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次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Vol.2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年寄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孙玉玲, 余学清
2004, 20 (1): 1-1.
摘要 (73)      PDF (122KB)(6)   
在这春风送暖,大地回春的日子,我们迎来了2004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全体编委、审稿人、广大读者和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和爱护下,通过《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刊2003年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华肾脏病杂
沉痛悼念著名肾脏病学家叶任高教授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2-2.
摘要 (39)      PDF (115KB)(1)   
狼疮肾炎治疗的前景
黎磊石, 刘志红
2004, 20 (1): 3-4.
摘要 (59)      PDF (171KB)(2)   
狼疮肾炎(LN)是我国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自从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开始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来,激素治疗已成为狼疮肾炎治疗的主流。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4-4.
摘要 (27)      PDF (125KB)(0)   
家族性IgA肾病--777例中国IgA肾病回顾性调查分析
吕继成, 张宏, 陈育青, 刘刚, 王海燕
2004, 20 (1): 5-7.
摘要 (73)      PDF (217KB)(2)   

目的 报道中国家族性IgA肾病(FIgAN)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家族性IgA肾病的认识.

方法 利用肾脏疾病数据库IgA肾病子库中我院1988~2001年收集的777例IgA肾病患者,进行家族史调查,以及部分家庭成员中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确定FIgAN发病情况,比较家族性与家族史阴性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

结果 (1)在调查的777例IgA肾病患者中,35例患者同时合并薄基底膜肾病,另外742例患者中,65例IgA肾病患者家族史阳性,占8.7%,其中10例(1.3%)患者为FIgAN,55例(7.4%)为可疑家族性IgA肾病.(2)与家族史阴性的患者相比,FIgAN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肾穿时的血压、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FIgAN在中国人并非少见,加强家系调查特别是在IgA肾病患者亲属中常规进行尿检查将有助于发现该病.家族性IgA肾病诊断应强调同时电镜检查以除外薄基底膜肾病和早期Alport综合征.初步研究提示,本组患者与家族史阴性的IgAN患者相比,其临床病理表现不具有特征性。

2000~2001年13家医院泌尿系统感染细菌耐药状况调查
齐慧敏 李耘 王进 李家泰
2004, 20 (1): 8-14.
摘要 (36)      PDF (345KB)(0)   
目的 监测我国泌尿系统感染(尿感)住院患者细菌分布变化及耐药状况.方法以2000~2001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方案收集的菌株及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的临床分离菌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材料,比较尿感分离菌株和监测研究收集的全部菌株的耐药率.以50%和90%的细菌被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MIC50、MIC90)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 2001)指定的指导原则,判定细菌对所测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结果全国九大城市13家医院的34个病房收集尿感细菌501株,其中社区感染与院内感染菌株之比为23.5:1.致病菌所占比例为:革兰阴性杆菌317株,占63.3%,包括:大肠埃希菌35.9%,克雷伯杆菌属9.8%,铜绿假单孢菌5.2%,变形杆菌4.2%,阴沟肠杆菌2.0%;革兰阳性球菌184株,占36.7%,包括:肠球菌属13.6%,金黄色葡萄球菌8.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2%、链球菌属2.0%.此外,念球菌9株.克雷伯杆菌属、阴沟肠杆菌、枸橼酸菌属、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耐药率与总体研究结果比较增高(P≤0.05或P≤0.001).结论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仍为革兰阴性杆菌,但肠球菌的比例明显升高.革兰阴性杆菌对某些抗生素耐药尤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较总体结果严重。
投稿须注意事项
2004, 20 (1): 14-14.
摘要 (32)      PDF (129KB)(8)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统肿瘤
陈文 谌贻璞 李安
2004, 20 (1): 15-17.
