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次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Vol.2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肾脏生理基础研究进展对临床工作者的启示
林善锬
2006, 22 (1): 1-4.
摘要 (3232)      PDF (474KB)(1307)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沉渣细胞中病毒载量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王卫华;邹循亮;陈洁;汪丽
2006, 22 (1): 4-4.
摘要 (2478)      PDF (126KB)(868)   
被引次数: Baidu(8)
合并毛细血管襻纤维素样坏死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预后
李光韬;张宏;吕继成;蒋镭;陈育青;邹万忠;王海燕
2006, 22 (1): 5-8.
摘要 (4415)      PDF (507KB)(895)   

目的 初步探讨合并毛细血管襻纤维素样坏死的IgA肾病(IgA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纤维素样坏死对IgAN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至2004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诊断资料完整的780例原发性IgAN。在46例伴有纤维素样坏死的患者中,35例有完整的随访数据,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随机选取同期的80例无毛细血管襻纤维素样坏死的IgAN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情况。终点事件定义为Scr上升50%或Ccr下降33%或ESRD。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及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坏死组肾组织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更为明显(P = 0.004);肾小球硬化比率较低(P = 0.002)。坏死组中仅有2例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起病,3例达随访终点;80例非坏死组患者中有14例达终点。多因素分析提示,纤维素样坏死不是IgA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严重慢性化病变是唯一提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R = 23.13, P < 0.01)。结论 合并纤维素样坏死的IgAN在临床病理方面并无显著特点,纤维素样坏死不影响IgAN的短期预后。

被引次数: Baidu(19)
肾病综合征患者尿白蛋白诱导HK-2细胞上调内皮素1的表达
方芳;陈伟英;彭晖;李晓艳;余学清
2006, 22 (1): 9-12.
摘要 (4350)      PDF (475KB)(701)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尿白蛋白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合成内皮素1(ET-1)的调节作用。 方法 从NS患者尿中提取纯化白蛋白, 分析鉴定并用以刺激HK-2细胞。 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的白蛋白对HK-2细胞表达ET-1 mRNA及蛋白质的影响,并以正常人血清白蛋白(HSA)作对照。 结果 尿白蛋白及HSA均能上调HK-2细胞ET-1 mRNA及蛋白质表达,随着刺激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到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至基线水平。随着尿白蛋白及HSA浓度的增加,HK-2细胞表达ET-1 mRNA也不断增强。 血清白蛋白需达2.5 mg/ml才具有显著上调HK-2细胞ET-1 mRNA表达效应,而0.5 mg/ml尿白蛋白即可明显上调(P < 0.05)。结论 NS患者尿白蛋白与正常人血清白蛋白均可上调HK-2细胞表达ET-1,而NS患者尿白蛋白的作用强于正常人血清白蛋白。

被引次数: Baidu(22)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CD2AP基因突变的研究
潘晓霞 陈楠 周伟 王朝晖 张文 王伟铭 陈晓农 巫永睿 陆颖
2006, 22 (1): 13-18.
摘要 (4649)      PDF (589KB)(1154)   

目的 了解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CD2AP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1年至2004年我院收治的82例病理确诊为FSGS患者,年龄12~76岁,男性43例,女性39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NS)者55例,非NS 27例;6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外周血基因组DNA PCR扩增后直接测序。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检测突变患者肾组织中CD2AP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结果 (1)发现2个CD2AP外显子突变,1个为2号外显子160G > A杂合突变,造成第54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V54I),该患者为非NS患者,已出现肾功能不全。另1个为4号外显子358A > G杂合突变,造成第120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I120V),该患者为NS患者,曾复发2次,目前肾功能尚正常。正常对照120条染色体中未发现同样突变。查阅文献和基因库,未发现相同突变报道。(2)CD2AP外显子突变患者肾小球内CD2AP表达明显减低,同时伴有podocin表达的降低。(3)发现1个启动子区突变、2个内含子突变和8个SNP位点,其中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以往未见报道。结论 CD2AP突变可能是原发性FSGS的致病原因之一。CD2AP外显子突变可导致CD2AP蛋白表达减少,并影响podocin的表达。

