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亚洲地区发病率最高,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高,即便是尿蛋白较低的患者。目前IgA肾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治疗中应减少致病性IgA和IgA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包括肠道黏膜B细胞免疫调节剂如布地奈德肠溶胶囊、靶向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 inducing ligand,APRIL)和肿瘤坏死因子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BAFF)制剂及B细胞消耗剂;也应管理肾小球炎症,包括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羟氯喹、补体靶向治疗;并同时管理肾单位丢失引起的一般反应,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本文对IgA肾病的治疗理念及药物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旨在为IgA肾病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在CKD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通过不同机制改善了CKD患者的肾脏结局,同时在心血管结局等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新型药物也逐渐积累了延缓肾病的临床证据,新型靶点不断开发。本文综述了这些药物在CKD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CKD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铁死亡是一种以铁依赖性脂质活性氧积累为特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内氨基酸、脂质和铁的代谢密切相关,调节铁死亡可干预和治疗某些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为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DK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结果证实铁死亡参与了DKD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在糖尿病肾小管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铁死亡可能为DKD治疗的一个方向。近年来,研究者通过DKD动物模型对铁死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铁死亡的具体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尚未被完全揭示。该文综述了铁死亡及其与细胞凋亡、自噬等不同形式细胞死亡的联系;谷氨酸?胱氨酸反向转运体?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系统Xc?GSH?GPX4)轴、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铁死亡抑制蛋白1?辅酶Q10(NADPH?FSP1?CoQ10)轴、GTP环化水解酶1?四氢生物蝶呤?磷脂(GCH1?BH4?磷脂)轴和多种调节因子调控铁死亡的机制;铁死亡在DKD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内容的综述,探讨铁死亡作为DKD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以期为DK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Piezo是哺乳动物中新发现的一种机械敏感离子通道(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MSC),具有独特的同源三聚体三叶螺旋桨形结构,可将机械信号转换为生物信号和电信号,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iezo通道在肾脏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综述Piezo通道的结构、动力学和药理学等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其在肾脏中的表达及生理病理作用,旨在为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视角和新靶点。
α?Klotho蛋白是由Klotho基因编码的一种抗衰老蛋白,主要在肾小管以Ⅰ型膜蛋白(膜结合型)形式存在。膜结合型α?Klotho蛋白的细胞外结构域可被切割并分泌到体循环中,被称为可溶性α?Klotho,可溶性α?Klotho为目前体液中可检测出的主要形式。该文主要综述了可溶性α?Klotho在肾脏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肾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对可溶性α?Klotho在各类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α?Klotho对其他器官的作用进行概述。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的特点。因此,AKI的早期诊断、病因鉴别及预后判断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也是AKI一体化诊治的重要内涵。然而,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标志物及干预靶点。Klotho主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Klotho水平异常与AK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AKI的早期诊断、病因鉴别及预后判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此外,直接给予外源性Klotho蛋白或上调内源性Klotho蛋白的表达,已被证明对多种病因引起的AKI具有防治作用。因此,Klotho可能成为AKI一体化诊治中的潜在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本文综述了Klotho水平在AKI中的变化特点,评估了其在AKI一体化诊治中的潜在价值。
妊娠期间发生的急性肾损伤严重威胁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妊娠期肾脏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以适应母婴需求,使肾脏较非妊娠期更易受损。本文从妊娠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during pregnancy,P?AKI)的病理生理变化、病因及诊断标准、P?AKI的相关疾病及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并指出确诊重度先兆子痫、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后应终止妊娠,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综合征应实施以血浆置换为主要治疗措施;同时,对P?AKI的透析指征作了进一步分析,以期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P?AKI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孕妇和胎儿的生存率。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因。70%~80% MN病例无确切的病因,称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其中70%与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相关。目前针对MN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及B细胞耗竭等非特异免疫治疗方法,本文拟对PLA2R相关MN中的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MN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方向。