摘要 (76)      PDF (234KB)(5)   

目的 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肿瘤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02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中4例伴发泌尿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有长期间断小剂量服含马兜铃酸药物史,并被确诊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2)4例均有明显血尿,相差显微镜检查呈均一红细胞尿,其中2例有肉眼血尿;(3)膀胱镜检查、逆行尿路造影及手术证实,3例为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为肾盂移行细胞癌.结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若出现明显均一红细胞血尿时,即应高度警惕泌尿系肿瘤发生。

被引次数: Baidu(100)
极低蛋白饮食治疗严重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刘岩孔 敏玲 钟小仕 肖笑 余学清 吉村吾志夫 出浦照国
2004, 20 (1): 18-22.
摘要 (48)      PDF (321KB)(2)   
目的 观察在不补充必需氨基酸或其酮酸情况下,极低蛋白饮食对严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营养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Scr(588.2±123.5)μmol/L,Ccr(9.77±3.48)ml@min-1@(1.73m2)-1]按实际蛋白摄入量分成两组:极低蛋白饮食治疗组[VLPD,蛋白摄入量(0.33±0.04)g@kg-1@d-1],20例;低蛋白饮食治疗组[LPD,蛋白质摄人量为(0.60±0.11)g@kg-1@d-1],17例.观察患者的顺应性、营养相关生化指标及肾功能进展.结果(1)患者对极低蛋白饮食有较好的耐受性,无一例患者出现蛋白营养不良征象,观察期间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稳定.和低蛋白饮食相比,极低蛋白饮食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升高(P<0.05).5例VLPD患者虽然蛋白质摄入量持续低于0.3 g@kg-1@d-1,但经过最长53个月治疗,血清白蛋白仍能维持正常范围.(2)虽然两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有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在正常范围.(3)和VLPD组比较,LPD组患者血HCO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VLPD组患者为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所使用的碳酸氢盐剂量明显低于LPD组(P<0.05).(4)两组患者血清磷浓度保持正常,LPD组增高趋势较明显,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LPD组服用肠道磷结合剂的剂量明显小于LPD组(P<0.05).(5)VLPD及LPD组患者肾功能不全进展速度分别为(0.125±0.072)和(0.214±0.017)ml@min-1@月-1,VLPD组显著慢于LPD组(P<0.01),而且两组患者肾功能下降速度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平均0.3ml@min-1@月-1).在进入透析治疗阶段,VLPD组的Ccr明显低于LPD组[(3.07±1.17)vs(8.46±2.57)ml@min-1@(1.73m2)-1].LPD组患者在(33.4±6.5)个月内进入透析治疗,而VLPD组患者从治疗开始到进入透析治疗平均(72.0±33.5)个月,比LPD组推迟4~5年.结论在未补充必需氨基酸或其酮酸的情况下,极低蛋白饮食治疗可以安全地用于透析导入前的慢性肾衰患者.其通过改善尿毒症消化道症状而维持患者营养状态,并能有效地纠正慢性肾衰伴随的代谢紊乱,减少合并症,从而推迟开始透析治疗时间。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22-22.
摘要 (27)      PDF (125KB)(0)   
IgA肾病520例临床病理分析
黄朝兴 徐玉兰 许菲菲 王哲雄 胡小明 毛朝 鸣王刚
2004, 20 (1): 23-25.
摘要 (60)      PDF (214KB)(12)   
目的 研究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1992年11月~2003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病理室肾活检诊断的原发性IgAN520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分析.结果520例IgAN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最常见,占346例(66.5%),其次是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分别占77例(14.8%)和66例(12.7%).病理类型以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占186例(35.8%),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别为116例(22.3%)、104例(20%)和63例(12.1%).结论IgAN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特点.临床表现最常见为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在病理上最常见的是局灶性肾小球病变类型。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年重点刊号内容初步安排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25-25.
摘要 (27)      PDF (120KB)(0)   
嘌呤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与蛋白尿的关系
管娜 丁洁 张敬京 杨霁云
2004, 20 (1): 26-32.