被引次数: Baidu(81)
2型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
管乐;郑少雄
2006, 22 (1): 18-18.
摘要 (2405)      PDF (121KB)(1096)   
被引次数: Baidu(24)
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损害的肾活检病理与临床研究
刘岩;肖笑;钟小仕;余学清;吉村吾志夫;出浦照国
2006, 22 (1): 19-22.
摘要 (4092)      PDF (493KB)(1142)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患者肾活检病理类型特点及与临床的联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2002年间64例行肾活检的糖尿病肾损害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活检病理类型对比。结果 糖尿病肾小动脉硬化症 (DN) 42例(65.6%);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 (BNS) 6例(9.4%);原发肾小球肾病 (CGN)16例(25.0%),其中2例在DN基础上合并CGN。CGN组病理类型分布为IgA肾病6例(37.5%),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6例(37.5%),微小病变型 (MCND) 2例(12.5%)和膜性肾病 (MN) 2例(12.5%),病理类型分布特点与同时期771例普通肾脏病人群肾活检病理类型分布大致相似,FSGS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分别为27.3%和4.7%,P < 0.01)。与临床资料联系分析显示,DN及BNS组糖尿病病程较CGN长(P < 0.01),且患者年龄大(P < 0.05),而血糖和血压控制水平在DN组和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BNS组尿蛋白量 [(0.45±0.33)g/d]明显低于DN组和CGN组[分别为(3.18±2.4)g/d、(2.68±1.27)g/d,P < 0.01],而后两组没有显著差异;BNS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DN和CGN组 (分别为0%、38.1%、37.5%、P < 0.01),DN和CGN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 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率为25%,且病理类型改变分布谱与普通肾病人群肾活检结果相似,因此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患者应尽早实施肾活检,以明确诊断,从而采用正确的个体化治疗。

被引次数: Baidu(59)
血浆白蛋白中胱氨酸和精氨酸是主要的氧化剂攻击基团
卢燕雯;朱秋毓;丁峰;顾勇;林善锬
2006, 22 (1): 23-26.
摘要 (3385)      PDF (618KB)(760)   

目的 探讨自由基攻击对白蛋白结构的影响。 方法 以正常人为对照组,尿毒症患者为实验组,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和羰基为氧化应激指标。先对各组的氧化应激水平进行评价,随后从各组分离、纯化出白蛋白,再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尿毒症患者的AOPPs,及羰基水平约为正常人的2倍(P < 0.01)。同正常人相比,尿毒症患者水解出的17种白蛋白氨基酸组成大部分低10%左右,其中胱氨酸和精氨酸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氨基酸的普遍损失是影响血浆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其中胱氨酸和精氨酸是自由基攻击的两个主要靶基团。

被引次数: Baidu(17)
足细胞分子高表达致阿霉素肾病大鼠发生蛋白尿
邢燕, 丁洁, 范青锋, 管娜
2006, 22 (1): 27-32.
摘要 (4114)      PDF (847KB)(1331)   

目的 动态观察足细胞裂孔隔膜复合体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及α-actinin-4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分子行为及其机制。方法 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3、7、14、28 d每组处死6只大鼠留取肾脏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Western 印迹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nephrin、podocin、CD2AP、α-actinin-4的分布、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1)14 d肾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增高持续到28 d。(2)透射电镜显示14 d肾病组足突不同程度变宽,28 d足突弥漫性融合。(3)与对照组相比,从第7天开始肾病组nephrin和podocin染色从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线样分布向不连续粗颗粒样的分布模式转变;CD2AP节段染色增强区逐渐扩大,有的区域呈斑片状和连续线状增强;α-actinin-4从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均匀的点线样分布向不均匀粗颗粒的分布转变,而且随时间进展这种转变逐渐加重。(4)与对照组相比,肾病组于7 d时nephrin mRNA表达显著增高(P < 0.01);podocin mRNA表达14 d时显著增高(P < 0.05),直至28 d(P < 0.05);CD2AP mRNA表达28 d时显著增高(P < 0.05)。(5)与对照组相比,肾病组nephrin蛋白表达28 d时显著增高(P < 0.05);podocin蛋白表达于7 d时显著增高(P < 0.05),而28 d时又显著降低(P < 0.05);CD2AP蛋白表达于14 d时显著增高(P < 0.05),直至28 d (P < 0.05)。(6)α-actinin-4 mRNA与蛋白表达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nephrin、podocin和CD2AP的表达增加及分布异常是导致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而分子表达的增加是足细胞抵抗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

