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徐奕玫, 严豪, 俞赞喆, 李振元, 马大骅, 沈亦蔚, 苏新玙, 袁江姿, 倪兆慧, 方炜
    摘要 (876) RichHTML (17) PDF全文 (642)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接受规律随访的腹透患者。采用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仪测定CF-PWV,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超负荷液体量(overhydration,OH)。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或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20年7月31日)。根据CF-PWV测量值分为CF-PWV≤10 m/s组和CF-PWV>10 m/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224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133例(59.4%),年龄(55.2±13.4)岁,中位腹透龄22.3(6.5,59.3)个月,合并糖尿病者47例(21.0%),有CVD病史者37例(16.5%)。中位CF-PWV 9.6(8.4,11.4)m/s,其中CF-PWV>10 m/s者105例(46.9%)。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及有CVD病史者占比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70,95%CI 1.043~1.099,P<0.001)、合并糖尿病(OR=3.693,95%CI 1.646~8.287,P=0.002)、高OH(OR=1.238,95%CI 1.034~1.483,P=0.020)是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至研究终止日期,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4(25.6,41.7)个月,随访期间24例(10.7%)患者死亡,其中19例为CVD相关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Log-rank χ2=6.423,P=0.011)和CVD相关病死率(Log-rank χ2=6.243,P=0.012)均显著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HR=1.057,95%CI 1.010~1.107,P=0.018)及CVD相关死亡(HR=1.062,95%CI 1.009~1.118,P=0.022)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动脉僵硬度升高在腹透患者中较普遍,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高容量超负荷是CF-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F-PWV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和CVD相关死亡的潜在预测因素。

  • 杨文娟, 田娜, 张倩, 王艳, 王丽, 宋淑华, 马小琴, 赵彩萍, 陈孟华
    摘要 (1041) RichHTML (17) PDF全文 (660)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波动与心血管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PD中心稳定透析>3个月并规律随访至少1年的PD患者资料,使用Hb周期性法根据透析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b较基线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分为低波动组(≤10 g/L)、中波动组(>10~20 g/L)及高波动组(>20 g/L),比较各组之间的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方程分析3组患者Hb波动与心血管相关死亡、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及相关文献,将患者按研究终点(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时的Hb水平分为达标组(Hb≥110 g/L)和未达标组(Hb<110 g/L),采用Cox回归分析法比较两组Hb平均波动水平与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关系。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PD患者Hb波动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67例PD患者,男性160例(59.93%),年龄(52.66±13.72)岁,中位透析龄37(21,61)个月。患者基线Hb(透析前)为(80.16±14.89)g/L,研究结束时Hb为(105.34±22.08)g/L。与低、中波动组比较,高波动组体重指数、基线Hb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低波动组相比,中、高波动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较低,高波动组尿素氮水平较高(均P<0.05)。与中波动组相比较,高波动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较多(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以心血管相关死亡为研究终点事件的生存率(Log-rank χ2=2.961,P=0.228)及整体生存率(Log-rank χ2=0.735,P=0.6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血肌酐、血白蛋白后,Hb平均波动越大,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越低(HR=0.972,95%CI 0.947~0.999,P=0.040);在未达标组人群中,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Hb波动大仍是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低的保护因素(HR=0.946,95%CI 0.903~0.992,P=0.022),但与全因死亡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波动与尿素清除指数(B=4.682,95%CI 2.480~6.884,P<0.001)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B=0.001,95%CI 0~0.001,P=0.003)呈正相关,与基线Hb水平呈负相关(B=-0.554,95%CI -0.651~-0.457,P<0.001)。结论 在较低的Hb水平(Hb未达标)PD患者人群中,高Hb波动度是心血管相关死亡的保护因素。在贫血治疗中,相比于Hb波动因素,采取合理的方案及时纠正贫血至达标水平,对降低PD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影响更大。

  • 李忻阳, 杨立明, 朱学研, 张晓暄, 赵晶, 刘师辰, 庄小花, 吴延峰, 罗萍, 崔文鹏
    摘要 (929) RichHTML (43) PDF全文 (529)

