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专题”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卢斌斌, 樊力, 杨滟, 陈镇虎, 李杰, 曾以林, 叶智明, 余学清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为患者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5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CAPD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使用收缩压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VSBP)评估血压变异性,并根据CVSBP的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CVSBP T1组、CVSBP T2组及CVSBP T3组,比较3组资料的差异。使用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进一步评估血压变异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CVSBP与复合终点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该研究纳入358例CAPD患者,年龄(43.6±13.3)岁,男性197例(55.0%)。CVSBP T2组(9.08%≤CVSBP<12.55%,n=120)和CVSBP T3组(CVSBP≥12.55%,n=119)男性比例、吸烟比例、基线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清白蛋白均低于CVSBP T1组(CVSBP<9.08%,n=119),基线收缩压、残肾Kt/V及总Kt/V均高于CVSBP T1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37(23,76)个月,发生复合终点事件49例(13.7%),其中全因死亡12例(3.4%),心血管事件42例(1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VSBP T3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CVSBP T1组和CVSBP T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3.795,P=0.15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基线收缩压、残余肾功能及血清白蛋白等因素后,CVSBP作为连续变量,CVSBP增加与CAPD患者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升高无相关性(HR=1.058,95% CI 0.985~1.135,P=0.122);CVSBP作为分类变量,以CVSBP T1组为参照,CVSBP T2组及CVSBP T3组与CAPD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均无相关性(HR=1.222,95% CI 0.471~3.167,P=0.681;HR=1.827,95% CI 0.737~4.530,P=0.193)。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变异性增加(HR=1.162,95% CI 1.063~1.270,P=0.021)及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增加(HR=1.114,95% CI 1.030~1.204,P=0.007)均与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升高相关。 结论 随访期间收缩压变异性与CA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无相关性,舒张压变异性增加及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增加与CA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升高相关。降低血压变异性可能有助于改善CAPD患者的长期预后。

  • 刘爱春, 赵慧萍, 武蓓, 左力, 王梅

    目的 旨在观察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早期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升高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PD患者早发性腹膜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行PD置管手术、置管后立即开始PD治疗并规律随访≥12个月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置管前1周,置管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实验室指标。分析PD早期血Eos升高(≥0.5×109/L)的发生情况、血Eos升高(≥0.5×109/L)的相关因素,以及与早发性腹膜炎(PD开始后12个月内)的关系。 结果 (1)共纳入235例患者,年龄(57.9±13.9)岁,其中男性136例(57.9%),肾脏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111例,47.2%)和糖尿病肾病(83例,35.3%)为主。随访12个月期间,73例患者发生血Eos升高(31.1%),其中37例(50.7%)发生在PD置管后1个月内,21例(28.8%)发生在置管后2~3个月,12例(16.4%)发生在置管后4~6个月,3例(4.1%)发生在置管后7~12个月内。在血Eos升高程度方面,69例(94.5%)患者轻度升高,4例(5.5%)患者中度升高。在血Eos升高的持续时间方面,28例(38.4%)患者持续≤1个月,27例(37.0%)患者持续1~3个月,18例(24.7%)患者持续>3个月。(2)血Eos升高组患者中男性(71.4%比52.1%,χ2=7.515,P=0.006)、合并糖尿病(55.7%比41.2%,χ2=4.168,P=0.046)、合并血管病变(32.9%比18.2%,χ2=6.060,P=0.017)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Eos正常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是PD早期血Eos升高(≥0.5×109/L)的独立相关因素(OR=2.044,95% CI 1.101~3.794,P=0.023)。(4)合并糖尿病(OR=3.363,95% CI 1.087~10.405,P=0.035)、较低的基线血红蛋白(OR=0.941,95% CI 0.903~0.980,P=0.004)和血Eos升高(以血Eos<0.5×109/L为参照,OR=2.917,95% CI 1.022~8.326,P=0.045)是早发性腹膜炎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PD患者早期血Eos升高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PD置管术后6个月内,多为轻度升高,大部分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男性是PD早期血Eos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血Eos升高是早发性腹膜炎的独立相关因素。

  • 郭一丹, 孙婧滢, 石志华, 贾萌, 周晓玲, 张春霞, 崔玮, 叶鹏鹏, 罗洋

    目的 探讨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脑血流量变化对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MHD治疗中老年(年龄≥50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血流分析仪监测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并以此作为评估脑血流量指标,计算透析过程中MFV变化值ΔMFV(透析前MFV-透析后MFV)。采用完整神经心理学测试量表评估患者基线及入组12个月后的认知功能。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ΔMFV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21例MHD患者,男性97例,年龄(63.63±8.44)岁,透析龄(55.08±54.73)个月。TCD监测结果显示,透析过程中MFV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与基线评估值相比,MHD患者入组12个月后的总体认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记忆力(复杂图形测验?记忆)、执行功能(斯特鲁普色词测验?计数)、注意力(符号数字模式测验)及视空间功能(复杂图形测验?复制)评分值显著下降(均P<0.05),执行功能(连线测验?B和斯特鲁普色词测验?时间)评分值显著上升(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认知功能(未标准化系数B=0.066,95% CI 0.018~0.113,P=0.007)及记忆力(听觉词语学习测验5)(B=0.050,95% CI 0.004~0.097,P=0.035)、执行功能[连线测验?B(B=-1.955,95% CI -3.453~-0.457,P=0.011);斯特鲁普色词测验?计数(B=0.298,95% CI 0.112~0.484,P=0.002);斯特鲁普色词测验?时间(B=-1.371,95% CI -2.303~-0.439,P=0.004)]认知评分与透析过程中MFV下降率独立相关。 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脑血流量减少与多个认知域的认知功能下降显著相关,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的脑血流量减少可能是中老年MH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对记忆和执行域的影响尤为显著。

  • 俞伟萍, 蒋华, 马锡平, 钱雨萌, 叶雪萍, 袁静

    目的 比较上臂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前臂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影响MHD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的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MH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管通路的不同分为前臂AVG组和上臂AV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通路维护相关费用、并发症、内瘘长期通畅率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终点事件定义为动静脉内瘘功能衰竭,即动静脉内瘘无法用于透析穿刺使用,或穿刺动静脉内瘘达到充足血流量之后又丧失了功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内瘘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71例MHD患者入选该研究,男35例(49.3%),年龄(64.9±11.7)岁,内瘘建立时间30.0(17.0,58.0)个月。前臂AVG组32例(45.1%),上臂AVF组39例(54.9%)。与前臂AVG组比较,上臂AVF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8.9(37.0,42.1)g/L比38.0(34.6,40.0)g/L,Z=-2.364,P=0.018]、疼痛评分[3.0(2.0,5.0)分比2.0(1.0.3.0)分,Z=-3.012,P=0.003]、内瘘长期通畅率(3、6、12、24个月,均P<0.01)较高,而并发症发生率[61.5%(24/39)比93.7%(30/32),χ2=10.015,P=0.002]、通路相关费用[0(0,9 117.0)元·年-1·人-1比10 380.5(7 186.0,30 228.5)元·年-1·人-1Z=-4.094,P<0.001]较低,可供穿刺血管段长度较短[3.5(3.0,5.0)cm比6.5(6.0,8.0)cm,Z=-6.477,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上臂AVF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前臂AVG组(Log?rank检验,χ2=23.69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瘘类型为前臂AVG(以上臂为参照,HR=4.907,95% CI 1.740~13.840)和并发症发生次数增加(HR=1.234,95% CI 1.040~1.464)是MHD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衰竭的独立促进因素。 结论 内瘘类型和并发症是MHD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臂AVF较前臂AVG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通路相关费用较低,长期通畅率高,而上臂AVF可供穿刺血管段距离较短,穿刺难度较大,患者痛苦程度较高。临床上应采用个体化血管通路选择的方案。