被引次数: Baidu(136)
高级氧化蛋白产物的主要成分分析
丁峰;朱秋毓;顾勇;林善锬
2006, 22 (1): 33-36.
摘要 (4879)      PDF (593KB)(967)   

目的 研究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为何种蛋白氧化产物并进行表征。方法 羰基用于评定AOPPs中的氧化蛋白。天然血浆测得其蛋白浓度后,先按定义测定其AOPPs水平。血浆随即经超滤膜超滤、PBS清洗后制得血浆-AOPPs。排阻色谱法用于分析定量单个蛋白中的羰基水平。另用氯仿对血浆进行脱脂。脱脂产生的馏分同样进行羰基水平等的测定。 结果 无论是天然血浆、脱脂血浆或是氯仿脱脂产生的沉淀中,尿毒症患者的AOPPs和总羰基水平始终明显高于正常人。HPLC分析证明血浆白蛋白不仅具有最高的羰基水平,而且也是唯一一种在正常人和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脱脂主要去除的是纤维原蛋白和一种未明大分子蛋白,这2种蛋白的氧化程度均较低。 结论 白蛋白是AOPPs的主要构成成分,而其它蛋白占AOPPs的构成比例较小,特别是IgG。

被引次数: Baidu(64)
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基因表达
武建文 徐虹 赵晓晴 周晓燕 吴滢
2006, 22 (1): 37-42.
摘要 (3950)      PDF (920KB)(806)   

目的 动态观察阿霉素肾病大鼠在发生蛋白尿的过程中肾组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ANGPTL3在大鼠肾组织中表达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通过激光微分离技术分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阿霉素注射后7、14、21和28 d肾组织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1)阿霉素注射后第14天开始出现大量蛋白尿(P < 0.01), 血清白蛋白明显减少(P < 0.01),胆固醇(P < 0.01)和甘油三酯(P < 0.05)明显增高,以上各项指标均在第28天达高峰。(2)通过激光微分离系统成功地分离了大鼠肾组织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 (3)阿霉素注射后7及14 d后,大鼠肾皮质中总ANGPTL3 mRNA表达水平与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 到第21天时为正常对照组的9.03倍(P < 0.01); 第28天时为正常对照组的3.95倍(P < 0.05),与第21天时相比已呈现下降趋势。(4)阿霉素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肾小球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肾组织总ANGPTL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一致,第7、14天时,肾小球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与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到第21天时为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的2.18倍(P < 0.05);第28天时为正常对照组的1.90倍(P < 0.05)。(5)阿霉素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肾小管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与同一时间点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正常大鼠和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组织中均有ANGPTL3 mRNA表达,肾组织可以自身合成ANGPTL3;肾病的大鼠肾组织自身合成ANGPTL3增多,且这种改变是发生在肾小球。ANGPTL3可能通过影响肾小球的功能参与肾病蛋白尿的进展过程。

