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陈骏良 崔昭 曲贞 刘刚 邹万忠 赵明辉
    2011,27(12): 871-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肾组织中缺乏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线样沉积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1991年至2008年确诊的抗GBM病患者93例,其中40例肾脏病理中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缺乏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的患者为研究组(A组),53例肾组织中有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线样沉积的经典抗GBM病患者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咯血、少尿或无尿和肉眼血尿的发生率、蛋白尿水平、贫血程度、循环中抗GBM抗体百分结合率、ANCA阳性率、肾脏病理肾小球中新月体的比例及组成成分、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肾脏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肾组织中缺乏IgG沉积的患者,从起病到确诊所需的时间较长(68 d比36 d,P = 0.013);确诊时的血肌酐水平较低(716.0 μmol/L比896.8 μmol/L,P = 0.027)。其中4例患者肾组织石蜡切片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以见到IgG沿GBM呈线样沉积。 结论 肾脏病理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缺乏IgG线样沉积的抗GBM病患者,与经典抗GBM病患者相比,肾脏病变进展较慢,但其他临床及病理表现并无显著差异,肾脏预后及患者存活率亦无显著差异。因此,临床上应尽早检测血清抗GBM抗体,早期给予血浆置换治疗,以改善预后。
  • 赵三龙 黄松明 朱春华 张维真 鲍华英 吴红梅 张爱华 陈颖 韩媛 赵非
    2011,27(12): 87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C1q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23例C1q肾病患儿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 结果 C1q肾病占同期肾活检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78%。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0个月~12岁5个月,平均发病年龄(5.0±3.4)岁;肾病综合征(NS) 18例(2例伴镜下血尿),肾病水平蛋白尿4例(1例伴镜下血尿),单纯镜下血尿1例。1例NS起病前曾服用2周中药,发病时同时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患儿有肾脏病家族史,其中2例(肾病水平蛋白尿)为姐弟,父亲亦有蛋白尿,基因检测证实为家族性Denys-Drash综合征并发C1q肾病。1例患儿(NS)姐姐亦有大量蛋白尿(未行肾活检)。所有患儿起病时血压均正常,补体正常,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乙肝两对半均阴性。18例NS中13例激素耐药(72.2%),4例激素依赖,1例激素敏感。光镜下,13例为微小病变(MCD)(其中1例伴间质性肾炎);6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4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另9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下,所有患儿均见系膜区弥漫性C1q≥2+沉积,其中伴IgG沉积18例,IgM沉积18例,IgA沉积8例,C3沉积11例,6例患儿呈“满堂亮”表现。除4例患儿电镜下未见肾小球外,其余19例中4例系膜区见电子致密物沉积。12例激素耐药(包括2例肾病水平蛋白尿者)及3例激素依赖患儿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CTX冲击;3例激素耐药者加用环孢素A(CsA)口服;1例激素依赖患儿给予足量激素重新诱导;1例单纯镜下血尿患儿及2例Denys-Drash综合征并发C1q肾病患儿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其中1例患儿CTX冲击满疗程无效后换用CsA治疗;1例患儿CTX冲击满疗程无效后换用FK506治疗。23例患儿中,1例失访,1例治疗时间<3个月未纳入随访对象,2例Denys-Drash综合征目前不能通过药物治疗好转未纳入疗效统计,余19例中,15例完全缓解(78.9%),2例部分缓解(10.5%),2例无效(10.5%)。NS患儿总缓解比例94.4%(17/18),肾病水平蛋白尿患儿总缓解比例50.0%(2/4)。病理为MCD者总缓解比例100.0%,MsPGN者缓解比例83.4%,FSGS缓解比例50.0%。随访末所有患儿血压、肾功能均正常,自身抗体均阴性,补体水平均正常。 结论 C1q肾病罕见,临床以NS或肾病水平蛋白尿为主,且往往激素耐药或激素依赖;病理以MCD为主,也可表现为MsPGN或FSGS。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MCD和MsPGN者多可获缓解,但FSGS预后欠佳。
  • 杨诗聪 黄刚 刘泳冬 陈文芳
    2011,27(12): 884-8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多瘤病毒感染相关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及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至2011年间确诊的13例多瘤病毒相关肾病,其中3例进行了重复肾活检,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多瘤病毒抗原SV40-T免疫组化结果,分析移植后多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多瘤病毒肾病多发生在移植后12~18个月,临床均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病理组织学改变依病程早晚可有3种形式:早期病变仅局限在集合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轻微,可不出现病毒包涵体,仅出现细胞核增大,细胞排列不整齐;中期表现为显著的小管间质炎,受累小管可扩散至肾小管各段甚至壁层上皮细胞,出现上皮细胞脱落、基底膜裸露,并出现典型的核内包涵体及多种细胞核的改变;晚期患者呈显著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出现弥漫性小管萎缩和间质大片纤维化。此期虽典型的病毒包涵体少见,但免疫组化仍显示明显的SV40-T阳性。13例患者经免疫抑制剂减量或调整治疗后,2例患者进入肾衰竭,4例患者肌酐持续升高,7例患者血肌酐保持稳定。 结论 多瘤病毒肾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轻重不一,病毒感染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多样,早期患者免疫抑制剂减量治疗有较好疗效,晚期预后差。对移植后血肌酐升高的患者应及早行肾活检穿刺检查,并常规行多瘤病毒免疫组化染色以防漏诊。
