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Robert C. Atkins;Paul Zimmet
    2010,26(2):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彭燕;张威;郝静;徐琦;罗美萍;袁伟杰
    2010,26(2):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随着肾功能的变化,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钙磷代谢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初诊CKD患者72例,按照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分为5组,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并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法检测FGF23、25(OH)VitD3、1,25(OH)2VitD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钙(Ca)、磷(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水平;免疫放射法测定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 结果 CKD患者血清FGF23水平随GFR降低逐渐升高,在CKD4期和5期时,血FGF23、P、iPTH上升明显,1,25(OH)2VitD3显著下降,与CKD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CKD2~3期与CKD1期的FGF23、P、Ca、iPTH、活性维生素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Ca、25(OH)VitD3随着肾功能下降有降低趋势,但各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KD1~5期logFGF23与P、logiPTH呈正相关(r = 0.653,P < 0.01;r = 0.800,P < 0.01),与GFR、1,25(OH)2VitD3呈负相关(r = -0.753,P < 0.01;r = -0.265,P < 0.05),与Ca、25(OH)VitD3无相关。CKD1~3期logFGF23与logiPTH呈正相关(r = 0.374,P < 0.05),而与Ca、P、25(OH)VitD3、1,25(OH)2VitD3、GFR均无相关。CKD4~5期log FGF23与P、logiPTH呈正相关(r = 0.381,P < 0.05;r = 0.515,P < 0.01),与GFR呈负相关(r = -0.654,P < 0.01),与Ca、25(OH)VitD3、1,25(OH)2VitD3无相关。 结论 随着肾功能减退,血清FGF23、P、iPTH水平逐渐升高,活性维生素D水平逐渐下降,尤以CKD4~5期明显。在肾脏病早期阶段(CKD1~3期)血iPTH水平与FGF23有关。当GFR<30 ml/min时,肾功能状态、血磷、血iPTH均可影响血FGF23水平。
  • 江岚;刘泉颖;程李涛;朱向明;汪涛
    2010,26(2):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overhydration(OH)作为新的容量超负荷无创指标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6月复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透中心的8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透患者,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连续测定OH值6个月,在末次进行OH测定时,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将OH值与UCG判断容量超负荷的心脏间接指标、长期容量超负荷状态下心脏结构改变的相关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再按OH值将患者分为两组:OH<2 L组(容量正常组)及OH≥2 L组(容量超负荷组),比较两组间心脏形态结构、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80例腹透患者OH值与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左室质量(LVM)、体表面积标化左室质量指数(LVMIBSA)、身高标化LVMI(LVMI身高)均呈正相关(均P < 0.01),校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27、0.14、0.12、0.26、0.25、0.20。两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尿素清除指数(Kt/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H≥2 L组O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大于OH<2 L组(均P < 0.01)。两组间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及舒张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H≥2 L组的心脏结构形态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高于OH<2 L组(P < 0.01或P < 0.05)。OH≥2 L组ESV高于OH<2 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8)。两组间总外周阻力(TPR)、总外周阻力指数(T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H≥2 L组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LVM、LVMIBSA、LVMI身高、左室肥厚(体表面积标化)(LVHBSA)和LVH身高均高于OH<2 L组(P < 0.01或P < 0.05)。 结论 腹透患者OH与UCG指标显著相关,且OH值升高对心血管状况的影响与临床容量超负荷状态下的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相一致,因此,OH作为新的容量超负荷评价指标在腹透患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王小琴;王长江;袁军;尹平
    2010,26(2):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霉酚酸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检索了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电子数据库的霉酚酸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疗效使用优势比(OR)进行计算评估;不良反应用相对危险度(RR)进行计算评估。 结果 3个随机对照试验和1个临床对照试验,共计141例被纳入本次研究。3个随机对照试验分别比较了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非免疫抑制剂的保守治疗和苯丁酸氮芥的疗效。1个临床对照试验比较了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霉酚酸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总缓解率的OR(95%CI)分别为0.74(0.32~1.75)、0.56(0.28~1.11)和0.46(0.23~0.92)。表明霉酚酸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与对照组相当(P > 0.05),而总缓解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霉酚酸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在感染、胃肠道症状和贫血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霉酚酸酯可以降低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其RR(95%CI)为 0.06(0.01~0.41)。 结论 不推荐霉酚酸酯作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首选用药。