被引次数: Baidu(55)
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通路研究
王国勤;邹和群;黎敏;陈玲
2006, 22 (1): 43-47.
摘要 (4711)      PDF (520KB)(801)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氧化(ox)LDL是否可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代肾小管上皮细胞随机分为(1)阴性对照组;(2)LDL(50 mg/ml)组;(3)oxLDL(50 mg/ml)组;(4)LDL(50 mg/ml)+PD98059(5 μmol/L)组;(5)oxLDL(50 mg/ml)+PD98059(5 μmol/L)组。应用形态学、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观察LDL和oxLDL刺激小管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E-钙粘糖蛋白(cadher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改变、Ⅰ型胶原产生的改变,及其与ERK1/2MAPK通路活化的关系。结果 oxLDL较LDL有更强的致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中上皮细胞标记cytokeratin和E-cadherin表达减少,间充质细胞标记α-SMA和vimentin明显增加,I型胶原产生增多(P < 0.05)。LDL和oxLDL刺激组细胞中ERK1/2MAPK和GSK-3β磷酸化活化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 < 0.05);β-catenin发生细胞核内转移。MAPK抑制剂PD98059可抑制GSK-3β的磷酸活化,并几乎完全阻断oxLDL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但对LDL诱导的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只有部分阻断作用。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体外观察到(1)oxLDL可诱导肾小管细胞上皮细胞转分化和Ⅰ型胶原的产生,作用明显强于LDL;(2)ERK1/2MAPK、GSK-3β和β-catenin组成一条信号通路调节LDL和oxLDL诱导的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被引次数: Baidu(32)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活检的风险与价值分析
李红艳;张训;侯凡凡;冯建勋;周展眉
2006, 22 (1): 48-49.
摘要 (3161)      PDF (224KB)(833)   
慢性马兜玲酸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张聪;董鸿瑞;谌贻璞
2006, 22 (1): 49-50.
摘要 (2852)      PDF (264KB)(788)   
螺内酯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方展;朱忠华;张春;熊京
2006, 22 (1): 50-52.
摘要 (2886)      PDF (454KB)(876)   
被引次数: Baidu(31)
高磷对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及其骨桥素分泌的影响
李占园;刘毅;王文靖;徐玉兰
2006, 22 (1): 52-53.
摘要 (2797)      PDF (317KB)(742)   
被引次数: Baidu(3)
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
涂晓文;陈香美
2006, 22 (1): 54-56.
摘要 (3145)      PDF (441KB)(1625)   
被引次数: Baidu(14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专家协会组
2006, 22 (1): 57-58.
摘要 (4685)      PDF (251KB)(1794)   
被引次数: Baidu(160)
透析患者血磷状态的观察
张怡玲;田丽;张军莉
2006, 22 (1): 58-58.
摘要 (2418)      PDF (160KB)(1010)   
染色体7q35区基因变异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付正菊;李长贵;肖争流;王中超
2006, 22 (1): 59-59.
摘要 (2546)      PDF (137KB)(1394)   
被引次数: Baidu(2)
树突状细胞:肾脏疾病干预调节的新靶标
陈楠
2006, 22 (10): 587-588.
摘要 (2976)      PDF (310KB)(1447)   
MDRD方程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改良和评估
全国eGFR课题协作组
摘要 (9096)      PDF (706KB)(2463)   

目的 开发适合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方程。 

方法 收集国内不同地域肾功能不同分期的CKD患者684例的有关资料。随机选取454例为开发组,230例为验证组。以双血浆法99mTc-DTPA血浆清除率为GFR参考值。(1)在简化MDRD方程中添加种族系数;(2)多元逐步回归线法开发新的GFR评估方程;(3)将上述两种改良的方程与改良前简化MDRD方程进行偏离度精确度准确性比较。 

结果 684例患者中,男352例,女332例,平均年龄(49.9±15.8)岁。上述两种改良的简化MDRD方程在肾功能不同分期内偏离度分别为543.0677.2和 2175.0任意单位;精确度分别为57.556.5和60.7 mlmin-1(1.73 m2) -1;准确性均优于改良前简化MDRD 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的准确性由66.1%提高至77.8%和79.6%,P < 0.05)。 