  • 唐盛 彭小梅 吴潮清 张文欣 王浩宇 闭闵 刘芸芳 李瑾瑜 黄玲 龚智峰
    2011,27(12): 890-8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西城镇和农村居民慢性肾脏病(CKD)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积极做好CKD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方法,对广西18~74岁常住居民进行CKD抽样调查。被调查者均接受问卷调查,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离心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和肾脏B超,结果异常者3个月后进行复查。用国人校正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时调查CKD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城镇和农村居民白蛋白尿标化患病率(5.22%比5.47%)和血尿标化患病率(1.07%比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农村居民肾结石患病率高于城镇(10.54%比6.95%,P < 0.05)。城镇与农村居民肾功能下降患病率(3.87%比4.04%)和CKD患病率(9.58%比9.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城镇与农村白蛋白尿患病率按年龄分布趋势不同,城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农村则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30~40岁和60~74岁年龄段。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广西居民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史、慢性扁桃体炎、HBsAg阳性;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是年龄、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史。城镇居民CKD知晓率高于农村(14.45%比6.27%,P < 0.05)。 结论 广西城镇与农村居民CK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居民CKD知晓率高于农村,需要加强农村CKD防治工作。
  • 高芳 刘功俭 孙东
    2011,27(12): 896-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并探讨疼痛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70例MHD患者为对象,根据是否有慢性疼痛,分为疼痛组32例和非疼痛组38例。疼痛组应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1~10)判定疼痛强度。检测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TH)、骨密度(BMD)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用贝克德抑郁指数(BDI)自评量表判断抑郁程度;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判断失眠程度。对疼痛组患者疼痛强度与PTH、BMD、β2-MG、BDI和PSQ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MHD患者疼痛的发生率为45.7%;NRS值为5.71±1.86(95%CI,5.04~6.38)。两组的PTH、BMD和β2-MG、BDI评分、PS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疼痛组的疼痛强度与PTH、β2-MG、PSQI评分、BDI评分均呈正相关,与BMD呈负相关。 结论 MHD患者常常有慢性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固定,且大多数表现为中度疼痛。慢性疼痛加重患者的抑郁、失眠。疼痛的发生可能与PTH、β2-MG和BMD水平变化有关。
  • 晏焕青 李芸 保永军 唐粼 黄鑫 周国秀 朱彤莹
    2011,27(12): 899-9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华山医院及宝山分院腹膜透析(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耐药性及患者转归,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上述两医院腹透中心收治的93例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耐药性及转归。 结果 75例腹透液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0.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5例,革兰阴性杆菌21例,真菌2例,革兰阳性杆菌1例,革兰阴性球菌1例,多种菌混合感染5例。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60.0%,而且耐药率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到46.1%,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因腹膜炎而退出腹膜透析有16例,退出率为17.2%(16/93)。腹腔使用万古霉素对残肾功能无显著影响。 结论 两院腹透中心腹透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数。头孢唑啉耐药性逐年增高,目前不再适合作为初始治疗的经验用药。腹腔使用万古霉素可推荐作为革兰阳性菌致腹膜炎的初始经验用药。
  • 基础研究

  • 李相友 丁国华 胡凤琪 梁伟 任志龙