  • 钱玥彤, 靳晶晶, 朱荣芳, 苏旭明, 白亚玲, 张胜雷, 牛哲哲, 徐金升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西院区和东院区)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在透析中或透析后是否发生肌肉痉挛,分为肌肉痉挛组和非肌肉痉挛组,并将西院区患者做为训练集,东院区患者做为验证集,患者数量比例约为5∶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训练集中发生肌肉痉挛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别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效能,并且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98例,其中训练集患者409例,肌肉痉挛的发生率为22.98%。验证集患者89例。训练集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力衰竭(OR=8.566,95% CI 2.448~29.979,P=0.001)、校正的下腔静脉宽度变窄(OR=0.531,95% CI 0.433~0.650,P<0.001)、超滤率增加(OR=1.002,95% CI 1.001~1.003,P=0.002)及血红蛋白(OR=0.971,95% CI 0.948~0.994,P=0.014)、血清白蛋白(OR=0.886,95% CI 0.799~0.982,P=0.021)水平下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95% CI 0.760~0.866,P<0.001),校准曲线Brier值为0.129,提示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稳定。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95% CI 0.731~0.911,P<0.001),校准曲线Brier值为0.142。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肌肉痉挛的风险阈概率在0.22~0.77时,该模型取得的临床净获益较高。 结论 合并心力衰竭、下腔静脉宽度变窄、超滤率增加及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本研究根据上述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风险,该模型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万静怡, 校振萌, 鲁杨, 户俊凯, 马旭, 张宏涛

    目的 探讨含磷置换液在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且血磷≤1.45 mmol/L的危重症患者中防治低磷血症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和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CRRT且血磷≤1.45 mmol/L的危重症患者,按照患者接受CRRT期间置换液中是否添加磷酸盐(置换液磷浓度1.0 mmol/L)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CRRT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的差异。根据患者CRRT结束24 h内血磷是否<0.81 mmol/L分为低磷血症组和非低磷血症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低磷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接受CRRT的危重症患者149例,年龄64(47,75)岁,男性87例(58.4%)。149例患者中,84例(56.4%)在CRRT结束后发生低磷血症,无患者发生高磷血症。试验组和对照组低磷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0.0%(30/75)、73.0%(54/74)。试验组和对照组CRRT前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CRRT结束后血磷较高(Z=3.886,P<0.001),C反应蛋白(Z=-3.356,P=0.001)、血钙(Z=-3.835,P<0.001)及低磷血症比例(χ2=16.467,P<0.001)均较低。与非低磷血症组比较,低磷血症组患者肠外营养比例(χ2=6.802,P=0.009)和血钙(Z=-2.515,P=0.012)均较高,CRRT结束后24 h内血磷(Z=-10.451,P<0.001)、CRRT治疗24 h血磷(Z=-5.331,P<0.001)及应用含磷置换液比例(χ2=16.467,P<0.001)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外营养(OR=2.521,95% CI 1.228~5.175,P=0.012)和应用含磷置换液(OR=0.241,95% CI 0.119~0.491,P<0.001)是全队列患者CRRT后低磷血症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在接受CRRT治疗且血磷≤1.45 mmol/L的危重症患者中应用含磷置换液是安全、有效的,低磷血症发生率较低。接受CRRT的危重症患者在CRRT前血磷≤1.45 mmol/L时应用含磷置换液可以降低CRRT后低磷血症发生风险。

  • 胡蓉蓉, 钱玉珺, 林天烨, 韩菲, 袁晶, 冯逢, 朱以诚, 李雪梅, 郑可
    摘要 (403) RichHTML (401) PDF全文 (176)

    目的 探讨透析中低血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组分体积的影响,继而探讨透析中低血压与抑郁、认知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透析中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全部患者完成头颅3.0 T核磁共振检查并提取脑各个组分体积分析结果,采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C?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C?MoCA)进行总体认知功能测评,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_17)评估抑郁状态,通过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问卷评估生活能力。此外,使用费城词语学习测验测评患者记忆,使用波士顿命名测验测评语言能力,使用连线测验A与B测评执行能力,使用斯特鲁普测验C评估注意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脑组分体积、情绪及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透析中低血压与脑组分体积(因变量)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22例(18.5%)存在透析中低血压。透析中低血压组的杏仁核、楔叶和后扣带回体积均显著低于无低血压组[(1.6±0.2)mm3比(1.7±0.2)mm3t=2.674,P=0.009;(6.9±0.8)mm3比(7.4±1.0)mm3t=2.187,P=0.031;(6.9±0.8)mm3比(7.4±0.9)mm3t=2.252,P=0.024],两组间脑灰质、白质及其他脑组分体积差异虽有类似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更常见,两组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类似[(65.51±11.52)比(65.71±11.53),Z=-0.456,P=0.648],HAMD_17诊断抑郁的比例相当,低血压组C?MMSE、C?MoCA评估诊断认知障碍的患者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透析中低血压与控制情绪的脑部核团杏仁核、楔叶和后扣带回体积呈负相关(B=-0.117,95% CI -0.203~-0.030,P=0.009;B=-0.484,95% CI -0.923~-0.046,P=0.031;B=-0.485,95% CI -0.911~-0.058,P=0.026);经多变量校正后,杏仁核体积的减少仍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存在相关性(B=-0.111,95% CI -0.198~-0.025,P=0.026)。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反复透析中低血压可导致多个脑组分萎缩,这可能是透析患者认知、情感改变的器质性原因之一。

  • 王聪飞, 潘斌, 谢锡绍, 徐春萍,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352) RichHTML (320) PDF全文 (139)