    目的 分析葡萄球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发生率、药物敏感(药敏)特点及治疗效果,为葡萄球菌PDAP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吉林市中心医院和吉林省一汽总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收治且接受随访的PDAP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葡萄球菌PDAP患者病原学、药敏反应及耐药性结果。根据透出液培养结果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组(n=48)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组(n=232),根据甲氧西林耐药与否分为耐药组(n=71)和敏感组(n=30),对比各组患者抗生素治疗的疗效与预后。采用Poisson回归法分析葡萄球菌PDAP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线性趋势 χ2检验法比较2013—2019年间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的变化。结果 共625例发生1 085例次PDAP,其中280例次葡萄球菌PDAP入选本研究。葡萄球菌PDAP、金黄色葡萄球菌PDAP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DAP的发生率分别为0.063次/患者年、0.010次/患者年及0.053次/患者年。2013—2019年间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DAP的发生率逐年降低(均P<0.05)。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的敏感率逐年升高,对莫西沙星的敏感率逐年降低,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组发生难治性PDAP和拔管的比例更高(均P<0.05),且再次发生PDAP中重现的比例也更高(P<0.05)。甲氧西林耐药组使用万古霉素的比例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 葡萄球菌PDAP的发生率逐年降低,葡萄球菌的药敏反应特点亦随年代变迁而发生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PDAP的治疗效果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DAP差。

  • 袁静, 杨宇齐, 刘璐, 余芳芳, 郄淑文, 杨丽, 查艳
    摘要 (922) RichHTML (16) PDF全文 (603)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PDAP的患者资料。根据腹膜炎发生频率分为单发组(1年内仅发生1次PDAP)和频发组(1年内发生2次或2次以上PDAP)。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人口学资料,初次发生腹膜炎时患者的血压、透析龄、腹膜炎发生诱因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后患者的转归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PLR与频发性PDAP的关系,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对频发性PDAP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PDAP患者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45.2岁。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总人年数为765.1人年,总腹膜炎发生率为0.10例次/人年。其中单发组53例,频发组25例。与单发组患者相比,频发组患者的透析龄更长,收缩压和PLR水平更高,体重指数和血尿酸水平更低,腹膜透出液耐药菌生长比例更高(均P<0.05)。频发组患者最终因腹膜炎无效拔管率高达44.0%(11/25),明显高于单发组[15.1%(8/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PLR水平是频发性PDAP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06,95%CI 1.002~1.010,P=0.003),且ROC分析PLR预测频发性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 0.663~0.904,P<0.001)。结论 高PLR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独立相关因素,可作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潜在预测标志物。

  • 张铭卓, 张庆燕, 蒋春明, 孙琤, 崔元, 刘莹, 徐鹏飞, 张苗

    目的 探讨改良查尔森合并症指数(modifi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mCCI)联合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对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开始PD的患者。收集患者开始透析时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透析充分性指标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计算开始PD时的mCCI。以PD透析龄是否超过5年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将患者分为透析龄≥5年组和透析龄<5年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Cox回归模型分析PD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mCCI及血清Alb水平对患者能否维持长期PD治疗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18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男性106例(57.9%),女性77例(42.1%);年龄(53.35±16.50)岁;合并高血压162例(88.5%),合并糖尿病55例(30.1%);其中透析龄≥5年组97例,透析龄<5年组86例;总体5年技术生存率为65.1%。PD开始时,与透析龄≥5年组相比,透析龄<5年组患者年龄更大,mCCI更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均P<0.05),而两组在性别、教育水平、血电解质、平均动脉压、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透析充分性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022,95%CI 1.000~1.043,P=0.046)、mCCI增加(OR=1.620,95%CI 1.300~2.018,P<0.001)、血清Alb水平下降(OR=0.807,95%CI 0.730~0.893,P<0.001)是PD患者透析龄<5年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CCI、血清Alb水平及两者联合预测透析龄<5年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分0.647(95%CI 0.568~0.727)、0.655(95%CI 0.577 ~0.734)和0.767(95%CI 0.700~0.835),以两者联合预测预后的AUC值最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HR=1.073,95%CI 1.046~1.100,P<0.001)、mCCI增加(HR=1.198,95%CI 1.044~1.375,P=0.010)、血清Alb水平下降(HR=0.904,95%CI 0.843~0.969,P=0.004)是P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大、高mCCI、低血清Alb水平是PD患者透析龄<5年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mCCI联合血清Alb水平可以提高预测PD患者能否维持长期透析的准确性。