摘要 (67)      PDF (1069KB)(1)   
目的 动态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及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在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大鼠肾病模型肾组织中表达的时相变化,探讨这些分子间及这些分子与蛋白尿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AN注射后12 h、1 d、36 h、2 d、5 d、10 d、15 d及20 d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分子分布和表达.结果(1)PAN注射后1 d、2 d及5 d时,尿蛋白量无明显改变;10 d时尿蛋白量明显增加(P=0.02);20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对照组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和podoc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状分布,α-actin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点线状分布.PAN注射1 d后,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即发生改变,表现为断续、非线性分布.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改变随着尿蛋白的增多而加重,尿蛋白恢复时也逐渐恢复.20 d时,α-actin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性分布.(3)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AN注射后36 h(P=0.04)、2 d(P=0.03)及5 d(P=0.04)时,肾小球中podoc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于第10 d降至最低(P=0.006);自15 d时逐渐恢复(P=0.007),20 d后podocin的免疫荧光强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nephr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在PAN注射第5天后出现下降(P=0.002),持续下降至第10天(P=0.007),于第15天开始恢复(P=0.04),但第20天时仍低于对照组(P=0.02).α-actin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P=0.009)及分布面积在PAN注射第20天时出现增高.(4)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AN注射后5 d时,肾皮质中nephrin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2),podocin mRNA水平呈下降趋势,10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nephrin和podocin在肾小球分布及表达量的改变早于蛋白尿的发生.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改变先于其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减少,可能是蛋白尿发生的始动因素.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肾小球中podocin蛋白水平下降及恢复均先于nephrin.尿蛋白量与肾小球中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张殿勇 梅长林 汤兵 张树忠 张维莉 戴兵 孙田美
2004, 20 (1): 33-36.
摘要 (48)      PDF (1120KB)(1)   
目的 建立检测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PKD2突变的方法,分析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中国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48例,用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突变分析,对异常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和方式.结果从48例中成功检测到4种突变,包括1种无义突变、1种移码突变、2种错义突变.第1种为外显子5的1249C→T,417位编码氨基酸发生无义突变.第2种为外显子13的第2401位碱基A缺失,造成编码氨基酸移码突变.第3种突变为外显子1的5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190Ala→Thr;第4种为外显子5的11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390Gly→Ser.结论PCR-SSCP技术可用于PKD2的直接基因诊断,并从本组患者中检测到4种突变,丰富了PKD2基因突变谱,为今后开展ADPKD的直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囊肿前诊断提供了一种有用方法。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一例
李梦涛 李学旺 李航
2004, 20 (1): 36-36.
摘要 (82)      PDF (125KB)(5)   
我们报道1例IgA肾病并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的诊治经过。
氨基酸腹膜透析液与传统腹膜透析液对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孙玉玲 Susan Yung 余学清 梁国雄 曾志伟 陈德瑁
2004, 20 (1): 37-41.
摘要 (74)      PDF (298KB)(8)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对照观察了含氨基酸腹膜透析液(1.1% Nutrineal)和传统葡萄糖腹膜透析液(1.5%Dianeal)对正常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的生物相容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用1.1%Nutrineal和1.5%Dianeal进行腹膜透析,4 h后引流.观察两种不同透出液及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HPMC功能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多胍(MTr)和细胞直接计数法测定HPMC增殖程度,以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示细胞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5%葡萄糖对照组相比,1.5%Dianeal透出液可显著降低HPMC细胞增殖能力、细胞总蛋白合成、IL-6分泌水平和细胞黏附能力(P<0.001、P<0.001、P<0.0001、P<0.0001),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LDH分泌水平明显提高(P<0.001).1.1%Nutrineal透出液可降低HPMC细胞增殖能力(P<0.001)和明显增加IL-6的分泌水平(P<0.0001),但对HPMC的LDH分泌水平,细胞黏附能力,蛋白总合成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与传统的葡萄糖腹膜透析液相比,氨基酸腹膜透析液能更好地维持HPMC在细胞存活能力、细胞黏附功能及蛋白合成等方面的功能.氨基酸腹膜透析液可诱导HPMC分泌IL-6水平显著升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同型半胱氨酸与白细胞介素6、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的关系
彭佑铭 王海涛 刘虹 段绍斌 刘伏友
2004, 20 (1): 42-46.