    目的 研究透析后血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透析登记系统中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统计血液透析第4~6个月每次透析后血压的平均值。根据患者透析后第4~6个月的透析后舒张压(post?dialysis diastolic pressure,Post?DB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3组(Post?DBP<80 mmHg,80 mmHg≤Post?DBP<90 mmHg,Post?DBP≥90 mmHg);根据透析后收缩压(post?dialysis systolic pressure,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平均值是否≥80 mmHg将患者分为4组(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将患者首次透析时间作为随访起点,随访终点为中途死亡或转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透析后血压与MHD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 213例患者进行研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ost?DBP<80 mmHg、80 mmHg≤Post?DBP<90 mmHg、Post?DBP≥90 mmHg组间长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58.838,P<0.001),其中Post?DBP<80 mmHg组长期生存率最低;进一步比较各组患者心血管相关病死率,3组间心血管相关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27.926,P<0.001),且Post?DBP<80 mmHg组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最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ost?DBP<80 mmHg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以Post?DBP mmHg≥90组为参照,HR=4.197,95% CI 1.452~12.197,P=0.008)。根据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平均值是否≥80 mmHg将患者分为4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4组间长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65.636,P<0.001),其中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长期生存率最低;进一步比较各组患者心血管相关病死率,4组间心血管相关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29.784,P<0.001),其中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最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无论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80 mmHg均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以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作为参照,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HR=3.416,95% CI 1.294~9.019,P=0.013;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HR=3.574,95% CI 1.451~8.802,P=0.006)。 结论 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长期生存率较低,无论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80 mmHg均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郭一丹, 崔玮, 叶鹏鹏, 石志华, 贾萌, 周晓玲, 罗洋
    摘要 (194) RichHTML (173) PDF全文 (126)

    目的 探讨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脑血流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MHD治疗、年龄≥50岁的患者。收集入选者一般临床资料,同时记录和计算透析相关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监测患者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ean flow velocity,MFV),并作为评价脑血流量指标。分别于透析前15 min(T1)和透析15 min(T2)、30 min(T3)、60 min(T4)、120 min(T5)、180 min(T6)及透析结束时(T7)共7个时间点测定双侧颞窗大脑中动脉MFV值,取平均值。计算透析前与透析后大脑中动脉MFV的差值(ΔMFV)。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临床指标与ΔMFV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ΔMFV变化的相关因素。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MHD患者123例,年龄(63.63±8.44)岁(50~85岁),其中男性99例(80.5%)。与透析前相比,患者透析结束时MFV显著下降(Z=-7.650,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超滤量(r=0.356)、超滤率(r=0.371)、收缩压差(透析前-透析结束,r=0.251)、平均动脉压差(透析前-透析结束,r=0.194)、合并糖尿病(r=0.293)、透析龄(r=0.220)、尿素清除指数(r=0.287)及血清白蛋白(r=-0.295)等因素与ΔMFV相关(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B=3.889,95% CI 1.373~6.405,P=0.003)、血清白蛋白降低(B=-0.456,95% CI -0.877~-0.036,P=0.034)、超滤率增加(B=11.099,95% CI 6.402~15.797,P<0.001)和收缩压下降(B=0.062,95% CI 0.008~0.116,P=0.026)是透析过程中MFV下降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 中老年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脑血流量呈下降趋势。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降低、超滤率增加及收缩压下降是透析过程中脑血流量下降的风险因素。

  • 刘丹阳, 张广清, 朱露, 钟晓红, 张婷婷, 林炎虹, 蒋建平, 卢颜, 龚妮容
    摘要 (277) RichHTML (255) PDF全文 (97)

    目的 描述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出口感染(exit site infection,ESI)发生率并分析其病原菌特征。 方法 回顾2020—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PD并发ESI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ESI发生率的动态变化,并分析ESI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外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及治疗转归。 结果 共有159例PD患者发生了187次ESI。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比例分别为80.7%和18.3%,主要菌株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1%,45/88)和铜绿假单胞菌(60.0%,12/20)。利福平(革兰阳性菌敏感率88.9%;革兰阴性菌敏感率100.0%)和庆大霉素(革兰阳性菌敏感率83.6%;革兰阴性菌敏感率93.3%)是主要的外用类敏感药物。137例次(73.3%)的ESI经过治疗可在2周内治愈;50例次(26.7%)难治性ESI中,合并隧道感染比例为22.0%,接受隧道重建术比例为10.0%,拔管比例仅为4.0%。 结论 ESI的监测与报告是改善PD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回顾ESI发生率、病原菌特征及治疗效果,可为相关指南的制定和临床诊疗提供真实可靠的观察性研究数据。

  • 楚新新, 门春翠, 芦丽霞, 乔婕, 何玉婷, 武蓓, 赵慧萍, 王梅
    摘要 (141) RichHTML (119) PDF全文 (39)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疫情期间间隔1年再培训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操作者(患者本人、家属或保姆)考核得分的变化,以期为针对性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先后参加间隔1年的2次培训的维持性PD患者。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再培训由常规每6个月1次延长至1年1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培训考核评分表(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调查2次培训的考核得分,比较间隔1年再培训PD操作者的考核得分总分及分项得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考核得分下降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59例患者入选该研究,男性35例(59.32%),年龄为(58.41±14.52)岁,透析龄为42(12,84)个月,患者本人操作54例(91.53%),操作者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22例(37.29%)。间隔1年再培训前后PD操作者考核得分总分分别为(83.17±7.90)分和(80.61±8.20)分(t=2.732,P=0.008),其中考核得分下降35例(59.32%)。在分项计分的6项内容中,与1年前相比,1年后并发症处理(t=4.928,P<0.001)和自我监测(t=3.222,P=0.002)考核得分均明显下降;而1年前后环境与卫生、换液操作、出口护理、饮食考核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龄<12个月、36~60个月的PD操作者间隔1年后考核得分总分显著下降(t=2.309,P=0.041;t=3.086,P=0.009),透析龄12~<36个月、>60个月的PD操作者间隔1年后考核得分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是考核得分下降的独立相关因素(透析龄36~60个月/>60个月,OR=6.233,95% CI 1.035~37.529,P=0.046)。 结论 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减少再培训频率后PD操作者考核得分明显降低,尤其是透析龄36~60个月患者,知识薄弱处集中在并发症处理及自我监测方面,如因特殊情况无法开展定期再培训,应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内容加强培训。

