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李明 叶增纯 李灿明 张笑浩 刘迅 彭晖 娄探奇
    摘要 (1626) PDF全文 (66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AH)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以便早期诊断及干预PAH。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随访资料完整的长期HD患者183例,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观察终点为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比较有PAH(PAH组)和无PAH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相关指标及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D患者并发PAH的危险因素。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AH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检查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 183例HD患者中女性79例(43.2%),男性104例(56.8%),年龄(56.1±16.9)岁,其中合并PAH患者72例(39.3%)。与无PAH组相比,PAH组年龄和透析龄较大(均P<0.05)。两组心脏彩超资料比较,PAH组左心房内径(P=0.002)与瓣膜钙化发生率(P=0.004)显著高于无PAH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增加(OR=1.027,95%CI 1.001~1.053,P=0.041)及透析龄增加(OR=1.129,95%CI 1.004~1.269,P=0.042)是HD患者并发PAH的危险因素。在中位随访27.8个月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AH组全因死亡率高于无PAH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6,P=0.018)。两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均为心血管事件。Cox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合并糖尿病、透析龄、合并瓣膜钙化、合并高血压等因素后,PAH增加了HD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HR=1.894,95%CI 1.083~3.313,P=0.025)。 结论 HD患者合并PAH比较常见且预后不良。年龄增加和透析龄增加可能是HD患者并发PAH的危险因素。定期的心脏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并诊断PAH。
  • 温楚玲 周红梅 江杰 姜宗培 李慧娟 刘国辉
    摘要 (1327) PDF全文 (938)
    目的 探讨珠三角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珠三角地区10家血液透析中心的M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透析间期收缩压变异系数(systolic blood pressure-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BP-CV)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成4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用药情况,比较组间差异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10例患者,男性612例,女性398例,年龄(56.3±13.9)岁,透析龄(48.4±36.1)个月,透析间期SBP-CV为8.07%(5.72%,11.34%)。根据患者透析间期SBP-CV的四分位数分成4组:低BPV组(SBP-CV≤5.72%,253例)、中BPV组(5.72%<SBP-CV≤8.07%,252例)、高BPV组(8.07%<SBP-CV≤11.34%,253例)和极高BPV组(SBP-CV>11.34%,252例),组间透析龄、合并糖尿病、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interdialysis weight gain rate,IDWGR)、血钙、使用钙通道拮抗剂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DWGR(OR=1.216,95%CI 1.108~1.435,P<0.001)是BPV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超滤量(OR=0.436,95%CI 0.330~0.575,P<0.001)、使用钙通道拮抗剂(OR=0.686,95%CI 0.477~0.986,P=0.042)是BPV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高IDWGR是MHD患者透析间期BPV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超滤量、使用钙通道拮抗剂是MHD患者透析间期BPV的保护因素。
  • 于海波 王学文 孙桂江 李博 董红业 姜埃利
    摘要 (1378) PDF全文 (655)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建立长期透析通路并自愿接受随访的患者,随访5年。依据患者长期通路的类型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组和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颈内静脉导管(导管)组。应用Cox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31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150例(47.62%),内瘘组189例(60.00%),导管组126例(4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增加(HR=1.021,95%CI 1.003~1.040)、动静脉内瘘(HR=1.899,95%CI 1.019~3.539)、透析血流量增加(HR=1.030,95%CI 1.010~1.051)和左房内径增大(HR=1.097,95%CI 1.022~1.177)为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内瘘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导管组(Log-rank χ2=9.53,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为0.608,P=0.008]、动静脉内瘘(AUC为0.594,P=0.021)、透析血流量(AUC为0.659,P<0.001)、左房内径(AUC为0.604,P=0.011)均可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 结论 年龄增加、动静脉内瘘、透析血流量增加和左房内径增大均是血液透析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率高于导管患者。
  • 曾颖 欧阳涵 姜山 姜林森 冯胜 王峙 沈华英
