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肾脏创新与转化联盟肾脏病领域“十大创新方向”专家组
    摘要 (2719) RichHTML (2664) PDF全文 (894)

    针对全球肾脏病患病率激增、诊疗水平不足、临床预后不佳、医疗负担重这一现状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肾脏创新与转化联盟(China Kidney Innovation Association,CKIA)聚焦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深入分析肾脏病诊断、治疗和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难题,基于创新性、前瞻性、科学性及可行性的原则,综合整理和提炼肾脏病领域“十大创新方向”。专家组通过广泛征集、深入讨论和严谨研究,高度凝练出涵盖创新诊断技术、精准治疗方法和前沿研究手段的十个创新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肾脏病的创新研究与转化提供明晰的思路和指引。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摘要 (1943) RichHTML (2648) PDF全文 (1006)

    慢性肾脏病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展到终末期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目前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而透析通路作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住院率及生存率。因此,加强对透析通路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部有关透析通路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但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透析通路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器械与器材的临床应用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拓展了透析通路建立及维护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透析通路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组编写了这部《透析通路中国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透析通路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透析通路建立、维护、监测、随访及通路医师的培训等问题。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例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透析通路认识、规范透析通路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延长透析通路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 慢性肾脏病肌少症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专家组
    摘要 (1556) RichHTML (1917) PDF全文 (927)

    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简称肌少症,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 ES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然而,目前肾脏科医师对CKD患者肌少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缺乏共识。为此,专家组参考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基于中国人群特征及医疗条件,围绕肌少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运动康复策略及预防等内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是我国首个指导CKD肌少症诊治的专家共识,旨在提高肾脏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规范诊断及治疗。

  • 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超声介入治疗共识专家组
    摘要 (1330) RichHTML (1283) PDF全文 (712)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广泛用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治疗。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指南或专家共识。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该项技术的临床操作,确保其临床诊疗效果和安全性,成为了当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界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超声介入治疗共识专家组经过广泛的实践调研、文献分析及深入的临床讨论,制定了《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超声介入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本共识涵盖术前评估、超声诊断流程、介入治疗标准、手术操作细则及并发症应对策略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实操指导,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共识的推广,期待能够促进超声介入技术在动静脉血管通路治疗中的规范应用与推广。

  • 《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肾小球疾病50问》编写专家组
    摘要 (1148) RichHTML (1203) PDF全文 (755)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作用于B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目前在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基层临床医师在应用RTX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我们就其中大家较为关注的50个临床问题,组织全国肾脏病专家进行了多轮的讨论修改编撰成本文。内容涵盖了RTX治疗膜性肾病、微小病变肾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的适用范围、循证证据、治疗方案、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特殊人群用药以及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尤其针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具体解答,旨在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实用的工作指导和参考。

  • 王一舒, 王奕, 马晓燕, 王俊, 马姝琛, 刘娜
    摘要 (1103) RichHTML (1224) PDF全文 (411)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伴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传统MN的诊断主要依靠肾活检病理结果。近年来,磷脂酶A2受体、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等MN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出现改变了其诊疗模式。特异性靶抗原阳性MN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可以指导诊断和预测预后。免疫抑制治疗是特发性MN的主要治疗方法,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出现是MN治疗的新进展,为特发性MN治疗提供了新选择,而继发性MN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该文基于国内外最新文献,对MN靶抗原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唐天威, 叶智明, 李锐钊
    摘要 (856) RichHTML (826) PDF全文 (217)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肾脏病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病理、人口学指标及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的新型指标在IgAN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多项指标建立预后评估模型来早期识别疾病进展风险高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综述了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相关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 万梓鸣, 甘华
    摘要 (780) RichHTML (684) PDF全文 (201)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新建立的AVF会出现成熟不良,影响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以及透析效果。AVF成熟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明确AVF成熟不良的生理生化因素以及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该文基于国内外文献,重点综述AVF成熟的生物学机制和AVF成熟的生理生化影响因素包括血管条件、性别和年龄及基础疾病等,以期为提高AVF临床成熟率及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阳, 王一梅, 李芳, 沈波, 丁小强, 方艺
    摘要 (776) RichHTML (931) PDF全文 (208)

    目的 分析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疾病负担及纵向变化趋势。 方法 这是一项基于监测数据的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CKD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 ASPR)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ASMR)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分析CKD的ASPR在1990—2019年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19年,153个“一带一路”国家的CKD患病和死亡人数分别为4.26亿和79.8万,分别占全球的61.1%和55.9%。中国的ASPR和ASMR分别为8.1%和11.2/10万,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6%和18.3/10万)。北美洲和大洋洲“一带一路”国家的CKD疾病负担较高,欧洲的CKD疾病负担较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的CKD患病和死亡数分别占全部CKD病因患病和死亡数的23.7%和68.8%。从1990年至2019年,150个国家(98.0%)CKD的ASPR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摩洛哥(APC=1.52%)。空间热点分析显示,CKD的ASPR热点区域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CKD的ASMR热点区域集中于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一带一路”国家的社会人口指数和期望寿命与CKD的ASPR呈正相关(r=0.409,P<0.001;r=0.361,P<0.001),与CKD的ASMR呈负相关(r=-0.317,P<0.001;r=-0.391,P<0.001)。 结论 “一带一路”国家CKD疾病负担严重,且患病率上升速度快。未来需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卫生合作,以共同应对CKD等慢性疾病带来的挑战。