摘要 (46)      PDF (696KB)(0)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与白细胞介素(IL)6和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正常志愿者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CY及PPAR-γ激活剂培养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ELISA测定IL-6、mPGEs的水平.结果HCY实验组IL-6、mPGE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IL-6和mPGEs水平随HCY剂量升高而升高,呈剂量依赖性(P<0.01或P<0.05).PPAR-γ激活剂对100μmol/L HCY引起IL-6和mPGEs水平的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HCY促进PBMC IL-6及mPGEs蛋白表达增加;PPAR-γ激活剂对HCY引起IL-6和mPGEs水平升高有抑制作用。
儿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致双肾广泛结石、钙化和肾功能衰竭一例
周建华 崔雯 王韵琴
2004, 20 (1): 46-46.
摘要 (45)      PDF (498KB)(7)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是一种血、尿中草酸异常增高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常在10岁前出现双肾广泛结石钙化导致终末期肾病。本病极为罕见,至今我国仅见1例.我们曾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
凝血酶对狼疮肾炎末梢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孙雪峰 叶任高 李晓艳 阳晓 董秀清 余学清
2004, 20 (1): 47-50.
摘要 (33)      PDF (601KB)(0)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凝血活性对其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LN患者20例,按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分为稳定组11例(SLEDAI<9分),活动组9例(SLEDAI≥9分).健康对照组8例.采集末梢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高、低浓度凝血酶刺激下体外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L-10、IFN-γ水平.RT-PCR检测IL-10和IFN-γmRNA表达.结果凝血酶呈浓度依赖性上调LN患者PBMC IL-10表达,但不影响IFN-γ表达,故增加IL-10/IFN-γ比值.结论凝血酶加重狼疮肾炎患者PBMC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紊乱。
中华医学论坛系列征稿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50-50.
摘要 (26)      PDF (119KB)(0)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多中心研究
袁群生 郑法雷 丁峰 姜筠 郭王 黄峰先 王质刚 余学清 谌贻璞 顾勇 单渊东
2004, 20 (1): 51-55.
摘要 (84)      PDF (308KB)(1)   
目的 比较静脉用铁剂蔗糖铁(维乐福)、口服铁剂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分别与基因重刎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治疗伴有缺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120例血透患者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每组各60例.静脉组:200 mg蔗糖铁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每次透析时使用,直至完成总预计补铁量.总预计补铁量=体重(kg)×(150-Hb实际值)(g/L)×0.24+500(mg).口服组:琥珀酸亚铁200 mg每日3次,共8周.两组患者均使用EPO治疗,剂量为120~150 U@kg-1@周-1,皮下或静脉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间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体重和接受治疗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Hb)、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静脉组Hb[(90.9±15.8)比(74.6±8.3)g/L,P<0.001]和口服组Hb[(84.5±11.9)比(76.6±7.8)g/L,P<0.00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静脉组Hb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17.9±10.1)比(7.9±11.0)g/L,P<0.001];其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5.2±0.4)比8.0周,P<0.001];静脉组Hb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口服组[(3.5±2.0)比(1.0±1.4)g@L-1@周-1,P=0.003].两组平均EPO用量无差异[(120±25)比(119±37)U@kg-1@周-1,P=0.081).两组治疗后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静脉组铁蛋白[(627±354)比(191+274)μg/L,P<0.001]和转铁蛋白饱和度(0.38±0.15比0.27±0.10,P=0.001)均明显高于口服组.两组患者血清BUN、Scr、AST、ALP、Alb和CRP等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静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1.7%比14.7%,P=0.017).结论蔗糖铁是一种治疗伴有缺铁的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其升高Hb的作用比琥珀酸亚铁更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易准确估计补铁量。
分流性肾炎一例
张彤 徐成钢 梅长林
2004, 20 (1): 55-55.