    摘要 (1299) PDF全文 (690)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登记管理的268例MH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透析数据、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及临床结局。按照RDW水平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患者总生存率和心血管疾病生存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RDW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价值。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8例MHD患者,年龄(60.9±15.8)岁,透析龄(58.1±9.1)个月,其中男性159例(59.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Q1 组(RDW≤13.8%,n=61)、Q2组(RDW 13.9%~14.6%,n=66)、Q3组(RDW 14.7%~15.6%,n=73)、Q4组(RDW≥15.7%,n=68)患者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8%、95.1%、93.1%和85.7%;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5%、87.5%、59.2%和51.8%;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5%、65.4%、33.6%和17.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组患者1年心血管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6.6%、95.8%和92.4%;3年心血管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4.8%、92.5%、84.4%和70.4%;5年心血管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6.9%、81.3%、65.6%和5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DW≥15.7%是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4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为Q1组的3.098倍(95%CI 1.072~8.950,P=0.037)及2.661倍(95%CI 1.111~8.342,P=0.0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RDW=14.85%是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最佳截点(P<0.01),RDW=15.45%是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佳截点(P<0.01),RDW=14.45%的MHD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P<0.01)。 结论 RDW可独立于其他因素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沈亦蔚 苏新玙 刘苗 俞赞喆 严豪 马大骅 袁江姿 倪兆慧 方炜
    摘要 (1577) PDF全文 (1278)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规律腹透的2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握力评估肌肉力量,用生物电阻抗频谱分析仪测定瘦组织质量指数(LTI)。肌肉质量减少且伴有肌肉力量下降定义为肌少症,计算腹透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按照有无肌少症分为肌少症组和无肌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肌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207例腹透患者中男122例(58.9%),年龄(55.3±13.7)岁,中位透析龄22.9(7.3,60.9)个月,其中45例(21.7%)合并糖尿病,32例(15.5%)合并心血管疾病;27例患者存在肌少症,肌少症发生率为13.0%。与无肌少症组比较,肌少症组患者透析龄较长,合并糖尿病比例较高,残余肾功能(RRF)、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低,细胞外液与内液比值(ECW/ICW)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94,95%CI 1.35~11.50,P=0.012)、长透析龄(OR=1.01,95%CI 1.00~1.02,P=0.029)、高ECW/ICW比值(OR=1.09,95%CI 1.05~1.14,P<0.001)是腹透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腹透患者肌少症并不少见。男性、长透析龄、高ECW/ICW比值是腹透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一范 占小江 陈岩冰 杨梅 严彩霞 陈钦开
    摘要 (2289) PDF全文 (899)
    目的 探讨本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年11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置管并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17年5月31日。截至随访日期仍继续腹膜透析患者为对照组,退出腹膜透析患者分为死亡组、转血液透析(简称转血透)组、肾移植组、失访组4个亚组。各亚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组临床特点。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98例患者,570例(57.11%)为男性,开始腹膜透析年龄为(49.36±14.94)岁,中位透析龄为27.13(12.84,42.29)个月;其中退出患者共517例,退出率达51.80%。退出主要原因为死亡258例(49.90%),其次为转血透166例(32.11%),肾移植66例(12.77%),失访27例(5.22%)。死亡原因首位为心脑血管事件136例(52.71%),其次为感染42例(16.28%),恶质病20例(7.75%),肿瘤5例(1.94%);转血透主要原因为透析不充分76例(45.78%),其次为腹膜炎55例(33.13%),导管功能不良24例(14.46%)。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开始腹膜透析时年龄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比例高(均P<0.05);转血透组男性、合并糖尿病比例高(均P<0.05)。生化指标中死亡组开始透析时血白蛋白、血磷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转血透组血白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本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主要原因为死亡和转血透。死亡主要原因为心脑血管事件,转血透主要原因为透析不充分。
  • 牛庆雨 赵慧萍 武蓓 吴舰 左力 王梅
    摘要 (2058) PDF全文 (982)