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为一类参与细胞间及器官间通信的载体,在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了新的应用潜能。该文通过综述EVs的生物学特性、EVs介导糖尿病肾病中的器官?器官间串扰、细胞?细胞间串扰、EVs在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阐述EVs在糖尿病肾病细胞间与器官间的通信作用,为更全面理解EVs在糖尿病肾病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以肾脏形成大量囊肿、随着时间推移损害肾功能为特征。它主要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两种类型,其中ADPKD更为常见。目前对于PKD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病程,尚缺乏根治方法。但是,基因编辑技术如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和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发展,为ADPKD和ARPK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敲低、CRISPR?Cas9、Pkd1基因增强疗法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在动物模型和早期临床研究中均展示了潜在疗效。尽管存在技术挑战、伦理法律问题及高成本的问题,基因治疗仍然为PKD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期待未来多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能为PK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腹膜平衡试验主要应用于评估腹膜功能、指导腹膜透析处方调整及判断腹膜透析患者预后。本文拟就腹膜平衡试验方法、腹膜转运功能分类、腹膜超滤功能不全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腹膜平衡试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将腹膜平衡试验应用于临床实践时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利妥昔单抗逐渐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IM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可使60%~80%的患者获得缓解。其余20%~40%的患者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抵抗性,其可能的机制包括:利妥昔单抗生物利用度降低;利妥昔单抗被靶向B细胞内化;抗利妥昔单抗抗体的产生;慢性、不可逆性的肾小球损伤;无法有效清除次级淋巴器官中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存在利妥昔单抗抵抗性的IMN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IMN作为一种自身抗体驱动的疾病,使得B细胞靶向药、浆细胞靶向药、补体抑制剂等使用合理化,也真正实现了对IMN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本文主要综述了利妥昔单抗抵抗性膜性肾病的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旨在为IMN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血压和容量控制是腹膜透析治疗的关键,因此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方法有助于准确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和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目前腹膜透析患者的血压测量方式主要包括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和家测血压测量,不同血压测量方式各有其特点和应用价值。该文从血压测量方式的可靠性、便利性以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三方面综述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和家测血压的临床意义。
肾脏是一个富含线粒体的高耗能器官,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线粒体在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DNA是线粒体特有的基因组,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线粒体DNA损伤机制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线粒体DNA损伤如何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质量下降,并作为内源性促炎分子激活相关炎症信号通路,进而加剧肾脏细胞损伤和疾病恶化。本文同时总结了当前针对线粒体DNA损伤在肾脏疾病中的多种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chronic kidney disease-associated pruritus,CKD?aP)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CKD?a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也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法。该文综述了包括毒素沉积、周围神经病变、免疫和炎症系统紊乱、阿片受体失衡等假说的CKD?aP发病机制,以及充分透析、局部用药、系统用药、营养、紫外线B、针灸等CKD?aP治疗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能量消耗、肌少症和衰弱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常见的营养代谢和躯体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这三种并发症相互区别又息息相关。该文综述了CKD合并蛋白质能量消耗、肌少症和衰弱的概念、流行病学、诊断和评估、发病机制、干预措施及三者的区别及联系的研究进展,以帮助临床医师进行识别和个体化干预。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新建立的AVF会出现成熟不良,影响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以及透析效果。AVF成熟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明确AVF成熟不良的生理生化因素以及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该文基于国内外文献,重点综述AVF成熟的生物学机制和AVF成熟的生理生化影响因素包括血管条件、性别和年龄及基础疾病等,以期为提高AVF临床成熟率及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过敏性紫癜又称为IgA血管炎,肾脏受累即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半乳糖缺陷型IgA1在HSPN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机制与IgA肾病“四重打击假说”相似,IgA1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致病,还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且其致病免疫复合物组成更复杂。因此,异常糖基化IgA1有望成为诊断和预测HSPN发病、判断疾病活动性和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该文简述了近年来异常糖基化IgA1在HSPN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异位脂肪沉积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具有局部效应的肝脏、心脏脂肪被研究较多,但是目前对肾窦异位脂肪沉积的研究较少。