  • 周晓玲;韩庆烽;付纲
    2010,26(2):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头孢唑啉联合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初始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合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患者90例。其中37例次采用头孢唑啉+头孢他啶治疗,97例次采用万古霉素+头孢他啶治疗。比较其初始治疗的有效率、最终转归、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 结果 头孢唑啉+头孢他啶组患者腹膜炎的初始治疗有效率为81.1%,万古霉素+头孢他啶组为86.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G+细菌感染分别为56.8%和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发病3周后治愈率分别为91.9%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头孢唑啉联合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均可以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初始治疗方案,且疗效相当。
  • 温继兰;王凤仙;李秉程;李荣山;石媛媛;王素萍
    2010,26(2):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山西省右玉县城镇成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右玉县城18岁以上的居民3603名进行CKD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检测。 结果 (1)资料完整的为3502名,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白蛋白尿患病率为6.8%(95%CI:6.5%~7.1%);血尿患病率为7.1%(95%CI:6.8%~7.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患病率为2.0%(95%CI:1.8%~2.2%)。该人群CKD患病率为15.1%(95%CI:14.5%~15.5%),知晓率为6.9%。(2)女性白蛋白尿、血尿和eGFR下降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男性(均P < 0.01)。(3)白蛋白尿、eGFR下降和CKD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男女均有同样趋势(均P < 0.01),而总体血尿与年龄无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尿与性别、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肾病史及心血管疾病史独立相关;eGFR下降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肾病史、肾病家族史及白蛋白尿独立相关;血尿与性别相关。 结论 山西省右玉县城镇成人的CKD患病率较高,危险因素与国内发达城市和西方国家类似。在经济不太发达地区开展CKD防治工作更为迫切。
  • 高丹;刘章锁;赵占正;梁献慧;李艳
    2010,26(2):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抑素(ES)在人腹膜组织表达,探讨两者与腹膜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 方法 取健康对照者、尿毒症非透析患者以及腹透患者的腹膜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和ES mRNA的表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和ES蛋白质水平的表达;CD34染色计数腹膜组织毛细血管密度(MVD)。 结果 各组腹膜均有VEGF及ES表达;健康对照组、尿毒症非透析组、腹透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47±0.01、0.62±0.02、0.74±0.02。VEG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平均灰度值依次为95.673±2.01、117.126±2.07、140.184±2.25。ES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平均灰度值依次为94.902±2.38、113.380±2.33、145.489±3.05。尿毒症非透析组、腹透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ES蛋白表达水平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腹透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组ES在mRNA水平表达量依次为0.42±0.02、0.43±0.03、0.43±0.02,各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腹膜MVD依次为3.05±0.45、5.98±0.47、9.62±0.49,尿毒症非透析组、腹透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腹透组增高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组织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ES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这可能在长期透析所致腹膜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基础研究

  • 王瑞;丁国华;梁伟;陈铖;杨红霞
    2010,26(2):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NRK-52E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25、50、100 mg/L)的ox-LDL刺激24 h。LOX-1阻滞剂多聚肌苷酸(poly I,250 mg/L)和爱兰苔胶(carrageenan,250 mg/L)及抗氧化剂N -乙酰-L-半胱氨酸(NAC,5 mmol/L)预处理后与50 mg/L ox-LDL共同孵育。用实时定量PCR测定LOX-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测定LOX-1、 E钙黏蛋白(cadherin)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蛋白表达;油红O检测细胞内脂质;激光共聚焦检测ROS。 结果 (1)0~100 mg/L范围内ox-LDL以浓度依赖方式增加L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LOX-1表达增加,细胞内脂质增多,活性氧产生增加,α-SMA表达增加,E-cadherin降低。(2)polyI或爱兰苔胶预处理组LOX-1 mRNA和蛋白表达被显著抑制,同时细胞内脂质和ROS减少,α-SMA表达减少,E-cadherin 增加,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NAC预处理2 h后,细胞内ROS减少,α-SMA减少,E-cadherin 增加,LOX-1表达下调(均P < 0.05)。(4)α-SMA表达与ROS水平呈正相关(r = 0.87,P < 0.05),E-cadherin表达与ROS水平呈负相关(r = -0.82,P < 0.05)。 结论 ox-LDL可能结合LOX-1促进ROS产生而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 张瑜;周建华