  • 潘明明, 刘必成
    摘要 (631) RichHTML (646) PDF全文 (343)

    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chronic kidney disease-associated pruritus,CKD?aP)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CKD?a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也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法。该文综述了包括毒素沉积、周围神经病变、免疫和炎症系统紊乱、阿片受体失衡等假说的CKD?aP发病机制,以及充分透析、局部用药、系统用药、营养、紫外线B、针灸等CKD?aP治疗的研究进展。

  • 赖玮婧, 黄蓉双, 王波, 付平, 马良
    摘要 (625) RichHTML (731) PDF全文 (186)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内铁过载和脂质活性氧蓄积对铁死亡的发生发展起核心促进作用,任何影响铁代谢和氧化还原系统平衡的因素都可能诱发加重铁死亡。铁死亡参与急性肾损伤、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等诸多肾脏病的病理过程,且抑制铁死亡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该文系统综述铁死亡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探讨靶向铁死亡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薛妙容, 朱文娇, 赖志满, 冯少珍, 王燕, 李剑波, 余健文, 夏茜, 文琼, 王欣, 阳晓, 毛海萍, 陈雄辉, 李志坚, 黄锋先, 陈崴, 李树荣, 郭群英
    摘要 (619) RichHTML (743) PDF全文 (276)

    目的 分析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oronic kidney disease, CKD)3~5期患者血管钙化患病率及其独立相关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2022年5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并接受血管钙化情况评估的年龄≥18岁非透析CKD 3~5期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心电门控胸部CT(Agatston评分)、侧位腹部X线平片(Kauppila评分)、颈部大血管彩超、超声心动图分别评估患者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和心脏瓣膜的钙化情况。比较不同CKD分期患者临床资料及各部位血管钙化情况的差异,并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64岁)和老年组(≥65岁)]患者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患者各部位血管钙化情况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不同部分动脉钙化及总体心血管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206例患者,年龄为(51±14)岁,其中男性129例(62.6%);CKD 3期44例(21.4%),CKD 4期51例(24.8%),CKD 5期111例(53.9%)。CKD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04例(50.5%)]、糖尿病肾损害[35例(17.0%)]、高血压肾损害[29例(14.1%)]以及其他[38例(18.4%)]。206例患者中,131例(63.6%)患者存在心血管钙化,其中78例(37.9%)存在冠状动脉钙化,90例(43.7%)存在胸主动脉钙化,78例(37.9%)存在腹主动脉钙化,74例(35.9%)存在颈动脉钙化,20例(9.7%)存在心脏瓣膜钙化。青年、中年、老年患者总体心血管钙化患病率分别为24.6%、73.6%和97.4%,随年龄增长,各部位血管钙化患病率逐渐升高,且增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KD合并糖尿病患者总体心血管钙化患病率达92.5%(62/67),且合并糖尿病组各部位血管钙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每增加10岁,OR=2.51,95%CI 1.77~3.56,P<0.001)、高血压病史(OR=5.88,95%CI 1.57~22.10,P=0.009)和糖尿病病史(OR=4.66, 95%CI 2.10~10.35,P<0.001)是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年龄增长(每增加10岁,OR=6.43,95%CI 3.64~11.36,P<0.001)和高血压病史(OR=6.09,95%CI 1.33~27.84,P=0.020)是患者胸主动脉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女性(OR=0.23,95%CI 0.07~0.72,P=0.011)、年龄增长(每增加10岁,OR=3.90,95%CI 2.42~6.29,P<0.001)、糖尿病病史(OR=5.37,95%CI 2.19~13.19,P<0.001)和血镁(OR=0.01,95%CI 0~0.35,P=0.014)是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同时,年龄增长和糖尿病病史还是颈动脉钙化、心脏瓣膜钙化及总体心血管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非透析CKD 3~5期患者的血管钙化患病率较高,可达63.6%,其中37.9%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钙化,43.7%的患者存在胸主动脉钙化,而只有9.7%的患者存在心脏瓣膜钙化。除了胸主动脉钙化以外,年龄和糖尿病是各个部位发生血管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而高血压是冠状动脉钙化及胸主动脉钙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 张颖, 王晓旭, 张晓良, 王彬
    摘要 (584) RichHTML (609) PDF全文 (292)