  • 谭陶然, 陈慧丽, 王子秋, 钟晓丽, 高琛妮, 陈孜瑾, 陈晓农
    摘要 (361) RichHTML (389) PDF全文 (149)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不同诊断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分别对患者应用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标准、H2FPEF评分[基于超重(H)、高血压(H)、房颤(F)、肺动脉高压(P)、高龄(E)、充盈压(F)的加权分数构建的复合分数]和心力衰竭协会(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PEFF[包括检查前评估(P)、超声心动图和利钠肽评分(E)、功能测试(F)和最终病因学(F)]评分诊断HFpEF,比较3种诊断方法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方法诊断HFpEF与患者不良预后(全因死亡、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60例MHD患者,年龄(58.5±13.4)岁,男性92例(57.5%),中位透析龄5.0(2.3, 9.6)年, 中位H2FPEF评分2(1, 3)分,中位HFA?PEFF评分4(3, 5)分。这些患者中,118例(73.8%)患者符合ESC标准诊断HFpEF,4例(2.5%)符合H2FPEF评分诊断HFpEF,56例(35.0%)符合HFA?PEFF评分诊断HFpEF。三种评分诊断HFpEF的一致性差,两两比较的κ值分别为0.018(ESC标准和H2FPEF评分)、0.322(ESC标准和HFA?PEFF评分)和0.056(H2FPEF评分和HFA?PEFF评分)。中位随访2.6年后,20例(12.5%)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使用H2FPEF评分确诊HFpEF和无HFpEF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 χ2=6.95,P=0.008)。在校正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参数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HFA?PEFF评分诊断的HFpEF与全因死亡(HR=2.73, 95%CI 1.07~6.98,P=0.036)和心血管相关死亡(HR=4.77, 95%CI 1.31~17.30,P=0.018)相关。 结论 2016年ESC标准、H2FPEF评分和HFA?PEFF评分诊断MHD患者HFpEF的异质性大,一致性差。三种诊断方法中,仅HFA?PEFF评分与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相关。HFA?PEFF评分更适用于MHD患者HFpEF风险评估,今后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 陈思秀, 李剑波, 余健文, 周玉君, 李幼奇, 林小洁, 黄娜娅, 钟忠, 王禹诺, 黎渐英, 刘庆华, 毛海萍, 黄锋先, 陈崴
    摘要 (301) RichHTML (281) PDF全文 (87)

    目的 初步探索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在接受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相关手术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患者术中疼痛管理的应用及患者满意度。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患者分为VR组与对照组,VR组在手术过程中佩戴VR眼镜观看舒缓的音视频,对照组为常规手术流程。术后30 min内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5分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术中疼痛和满意度,VR组使用VR晕动量表评估耐受情况。 结果 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58.1%)。原发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39.5%)]和糖尿病肾病[6例(14.0%)]。对照组23例,VR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原发病比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方式分布、术前生命体征和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R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0±2.38)分比(7.43±1.67)分,t=2.469,P=0.018]。VR组满意及以上患者的比例为89.5%(17/19),对照组满意及以上患者比例为78.3%(18/2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χ2检验,χ2=0.308,P=0.579)。VR组3例患者因严重不适退出,其余均可耐受,常见不良反应为疲劳和视力模糊。 结论 VR可有效减轻局部浸润麻醉下PD相关手术的术中疼痛,且在PD相关手术过程中佩戴VR眼镜是安全、可耐受的。

  • 刘文静, 王宇飞, 张倍豪, 王欣芳, 王瑞敏, 薛小玲, 梁献慧, 王沛
    摘要 (296) RichHTML (267) PDF全文 (99)

    目的 探究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征、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为优化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建立AVG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通路随访资料。根据患者随访期间AVG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AVG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情况、影响因素及干预后通畅率。AVG随访至2023年6月30日或患者死亡或失访或AVG废弃。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AVG通畅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VG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464例患者的475个AVG,年龄(55.50±11.85)岁,男性193例(40.6%),糖尿病185例(38.9%),透析龄24(1,68)个月。随访时间为602(380,920)d,154个(32.4%)AVG共发生307例次AVG血栓事件,标化发生率为0.34次/患者年,其中60例次(19.5%,60/307)为频繁血栓事件。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84.0%比92.5%,P=0.017;66.5%比85.7%,P<0.001)及频繁血栓亚组(78.9%比92.5%,P=0.030;54.6%比85.7%,P<0.001)AVG 2年和3年二期通畅率均显著低于无血栓组。269例次AVG血栓事件的治疗被纳入干预效果分析,215例次(79.9%)采用腔内介入手术干预,54例次(20.1%)采用杂交手术(腔内介入+外科手术)干预,技术成功率为98.9%(266/269),临床成功率为98.1%(264/26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腔内介入组和杂交手术组90 d、365 d干预后一期通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80 d干预后一期通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1%比26.5%,Z=2.56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物类型(以Intering组为参照,Propaten组OR=1.953,95%CI 1.139~3.350,P=0.015;Acuseal组OR=2.628,95%CI 1.438~4.800,P=0.002)、体重指数<18.5 kg/m2(以18.5~24.0 kg/m2组为参照,OR=0.291,95%CI 0.090~0.943,P=0.040)、血清白蛋白<40 g/L(OR=1.579,95%CI 1.019~2.445,P=0.041)、血清铁蛋白<200 μg/L(OR=1.818,95%CI 1.162~2.845,P=0.009)及平均动脉压<70 mmHg(OR=7.180,95%CI 1.339~38.501,P=0.021)为AVG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AVG血栓事件的标化发生率为0.34次/患者年,主要集中在少数患者。血栓形成降低AVG的二期通畅率。AVG血栓经腔内介入手术或杂交手术处理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血栓形成可能与移植物类型、患者营养状况及平均动脉压相关。

  • 詹申, 赵彬, 王慧, 张丽红, 王玉柱
    摘要 (298) RichHTML (262) PDF全文 (103)

    目的 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t=-41.731,P<0.001)、肱动脉血流量(t=-12.510,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9.241,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22,95% CI 1.001~1.045,P=0.042)。 结论 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 方辉, 潘斌, 陈思瑜, 何永春, 瞿立辉, 郭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618) RichHTML (857) PDF全文 (297)

    目的 分析成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初期贫血状态,探究透析初期贫血状态与MHD患者早期及长期生存率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登记系统中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新进入MHD患者的基线人口学和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透析初期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高血红蛋白组(血红蛋白≥110 g/L)、中血红蛋白组(80 g/L≤血红蛋白<110 g/L)及低血红蛋白组(血红蛋白<80 g/L),比较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分析8年间MHD患者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随访终点为患者转腹膜透析、肾移植、死亡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早期死亡定义为MHD患者开始接受透析治疗后6个月内发生的全因死亡事件,长期死亡定义为透析6个月以上发生的全因死亡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并比较3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透析初期贫血(血红蛋白<110 g/L)与MHD患者早期死亡及长期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该研究纳入MHD患者36 216例,年龄(61.3±15.5)岁,男性22 163例(61.20%),透析初期血红蛋白为(89.33±20.89)g/L,血红蛋白(≥110 g/L)达标5 952例(16.43%)。低血红蛋白组12 232例(33.78%),中血红蛋白组18 032例(49.79%),高血红蛋白组5 952例(16.43%)。3组间性别分布、年龄、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糖尿病肾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心脑血管疾病比例、肿瘤比例、临时导管比例、长期导管比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血肌酐、血磷、血钙、C反应蛋白、全段甲状旁腺素、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年间MH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呈逐年升高趋势,依次为(88.48±22.07)g/L、(88.52±21.43)g/L、(87.86±21.29)g/L、(88.93±20.69)g/L、(88.87±20.69)g/L、(90.03±20.47)g/L、(90.74±20.31)g/L和(90.31±20.54)g/L。MHD患者发生早期死亡2 176例(6.01%),发生长期死亡6 557例(18.1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红蛋白组早期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血红蛋白组(Log-rank检验,χ2=57.115,P<0.001)和中血红蛋白组(Log-rank检验,χ2=49.918,P<0.001);低血红蛋白组(Log-rank检验,χ2=107.097,P<0.001)和中血红蛋白组(Log-rank检验,χ2=47.430,P<0.001)长期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高血红蛋白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初期血红蛋白<80 g/L是MHD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以血红蛋白≥110 g/L为参照,HR=1.307,95% CI 1.096~1.559),而透析初期80 g/L≤血红蛋白<110 g/L和血红蛋白<80 g/L(以血红蛋白≥110 g/L为参照,分别HR=1.108,95% CI 1.021~1.203;HR=1.228,95% CI 1.127~1.339)是MHD患者长期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MHD 患者透析初期血红蛋白达标率较低,透析初期血红蛋白<80 g/L为MHD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初期血红蛋白<110 g/L是MHD患者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亚菲, 李旭, 朱丽, 王琰, 甘良英, 左力
    摘要 (337) RichHTML (354) PDF全文 (220)