    2010,26(2): 116-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构建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将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即HBx基因)导入足细胞株,探讨HBx蛋白对足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pAdxsi系统构建携带HBx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以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以MTT检测和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料示踪细胞增殖的方法,对细胞增殖进行定量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采用cyclin/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 结果 PCR和基因测序鉴定证实,Ad.HBx构建成功。Western印迹显示,足细胞感染Ad.HBx(感染复数MOI =100)后第3、5天均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17 000的HBx蛋白,表明HBx可在足细胞株稳定表达。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腺病毒感染后第5天Ad.HBx组细胞呈现明显的有丝分裂障碍特征,双核、多核和多形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MTT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和Ad组足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吻合,而Ad.HBx组细胞的生长曲线自第4天起较前两组偏低,至第5天时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时,CFDA-SE细胞增殖示踪实验也证实,于腺病毒感染后第3天Ad.HBx组细胞的增殖速度已明显低于空白组和Ad组(增殖指数11.2比15.4、13.3),且随时间推移进一步减慢(增殖指数32.5 比 61.6、54.0),表明HBx可显著抑制足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检测的结果显示,HBx可诱导足细胞周期G2/M阻滞,同时伴有cyclin B1、p21的表达上调及cyclin A的下调。 结论 乙肝病毒基因编码的HBx蛋白可使cyclin B1降解受阻,同时下调cyclin A和上调细胞周期负调蛋白p21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从而抑制足细胞增殖。这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缺失,肾脏病变慢性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周光宇;马健飞;李德天;李丽燕;李志明;王力宁
    2010,26(2):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天然配体15d-PGJ2及人工合成配体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高糖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的影响。 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RPMC,经鉴定分组:(1)0.1%、1.5%、2.5%、4.25%葡萄糖作用24 h组;(2)2.5%葡萄糖作用0、6、12、24、36、48、72 h组 ;(3)0.1%、1.5%、2.5%、4.25%甘露醇作用24 h组;(4)15d-PGJ2(5、15 μmol/L)及吡格列酮(5、15 μmol/L)分别预孵育2 h,加2.5%葡萄糖再作用24 h。RT-PCR检测CTGF和PAI-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CTGF及PAI-1 蛋白表达。 结果 正常RPMC有PPARγ表达。1.5%葡萄糖使RPMC的PPARγ蛋白表达减少(P < 0.05),而4.25%葡萄糖作用最大(P < 0.01);2.5%葡萄糖作用6 h,RPMC的PPARγ蛋白表达减少(P < 0.05),而72 h达高峰(P < 0.01)。各种浓度的甘露醇作用24 h,RPMC的PPARγ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 > 0.05)。2.5%葡萄糖作用后RPMC的CTGF和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1)。5 μmol/L的吡格列酮显著降低CTGF和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P < 0.05),而15 μmol/L作用更强(P < 0.01)。5 μmol/L的15d-PGJ2显著降低RPMC的CTGF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AI-1 mRNA的表达(均P < 0.05),但不影响PAI-1蛋白表达(P > 0.05),15 μmol/L的15d-PGJ2对CTGF和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P < 0.05或P < 0.01)。 结论 葡萄糖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调节RPMC PPARγ的表达,其作用与高渗透浓度无关。PPARγ配体可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CTGF和PAI-1 的表达,提示激活PPARγ可能成为防治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的新途径之一。
  • 短篇论著

  • 杨晓;于洁;聂祥智
    2010,26(2): 128-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瑞通;俞文清;文煜冰;李雪梅;郑法雷
    2010,26(2): 13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钱书虹;钱庆文
    2010,26(2): 13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映红;余美春;许向青;袁芳;姜文玲;夏运成;刘伏友
    2010,26(2):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文斌;崔美玉;许冬梅;关广聚
    2010,26(2): 137-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隋满姝;解汝娟;贾西贝;那士平;刘晓刚 嵇颖;吴红赤
    2010,26(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汤建平;陈晓翔;沈南;顾越英
    2010,26(2): 142-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曾又佳;阳晓;余学清
    2010,26(2):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房秋园;章友康
    2010,26(2):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例讨论

  • 陈建 王丽萍 庄永泽 涂小煌 宋京翔
    2010,26(2): 152-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陈晓霞;楼季庄;杜新;杨江生
    2010,26(2): 153-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晓燕 刘改芳
    2010,26(2): 153-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贾平;吴晓莉;何达康
    2010,26(2): 15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