  • 陆培, 周清, 沈霞, 姚佩莲, 沈茜, 徐虹, 方晓燕, 赵蕊
    摘要 (915) RichHTML (38) PDF全文 (476)

    目的 设计一种可连续多次测量腹腔内压力(腹内压)的装置,并评估该装置在腹膜透析(腹透)患儿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设计的腹内压测量装置采用三通装置连接腹透外接管、带刻度的玻璃管及双联腹透液袋,通过转动三通装置实现腹透液的定量注入和腹内压的测量。测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测量不同灌入量下的腹内压。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腹透治疗且透析龄>1个月的患儿,收集入选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记录测量过程患儿的主诉、体征、有无腹透导管污染、腹内压测量后压力相关并发症及感染情况,随访腹透患儿腹内压测量后3个月的结局。采用散点图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灌注量与腹内压的相关性。结果 9例接受自动化腹透治疗的患儿入选本研究,年龄(8.4±4.7)岁,体表面积(0.84±0.29)m2。9例患儿灌注量为1 000 ml/m2时的腹内压为(12.6±1.9)cmH2O(1 cmH2O=0.098 kPa),灌注量1 200 ml/m2时的腹内压为(13.8±1.9)cmH2O。测量装置安全可行,测量过程中未发生过导管污染,住院期间所有患儿未发生腹膜炎。随访3个月,除1例患儿因脐疝转血液透析外,其余患儿未出现压力相关并发症。结论 本装置操作简单、使用过程安全,可实现无创和连续性测量腹内压,对腹透患儿临床透析处方有指导意义。

  • 史继荣, 马甜甜, 徐潇, 杨志凯, 董捷
    摘要 (983) RichHTML (13) PDF全文 (669)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合并腹壁疝或阴囊积液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预后。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新入腹透患者。收集患者基线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并评估残余肾功能。记录随访期间患者腹壁疝或阴囊积液的发生情况,按照患者是否发生腹壁疝和/或阴囊积液分为腹壁疝和/或阴囊积液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的差异。Cox回归模型法分析腹透患者合并腹壁疝或阴囊积液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 1 291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56.2±15.1)岁,男性占50.9%,合并糖尿病者占39.6%,有腹腔手术史者占16.3%。中位随访时间30.1(13.2,61.7)个月,期间有54例(4.2%)腹透患者发生腹壁疝或阴囊积液,发生率0.012次/患者年,其中腹壁疝46例,阴囊积液8例,分别占比85.2%和14.8%。与对照组比较,腹壁疝或阴囊积液组男性占比、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和握力水平较高(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是腹透患者发生腹壁疝或阴囊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HR=8.368,95%CI 2.413~29.016,P=0.001)。合并腹壁疝或阴囊积液的患者中41例(75.9%)经疝修补术或联合精索鞘膜结扎术后继续接受腹透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5.3(10.4,39.7)个月,2例复发(4.9%)。8例(14.8%)患者放弃手术转血液透析治疗,5例(9.3%)患者接受保守治疗维持腹透。结论 本中心腹透患者合并腹壁疝或阴囊积液发生率为4.2%,低于既往报道。 75.9%的患者经手术修补后预后良好。