    蛋白质能量消耗、肌少症和衰弱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常见的营养代谢和躯体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这三种并发症相互区别又息息相关。该文综述了CKD合并蛋白质能量消耗、肌少症和衰弱的概念、流行病学、诊断和评估、发病机制、干预措施及三者的区别及联系的研究进展,以帮助临床医师进行识别和个体化干预。

  • 姚盛华, 王慧, 韩宗阳, 马坤岭
    摘要 (584) RichHTML (661) PDF全文 (348)

    近年来,利妥昔单抗逐渐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IM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可使60%~80%的患者获得缓解。其余20%~40%的患者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抵抗性,其可能的机制包括:利妥昔单抗生物利用度降低;利妥昔单抗被靶向B细胞内化;抗利妥昔单抗抗体的产生;慢性、不可逆性的肾小球损伤;无法有效清除次级淋巴器官中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存在利妥昔单抗抵抗性的IMN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IMN作为一种自身抗体驱动的疾病,使得B细胞靶向药、浆细胞靶向药、补体抑制剂等使用合理化,也真正实现了对IMN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本文主要综述了利妥昔单抗抵抗性膜性肾病的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旨在为IMN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王逸枫, 陈瑞颖, 谢琼虹, 郝传明
    摘要 (533) RichHTML (568) PDF全文 (302)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致病抗原的鉴定是肾脏病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年来,质谱技术的广泛应用给MN致病抗原的鉴定带来了突破性进展。随着抗原谱的逐渐完善,MN的诊断从形态学水平进展到分子水平。该文综述了目前已被鉴定的MN相关抗原,包括原发性MN主要致病抗原磷脂酶A2受体、可能与肿瘤相关的MN抗原1型血小板域蛋白7A、多种继发因素相关的MN抗原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儿童MN相关抗原人类信号素3B等,以及MN相关抗原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 王欣瑜, 张丁丹, 韩伟霞, 王晨, 李荣山
    摘要 (527) RichHTML (692) PDF全文 (170)

    肾活检是肾脏疾病诊断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其在肾脏病学领域的应用。本文聚焦AI在肾活检组织结构识别及病理诊断中的研究,从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三个维度对AI在肾组织结构及病理特征的识别与分割、辅助疾病诊断等的应用展开阐述,为AI应用于肾脏病理研究及精准医学领域提供参考与借鉴。

  • 陈嘉, 胡豪飞, 程媛, 齐东丽, 关米洁, 王国保, 万启军
    摘要 (491) RichHTML (440) PDF全文 (400)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相关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IMN)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3年3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RTX治疗的PLA2R相关IM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蛋白尿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蛋白尿缓解组(24 h尿蛋白量<3.5 g)和蛋白尿未缓解组(24 h尿蛋白量≥3.5 g),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按照基线24 h尿蛋白量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疾病进展高风险组[24 h尿蛋白量≥ 8 g或eGFR<60 ml·min-1·(1.73 m2-1]和非疾病进展高风险组[24 h尿蛋白量<8 g或eGFR≥60 ml·min-1·(1.73 m2-1]。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两组患者蛋白尿缓解率及肾脏复合终点事件[eGFR下降≥基线值30%或进入终末期肾病]生存率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蛋白尿缓解及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46例PLA2R相关IMN患者,男性31例(67.4%),基线eGFR为(78.4±34.1)ml·min-1·(1.73 m2-1,24 h尿蛋白量为8.33(6.04,12.85)g。随访时间为14.95(7.44,22.15)个月,RTX治疗后蛋白尿缓解29例(63.0%),缓解时间为6.0(5.0,9.0)个月;其中6例(20.7%)复发,复发时间为17.25(11.75,18.28)个月。与蛋白尿未缓解组比较,蛋白尿缓解组患者CD20较低(Z=2.270,P=0.023)。发生肾脏复合终点事件11例(23.9%),发生时间为16.07(7.87,29.63)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基线24 h尿蛋白量<8 g组和24 h尿蛋白量≥8 g组、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1组和eGFR<60 ml·min-1·(1.73 m2-1组患者RTX治疗后蛋白尿缓解率(Log?rank χ2 =0.26,P=0.612;Log?rank χ2=0.77,P=0.381)及肾脏复合终点事件生存率(Log?rank χ2=0.25,P=0.619;Log?rank χ2=1.41,P=0.2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HR=0.16,95% CI 0.05~0.55)、有免疫抑制剂用药史(HR=0.08,95% CI 0.01~0.50)、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1HR=0.21,95% CI 0.05~0.92)、基线PLA2R抗体滴度≥100 RU/ml(HR=0.20,95% CI 0.06~0.69)、治疗距首诊时间较长(HR=1.33,95% CI 1.12~1.57)、基线三酰甘油较高(HR=1.46,95% CI 1.02~2.08)及基线24 h尿蛋白量≥8 g(HR=8.54,95% CI 2.08~35.12)是RTX治疗后蛋白尿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线PLA2R抗体滴度≥100 RU/ml是RTX治疗后发生肾脏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HR=7.31,95% CI 1.23~43.62)。 结论 RTX治疗PLA2R相关IMN的蛋白尿缓解率为63.0%,复发率为20.7%,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3.9%。合并高血压、有免疫抑制剂用药史、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1、基线PLA2R≥100 RU/ml、治疗距首诊时间较长、基线三酰甘油较高及基线24 h尿蛋白量≥8 g是蛋白尿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线PLA2R≥100 RU/ml是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罗丽花, 杨榆娟, 张治平, 马继孔, 张华英
    摘要 (468) RichHTML (449) PDF全文 (147)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均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均能引起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国内外对这类“双阳性”抗体的病例均有报道,但抗GBM和ANCA同时阳性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acute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合并IgA肾病的病例较为罕见。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患者,其临床表现符合RPGN,抗GBM抗体及抗髓过氧化物酶阳性,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抗GBM肾炎合并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IgA肾病。经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但出院后患者未遵医嘱服药及继续血液透析治疗,病情加重,最终死亡。