结论 基于我国CKD人群特点,改良的简化MDRD方程与改良前方程相比,表现了显著的优势,可以替代改良前简化MDRD方程,应用于我国CKD患者的GFR评估。

静脉注射和口服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的成本效果分析
毕康宁;顾勇;陈文;丁小强;薛骏;戎殳;刘必成;刘文虎;刘蕙兰;张凌;刘子栋;陈旻
2006, 22 (10): 596-600.
摘要 (5915)      PDF (697KB)(1208)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铁剂和口服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的成本效果。 方法 对入选的235 例肾性贫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静脉注射铁剂和口服铁剂治疗。静脉组根据预计补铁量,于透析过程中进行右旋糖酐氢氧化铁静脉滴注,完成总量后,根据患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定期给予100 mg维持量。口服组每天口服相当于200 mg铁的琥珀酸亚铁,连续服用。226例完成26周临床观察,静脉组和口服组各113例。以铁剂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变化及治疗的好转程度衡量治疗效果,以有效率作为效果指标。治疗成本包括铁剂红细胞生成素(EPO)、化验检查和不良反应治疗等直接医疗成本,患者的交通陪护和辅助营养保健品等直接非医疗成本以及患者劳动力损失的间接成本。 结果 26周的研究结果表明,静脉组与口服组人均总治疗费用分别为2.49万 元和2.41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和口服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5 %和7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成本效果分析,口服组26 周有效治疗1例患者花费3.37万元;静脉组26 周有效治疗1例患者花费2.82万元。 结论 静脉组与口服组比较治疗成本没有差别,疗效更好,静脉组治疗肾性贫血更具成本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被引次数: Baidu(42)
腹膜透析置管术预防性抗生素用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陈崴;姜宗培;郑勋华;陈伟英;郭群英;毛海萍;叶晓青;阳晓;余学清
2006, 22 (10): 601-604.
摘要 (4410)      PDF (523KB)(855)   
目的 比较新置腹膜透析管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用药的疗效,为国内腹膜透析置管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途径和种类的共识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腹膜透析的患者78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8.2±15.7)岁。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A组: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头孢曲松1.0 g。B组:在术后3 d内使用0.25 g/L头孢唑啉的腹透液。术后每日检查患者伤口情况,记录体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情况及透出液常规。 结果 两组患者在置管术后10 d内,都没有发生手术切口感染隧道感染及腹膜炎。A组39例中有1例出现出口处感染,占2.5%;B组39例中有2例出现出口处感染,占5.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体温血WBC数及分类透出液WBC计数均在正常范围,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新置腹膜透析管患者伤口感染和腹膜炎的发生率方面,术前一次性给予抗生素的方式与传统的术后腹腔内给予抗生素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在临床使用上更为简便。
被引次数: Baidu(37)
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中的作用及抗黏附干预调节的研究
周同;孙桂芝;李晓;张玉梅;吴开胤;张雁云;张冬青;陈楠
2006, 22 (10): 605-611.
摘要 (3367)      PDF (870KB)(810)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DC浸润及体外成熟与功能的干预调节。 方法 (1)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染与图像分析,观察P-选择素及CD1a+CD80+DC在肾组织表达和分布变化。(2)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DC,并于成熟过程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NF-κB P50P65 mRNA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细胞刺激能力;以及ELISA测定MLR上清液IL-12 p70分泌含量。 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大鼠从第1天起,随着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的小管间质表达,CD1a+CD80+DC以肾间质为主浸润;至第7天P-选择素上调且CD1a+CD80+DC显著聚集,两者明显相关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经PsL-EGFmAb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下调,CD1a+CD80+DC浸润减少,且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减轻。(2)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培养人DC成熟过程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P-选择素,但持续高表达与P-选择素同属C型凝集素的DC-SIGN。经PsL-EGFmAb处理后,可明显抑制DC-SIGN及细胞内NF-κB基因表达,并相应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IL-12分泌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 结论 DC也是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启动因素,针对P-选择素功能域的单抗对其浸润具抑制作用。此外,该单抗对人DC成熟与功能有调节效应,提示与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及黏附受体的DC-SIGN有关,并可能通过影响NF-κB途径起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30)
上调Smad7表达对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窦献蕊;余学清;郝文科;聂静;李晓艳;陈文芳;王欣;贾占军
2006, 22 (10): 612-616.
摘要 (3389)      PDF (608KB)(938)   