摘要 (53)      PDF (127KB)(2)   
分流性肾炎(shunt nephritis)指脑积水患者应用Hoter valve作脑室-心房(或颈静脉)分流术后,在分流部位发生继发感染而导致的肾小球肾炎.1965年,Black等[1]首次报告该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报道如下。
钠与超滤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
周亦伦 刘惠兰 段晓峰 姚英 孙懿 刘群
2004, 20 (1): 56-60.
摘要 (55)      PDF (306KB)(0)   
目的 比较线性钠模式(SP)、线性超滤模式(UP)、线性钠和线性超滤结合模式(SP+UP)与标准透析(SD)在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方法12例稳定血透患者,SD、SP、UP、SP+UP各进行10次,监测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BV)、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下腔静脉宽度(IVCD)、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血钠、血浆渗透浓度的变化及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结果(1)4种模式透前IVCD、MAP、HR、体重、透析过程中钠清除量、超滤量无明显差异.(2)SP+UP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显著低于其他3种模式.(3)SP+UP在透析4、5 h时RBv值高于SD、SP、UP(P<0.01).(4)SD、SP、UP透析4 h时MAP明显低于SP+UP(P<0.05);透析5 h时HR明显高于SP+UP(P<0.01).(5)UP在透析3 h时SV低于其他3种模式(P<0.05),CO较透前降低(P<0.05).(6)透析1 h时SP及SP+UP的血钠、血浆渗透浓度明显高于SD、UP.结论在钠清除量大致相等情况下,SP+UP比SD、SP、UP具有较好维持血容量作用,可显著减少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单纯性肾囊肿囊液的成分检测意义
任文贵 邹云 张晓兵 闫兴辉 王东
2004, 20 (1): 60-60.
摘要 (38)      PDF (115KB)(0)   
随着单纯性肾囊肿(SRC)介入疗法的广泛应用,囊液的性质鉴别已成为采取介入治疗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对肾囊肿液进行了相关成分检测,现报告如下。
肾移植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王玉新 陆元善 徐琴君 唐孝达 邹和群
2004, 20 (1): 61-62.
摘要 (54)      PDF (175KB)(1)   
高脂血症是肾移植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因素[1,2],本研究观察238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脂水平,对其临床特征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BQ123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汪延辉 刘毅 徐玉兰 王绿萍 袁谦 许菲菲
2004, 20 (1): 62-63.
摘要 (35)      PDF (177KB)(0)   
造影剂肾病(radiocontrast media-indruced nephropathy,RCIN)已经成为医院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1],尤其在已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患者中.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内皮素(ET)在RCI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但尚未得到公认.为此,我们建立了糖尿病模型,并使用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R)拮抗剂BQ123,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肾间质巨噬细胞积聚的调节因素及阿托伐他汀的作用
田少江 贾汝汉 丁国华 陈玲 彭隽
2004, 20 (1): 63-65.
摘要 (35)      PDF (230KB)(0)   
肾小管-间质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与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主要受趋化因子和增殖因子的双重调节,小管间质骨调素(osteopontin OPN)的表达与巨噬细胞的趋化相关,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主要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相关。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p27蛋白表达的影响

吕永曼 牛晓春 董骏武 刘晓城
2004, 20 (1): 65-66.
摘要 (31)      PDF (174KB)(0)   
p27是一种细胞周期激酶抑制剂(cyclin dependent-kinaseinhibitors,CKIs),糖尿病肾脏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且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介导的肾脏肥大有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1],我们通过观察ACEI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p2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ACEI保护糖尿病肾脏的作用机制。
高血尿酸与高血压患者肾小动脉血流指数的相关性
吴沃栋 麦慈光 梁伟翔 谢亦农 廖志达 杨俊青
2004, 20 (1): 66-67.
摘要 (46)      PDF (172KB)(1)   
血管内皮细胞是黄嘌呤氧化酶及尿酸产物沉积的主要位点[1],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肾能量图(CDEI)观察血尿酸(UA)对高血压患者肾小动脉血流指数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滕丽新 张璟 刘胜学 曹佳
2004, 20 (1): 67-68.