    目的 通过记录含透析过程总时长达48 h的长时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入选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MHD的患者,排除快速型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及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长不足48 h的患者。动态心电图于平卧位休息5 min后在血液透析开始时记录,48 h后结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并发症、实验室资料、透析相关数据及HRV数据。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HRV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110例患者纳入分析,女性37例(33.6%),年龄(57.8±14.8)岁,36例(32.7%)患有糖尿病,中位透析龄73.00(27.75,130.25)个月,血磷(1.6±0.4)mmol/L,ln[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ng/L)]8.4±1.2。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R?R interval,SDNN)为(90.6±27.9)ms,相邻的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 in R?R interval,RMSSD)对数(ln[RMSSD(ms)])为3.2±0.8,低频对数(ln[低频(ms2)])为3.4±1.3,高频对数(ln[高频(ms2)])为3.1±1.4,ln[低频/高频比]为0.28±0.64。校正年龄、冠心病、糖尿病、血红蛋白、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后,血钠(β=2.042,95% CI 0.021~4.064,P=0.048)和ln[NT?proBNP(ng/L)](β=-7.027,95% CI -12.247~-1.808,P=0.009)是SDNN的独立相关因素(调整后R2=0.218)。在以ln[低频(ms2)]为因变量的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糖尿病与MHD患者ln[低频(ms2)]具有相关性(β=-0.659,95% CI -1.171~-0.146,P=0.012),但在多因素模型中未观察到糖尿病与ln[低频(ms2)]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校正糖尿病、冠心病、透析龄、血红蛋白、血磷、血清白蛋白、透析前后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后,年龄(岁)增长(β=-0.011,95% CI -0.019~-0.003,P=0.007)、ln[NT?proBNP(ng/L)]升高(β=-0.151,95% CI -0.253~-0.048,P=0.004)与ln[低频/高频比]下降独立相关。在分别以ln[高频(ms2)]和ln[RMSSD(ms)]为因变量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中,校正了相关因素后,血磷(mmol/L)升高是ln[RMSSD(ms)]下降(β=-0.421,95% CI -0.777~-0.065,P=0.021)和ln[高频(ms2)]下降(β=-0.752,95% CI -1.325~-0.180,P=0.010)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血磷升高是MHD患者副交感神经功能减退的独立相关因素;NT?proBNP升高与SDNN、低频/高频比下降相关,提示在MHD患者中需要重视血磷及容量的管理。高龄MH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在长期的血液透析中需要引起关注。

  • 郑婧, 侯师梅, 卢锞琦, 闫宇, 张淑艳, 袁莉, 李旻, 曹婧媛, 王垚, 杨敏, 刘宏, 张晓良, 刘必成, 王彬
    摘要 (402) RichHTML (386) PDF全文 (95)

    目的 探究计算机体层成像图像中L1腰椎横突水平的肌肉脂肪浸润指数(intra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ndex,IATI)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改善透析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4家三甲医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IATI为低衰减值肌肉(low attenuation muscle,LAM)密度/骨骼肌密度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IATI的最佳切点值,并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IATI组和低IATI组,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和L1椎体层面测量参数的差异。随访截至2022年12月23日,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3年内发生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2组患者生存率及其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IATI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高IATI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维持性透析患者478例,年龄(53.55±13.19)岁,男319例(66.7%),血液透析365例(76.4%),腹膜透析113例(23.6%)。低IATI(<0.42)组376例(78.7%),高IATI(≥0.42)组102例(21.3%)。高IATI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χ2=24.746,P<0.001)、糖尿病比例(χ2=5.570,P=0.018)、空腹血糖(t=-2.145,P=0.032)、LAM密度(t=-3.735,P<0.001)、LAM指数(t=-7.072,P<0.001)及LAM面积/骨骼肌面积比值(Z=-9.630,P<0.001)均高于低IATI组,而男性比例(χ2=11.116,P=0.001)、血清白蛋白(Z=2.708,P=0.007)和骨骼肌密度(t=12.380,P<0.001)均低于低IATI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IATI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IATI组(Log-rank χ2=19.18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TI<0.42[<0.42/≥0.42,HR(95% CI):0.50(0.31~0.83),P=0.007]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60岁[HR(95% CI):2.61(1.60~4.23),P<0.001]、糖尿病[HR(95% CI):1.71(1.06~2.78),P=0.029]和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HR(95% CI):1.04(1.00~1.07),P=0.049]均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逐步Cox回归分析校正,IATI<0.42仍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0.42/≥0.42,HR(95% CI):0.45(0.27~0.76),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骨骼肌密度[OR(95% CI):0.84(0.81~0.88),P<0.001]和高三酰甘油[OR(95% CI):1.39(1.07~1.82),P=0.015]均为IATI≥0.42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L1腰椎横突水平IATI<0.42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高质量骨骼肌局限性肌肉脂肪变性可能降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

  • 党香云, 李慧贤, 张晓田, 刘超, 杨世峰, 路万虹
    摘要 (346) RichHTML (334) PDF全文 (125)