目的 探讨上调Smad7表达对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防止腹膜纤维化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将24只体重180~20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6只):正常对照组;B组(6只):腹膜纤维化模型组,每日按100 ml/kg腹腔注射4.25%透析液,并于造模后第81012222426天按0.6 mg/kg腹腔注射脂多糖(LPS);C组(6只):空白载体组,在建立模型的第114天转染空白载体和pEF purop-Tet-on质粒;D组(6只):Smad7转染组,在建立模型第114天转染Smad7和pEF purop-Tet-on质粒。各组均在每日饮水中加入强力霉素(200 mg/L)诱导基因表达。所有动物于实验第28天杀检,取脏层腹膜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α-SMAE-钙黏蛋白(cadherin)Smad7磷酸化(P)-Smad2/3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膜纤维化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p-Smad2/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但E-cadherin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电镜结果显示,腹膜纤维化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腹膜间皮细胞微绒毛脱落,基底膜断裂,并向间皮下组织迁徙,胞浆中有密体密斑和肌丝出现。与上述2组比较,Smad7基因转染组Smad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Smad2/3蛋白水平明显下调,α-SMA mRNA和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而E-cadherin mRNA和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电镜结果显示,Smad7基因转染组腹膜间皮细胞微绒毛明显增多,细胞连接和基底膜趋于完整。 结论 基因转染上调Smad7表达可通过部分抑制TGF-β受体调控信号通路(Smad2/3),抑制腹膜间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
被引次数: Baidu(26)
新生小鼠足细胞损伤对肾小球发育的影响
徐兰;杨海春;马骥;顾勇;林善锬
2006, 22 (10): 617-622.
摘要 (3879)      PDF (740KB)(761)   
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中足细胞损伤对肾小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于新生ICR小鼠出生后1 d注射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并以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出生后第24812306090天时肾重/体重尿蛋白血压及组织学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及定量RT-PCR方法测定肾皮质内肾母细胞瘤基因(WT-1)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1Ang-2)及其受体Tie-1Tie-2的表达水平。 结果 注射PA后,新生小鼠肾重体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生后第2天(注射PA后1 d)时,肾小球足细胞出现足突广泛融合和微绒毛的脱落;第12天时,肾小球内CD31的表达明显下降,部分肾小球萎缩发育不良,肾皮质浅层小球成熟指数明显下降;第30天时,原先发育不良的肾小球逐渐被吸收;第60天时,剩余肾小球出现系膜区的扩张和小球节段性硬化。PA鼠在第30天时出现蛋白尿;第60天时血压显著增高。定量RT-PCR显示,第2天时肾皮质Ang-1表达明显上调,Flk-1及Tie-2明显下降。 结论 PA可以在早期损伤的新生ICR小鼠足细胞,改变VEGF血管生成素系统的表达,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发育不良及在后期产生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小球硬化。
被引次数: Baidu(12)
罗格列酮对高血压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及其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关系
傅辰生;钟一红;刘春凤;朱加明;丁小强
2006, 22 (10): 623-627.
摘要 (3368)      PDF (535KB)(643)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高血压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表达的关系。 方法 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1)高血压未治疗组;(2)普通降压组(利血平50 µg·kg-1·d-1+二肼苯达嗪6.25 mg·kg-1·d-1+氢氯噻嗪6.25 mg·kg-1·d-1); (3)常规剂量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5 mg·kg-1·d-1);(4)大剂量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20 mg·kg-1·d-1)。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 结果 常规剂量罗格列酮组收缩压为(176±18) mm Hg,与高血压未治疗组(191±25) mm Hg相比,无显著差异。大剂量罗格列酮组收缩压为(143±16) mm Hg, 普通降压组收缩压为(137±27)mm Hg,与高血压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大剂量罗格列酮组尿蛋白排泄率为(16.78±3.50)mg/24 h,较普通降压组(27.94±12.79)mg/24 h显著降低(P < 0.05)。未钳夹侧肾脏病理改变轻,大剂量罗格列酮组肾小球损伤指数为18.04±7.76,与普通降压组27.92±6.3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罗格列酮组微动脉壁/腔比为1.75±0.38,与普通降压组2.16±0.9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罗格列酮组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R)mRNA表达上调。 结论 罗格列酮对高血压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肾内AT2R表达有关。
被引次数: Baidu(6)
12-脂氧化酶对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许钟镐;孙晶;贾冶;苗里宁
2006, 22 (10): 628-631.
摘要 (3401)      PDF (453KB)(868)   