    2011,27(12): 903-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 1-7)对高糖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培养HK-2细胞分组如下:对照组(N组)、高糖组(H组)、高糖+Ang 1-7组(A组)、高糖+Ang 1-7+A779组(D组)、高糖+吡格列酮组(P组)。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HK-2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HK-2细胞PPAR-γ及α-SMA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α-SMA表达。 结果 Ang 1-7可上调高糖刺激下HK-2细胞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P < 0.05);抑制高糖刺激的α-SMA蛋白及mRNA表达(P < 0.05)。这种作用与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类似。给予Mas受体抑制剂A779后,Ang 1-7的上述作用可被部分抑制。 结论 Ang 1-7在体外可通过上调PPAR-γ表达,从而部分抑制高糖诱导的α-SMA表达,实现其抑制转分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部分通过Mas受体所介导。
  • 王丽妍 张东亮 张育 刘文虎
    2011,27(12): 907-9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尿毒症毒素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致内皮完整性破坏的情况下,血管活性肽apelin-13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作用的影响。方法 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单层内皮细胞屏障结构,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内皮细胞经ADMA刺激后,在两组的上室中加入FITC标记的apelin-13,测出不同时间下室apelin-13的浓度,计算通透系数Pa值,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的变化。随后,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上室内皮细胞、下室平滑肌细胞的双室模型。设立4个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单纯ADMA作用组(ADMA组)、apelin-13穿越组(apelin组)、ADMA作用后apelin-13穿越组(ADMA+ apelin组)。内皮细胞经ADMA刺激后,于上室中加入apelin-13,分别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法对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 结果 ADMA可改变内皮细胞骨架及细胞间连接的结构,并显著增加单层内皮细胞对apelin-13的通透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a百分比随apelin-13穿越时间而改变,在20 min时达最大值,与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6.3±9.2)%比(100.3±1.5)%,P < 0.05]。在双室模型中,ADMA+apelin组p-MLC表达量最高,与apel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MA组中也有少量p-MLC表达,3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ADMA可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及细胞间连接,导致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对apelin-13的通透性增高。apelin-13穿越损伤的内皮层引起平滑肌p-MLC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尿毒症高血压的发生。
  • 赵海红 李荣山 乔晞 赵莉 刘新艳 邵珊
    2011,27(12): 912-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intermedin(IMD)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缺血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intermedin对肾脏IRI的修复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IRI组、转空质粒组、转IMD质粒组。大鼠右肾切除后1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大鼠IMD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鼠肾脏,转染成功后夹闭左肾动脉45 min制作肾脏IR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 d、2 d、3 d、4 d、7 d和14 d后留取肾组织标本,采用RT-PCR检测HIF-1α、VEGF和Tie-2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VEGF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HIF-1α和Tie-2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I组HIF-1α mRNA和蛋白质表达于再灌注后1 d达到高峰,2 d时持续高表达,3 d时表达开始明显下降,4 d、7 d和14 d时接近于假手术组;VEGF和Tie-2表达均于再灌注后1 d开始增加,2 d达到高峰,3 d开始下降,4 d、7 d和14 d接近于假手术组;转IMD质粒组大鼠肾组织HIF-1α、VEGF和Tie-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于再灌注后1 d、2 d、3 d和4 d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IRI组大鼠(均P < 0.05),并且均于再灌注后1 d表达达到高峰,2~3 d持续表达,4 d开始下降,7 d和14 d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上述各指标在转空质粒和IRI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肾脏局部高表达的IMD不仅促进了肾脏IRI后血管再生相关因子HIF-1α、VEGF和Tie-2的表达,而且使表达高峰提前并延长了表达时间,可能参与了肾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 冯国徵 李荣山 乔晞 孙秀丽
