表现);其APSN的发生率以及急性APSN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LE不伴APS患者(P < 0.05)。 结论 SLE并发APS肾损害患者除狼疮肾炎外,多并发APSN,临床上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更为突出。
  • 齐华林 刘峰 王俊 余晨 严海东
    2010,26(12): 880-8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评价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剂量对急性肾衰竭(ARF)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检索策略,在Medline、EMBASE及Cochrane 图书馆内进行相关的检索。比较标准剂量和低剂量CRRT对ARF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分析。应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处理预后指标的相对危险度(RR)。 结果 6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与低剂量比较,标准剂量CRRT未能降低病死率(RR 0.87,95%CI 0.70~1.07,P = 0.19)和联合终点事件(死亡和依赖透析)的发生率(RR 0.87,95%CI 0.69~1.09,P = 0.21),但有增加依赖透析率的趋势(RR 1.43,95%CI 0.94~2.18,P = 0.09)。由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亚组分析显示,实际治疗剂量达标(标准剂量>35 ml&#8226;kg-1&#8226;min-1)、治疗模式以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为主(置换液量大于透析液量)、非脓毒症为ARF主要原因(脓毒血症发病率<50%)的研究中,经标准剂量CRRT后病死率显著下降(P < 0.01)。 结论 尽管标准剂量CRRT未能降低ARF患者的病死率、依赖透析率和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但可改善实际治疗剂量达标、治疗模式以CVVH为主及非脓毒症ARF患者的存活率。
  • 匡新宇 高建 徐虹 简龙海 黄文彦 赵耐青 饶佳 钱蔷英 程献影 冯志敏 许靖 张欣 王翔 阮双岁 孙利 沈茜 曹琦 方晓燕 周利军 王素娟 葛晓玲 王立波
    2010,26(12): 887-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三聚氰胺相关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长期预后和三聚氰胺对肾功能的长期影响。 方法 以我院8335名≤6岁的筛查儿童中确诊为三聚氰胺相关泌尿系统结石的1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访18个月,通过泌尿系统超声、尿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尿常规及尿微量蛋白系列检测进行评估。 结果 18个月后随访患儿91例,其中82例(90.1%)已排出结石。直径小于5 mm的结石最易排出,而直径大于10 mm的结石自然排石率较低,需通过干预排石。74例患儿尿液中未检测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残留。尿常规显示,18个月后蛋白尿全部消失,镜下血尿和白细胞尿的检出率分别为5.1%和2.0%,明显低于初诊时的检测结果(P蛋白尿=0.123,P血尿=0.038,P白细胞尿=0.005)。尿微量蛋白系列检测结果提示,本次随访尿常规正常的患儿仍有部分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伤,其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8%和12.1%,而结石未排出、男性和患病年龄小是肾小球受损的主要因素。 结论 18个月后90.1%的患儿已排出结石,而结石直径是影响其排出的主要因素;患儿体内已无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残留。少数患儿在18个月后仍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伤,其恢复情况还需长期的随访监测。
  • 基础研究

  • 相虹 黄松明 冯泉城 袁杨刚 张爱华
    2010,26(12): 892-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尿酸(UA)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GMC,应用不同浓度的UA(50、100、300 μmol/L)刺激或应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10 μmol/L)、NADPH氧化酶特异性抑制剂夹竹桃麻素(500 μmol/L)、线粒体复合体Ⅰ抑制剂鱼藤酮(10 μmol/L)预处理 30 min 后,再加入UA(300 μmol/L)。于实验终点收集细胞,应用3H-TdR掺入法、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术测定GMC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素cyclin D1和cyclin A2的表达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3H-TdR掺入法和细胞计数均显示,UA呈剂量依赖性促进GMC增殖,300 μmol/L UA刺激组其细胞数为对照组的1.5倍以上。(2)流式细胞术显示,UA呈剂量依赖性减少G1/G0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300 μmol/L UA刺激组其S期细胞数为对照组的2倍以上。(3)UA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系膜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A2的表达。(4)UA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系膜细胞ERK1/2磷酸化且U0126能够抑制UA诱导的GMC增殖。细胞计数和3H-TdR掺入法分别显示,U0126的抑制率分别是UA 300 μmol/L刺激组的22%和31%(均P < 0.05)。(5)UA呈剂量依赖性促进ROS产生增加,夹竹桃麻素能够明显抑制UA诱导的ROS生成、ERK1/2的磷酸化和系膜细胞增殖(均P < 0.05),而鱼藤酮对其无明显影响。 结论 UA可促进GMC增殖,其可能的机制为UA诱导NADPH 氧化酶来源的 ROS 产生增加,从而激活ERK1/2信号通路,引起周期蛋白表达增加,促进GMC增殖。