    目的 探讨行透析前计划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术的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患者启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201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行AVF手术的非透析NDK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手术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依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3组:eGFR<10 ml·min-1·(1.73 m2-1组,10≤eGFR<15 ml·min-1·(1.73 m2-1组及eGFR≥15 ml·min-1·(1.73 m2-1 组;依据年龄分为2组:<65岁组和≥65岁组。术后随访1年,主要终点事件为患者启动规律HD,次要终点事件为首次HD是否使用AVF。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透析NDKD患者AVF术后1年内启动HD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透析NDKD患者AVF术后首次HD使用AVF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220例计划建立AVF的NDKD患者,年龄(48.1±16.2)岁,男性143例(65.0%),基线eGFR 7.7(6.6,9.2)ml·min-1·(1.73 m2-1,胱抑素C(3.93±1.12)mg/L,血白蛋白(36.0±4.0)g/L,24 h尿蛋白量(2.22±1.36)g,血磷(1.71±0.53)mmol/L。与eGFR<10 ml·min-1·(1.73 m2-1组及10≤eGFR<15 ml·min-1·(1.73 m2-1组相比,eGFR≥15 ml·min-1·(1.73 m2-1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F=3.112,P=0.047)、6个月内启动HD比例(Fisher值=6.832,P=0.020)较高;与10≤eGFR<15 ml·min-1·(1.73 m2-1组及eGFR≥15 ml·min-1·(1.73 m2-1组相比,eGFR<10 ml·min-1·(1.73 m2-1组患者开始透析时间较短(H=6.295,P=0.043),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年龄≥65岁组相比,年龄<65岁组中血清白蛋白(t=2.076,P=0.039)、三酰甘油水平(t=1.995,P=0.048)较高,但3个月内启动HD比例(χ2=4.033,P=0.045)及6个月内启动HD比例(χ2=5.012,P=0.025)较低,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AVF建立到启动规律HD的中位时间为84(49,174)d,术后3个月内、6个月内、1年内启动HD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12例(50.9%)、152例(69.1%)、202例(91.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HR=1.283,95% CI 1.121~1.469,P<0.001)的NDKD患者在AVF术后1年内更早启动HD。156例(70.9%)患者在首次HD时使用AVF,在AVF术后≤90 d、91~180 d、≥181 d首次HD治疗时使用AVF的患者分别为72例(64.3%)、40例(100.0%)、44例(8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NDKD患者首次HD使用AVF的相关因素。 结论 胱抑素C可能是NDKD患者AVF术后1年内启动HD的独立相关因素。

  • 李文, 王凡立, 杨艳丽, 任凤芹, 孟福磊, 张凯迪, 赵海燕, 张丽红, 阮琳
    摘要 (335) RichHTML (322) PDF全文 (13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因AVF血栓形成行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钻孔取栓术治疗的患者为A组,单纯PTA治疗的患者为B组。随访1年,对比2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共入组152例,其中A组74例,B组7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及高血压人数占比、AVF血栓形成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B组,A组血栓段直径及长度更大[13.0(9.0,16.0)mm比6.0(5.0,6.5)mm,Z=-9.362,P<0.001;12(8,15)cm比3(3,4)cm,Z=-10.061,P<0.001],AVF建立时间更长[5(2,7)年比2(1,5)年,Z=-2.698,P=0.007]。总体手术成功率为96.7%(147/152),其中A组95.9%(71/74),B组97.4%(76/7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总体AVF血栓形成人群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1%、71.4%和56.6%,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7.1%、96.4%和94.1%。A组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2.4%、66.7%和53.6%,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5.7%、94.2%和89.7%,B组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5%、73.2%和59.7%,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8.6%、98.6%和98.5%。A组与B组术后初级及次级通畅率在3、6、12个月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手术时长长于B组[2.0(1.9,2.0)h比2.0(1.0,2.0)h,Z=-5.181,P<0.001],但2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在AVF血栓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兰洁, 郭红萍, 甄国华, 柳红婷, 李静, 王利华
    摘要 (312) RichHTML (263) PDF全文 (81)

    目的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的临床特征及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发现危重症患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山西省4家地域代表性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MHD患者,通过发放新冠感染情况调查表、查阅医院病历系统和门诊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等方式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透析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和新冠感染临床特征等资料。按照新冠感染患者研究期间是否发生全因死亡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冠感染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MHD患者519例,研究期间新冠感染508例(97.88%),存活组474例,死亡组34例。新冠感染MH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314例,61.81%),其他首发症状包括咳嗽咳痰(66例,12.99%)、乏力(66例,12.99%)、纳差(20例,3.94%)、呼吸困难(20例,3.94%)、肌肉疼痛(14例,2.76%)及腹泻(8例,1.57%)。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t=5.229,P<0.001),男性比例(χ2=12.319,P<0.001)和糖尿病肾病比例(χ2=49.423,P<0.001)均较高,红细胞(t=-5.060,P<0.001)、淋巴细胞(t=-2.614,P=0.011)、中性粒细胞(t=-5.117,P<0.001)、血清白蛋白(t=-2.940,P=0.012)、血清前白蛋白(t=-3.519,P=0.001)、血磷(t=-3.309,P=0.002)、血肌酐(Z=-3.607,P<0.001)、总三酰甘油(Z=-2.486,P=0.013)、总胆固醇(Z=-3.291,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3.292,P=0.001)水平均较低。新冠感染患者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退烧194例(38.19%),使用抗生素抗感染154例(30.31%),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98例(19.29%),接种新冠疫苗225例(4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红细胞(OR=0.256,95% CI 0.014~0.429)、低淋巴细胞(OR=0.487,95% CI 0.193~0.826)、低血清白蛋白(OR=0.613,95% CI 0.329~0.917)、高年龄(OR=1.227,95% CI 1.066~1.412)及合并糖尿病(OR=1.126,95% CI 1.025~1.235)是新冠感染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MHD患者感染新冠的临床表现多样。低红细胞、低淋巴细胞、低血清白蛋白、高年龄及合并糖尿病是MHD患者感染新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MHD患者尤其是老年的管理,及时改善和纠正贫血及营养不良,可能降低新冠感染MHD患者死亡的风险。

  • 郑茜子, 段秀芳, 王晋伟, 刘瑶, 孟利, 尹彦琪, 金其庄
    摘要 (546) RichHTML (258) PDF全文 (229)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与AVF丧失功能(失功)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稀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头静脉)检测AVF血流量,依据基线超声稀释法测量的AVF血流量(Qa)将患者分为低Qa组(<500 ml/min)、正常Qa组(500~1 500 ml/min)和高Qa组(>1 500 ml/min)。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入选者入组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Qa监测,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AVF失功或患者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Qa变化趋势,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估算AVF失功的累积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基线Qa、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以及Qa变化趋势与AVF失功的相关关系。 结果 共1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7.0±13.7)岁,男性110例(67.5%),中位随访时间45(22,53)个月,其中44例(27.0%)患者发生AVF失功,29例(17.8%)患者死亡。基线Qa、肱动脉或头静脉血流量<500 ml/min以及Qa呈下降趋势患者的AVF失功累积发生率高于基线正常和高血流量及Qa呈上升趋势患者(Gray′s检验,均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内瘘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及血管狭窄病史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Qa<500 ml/min(HR=3.508,95% CI 1.382~8.905,P=0.008)、基线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HR=2.413,95% CI 1.058~5.503,P=0.036)及Qa呈下降趋势(HR=2.498,95% CI 1.241~5.027,P=0.010)与AVF失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结论 基线AVF低血流量及血流量呈下降趋势的患者发生AVF失功的风险显著增加,肱动脉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AVF血流量的优先选择部位。

