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专题论著”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马序竹;张宏;王素霞;陈育青;侯平;吕继成;王海燕
    2006, 22(5): 261-265.
    摘要 (5184) PDF全文 (885)
    Baidu(21)
    目的 对IgA肾病合并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TGBM-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并在TGBM-IgAN患者的家系中,初步探讨同薄基底膜肾病(TGBMD)相关基因COL4A3/COL4A4的关系。方法 根据透射电镜下GBM的厚度,以GBM的平均厚度小于250 nm及GBM变薄的范围至少达到50%为诊断GBM变薄的标准,明确GBM弥漫性变薄在散发性IgA肾病患者及肾脏病家族史阳性的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将234例IgA肾病患者分成合并GBM弥漫性变薄组(n=30)及正常GBM厚度组(n=20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应用2号染色体长臂分别与COL4A3/COL4A4基因连锁的微卫星体PAX3及HaeⅢ-酶切限制性多态性片段(RFLP)位点作为多态性遗传标记,对其中3个TGBM-IgAN的家系进行COL4A3/COL4A4基因连锁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IgA肾病GBM正常厚度为(352.43±32.11) nm,TGBM-IgAN的GBM厚度为(205.56±23.48) nm。(1)在家族性IgA肾病患者中,TGBM-IgAN患者所占比例为31.8%(21/66),明显高于其在散发性IgA肾病中所占比例11%(24/219);(2)30例TGBM-IgAN患者临床特点:女性为主(20/30),合并肾脏病家族史比例高,均有血尿,尿蛋白量少,预后较好;(3)3个TGBM-IgAN家系中,2个家系与COL4A3/COL4A4的连锁分析提示与COL4A3/COL4A4基因连锁,LOD值为1.53(θ=0)。结论 家族性TGBM-IgAN明显高于散发性患者,合并GBM弥漫变薄的呈家族聚集性发病的IgA肾病患者家系可能为薄基底膜肾病家系,建议在家族性IgA肾病的定义中应强调电镜下GBM形态和厚度的观察。
  • 杜晓英, 李林法, 何强, 吴东波, 陈江华
    摘要 (5224) PDF全文 (1208)
    目的 以99mTc-DTPA血浆清除率为标准,评价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肾脏病患者197例,年龄均>18岁,诊断均符合美国NKF-K/DOQI关于慢性肾脏病定义。排除肾功能急性恶化因素、水肿、肢体缺如、心功能不全。记录身高、体重。肘静脉“弹丸”式注射99mTc-DTPA 111 MBq后即刻行肾动态图像采集120 帧,计算双肾GFR,即Gates法,同时于注射后2、4 h各抽血4 ml,分离血浆1 ml,测量其放射性计数,计算99mTc-DTPA的血浆清除率(双血浆法),所测数值均用体表面积标准化。按双血浆法所测得的GFR值将患者分成3组:A组 77例,GFR < 30 ml·min-1·(1.73 m2)-1;B组 74例, 30 ml·min-1·(1.73 m2)-1≤GFR < 90 ml·min-1·(1.73 m2)-1;C组 46例,GFR≥90 ml·min-1·(1.73 m2)-1。分别行肾动态显像法与双血浆法所测值之间的相关分析。 结果 肾动态显像法及双血浆法所测3组GFR[单位:ml·min-1·(1.73 m2)-1]分别为:A组 (27.08±12.14) 比 (17.68±5.66);B组 (63.18±23.59) 比 (51.95±16.81); C组 (107.28±27.36) 比 (117.96±24.17)。2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A=0.286(P=0.012);rB=0.804(P < 0.01);rC=0.473(P < 0.01)。结论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GFR的评估,但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彭晖;余学清;娄探奇;方芳;尹培达
    2006, 22(5): 271-274.
    摘要 (3679) PDF全文 (803)
    Baidu(6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PGN) 患者的尿蛋白成分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方法 对象为117例PGN患者。采用散射比浊法行尿蛋白成分分析。检测患者的Scr、24 h尿蛋白量。将上述指标与肾脏病理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微病变(MCD)患者尿白蛋白(Alb)浓度最高;尿β2微球蛋白(β2-MG)以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患者最高。在肾小管间质评分中,尿IgG/总蛋白(IgG/Tpro)、尿转铁蛋白(TRF)和β2-MG是主要的相关因子,而IgG/Tpro与肾小球硬化有相关性。尿TRF和β2-MG分别是IgA肾病(IgAN)和MC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的重要影响因子。尿TRF、IgG、λ轻链和β2-MG是影响膜性肾病(MN)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的重要因素。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PGN患者尿蛋白组成有差异,尿IgG、尿转铁蛋白及β2-MG浓度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密切。
  • 邢燕;丁洁;范青锋;管娜;张敬京
    2006, 22(5): 275-281.