  • 郭云珊 袁伟杰 张爱平 丁尧海 王艳侠
    2010,26(12): 898-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甲状旁腺素(PTH)引起的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调控作用。 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报告基因等技术,观察Gen对PTH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CTGF表达的影响。采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技术检测PTH刺激HK-2细胞后NF-κB的DNA结合能力;使用信号通路抑制剂阻断信号通路以明确Gen发挥作用的机制。 结果 HK-2细胞有基础量的CTGF mRNA和蛋白表达,PTH刺激后其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 < 0.05),Gen能下调PTH诱导的HK-2细胞CTGF表达。10-10 mol/L PTH作用12 h后,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89±0.08比0.99±0.03,P < 0.01)。正常情况下,胞核内NF-κB处于无活性状态,PTH刺激HK-2细胞后NF-κB的DNA结合能力明显增强,10-10 mol/L PTH作用30 min时NF-κB活性达到高峰。NF-κB通路抑制剂PDTC预处理HK-2细胞后,PTH诱导细胞CTGF表达较PTH组明显下降(P < 0.01)。Gen抑制PTH所致的HK-2细胞NF-κB活化。 结论 Gen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抑制PTH诱导的HK-2细胞CTGF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 彭霞 马健飞 李程程 陈硕 王朋朋
    2010,26(12): 904-9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TI)对高糖作用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白细胞介素15(IL-15)、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丙二醛(MDA)表达的影响。 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和传代培养RPMC,经鉴定后第3代用于实验。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 (1)正常对照组;(2)高糖组:不同浓度高糖(1.5%、2.5%、4.25%)作用6 h、12 h;2.5%高糖分别作用于RPMC 3、6、12、24 h;(3)UTI组:不同浓度的UTI(160、320、640 U/ml)作用30 min后分别加2.5%高糖作用12 h。实时定量PCR法测IL-15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5和CTGF的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测上清液中MDA的蛋白含量。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可刺激RPMC IL-15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高,且在12 h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 < 0.05);高糖诱导RPMC CTGF蛋白的表达增高,在12 h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 < 0.05);高糖诱导MDA的蛋白含量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 < 0.05)。与高糖组相比,UTI能显著降低高糖所致的腹膜间皮细胞IL-15、CTGF和MDA的表达(均P < 0.05)。 结论 高糖可上调RPMC IL-15、CTGF及MDA的表达;UTI可抑制高糖所致的IL-15、CTGF和MDA的过度表达。
  • 卢颖 周桥 仲芳 郝旭 李聪 王伟铭 陈楠
    2010,26(12): 909-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GL)对脂多糖(LPS)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趋化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RGL(10 μmol/L)预处理HK-2细胞2 h后加入LPS(1 mg/L),与单纯LPS组、单纯RGL组及未加任何刺激(CON)组进行比较。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和MCP-1蛋白水平。通过RNAi技术沉默肾小管上皮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γ(PPARγ),观察RGL的作用是否依赖于PPARγ。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用EMSA方法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 结果 在HK-2细胞中,与CON组相比,单纯LPS刺激使IL-8、MCP-1 mRNA分别升高(4.30±0.45)倍和(4.80±1.29)倍(均P < 0.05),使培养上清中IL-8、MCP-1分别升高(1.39±0.18)和(2.11±0.47)倍(均P < 0.05);与LPS组相比,RGL预处理组IL-8和MCP-1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66.37%和71.88%(均P < 0.05),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41.68%和47.87%(均P < 0.05)。在PPARγ沉默的HK-2细胞中,RGL预处理2 h后再加LPS刺激,IL-8和MCP-1 mRNA仅分别下降18.16%、16.83%,培养上清中IL-8和MCP-1仅分别下降11.39%、11.86%,与单纯LP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GL预处理2 h不能抑制LPS诱导的NF-κB核易位,但可显著降低NF-κB DNA结合活性。 结论 RGL以PPARγ依赖的方式抑制LPS诱导HK-2细胞分泌IL-8和MCP-1,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 DNA结合活性有关。