  • 金灿, 陈思瑜, 盛凯翔,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507) RichHTML (164) PDF全文 (254)

    目的 探讨成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早期血钾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登记系统中新进入的MHD患者资料,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将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前3个月内透析前血钾的平均值定义为早期血钾,根据早期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6组。将MHD患者1年内死亡定义为短期死亡。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患者长期和短期生存率,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钾水平与MHD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27 362例,年龄为(61.2±14.4)岁,男性16 775例(61.3%),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1 303例(4.8%),高钾血症(血钾≥5.0 mmol/L)10 034例(36.7%),其中血钾≥5.5 mmol/L患者5 145例(18.8%)。根据早期血钾水平,患者被分为组1(血钾<3.5 mmol/L)、组2(3.5≤血钾<4.0 mmol/L)、组3(4.0≤血钾<4.5 mmol/L)、组4(4.5≤血钾<5.0 mmol/L)、组5(5.0≤血钾<5.5 mmol/L)和组6(血钾≥5.5 mmol/L)。截至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为(40.7±27.8)个月,5 400例患者死亡,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 551例(28.7%)]和感染[366例(6.8%)]是主要死亡原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早期血钾<3.5 mmol/L组患者的长期及短期累积生存率均最低(Log-rank检验分别为 χ2=119.0,P<0.001; χ2=74.6,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血钾<3.5 mmol/L是MHD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以4.5≤血钾<5.0 mmol/L为参照,HR=1.54,95% CI 1.26~1.89,P<0.001)。在年龄≥65岁亚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血钾<4.5 mmol/L与MHD患者短期死亡独立相关(以4.5≤血钾<5.0 mmol/L为参照,血钾<3.5 mmol/L,HR=2.16,95% CI 1.69~2.75,P<0.001;3.5≤血钾<4.0 mmol/L,HR=1.40,95% CI 1.14~1.72,P=0.001;4.0≤血钾<4.5 mmol/L,HR=1.46,95% CI 1.21~1.75,P<0.001);而在年龄<65岁亚组中,不同血钾水平与MHD患者短期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早期血钾水平与短期全因死亡风险呈“U”形相关,低血钾和高血钾都会增加MHD患者短期全因死亡风险,最佳早期血钾水平约为4.75 mmol/L。 结论 浙江省成人MHD患者透析早期低钾血症患病率约为4.8%。成人MHD患者早期血钾水平与短期(1年)全因死亡风险呈“U”形相关,血钾<3.5 mmol/L是MHD患者长期和短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徐成亮, 沈茜, 孙继波, 陈勤, 赵宇亮, 崔天蕾
    摘要 (375) RichHTML (156) PDF全文 (19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诊断为上腔静脉狭窄程度≥50%或闭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非透析期间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检查参数和血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202例,其中84例(41.6%)在非透析期间发生低血压。与非低血压组相比,低血压组患者透析龄较长(Z=2.093,P=0.036),左心房内径较短(t=2.316,P=0.022),主动脉瓣口流速较慢(t=3.702,P=0.001),血钙水平较低(t=2.320,P=0.021),高血压病史比例较低(χ2=9.125,P=0.003),左心室后壁厚度较厚(t=3.042,P=0.003),残存上腔静脉≤30%或闭塞(χ2=8.940,P=0.003)和奇静脉开放(χ2=11.067,P=0.001)比例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高血压病史(OR=0.383,95% CI 0.156~0.943,P=0.037)、主动脉瓣口流速减慢(OR=0.207,95% CI 0.062~0.695,P=0.011)及血钙降低(OR=0.236,95% CI 0.066~0.841,P=0.026)是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上腔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非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较高,无高血压病史、主动脉瓣口流速减慢和血钙降低为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婷婷, 张晓颖, 戴珊珊, 王欣欣, 于海艳, 马迎春
    摘要 (451) RichHTML (186) PDF全文 (153)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4月24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规律血液透析≥3个月且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10分的MHD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音乐组与对照组。音乐治疗方案由音乐治疗师选取治疗乐曲、建立预定曲目库,乐曲总时间长约2 h。音乐组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同时接受每周3次、每次1.0~1.5 h的聆听式音乐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完成为期8周的治疗。使用BDI及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MHD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 结果 共入组MHD患者64例,年龄(59.19±11.61)岁,其中男性38例(59.38%)。音乐组32例,对照组32例。音乐组组内比较BDI评分[治疗2周(9.81±6.25)分,治疗8周(8.30±8.49)分,F=49.75,P<0.001]和STAI评分[治疗2周(49.30±7.27)分,治疗8周(47.07±7.39)分,F=13.09,P<0.001]在治疗2周时即可出现明显下降且能稳定持续8周;治疗后,音乐组B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9.81±6.25)分比(14.13±7.33)分,t=-2.53,P=0.014;治疗8周(8.30±8.49)分比(12.56±5.67)分,t=-2.34,P=0.023],STA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49.30±7.27)分比(54.00±8.36)分,t=-2.06,P=0.043;治疗8周(47.07±7.39)分比(51.34±8.87)分,t=-2.06,P=0.044]。 结论 音乐治疗可以快速、有效改善MHD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

  • 朱张逸, 张昆, 李馨, 许方蕾, 余晨
    摘要 (496) RichHTML (123) PDF全文 (26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的影响因素及CRF与肌力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规律MH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Charlson共病指数(CCI)等资料,测量患者的身体围度(包括非内瘘手上臂围度、三头肌皮褶厚度和受力腿小腿围度)、评估入选者的运动能力[6 min步行试验(6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上下肢肌力(握力、伸膝力量)。采用运动心肺功能测试(CPET)测定患者峰值千克体重摄氧量(peakVO2/kg)等指标。以peakVO2/kg作为反映CRF的金标准,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法分析peakVO2/kg与各项临床参数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步进法)分析peakVO2/kg的影响因素。结果 48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60.31±10.44)岁,男性34例(70.8%),中位透析龄48(15,84)个月,peakVO2/kg为(12.37±2.71)ml·kg-1·min-1(健康人群参考值30~50 ml·kg-1·min-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VO2/kg与受力腿伸膝力量(r=0.322,P=0.026)、6MWT距离(r=0.307,P=0.034)呈正相关,与年龄(r=-0.300,P=0.038)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伸膝力量(β=0.241,P=0.009)及年龄(β=-0.235,P=0.022)为peakVO2/kg的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CRF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下肢肌力下降为CRF降低的影响因素。

  • 任松, 赵玉容, 冯韵霖, 张渊, 李贵森
    摘要 (448) RichHTML (135) PDF全文 (216)