摘要 (39)      PDF (183KB)(0)   
大豆异黄酮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具有抗细胞增殖、抗癌与抗衰老作用的非营养成分,现有资料表明,异黄酮还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1],可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和迁移以及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2]。
风湿病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68-68.
摘要 (25)      PDF (127KB)(0)   
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朱丽晶 刘志红
2004, 20 (1): 69-73.
摘要 (52)      PDF (575KB)(0)   
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B细胞异常激活、自身耐受丧失,直接针对自体细胞核抗原产生高水平抗体,造成自体组织的损伤,构成了SLE的发病基础.目前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10(IL-10)在SLE体液免疫激活和自身抗体产生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对IL-10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以急进性肾炎为表现的Churg-Strauss病一例
江建青 林珊 翟德佩
2004, 20 (1): 73-73.
摘要 (74)      PDF (138KB)(1)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病)是一种以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疾病.但以急进性肾炎、肾活检为新月体肾炎的Churg-Strauss病少有报道.现将我院近期诊断的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中华肾脏病杂志稿约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74-75.
摘要 (22)      PDF (206KB)(0)   
上海德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1): 76-76.
摘要 (28)      PDF (109KB)(0)   
加强对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研究
谌贻璞
2004, 20 (2): 77-78.
摘要 (38)      PDF (181KB)(0)   
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是病变主要在肾间质及小管的炎症性肾脏病,简称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若将系统性疾病继发的TIN除外,西方国家统计它在慢性肾衰竭病例中约占20%~40%,是一种很需重视的肾脏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脏病变11例临床病理分析
邵蓉蓉 黄朝兴 许菲菲 徐玉兰
2004, 20 (2): 78-78.
摘要 (45)      PDF (127KB)(2)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伴有蛋白尿时称为AITD肾病.该病鲜见有临床病理报告.我们介绍2例典型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结合另9例进行临床病理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恶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程叙扬 赵明辉 李晓玫 刘玉春
2004, 20 (2): 79-82.
摘要 (47)      PDF (268KB)(7)   
目的 了解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的恶性高血压(MHT)的临床特点及其对肾脏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1990~2002年4月收治的肾脏病伴发MH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多元回归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符合诊断的共38例,男女比例3.75:1;平均年龄(29.5±7.7)岁,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因以IgA肾病最多见.这组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75.7%,长期治疗率13.5%,控制率5.4%.其中6例发生急性肾衰竭,16例发生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13例为慢性肾衰竭,3例肾功能正常.经过积极抗高血压治疗后,41.7%患者肾功能好转,需透析者中20%脱离透析.1年肾存活率55%.高血压家族史、最高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以及肾脏慢性病变积分是影响短期肾功能好转的不良指标.最高血肌酐水平和肾脏慢性病变积分是决定1年肾脏存活的重要指标.结论在年轻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发生MHT并不少见,严重影响肾脏预后.经过积极降压治疗部分患者可好转.最高血肌酐水平和肾脏慢性病变积分是决定1年肾脏存活的重要指标.肾性高血压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低可能是这组患者容易发生MHT并导致肾功能快速恶化的重要原因。
教育部肾脏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招标通告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2): 82-82.
摘要 (26)      PDF (122KB)(0)   
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浓度与狼疮肾炎肾组织损害的关系
陈伟英 李广然 余学清 梁英杰 陈立新 关伟明 蓝辉耀
2004, 20 (2): 83-86.
摘要 (47)      PDF (475KB)(0)   
目的 观察狼疮肾炎(LN)患者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浓度是否升高及其与LN肾组织MIF表达、肾脏病理及功能损害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反映狼疮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LN患者血、尿MIF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观察肾组织MIF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了解尿MIF水平与狼疮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功能及组织学损害的关系.结果LN患者肾组织MIF表达及尿MIF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尤以增生及炎症明显的Ⅲ、Ⅳ型LN为明显,尿MIF浓度与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小管损害显著相关,但与血MIF水平、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结论LN患者尿MIF浓度明显增高,并与肾组织MIF表达及狼疮肾组织活动情况显著相关,可作为一种监测狼疮肾活动及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