  • 张建江 郑莉萍 王华
    2010,26(12): 915-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大鼠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EPC)生长情况的影响。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根据培养基中是否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培养板是否预铺纤连蛋白(FN)分组培养。观察记录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 结果 大鼠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呈现贴壁生长,培养第7天各组细胞数及细胞集落数提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预铺FN可以促进EPC的贴壁增殖(t = 4.43,P < 0.05;t = 3.70,P < 0.05)。在同样预铺或未铺FN的情况下,在培养液中加入生长因子可促使单个核细胞更好地向EPC分化(t = -10.96,P < 0.01;t = -13.22,P <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培养第4、7、10天,细胞表面CD34、CD133表达不断增强[(35.7±4.2)%、(60.1±3.8)%、(81.8±6.4)%;(3.2±0.9)%、(18.4±7.3)%、(32±3.8)%],第14天下降[(32.1±5.4)%,(1.9±2.7)%];而Flk-1表达在第4、7、10、14天均不断增强[(31.2±3.5)%、(40.6±5.3)%、(71.2±8.4)%、(81.5±4.1)%]。 结论 FN有利于内皮祖细胞的贴壁生长和增殖。VEGF及bFGF促进其增殖分化。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成功培养将为其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提供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来源,并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卜磊 赵学智 李鑫宇 张健
    2010,26(12): 920-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高磷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RVSMC)钙化的影响,探讨帕米膦酸钠对RVSMC钙化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培养RVSMC细胞融合后,实验分为3组:正常磷对照组(Pi 1.4 mmol/L)、高磷组(Pi 4.5 mmol/L)、不同浓度帕米膦酸钠处理组(Pi 4.5 mmol/L+帕米膦酸钠10-5、10-6、10-7 mol/L)。甲O-酚酞络合酮吸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外基质钙含量。BCA法测定蛋白含量,用蛋白含量标化钙含量,同时以von Kossa染色半定量钙化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组细胞的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骨钙素的表达量。 结果 培养3 d后,与高磷组相比,帕米膦酸钠干预组细胞外基质钙含量均显著减少(均P < 0.05);von Kossa染色显示帕米膦酸钠干预组钙质沉积(黑色颗粒)亦显著减少。Western印迹显示,培养3 d后帕米膦酸钠处理组cbfα-1、骨钙素的表达量均较高磷组显著减少(均P < 0.05)。 结论 帕米膦酸钠对高磷诱导的RVSMC钙化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阻断RVSMC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关。
  • 短篇论著

  • 石书梅 赵学智 陆烈
    2010,26(12): 924-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於佳炜 丁小强 刘红 章晓燕
    2010,26(12): 926-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石海鹏 王国恩
    2010,26(12): 928-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柳 冯晓然 肖俊 陈钦开 吕金雷 尹伟英 杜宇
    2010,26(12): 930-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艳红 韩子明
    2010,26(12): 93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珺 刘刚 赵明辉
    2010,26(12): 934-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汤晓静 梅长林
    2010,26(12): 939-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林国模 潘晓芬 刘玉玲
    2010,26(12): 943-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董婧 胡淑荣 张江淮 丁琼
    2010,26(12): 94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夏正坤 茅松 何旭 刘光陵 高远赋 樊忠民 任献国 史卓 黄倩
    2010,26(12): 944-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于金香 刘云启 王艳春
    2010,26(12): 944-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