  • 林媚, 易春燕, 林建雄, 陈崴, 郭群英, 毛海萍, 阳晓, 余学清

    目的 分析老年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发生首次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发生首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且年龄65岁以上患者的资料。按首次腹膜炎发生时的腹透龄,将患者分为短腹透龄组(<36个月)和长腹透龄组(≥36个月)。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首次腹膜炎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共纳入患者163例,年龄(71.7±4.9)岁,男性占53.4%,糖尿病肾病占32.5%,中位腹透龄为21.8(5.5,41.3)个月。短腹透龄组和长腹透龄组患者首次腹膜炎最常见诱因均为换液操作的接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9.8%和46.0%。长腹透龄组患者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短腹透龄组(34.0%比13.3%,χ2=9.437,P=0.002)。真菌感染均予拔管,治疗失败率为100.0%。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腹透龄(OR=12.544,95%CI 2.168~72.576,P=0.005)及较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58,95%CI 0.744~0.988,P=0.034)是老年患者首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论 真菌感染、长腹透龄及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老年患者首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 陈洋洋, 杨立明, 朱学研, 张晓暄, 赵巧, 庄小花, 罗萍, 崔文鹏

    目的 探讨早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early-onset 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EO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2018年间在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就诊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首次PDAP发生时透析龄,将研究对象分为EOP组(≤12个月)和迟发性PDAP(LOP)组(>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致病菌、当次PDAP治疗结果及转归。结果 共纳入575例患者,其中EOP组314例,女性152例(48.4%),年龄(56.53±15.57)岁;LOP组261例,女性144例(55.2%),年龄(56.61±14.42)岁。相较于LOP组,EOP组致病菌培养阴性的比例更高,链球菌感染的比例更低(均P<0.05),并且具有较高的初始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和较低的拔管率(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EOP组比LOP组的治愈率高79%(OR=1.79,95%CI 1.13~2.82,P=0.012),拔管率低68%(OR=0.32,95%CI 0.15~0.66,P=0.0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OP组累积多发性PDAP、技术失败、全因死亡、复合终点(技术失败或全因死亡)发生率均高于LOP组(均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EOP组发生多发性PDAP、技术失败、全因死亡、复合终点(技术失败或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是LOP组的2.02倍(HR=2.02,95%CI 1.26~3.24,P=0.004)、2.53倍(HR=2.53,95%CI 1.58~4.05,P<0.001)、2.66倍(HR=2.66,95%CI 1.70~4.16,P<0.001)和2.48倍(HR=2.48,95%CI 1.78~3.43,P<0.001)。结论 首次发生PDAP类型为早发者当次治疗效果好,但长期预后差。

  • 易春燕, 林建雄, 于晓丽, 张小丹, 黎渐英, 毛海萍, 余学清, 阳晓
    摘要 (807) RichHTML (28) PDF全文 (564)

    目的 调查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胃肠道症状和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探讨其与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随访的腹透患者为研究对象,追踪随访至患者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收集患者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疾病及腹膜炎发生情况,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胃肠道疾病组与无胃肠道疾病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筛选腹透患者发生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471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87例(82.2%)患者出现至少1种胃肠道症状,142例(30.2%)患者患有胃肠道疾病。患者总体腹膜炎发生率为0.094次/患者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发生率为0.034次/患者年,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率为0.027次/患者年。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疾病是总体腹膜炎及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OR=1.852,95%CI 1.252~6.369,P=0.002;OR=3.324,95%CI 1.616~6.836,P=0.001);腹泻症状得分较高是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32,95%CI 1.616~4.963,P<0.001)。结论 腹透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胃肠道疾病是总体腹膜炎及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腹泻症状是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 王梦婷, 李璐, 褚睿, 王丽, 徐梅, 朱月萍, 田娜, 陈孟华
    摘要 (932) RichHTML (11) PDF全文 (659)