目的 探讨12-脂氧化酶(12-LO)对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Ang)Ⅱ1型受体(AT1R)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AngⅡ刺激正常和12-LO基因敲除小鼠肾系膜细胞后,观察p38 MAPK活性和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的变化。用12-LO的作用产物12(S)-HETE刺激的系膜细胞转染12-LO基因的系膜细胞和采用显微切割法从正常和12-LO基因敲除小鼠肾脏提取的肾小球来观察AT1R的表达。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目标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AngⅡ的刺激可诱导正常系膜细胞p38 MAPK活性和ECM蛋白表达增高。然而,AngⅡ的刺激不能诱导12-LO基因敲除小鼠系膜细胞p38 MAPK活性和ECM蛋白表达升高。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12(S)-HETE刺激可引起系膜细胞AT1蛋白水平增高,且AT1R mRNA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敲除肾小球内12-LO基因可有效地降低AT1R mRNA的表达(P < 0.01),转染12-LO基因至系膜细胞使AT1R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P < 0.01)。结论 12-LO可上调系膜细胞AT1R的表达。
塞来昔布诱导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许涛;梅长林;曲巍;叶朝阳;付莉莉;蔡厚安;李丹
2006, 22 (10): 632-636.
摘要 (4171)      PDF (607KB)(845)   
目的 通过观察特异性环氧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CXB)诱导人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初步探讨该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原代培养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CXB组,采用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2)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及凋亡率。(4)应用AnnexinV+流式细胞术检测CXB诱导细胞凋亡及凋亡率。(5)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 (1)Brdu结果显示,CXB能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在24~72 h,浓度为(0.25~2)×10-5 mol/L的范围内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电镜下可见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集胞浆空泡化凋亡小体出现沟裂和裸核形成等典型凋亡征象。(3)TUNEL法显示,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2.8±0.2)%,2×10-5 mol/L CXB作用2448 h细胞凋亡率为(28.5±1.6)%和(48.5±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AnnexinV+流式细胞仪法结果显示,不同浓度(0.512×10-5 mol/L)CXB处理24 h凋亡率分别为(7.15±0.11)%、(7.76±0.08)%和(12.15±0.07)%,显著高于无血清对照组(3.15±0.05)%;不同浓度CXB处理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18.36±0.17)%、(24.87±0.25)%和(53.66±0.32)%,显著高于无血清对照组(13.53±0.2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1)。(5)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随CXB作用时间延长,Bcl-2的表达逐渐减弱而Bax的表达逐渐增强,Bcl-2/Bax的比值逐渐减少。结论 塞来昔布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减少Bcl-2/Bax的比值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为将CXB用于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被引次数: Baidu(15)
氯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刘同强;冯曦
2006, 22 (10): 637-638.
摘要 (2740)      PDF (327KB)(941)   
被引次数: Baidu(30)
褐藻多糖硫酸酯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值及纤连蛋白与转化生长因子分泌的影响
薄守波;鞠建伟;李建远;连培文;商滨
2006, 22 (10): 638-639.
摘要 (3431)      PDF (351KB)(1049)   
中老年人群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的性别差异研究
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李春霖;刘力生;郑润平;田慧;王先令;杨丽娟
2006, 22 (10): 639-640.
摘要 (3342)      PDF (302KB)(1108)   
被引次数: Baidu(12)
CAPD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与脉压的关系
唐利军;程李涛;胡昭;毕书红;唐雯;汪涛
2006, 22 (10): 641-642.
摘要 (2767)      PDF (284KB)(895)   
被引次数: Baidu(13)
免疫抑制治疗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展及对肾科医师的启示
陆福明
2006, 22 (10): 643-647.
摘要 (2794)      PDF (749KB)(1257)   
被引次数: Baidu(3)
急性肾损伤临床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王海燕
摘要 (3259)      PDF (462KB)(1893)   
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防治
李晓玫
2006, 22 (11): 652-654.
摘要 (2954)      PDF (465KB)(1945)   
被引次数: Baidu(125)
脓毒症的急性肾损伤
何强;陈江华
2006, 22 (11): 655-657.
摘要 (3183)      PDF (440KB)(1702)   
被引次数: Baidu(77)
急性肾小管坏死后的修复与再生
谢院生;陈香美
2006, 22 (11): 658-660.
摘要 (3212)      PDF (372KB)(1752)   
被引次数: Baidu(54)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
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小组
摘要 (3912)      PDF (428KB)(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