  • 云晓滢, 王菲菲, 陈春苗, 李冰
    摘要 (461) RichHTML (471) PDF全文 (127)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开展早期DKD筛查提供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UACR<30 mg/g)、早期DKD组(30 mg/g≤UACR≤300 mg/g)和临床DKD组(UACR>300 mg/g),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检测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Ig)、α2巨球蛋白,以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尿肾损伤标志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DKD(UACR>300 mg/g)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DKD(30 mg/g≤UACR≤300 mg/g)的价值。 结果 该研究纳入116例T2DM患者,年龄(61.99±12.56)岁(30~91岁),男性79例(68.1%)。单纯糖尿病组44例(37.9%),早期DKD组27例(23.3%),临床DKD组45例(38.8%)。临床DKD组患者血肌酐(H=34.183,P<0.001)和血尿素氮(H=34.082,P<0.001)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KD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Ig、α2巨球蛋白与血肌酐、血尿素氮、UACR均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MG、β2?MG、NAG、RBP、NGAL与血肌酐、血尿素氮、UACR均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140 mmHg(OR=1.033,95%CI 1.008~1.060,P=0.010)、高尿微量白蛋白(OR=1.018,95%CI 1.007~1.030,P=0.001)、高尿RBP(OR=1.309,95%CI 1.086~1.577,P=0.005)、高尿NGAL(OR=1.004,95%CI 1.000~1.008,P=0.037)、低血清白蛋白(OR=0.833,95%CI 0.749~0.926,P=0.001)及低尿Ig(OR=0.994,95%CI 0.990~0.999,P=0.018)均为DK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诊断早期DKD的曲线下面积(AUC=0.976,95%CI 0.955~0.997,P<0.001)最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90.1%。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Ig+转铁蛋白+α2巨球蛋白+α1?MG+β2?MG+NAG+RBP+NGAL诊断早期DKD的AUC为0.986(95%CI 0.971~1.000,P<0.00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3%、98.5%,优于各项单独检测指标。进一步优化检测组合后,以尿微量白蛋白+β2?MG+NGAL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佳(AUC=0.978,95%CI 0.958~0.999,P<0.00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93.0%。 结论 相比各指标的单独检测,尿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更高的早期DKD诊断价值。尿微量白蛋白+β2?MG+NGAL联合检测诊断早期DKD的价值最大。

  • 王清华, 董捷
    摘要 (436) RichHTML (472) PDF全文 (137)

    医疗可及性反映了患者实际使用医疗服务的能力,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角度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医疗可及性不足的问题,对临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腹膜透析患者数量激增,医疗可及性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腹膜透析医疗可及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该文综述了医疗可及性的概念、研究指标以及医疗可及性对透析人群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提高社会对医疗可及性不充分问题的重视,改善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 刘静, 王璐璐, 江蕾, 杨俊伟, 曹红娣
    摘要 (428) RichHTML (544) PDF全文 (105)