肾窦异位脂肪沉积增多对肾脏损害具有独立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研究从肾窦异位脂肪沉积相关影像学诊断、影响肾脏损伤的可能机制(肾窦异位脂肪沉积产生的机械性压力、脂毒性)以及目前对肾窦异位脂肪沉积的干预进行综述,以期研究者更多关注肾窦异位脂肪沉积在肾脏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致病抗原的鉴定是肾脏病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年来,质谱技术的广泛应用给MN致病抗原的鉴定带来了突破性进展。随着抗原谱的逐渐完善,MN的诊断从形态学水平进展到分子水平。该文综述了目前已被鉴定的MN相关抗原,包括原发性MN主要致病抗原磷脂酶A2受体、可能与肿瘤相关的MN抗原1型血小板域蛋白7A、多种继发因素相关的MN抗原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儿童MN相关抗原人类信号素3B等,以及MN相关抗原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目前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但利尿剂抵抗的HF患者病情复杂、严重,其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HF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的主要机制为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对利尿剂的反应降低、水钠潴留,腹膜透析因其具有超滤、排钠、改善心功能、保护残余肾功能等优势是治疗HF利尿剂抵抗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该文简介腹膜透析治疗HF利尿剂抵抗患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常导致多种肾脏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是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间隙连接蛋白通过形成半通道及介导间隙连接细胞间通信参与维持多种器官细胞功能和组织稳态。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是肾脏中含量最丰富且研究最广泛的间隙连接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x43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与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但Cx43在DN中调控肾脏细胞稳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从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角度,系统综述Cx43与DN发病机制的关系,探究靶向Cx43在DN干预治疗中的潜力。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肾脏病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病理、人口学指标及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的新型指标在IgAN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多项指标建立预后评估模型来早期识别疾病进展风险高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综述了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相关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医疗可及性反映了患者实际使用医疗服务的能力,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角度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医疗可及性不足的问题,对临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腹膜透析患者数量激增,医疗可及性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腹膜透析医疗可及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该文综述了医疗可及性的概念、研究指标以及医疗可及性对透析人群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提高社会对医疗可及性不充分问题的重视,改善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肾活检是肾脏疾病诊断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其在肾脏病学领域的应用。本文聚焦AI在肾活检组织结构识别及病理诊断中的研究,从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三个维度对AI在肾组织结构及病理特征的识别与分割、辅助疾病诊断等的应用展开阐述,为AI应用于肾脏病理研究及精准医学领域提供参考与借鉴。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内铁过载和脂质活性氧蓄积对铁死亡的发生发展起核心促进作用,任何影响铁代谢和氧化还原系统平衡的因素都可能诱发加重铁死亡。铁死亡参与急性肾损伤、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等诸多肾脏病的病理过程,且抑制铁死亡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该文系统综述铁死亡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探讨靶向铁死亡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伴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传统MN的诊断主要依靠肾活检病理结果。近年来,磷脂酶A2受体、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等MN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出现改变了其诊疗模式。特异性靶抗原阳性MN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可以指导诊断和预测预后。免疫抑制治疗是特发性MN的主要治疗方法,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出现是MN治疗的新进展,为特发性MN治疗提供了新选择,而继发性MN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该文基于国内外最新文献,对MN靶抗原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s,TECs)作为肾实质的主要组成细胞,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多种调节作用。外泌体是由细胞自然分泌的双层膜囊泡,包含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该文综述了TECs来源外泌体的来源和特征、TECs来源外泌体在CKD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TECs来源外泌体在CKD诊断中的作用,以期为CK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抗凝是开展CRRT的关键一步。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可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RCA能否应用于伴高乳酸血症CRRT患者,尚存在争议。因此,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CA在不同病因伴高乳酸血症CRRT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RCA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