    摘要 (3883) PDF全文 (866)
    Baidu(47)
    目的 从足细胞分子的角度探讨抗蛋白尿药物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注射阿霉素后次日分别给予利生普利、泼尼松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干预蛋白尿。注射阿霉素后第3、7、14、28 天每组处死6 只大鼠,留取肾脏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时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nephrin、podocin、CD2相关蛋白(AP)、α辅肌动蛋白(actinin)-4 的分布、mRNA 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应用免疫沉淀检测nephrin 与podocin、nephrin与CD2AP 分子间作用以及nephrin 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第14天时肾病组尿蛋白显著增加(P < 0.01)。与肾病组相比,利生普利、泼尼松和ATRA干预后均显著降低了蛋白尿( P < 0.05), 减轻了足突融合。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足细胞分子的表达,显示3种干预药物均引起了nephrin、podocin、CD2AP 表达的变化,维持了正常的nephrin 磷酸化水平,而且利生普利和泼尼松首先抑制了podocin 分子,而ATRA首先抑制了CD2AP 分子的异常变化。与此同时,nephrin、podocin、CD2AP 和α-actinin-4 分子的分布在干预后也趋于正常。此外,无论在肾病组还是干预组大鼠,nephrin 与podocin、nephrin 与CD2AP 分子间一直保持着共沉淀关系。 结论 利生普利、泼尼松和ATRA 都通过稳定重要的足细胞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 来发挥它们的抗蛋白尿作用。
  • 王朝晖;陈楠;王伟铭;潘晓霞;陈晓农;张文;陆颖;韩斌
    2006, 22(5): 282-285.
    摘要 (4150) PDF全文 (673)
    Baidu(37)
    目的 通过搜寻IgA肾病(IgAN)候选的megsin和P选择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特点,为进行IgAN病例-对照相关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中国汉族人24份标本(12例IgAN,12例正常对照者)两个候选基因中所有启动子区、编码区及其部分调控区和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域13 591 bp进行检测,开展SNPs筛查。 结果 经过对测序结果统计分析,共发现SNPs 27个,其中SERPINB7基因11个,SELP基因16个;平均分布密度为503 bp/SNP。在我们发现的27个SNPs中,共有10个SNPs在GenBank中尚未报道过,占27个SNPs的37%。 结论 本检测为进一步行IgAN病例-对照相关研究及建立中国人群基因序列变异的自主知识产权提供了有用信息。
  • 饶佳;徐虹;孙利;赵仲华;张秀荣
    2006, 22(5): 286-290.
    摘要 (4777) PDF全文 (1006)
    Baidu(52)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angiopoietin-like 3 protein,ANGPTL3)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参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 ANGPTL3分别与足细胞核标记抗原(WT1)、基底膜标记抗原类肝素硫酸蛋白多糖perlecan进行双标记法免疫荧光染色。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NGPTL3和perlecan在不同病理类型的69例PNS及血尿患儿,包括微小病变(MCD)31例、膜性肾病(MN)6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6例、IgA肾病16例、薄基底膜肾病(TBMN)10例以及2例正常对照肾组织中表达,并以IMS彩色图像分析系统量化为免疫组化指数。在MCD病例中将尿蛋白肌酐比值分别与肾组织中ANGPTL3和perlecan肾小球内染色强度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FWP)进行相关分析。对不同病理诊断时间(发病至肾穿刺)分组患儿肾小球ANGPTL3和perlecan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1)ANGPTL3在正常肾组织呈现微弱的沉积,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肾组织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肾小球内ANGPTL3表达量在MCD(7.49±1.96)、MN(6.27±0.98)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02±0.001)、TBMN(0.02±0.001)及FSGS(3.14±0.49)(均P < 0.05)。在IgA肾病(系膜增生型)中,蛋白尿组肾小球中ANGPTL3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血尿组(1.90±0.81比0.03±0.01, P < 0.05)。(2) 在MCD肾组织中,WT1及perlecan荧光双标记染色显示, ANGPTL3在足细胞胞浆及沿肾小球血管袢表达。(3) ANGPTL3在肾小球表达量分别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正相关(r为0.86、0.84,P均<0.05),并与perlecan在肾小球内表达量负相关(r为-0.83,P < 0.05)。(4)不同发病年限的MCD患儿肾组织中肾小球ANGPTL3及perleca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不同足突融合程度的肾组织中存在ANGPTL3的表达差异。在MCD中,ANGPTL3主要在足细胞胞浆表达,肾小球中ANGPTL3的表达与蛋白尿程度及足细胞融合程度呈正相关。
  • 黄艳军;黄松明;费莉;徐松周;陈荣华
    2006, 22(5): 291-292.
    摘要 (2716) PDF全文 (634)
    Baidu(18)
  • 刘伏友;李瑛;杨丽;段绍斌
    2006, 22(5): 293-294.
    摘要 (2739) PDF全文 (889)
    Baidu(32)
  • 叶琨;刘映红;刘伏友;彭佑铭
    2006, 22(5): 295-296.
    摘要 (2863) PDF全文 (658)
    Baidu(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