    目的 探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法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人群的临床应用价值,筛选临床上可替代同位素99mTc?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99mTc?mGFR)的较优方案。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科住院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方法:分别在5 ml碘海醇静脉推注后2 h和4 h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碘海醇浓度,并采用Br?chner?Mortensen公式和Jacobsson公式计算双血浆及单血浆碘海醇清除率。血肌酐测定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采用CKD流行病学协作公式计算。以99mTc?mGFR为金标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比较碘海醇双血浆清除率法测定的GFR(Iohexol?DS?mGFR)、碘海醇单血浆4 h清除率法测定的GFR(Iohexol?SS4h?mGFR)、碘海醇单血浆2 h清除率法测定的GFR(Iohexol?SS2h?mGFR)及eGFR与99mTc?mGFR的相关性;应用Bland?Altman分析、95%一致性区间(95% limits of agreement,95%LoA)、组内相关系数等方法比较Iohexol?DS?mGFR、Iohexol?SS4h?mGFR、Iohexol?SS2h?mGFR及eGFR与99mTc?mGFR的诊断一致性。 结果 共计64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8.91±13.08)岁,男性38例,女性26例。依据99mTc?mGFR分期,CKD 1期12例(18.8%),CKD 2期14例(21.9%),CKD 3期26例(40.6%),CKD 4期10例(15.6%),CKD 5期2例(3.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ohexol?DS?mGFR、Iohexol?SS4h?mGFR、Iohexol?SS2h?mGFR及eGFR与99mTc?mGF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867、0.820、0.894(均P<0.001),在总研究人群中Iohexol?DS?mGFR、Iohexol?SS4h?mGFR、Iohexol?SS2h?mGFR和eGFR中位偏差绝对值分别为6.66、9.63、11.47和9.59 ml·min-1·(1.73 m2-1,P10(位于金标准GFR±10%区间的比例)分别为35.9%、29.7%、26.6%、29.7%,P30(位于金标准GFR±30%区间的比例)分别为87.5%、68.8%、60.9%、73.4%。 结论 碘海醇双血浆清除率与99mTc?mGF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操作简便且安全,临床上可作为替代99mTc?mGFR的较优检测方案。

  • 江后辉, 韦忠平, 陈朝威, 丁国华
    摘要 (427) RichHTML (583) PDF全文 (123)

    肾脏是一个富含线粒体的高耗能器官,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线粒体在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DNA是线粒体特有的基因组,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线粒体DNA损伤机制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线粒体DNA损伤如何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质量下降,并作为内源性促炎分子激活相关炎症信号通路,进而加剧肾脏细胞损伤和疾病恶化。本文同时总结了当前针对线粒体DNA损伤在肾脏疾病中的多种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 杨钧岚, 彭思琪, 韦致远, 王彬, 王凤梅, 王小兵, 张晓良
    摘要 (420) RichHTML (385) PDF全文 (471)

    目的 分析PKHD1基因一个新型复合杂合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PKD)家系的突变致病性,扩充PKHD1基因突变数据库,并探讨PKHD1基因突变致ARPKD的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方法 收集PKHD1基因1个新型复合杂合突变致ARPKD的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应用高通量测序发现先证者的致病性突变,应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对致病性突变行家系验证。应用AlphaFold软件预测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分析突变致病性。 结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7岁时因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22岁时进入终末期肾病,开始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24岁时因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去世。基因检测示其PKHD1基因存在3个来自父母的复合杂合突变:1条等位基因仅携带1个来自父亲的错义突变(c.5935G>A);另1条等位基因来自其母亲,同时携带1个错义突变(c.1187G>A)和1个剪切突变(c.6332+1_6332+2insG)。患者存在1条仅携带错义突变的等位基因,解释了其相对较长的生存期。c.6332+1_6332+2insG为既往未被报告过的新型剪切突变,可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该发现扩充了PKHD1基因突变数据库。c.1187G>A (p.S396N)和c.5935G>A (p.G1979R)分别发生在蛋白的G8结构域和PA14结构域,与患者早期且严重的肝脏表型有关。 结论 PKHD1基因的突变类型及氨基酸定位与ARPKD患者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有关,通过预测并比较突变前后蛋白质的结构变化,可从分子层面解析突变致病性,建立基因型与表型关联,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高危ARPKD患者提供重要参考。

  • 陈思, 潘赢, 陆益霏, 钱力, 李青, 徐一力, 段俗言, 吴琳, 张波, 邢昌赢, 毛慧娟, 袁杨刚
    摘要 (419) RichHTML (482) PDF全文 (152)