    目的 比较维持性腹膜透析(MPD)患者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血压节律性(BPR)的差异,探讨BPV和BPR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规律维持性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且临床状况稳定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透析相关指标。所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BPV和BPR,前瞻性随访截至2020年2月。根据全部患者的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中位数分为高24hSBPV组与低24hSBP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MPD和MHD患者的BPV、BPR。患者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分析BPV与CVD死亡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20例透析患者,男性76例(63.33%),年龄(50.89±14.61)岁,中位透析龄42(28,58)个月。高24hSBPV组和低24hSBPV组患者各60例,两组患者总尿素清除指数、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原发病、CVD、血红蛋白、血钙、血磷、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血全段甲状旁腺素、血清铁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D患者24hSBPV明显高于MPD患者[(13.92±3.79)mmHg比(12.49±3.99)mmHg,t=2.01,P=0.041]。所有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达93.33%(112/120),并以非勺型血压为主(101例,84.17%)。MHD和MPD患者血压节律异常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42.00(14.25,42.00)个月,共发生60例(50.00%)CVD事件,其中CVD死亡31例(25.83%)。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清肌酐、血红蛋白、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24hSBPV是MHD患者和MPD患者发生CV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MHD:HR=1.25,95% CI 1.06~1.47,P=0.007;MPD:HR=1.24,95%CI 1.09~1.40,P=0.001)。结论 MHD患者的24hSBPV较MPD患者高。在MHD及MPD患者中,随着24hSBPV的增加,CVD发生的风险增高,高24hSBPV是MHD和MPD患者发生CV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 刘小燕, 黄晓彦, 梁伟, 何艳, 熊祖应, 熊子波
    摘要 (758) RichHTML (38) PDF全文 (557)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时机对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5日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腹透新置管并长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置管术时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入选患者分为早透析组[eGFR>5.5 ml·min-1·(1.73 m2)-1] 和晚透析组[eGFR≤5.5 ml·min-1·(1.73 m2)-1],随访终点事件为转其他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肾移植)或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分析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及技术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42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早透析组165例,晚透析组177例。与早透析组比较,晚透析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男性比例及血红蛋白、血钙及CO2结合力水平较低,而合并高血压比例、血磷、血尿酸、血尿素氮水平较高(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33(16,57)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晚透析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早透析组(Log-rank χ2=12.004,P<0.001)。在校正性别、置管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因素后,早透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风险比是晚透组的1.950倍[HR=1.950,95%CI 1.019~3.730,P=0.04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时机与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不受体重指数、糖尿病分层等因素影响(交互P值均>0.05),但与置管年龄存在交互(交互P值<0.05)。按置管年龄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48岁)早透析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HR=21.287,95%CI 2.609~173.665,P=0.004)。结论 早透析组腹透患者的病死率更高,该差异在低年龄组更明显,且独立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及高血压。

  • 包满辰, 杨晓晓, 张琳, 吉俊, 庄秋林, 杨子昂, 蔡巧婷, 邹建洲, 俞小芳
    摘要 (719) RichHTML (12) PDF全文 (724)

    目的 观察不同透析龄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腹膜组织中腹膜间皮细胞(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HPMCs)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的差异,以及研究高糖处理对原代HPMCs内SGLT1、SGLT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透析龄将PD患者分为4组:0年组、>0~2年组、>2~4年组和>4年组。采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PD患者腹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腹膜HPMCs及血管内皮细胞SGLT1、SGLT2的表达。从腹透液中提取并培养原代HPMCs,高糖、高渗培养液处理HPMCs 0 h、12 h、24 h、48 h、72 h及96 h,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PMCs的SGLT1、SGLT2蛋白含量,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HE及Masson染色显示,0年组PD患者壁层腹膜光滑连续,可见一层扁平HPMCs;>0~2年组PD患者HPMCs较0年组减少;>2~4年组PD患者HPMCs体积增大,数量减少;>4年组PD患者腹膜明显增厚、纤维化明显,HPMCs几乎不可见。免疫组化显示,随着透析龄增加,HPMCs内SGLT1、SGLT2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0.05);腹膜上血管壁增厚,但不同透析龄患者腹膜血管内皮细胞SGLT1、SGLT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60 mmol/L葡萄糖处理原代HPMCs,可以先上调(0 h、12 h、24 h),后下调(24 h、48 h、72 h、96 h)SGLT1的表达(P=0.029);高糖处理对原代HPMCs中SGLT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高糖和透析龄的增加可导致HPMCs数量减少,活力下降,SGLT1、SGLT2表达下降,但对腹膜血管内皮细胞SGLT1、SGLT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