    目的 探讨长透析龄腹膜透析(PD)患者腹膜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腹膜钙化与血管钙化的相关关系。 方法 选择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接受腹膜透析4年以上并规律随访的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应用腹部CT平扫判断患者腹膜钙化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存在腹膜钙化和透析龄分组。收集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钙磷代谢[包括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透析充分性等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腹膜钙化的影响因素;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腹膜钙化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 结果 共79例PD患者被纳入研究,男32例(40.5%),平均年龄(58.7±13.1)岁,中位透析龄77.25(58.00,88.00)个月,主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6.8%),其次为糖尿病肾病(30.4%)。6例患者存在腹膜钙化,占7.6%,77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增厚(97.5%)。腹膜钙化在透析龄4年以上者中的发生率为7.6%,6年以上者为10.3%,8年以上者为18.8%,10年以上为40.0%,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无腹膜钙化组相比,腹膜钙化组患者服用维生素D剂量较大(P<0.001),血三酰甘油水平较低(P=0.041)。与透析龄<9年组相比,透析龄≥9年组患者腹膜钙化患者比例较高(P=0.013)。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是腹膜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2.667,OR=14.394,95%CI 1.655~125.165,P=0.016)。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为93.7%。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钙化与血管钙化间无相关性(r=0.70,P=0.542)。 结论 腹膜钙化在长透析龄PD人群中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服用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长透析龄相关。
  • 庄冰 宋宗纬 骆静 王红梅 方丽 叶红 杨俊伟
    摘要 (2140) PDF全文 (1117)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后疲乏感(post-dialysis fatigue,PDF)的现状,分析影响MHD患者透析后疲乏感的相关因素,提供可能有效的干预措施。 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MHD患者120例,采用开放式的问卷调查获取临床资料,记录透析前后的相关指标,采集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及血气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09例,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存在透析后疲乏,疲乏需要恢复的时间不同,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0(0.0, 3.0)h。本研究中,30.3%患者无明显的透析后疲乏感,35.8%患者的疲乏在透析后0.5~2.0 h恢复,22.0%在透析后3~4 h恢复,11.0%在透析后5~12 h,0.9%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根据疲乏恢复时间的不同分组,3组的超滤量、超滤率、体重增长的百分比以及透后的血钠、乳酸、碳酸氢根水平、乳酸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后疲乏恢复时间与超滤量增加(OR=2.35,95%CI 1.44~3.83)、透后的血钠降低(OR=0.75,95%CI 0.65~0.88)、乳酸的升高(OR=3.16,95%CI 1.32~7.55)有关。 结论 MHD患者的透后疲乏感发生率高,大部分需要睡眠或休息来缓解,透析后疲乏的恢复时间与乳酸的升高密切相关,因此,乳酸可能是引起透析后疲乏的重要因素。透析过程中乳酸升高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 陈望 张丽 桑晓红 廖汉文 杨雪花 贺红岩 徐昌安 李素华
    摘要 (1724) PDF全文 (925)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疲乏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和伊犁州中医院3家透析中心接受MHD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用国际标准疲乏评定量表(FAI)评估疲乏状况,计算MHD患者疲乏发生率;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蛋白能量消耗(PEW)状况。按照FAI评分将患者分为疲乏组和非疲乏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MHD患者发生疲乏的危险因素。 结果 MHD患者疲乏发生率为83.0%,蛋白能量消耗发生率为62.6%。疲乏组患者的血总胆固醇值低于非疲乏组(P<0.05),两组间SGA评分值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GA评分(OR=1.312,95%CI为1.163~1.481,P<0.001)、低血总胆固醇(OR=0.661,95%CI为0.496~0.880,P=0.005)是疲乏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GA评分(OR=5.286,95%CI为2.078~13.442,P<0.001)是疲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疲乏和蛋白能量消耗的发生率高,蛋白能量消耗是疲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达静静 王松 林鑫 沈燕 李倩 何珊 查艳
    摘要 (2321) PDF全文 (676)
    目的 探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血液透析患者静息能量代谢(REM)的可行性,分析REM与人体测量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病例来自贵州省11家血液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成年患者。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765例MHD患者的静息代谢率(RMR)及人体参数。由同一研究员采用标准方法测量患者身高、体重、上臂围、皮褶厚度、左小腿围和握力等人体测量指标,计算上臂肌围。比较不同性别MHD患者REM及人体测量指标差异;按RMR水平四分位分组,比较各组间人体测量指标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MR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男性MHD患者RMR水平明显高于女性[1591(1444,1764)Rcal/d比1226(1104,1354)Rcal/d,P<0.001]。与低RMR组相比,高RMR组患者上臂围、上臂肌围、左小腿围和握力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β=0.572)、小腿围(β=0.273)、上臂肌围(β=0.092)和有蛋白质能量消耗(PEW)(β=-0.184)是RM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小腿围、上臂肌围与RMR呈正相关,后者可作为评估MH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新指标。
  • 张楠楠 武晴文 李静 李荣山 王利华
    摘要 (1209) PDF全文 (703)
  • 张宏涛 朱桂珍 阎磊 朱清 邵凤民
    摘要 (1178) PDF全文 (833)
  • 熊子波 孙怡男 张洁云 梁伟 何艳 熊祖应
    摘要 (1208) PDF全文 (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