    目的 探究补体C3与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水平及蛋白尿缓解情况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活检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4 h尿蛋白量≥3.5 g且接受标准治疗患者出院后随访,以最后1次门诊或住院复查作为随访终点。收集24 h尿蛋白量,评估蛋白尿缓解情况。Kaplan-Meier法分析血清及肾组织补体与蛋白质缓解的相关性。Cox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C3水平及肾组织C3沉积情况与蛋白尿缓解的相关性。 结果 该研究纳入507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年龄54(43,64)岁,男性312例(61.54%)。与24 h尿蛋白量<3.5 g组相比,24 h尿蛋白量≥3.5 g组男性比例(χ2=22.479,P<0.001)、年龄(Z=-2.521,P=0.012)、收缩压(Z=-4.148, P<0.001)、舒张压(Z=-4.084,P<0.001)、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Z=-7.019,P<0.001)、总胆固醇(Z=-8.796,P<0.001)、三酰甘油(Z=-6.158,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8.716,P<0.001)、血清肌酐(Z=-7.368,P<0.001)、血清C3(Z=-3.663,P<0.001)、血清C4(Z=-6.560,P<0.001)、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χ2=116.417,P<0.001)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比例(χ2=53.839,P<0.001)均较高,而血清白蛋白(Z=12.518,P<0.001)、eGFR(Z=6.345,P<0.001)和血IgG(Z=7.321,P<0.001)均较低。在268例随访队列中,基线24 h尿蛋白量为7.15(5.14,10.24)g,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为61.44(14.35,193.24)RU/ml,血清C3为1.005(0.864,1.150)g/L,血清C4为0.260(0.214,0.317)g/L。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3>1.005 g/L组蛋白尿未完全缓解率低于血清C3≤1.005 g/L组(Log-rank χ2=4.757,P=0.029),而血清C4≤0.260 g/L组和血清C4>0.260 g/L组蛋白尿未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3.543,P=0.060)。肾组织C1q(Log-rank χ2=0.167,P=0.683)、C4(Log-rank χ2=1.927,P=0.165)沉积对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缓解情况无明显影响,而肾组织有C3沉积患者蛋白尿未完全缓解率高于无C3沉积患者(Log-rank χ2=7.018,P=0.00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3水平及肾组织C3沉积是蛋白尿未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在校正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量等因素后,血清C3≤1.005 g/L(HR=1.374,95% CI 1.021~1.849,P=0.036)、肾组织C3沉积(HR=1.949,95% CI 1.098~3.460,P=0.023)、血清C3≤1.005 g/L且伴肾组织C3沉积是蛋白尿未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HR=1.472,95% CI 1.093~1.983,P=0.011)。 结论 血清C3水平及肾组织C3沉积与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水平及蛋白尿缓解情况密切相关。尿蛋白水平较高患者血清C3水平较高;而对于大量蛋白尿者,血清C3≤1.005 g/L、肾组织C3沉积及血清C3≤1.005 g/L且伴肾组织C3沉积是蛋白尿未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

  • 黄淑婷, 艾军, 霍志濠, 朱露, 龚妮容, 钟晓红, 孔耀中, 刘德慧, 窦献蕊, 张广清
    摘要 (418) RichHTML (376) PDF全文 (159)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hemoglobin variability,Hb?var)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系,以期为降低PD人群死亡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8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赣州市人民医院规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PD前基线及PD后第1年内血红蛋白计算Hb?var,根据第1年Hb?var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变异性组、中变异性组和高变异性组,比较3组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转血液透析、转肾移植、转其他中心、失访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第1年Hb?var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回归模型评估竞争事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结果 该研究纳入1 562例PD患者,年龄(47.6±13.8)岁,男性821例(52.6%),基线血红蛋白为81(69,94)g/L,PD第1年Hb?var为26.6(16.7,40.3)g/L。低变异性组(<20.0 g/L)、中变异性组(20.0~35.5 g/L)、高变异性组(≥35.5 g/L)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钙、血清磷、全段甲状旁腺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使用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33(19,51)个月,患者死亡208例(13.3%),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11例(53.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1年高Hb?var是PD患者全因死亡(HR=0.98,95% CI 0.97~0.99,P=0.018)和心血管疾病死亡(HR=0.98,95% CI 0.97~0.99,P=0.041)风险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低变异性组为参照,高变异性组全因死亡(HR=0.56,95%CI 0.37~0.82,P=0.003)及心血管疾病死亡(HR=0.54,95%CI 0.31~0.95,P=0.032)风险最低。竞争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第1年Hb?var与全因死亡(HR=0.98,95%CI 0.97~0.99,P=0.041)和心血管疾病死亡(HR=0.98,95%CI 0.97~0.99,P=0.039)风险仍呈负相关。 结论 对于基线贫血严重PD患者,第1年高Hb?var与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

  • 胡蓉蓉, 钱玉珺, 林天烨, 韩菲, 袁晶, 冯逢, 朱以诚, 李雪梅, 郑可
    摘要 (403) RichHTML (401) PDF全文 (176)