    目的 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透析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CoV-2)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22年4月25日,检索词包括:“haemodialysis”、“peritoneal dialysis”、“vaccine”、“seroresponse”、“COVID-19”、“SARS-CoV-2”、“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新冠疫苗”。提取有效数据后使用Stata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接种COVID-19疫苗后阳性率、抗体滴度、随访中抗体变化、SARS-CoV-2感染率、住院率及病死率。结果 总共纳入26篇文献共154 195例患者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CKD患者接种第一剂疫苗后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48%,第二剂后89%,第三剂后为96%。接种疫苗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之间血清抗体及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和健康对照组相比,透析患者接种疫苗后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更低(均P<0.05)。在随访中,透析患者接种疫苗后第3个月较第1个月抗体阳性率降低12%,第6个月较第3个月降低15%,第6个月较第1个月降低20%。第三剂疫苗注射后血清抗体阳性率较注射前增加38%(RR=1.38,95%CI 1.12~1.70,P<0.001),抗体滴度水平显著增加(SMD=1.46,95%CI 0.31~2.61,P<0.001),尽管 COVID-19疫苗不能降低透析患者的SARS-CoV-2感染率,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住院率及病死率。结论 CKD透析患者接种 COVID-19疫苗后可产生较强的血清抗体,降低SARS-CoV-2感染后住院率及病死率,但抗体持续时间较短,滴度较低,有必要及时接种加强针,以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效应。

  • 梁献慧, 王宇飞, 王欣芳, 张倍豪, 刘亚敏, 岳晓红, 王瑞敏, 薛小玲, 王沛
    摘要 (570) RichHTML (259) PDF全文 (232)

    目的 探讨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的通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血管通路选择、提高透析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新建AVG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VG通畅率,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VG通畅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AVG 381例次,年龄为(55.5±11.8)岁,男性154例次(40.4%),糖尿病140例次(36.7%)。AVG中位一期通畅时间为377.00(95%CI 314.26~439.74)d,术后1年、2年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51.0%、30.7%和15.4%。中位一期辅助通畅时间为839.00(95%CI 668.89~1 009.11)d,术后1年、2年和3年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78.3%、56.4%和39.1%。术后1年、2年和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7%、90.1%和78.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静脉为贵要静脉和头静脉(以肘正中静脉为参照,HR=1.869,95%CI 1.124~3.107,P=0.016;HR=2.110,95%CI 1.176~3.786,P=0.012)及吻合静脉术前内径<3.5 mm(HR=1.411,95%CI 1.020~1.952,P=0.037)为AVG一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HR=1.680,95%CI 1.127~2.503,P=0.011)、平均动脉压<70 mmHg(HR=3.228,95%CI 1.109~9.394,P=0.032)、Acuseal移植物类型(以Intering为参照,HR=1.884,95%CI 1.185~2.994,P=0.007)、吻合静脉为头静脉(以肘正中静脉为参照,HR=2.817,95%CI 1.328~5.977,P=0.007)、吻合静脉术前内径<3.5 mm(HR=1.555,95%CI 1.048~2.306,P=0.028)、血磷≤1.78 mmol/L(血磷1.13~1.78 mmol/L />1.78 mmol/L,HR=1.737,95%CI 1.111~2.716,P=0.015;血磷<1.13 mmol/L />1.78 mmol/L,HR=2.162,95%CI 1.072~4.362,P=0.031)以及铁蛋白<200 μg/L(HR=1.850,95%CI 1.231~2.780,P=0.003)为AVG一期辅助通畅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白蛋白<40 g/L(HR=2.165,95%CI 1.096~4.275,P=0.026)为AVG二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VG术后1年、2年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51.0%、30.7%和15.4%。AVG术后1年、2年和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7%、90.1%和78.5%。吻合静脉为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及内径<3.5 mm是AVG一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静脉为头静脉及内径<3.5 mm是一期辅助通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40 g/L为二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系统评估以及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对于维持AVG的长期通畅具有重要作用。

  • 陈家臣, 雷子涵, 李文豪, 苏妍妍, 张云芳
    摘要 (533) RichHTML (179) PDF全文 (265)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分析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入选2021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接受MH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采用罗马Ⅳ标准诊断慢性便秘,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慢性便秘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MHD患者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 321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男168 例,女153 例,年龄(59.5±13.4)岁(范围29~87岁),慢性便秘160例(49.8%)。便秘组男性、长透析龄、服用司维拉姆和碳酸镧、糖尿病肾病及合并糖尿病占比高于非便秘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便秘组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焦虑程度评分、周平均超滤量/干体重等显著高于非便秘组,血白蛋白、血镁、尿素清除指数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评分(GNRI)显著低于非便秘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焦虑(中度,OR=3.233,95%CI 1.339~7.805,P=0.009;重度,OR=5.103,95%CI 1.906~13.663,P=0.001)、存在营养风险(低风险,OR=3.705,95%CI 1.440~9.533,P=0.007;中度风险,OR=5.638,95%CI 2.557~12.430,P<0.001;严重风险,OR=15.097,95%CI 4.112~55.436,P<0.001)、年龄>60岁(以年龄≤40岁为参照,OR=4.050,95%CI 1.366~12.006,P=0.012)、有糖尿病病史(OR=2.224,95%CI 1.253~3.946,P=0.006)、服用司维拉姆(OR=2.290,95%CI 1.207~4.346,P=0.011)及钙磷乘积(OR=1.704,95%CI 1.329~2.186,P<0.001)、全段甲状旁腺素(OR=1.013,95%CI 1.003~1.022,P=0.007)、血尿素氮(OR=1.092,95%CI 1.002~1.189,P=0.045)、血镁(OR=0.042,95%CI 0.006~0.294,P=0.001)水平是MHD患者发生慢性便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9.8%。充分透析、改善钙磷代谢、改善营养状况、缓解焦虑及提高血清镁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MHD患者慢性便秘发生的风险。

  • 尹彦琪, 许戎, 程叙扬, 刘立军, 徐大民, 郑茜子, 金其庄
    摘要 (691) RichHTML (407) PDF全文 (370)

    目的 探讨非切口术式拔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拔除TC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方案及并发症等资料。将患者分为传统切口术式组(切口组)和非切口术式组(非切口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共349例患者入选本研究,行导管拔除术368例次,未记录拔管方法7例次,采用手术方式明确的361例次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非切口组286例次,切口组75例次。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基础肾脏病、导管留置时间和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切口组中有2例次未成功,切口组有1例次未成功,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3%比98.7%,χ2=0.290,P=0.590)。非切口组手术时间低于切口组[(5.36±1.70)min比(17.55±3.28)min,t=44.198,P<0.001]。在需要更换TCC的患者中,两组间新导管置入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并发症方面,非切口组中2例次出现局部血肿,切口组中1例次出现手术伤口感染,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全身感染及其他需要住院或急诊手术处理的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非切口术式与传统切口术式在拔除TCC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和患者创伤方面优于传统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