    2011,27(12): 917-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ntermedin (IMD)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修复和再生过程的作用。 方法 将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IR组、转空质粒组和转IMD组。在切除右肾后,转IMD组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IMD真核质粒转染到大鼠肾组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效率。转染成功后,制作肾脏IR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1 d、2 d、3 d、4 d、7 d和14 d 6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留取血清及肾组织标本,常规检测血清BUN和Scr;HE和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程度。 结果 (1)转IMD组比转空质粒组的IMD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多(均P < 0.05),且转IMD组7 d时表达最多,与转IMD组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sham组相比,IR组1 d和2 d时Scr和BUN均显著增高(P < 0.05);与IR组相比,转IMD组显著下降(P < 0.05);转空质粒组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IR组、转空质粒组和转IMD组大鼠的肾小管均受损,但转IMD组的损伤较轻,均以2 d时病理损伤最重。(4)sham组肾小管和肾小球内几乎没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IR组和转空质粒组的PCNA阳性数在IR损伤1 d时开始增加,7 d时最多;转IMD组的PCNA阳性细胞数在IR损伤1 d时开始增加,3 d时最多。与IR组1~4 d相比,转IMD组的PCNA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 < 0.05);与IR组7 d相比,转IMD组7 d的PCNA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 < 0.05)。 结论 IMD预处理可以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加速肾脏IR损伤修复和再生。
  • 肖红波 吕金雷 陈钦开 刘瑞洪 凌光辉
    2011,27(12): 923-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47(HSP47)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常规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HSP47-siRNA组。RT-PCR检测HSP47、胶原Ⅳ、纤连蛋白(FN)、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HSP47、胶原Ⅳ、FN蛋白表达。ELISA检测PAI-1的蛋白量。 结果 HK-2细胞有HSP47表达。不同浓度TGF-β1(0、2.5、5、10 μg/L)干预不同时间(12、24、48 h)时,HSP47基因和蛋白表达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高,10 μg/L TGF-β1干预HK-2细胞48 h时,HSP47 mRNA和蛋白表达最强。不同浓度 TGF-β1(0、5、10 μg/L)干预HK-2不同时间(12、24、48 h)时,胶原Ⅳ、FN 、PAI-1 mRNA和蛋白表达亦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高,10 μg/L TGF-β1作用48 h时,3者mRNA和蛋白表达最强。与TGF-β1组比较,HSP47-siRNA组的HSP47、胶原Ⅳ、FN、PAI-1 mRNA和蛋白表达都明显下调。 结论 HSP47可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胶原Ⅳ、FN、PAI-1表达有关。
  • 黄晓霞 柯昌斌 白寿军
    2011,27(12): 928-9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c-Jun通路对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及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EMT)中的作用。 方法 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TGF-β1(10 μg/L)组和TGF-β1(10 μg/L)+JNK选择性抑制剂SP600125(50 μmol/L)组。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印迹检测JNK、c-Jun、连接蛋白43(Cx43)、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的表达。用RT-PCR检测Cx43的mRNA水平。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漂白恢复(FRAP)技术检测NRK-52E细胞间通讯功能。 结果 TGF-β1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JNK、c-Jun表达上调(均P < 0.05),Cx43、E-cadherin表达下调(均P < 0.05),Cx43的mRNA水平下降(P < 0.05),细胞间通迅功能下降 (P < 0.05)。JNK抑制剂处理后,上述改变明显减轻。 结论 TGF-β1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JNK表达上调,增加c-Jun活性,从而抑制Cx43的表达和降低细胞间通迅功能,导致TEMT。
  • 短篇论著

  • 许贤林 何小舟 徐宁 薛冬
    2011,27(12): 933-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洁波 于青 陈生
    2011,27(12): 935-9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马云青 李书芳 刘建坤
    2011,27(12): 937-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鄢艳 徐晗 陈钦开
    2011,27(12): 939-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吴敏 刘芳 付平
    2011,27(12): 941-9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军民 张欣洲
    2011,27(12): 945-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杨刚 丁桂霞 张爱华
    2011,27(12): 949-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随华 周艳红 耿秀琴
    2011,27(12): 952-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门雯瑾 丁致民 刘芳 李欣
    2011,27(12): 953-9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丁敏 朱鸣 宋学权 王霄一 施占琴 杨勇 冯跃华
    2011,27(12): 95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