    目的 探讨透析中低血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组分体积的影响,继而探讨透析中低血压与抑郁、认知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透析中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全部患者完成头颅3.0 T核磁共振检查并提取脑各个组分体积分析结果,采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C?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C?MoCA)进行总体认知功能测评,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_17)评估抑郁状态,通过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问卷评估生活能力。此外,使用费城词语学习测验测评患者记忆,使用波士顿命名测验测评语言能力,使用连线测验A与B测评执行能力,使用斯特鲁普测验C评估注意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脑组分体积、情绪及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透析中低血压与脑组分体积(因变量)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22例(18.5%)存在透析中低血压。透析中低血压组的杏仁核、楔叶和后扣带回体积均显著低于无低血压组[(1.6±0.2)mm3比(1.7±0.2)mm3t=2.674,P=0.009;(6.9±0.8)mm3比(7.4±1.0)mm3t=2.187,P=0.031;(6.9±0.8)mm3比(7.4±0.9)mm3t=2.252,P=0.024],两组间脑灰质、白质及其他脑组分体积差异虽有类似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更常见,两组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类似[(65.51±11.52)比(65.71±11.53),Z=-0.456,P=0.648],HAMD_17诊断抑郁的比例相当,低血压组C?MMSE、C?MoCA评估诊断认知障碍的患者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透析中低血压与控制情绪的脑部核团杏仁核、楔叶和后扣带回体积呈负相关(B=-0.117,95% CI -0.203~-0.030,P=0.009;B=-0.484,95% CI -0.923~-0.046,P=0.031;B=-0.485,95% CI -0.911~-0.058,P=0.026);经多变量校正后,杏仁核体积的减少仍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存在相关性(B=-0.111,95% CI -0.198~-0.025,P=0.026)。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反复透析中低血压可导致多个脑组分萎缩,这可能是透析患者认知、情感改变的器质性原因之一。

  • 陆静, 王雨佳, 张玉霞, 陈志清, 李永琪, 伍敏, 汤日宁
    摘要 (395) RichHTML (357) PDF全文 (137)

    目的 旨在早期识别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验证骨量异常风险预测模型及构建动态列线图。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的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根据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测量的骨密度T值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异常组。分别使用向后逐步Logistic回归、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构建ESRD患者骨量异常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和准确性评估两个模型的性能,进而选取最优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拟合优度检验(Hosmer‐Lemeshow test)和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最优模型进行评价以判断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在最优模型基础上,构建个体化动态列线图。 结果 最终共纳入254例ESRD患者,其中男性160例(63.0%),血液透析161例(63.4%),骨量异常202例(79.5%)。训练组(n=178)和验证组(n=76)骨量异常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2%比80.3%,χ2=0.036,P=0.849)。LASSO和逐步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变量及变量参数一致,均为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5个变量。两个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IC、BIC和准确性也相同,分别为113.45、132.54和0.837。因此,本研究中LASSO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性能一致,可视为同一模型,将其命名为Model。预测模型Model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23(95%CI 0.884~0.963)和0.809(95%CI 0.675~0.943),在训练组的最佳截断值为0.858,敏感性为0.801,特异性为0.973,准确性为0.837;取该截断值时,验证组的敏感性为0.689,特异性为0.800,准确性为0.711。校准曲线、拟合优度检验(P>0.05)和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Model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使用预测模型的5个预测因子构建了动态列线图。 结论 基于预测模型,一个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动态列线图被构建,为ESRD患者骨量异常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实用工具,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肾脏创新与转化联盟创新研究工作组
    摘要 (380) RichHTML (373) PDF全文 (125)

    腹膜透析正成为越来越多终末期肾病患者首选的透析模式,但目前的腹膜透析产品尚无法满足理想的腹膜透析治疗需求。肾脏创新与转化联盟(CKIA)创新研究工作组,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分析,归纳总结了来自中国肾脏病领域19个省份、4个直辖市的46家代表性医疗机构近十年的腹膜透析申请专利。我们共筛选到腹膜透析相关的申请专利271件,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80.1%),前三位的需求包括腹膜透析手工换液操作相关,腹膜透析管或外接短管相关,引流液处理和取样。概括专利细分方向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临床亟待提升腹膜透析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提高腹膜透析手术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改进腹膜透析相关的全链条产品以提升治疗质量并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同时,该报告提示腹膜透析申请专利涉及的新诊疗手段严重不足,和肾脏领域的前沿科技水平尚有相当的差距。工作组通过凝练涵盖腹膜透析相关的全链条产品的技术创新需求,为未来腹膜透析科技创新和转化提供思路,以期推动我国腹膜透析技术进步。

  • 王秀茹, 曹楚瑾, 姚颖, 曾锐
    摘要 (376) RichHTML (406) PDF全文 (8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常导致多种肾脏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是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间隙连接蛋白通过形成半通道及介导间隙连接细胞间通信参与维持多种器官细胞功能和组织稳态。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是肾脏中含量最丰富且研究最广泛的间隙连接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x43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与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但Cx43在DN中调控肾脏细胞稳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从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角度,系统综述Cx43与DN发病机制的关系,探究靶向Cx43在DN干预治疗中的潜力。

  • 李馨茗, 毛志国, 梅长林, 薛澄
    摘要 (369) RichHTML (320) PDF全文 (115)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以肾脏形成大量囊肿、随着时间推移损害肾功能为特征。它主要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两种类型,其中ADPKD更为常见。目前对于PKD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病程,尚缺乏根治方法。但是,基因编辑技术如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和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发展,为ADPKD和ARPK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敲低、CRISPR?Cas9、Pkd1基因增强疗法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在动物模型和早期临床研究中均展示了潜在疗效。尽管存在技术挑战、伦理法律问题及高成本的问题,基因治疗仍然为PKD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期待未来多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能为PK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 黄浩成, 郦俊, 杨小兵
    摘要 (361) RichHTML (318) PDF全文 (132)

    目的 探查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经皮肾穿刺活检术(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PRB)后严重出血的发生风险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住院且接受自体肾PRB的中晚期CKD患者。PRB后严重出血定义(任一标准):术后48 h内血红蛋白下降≥20 g/L,术后48 h内肾周血肿最大长径≥5 cm,术后48 h内使用垂体后叶素、输血、肾血管介入治疗。以发生PRB后严重出血为研究终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晚期CKD患者接受PRB后严重出血的发生风险和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895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为(46.1±14.1)岁,男性占60.1%(538/895),合并糖尿病占15.9%(142/895),合并高血压占57.9%(518/89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为(40.1±13.2)ml?min-1?(1.73 m2-1,24 h尿蛋白量为2.5(1.1,4.9)g。PRB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占22.9%(205/895),其中术后使用垂体后叶素者30例(14.6%),术后输血者10例(4.9%),术后行肾血管介入止血者1例(0.5%),术后无死亡。相比于未严重出血组,PRB后严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64.4%(132/205)比55.9%(386/690),χ2=4.627,P=0.031],术前血肌酐、平均动脉压水平较高[(193.9±106.6)μmol/L比(180.8±102.6)μmol/L,t=-2.559,P=0.011;(95.8±10.9)mmHg比(93.9±11.0)mmHg,t=-2.134,P=0.033],血小板值较低[(227.5±70.3)×109/L比(247.5±74.8)×109/L,t=-3.788,P<0.001],且两组间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比例和术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其他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0.936,95% CI 0.891~0.984,P=0.010)、eGFR(OR=0.985,95% CI 0.971~0.999,P=0.034)、血清白蛋白(OR=1.041,95% CI 1.011~1.072,P=0.007)、24 h尿蛋白量(OR=1.092,95% CI 1.030~1.158,P=0.003)、血小板计数(OR=0.996,95% CI 0.994~0.999,P=0.002)与中晚期CKD患者PRB后严重出血独立相关。在PRB队列中,占比前6的肾脏组织学类型分别为IgAN(46.3%,414/895)、膜性肾小球肾炎(11.1%,99/89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8.5%,76/895)、糖尿病肾病(7.6%,68/895)、硬化性肾(6.9%,62/895)和肾血管硬化(4.9%,44/895)。 结论 中晚期CKD患者PRB后严重出血发生风险较高,约22.9%。低BMI、低eGFR水平、低血小板计数、高血清白蛋白以及高24 h尿蛋白水平是中晚期CKD患者PRB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谭陶然, 陈慧丽, 王子秋, 钟晓丽, 高琛妮, 陈孜瑾, 陈晓农
    摘要 (361) RichHTML (389) PDF全文 (149)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不同诊断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分别对患者应用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标准、H2FPEF评分[基于超重(H)、高血压(H)、房颤(F)、肺动脉高压(P)、高龄(E)、充盈压(F)的加权分数构建的复合分数]和心力衰竭协会(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PEFF[包括检查前评估(P)、超声心动图和利钠肽评分(E)、功能测试(F)和最终病因学(F)]评分诊断HFpEF,比较3种诊断方法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方法诊断HFpEF与患者不良预后(全因死亡、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60例MHD患者,年龄(58.5±13.4)岁,男性92例(57.5%),中位透析龄5.0(2.3, 9.6)年, 中位H2FPEF评分2(1, 3)分,中位HFA?PEFF评分4(3, 5)分。这些患者中,118例(73.8%)患者符合ESC标准诊断HFpEF,4例(2.5%)符合H2FPEF评分诊断HFpEF,56例(35.0%)符合HFA?PEFF评分诊断HFpEF。三种评分诊断HFpEF的一致性差,两两比较的κ值分别为0.018(ESC标准和H2FPEF评分)、0.322(ESC标准和HFA?PEFF评分)和0.056(H2FPEF评分和HFA?PEFF评分)。中位随访2.6年后,20例(12.5%)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使用H2FPEF评分确诊HFpEF和无HFpEF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 χ2=6.95,P=0.008)。在校正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参数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HFA?PEFF评分诊断的HFpEF与全因死亡(HR=2.73, 95%CI 1.07~6.98,P=0.036)和心血管相关死亡(HR=4.77, 95%CI 1.31~17.30,P=0.018)相关。 结论 2016年ESC标准、H2FPEF评分和HFA?PEFF评分诊断MHD患者HFpEF的异质性大,一致性差。三种诊断方法中,仅HFA?PEFF评分与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相关。HFA?PEFF评分更适用于MHD患者HFpEF风险评估,今后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 冯胜, 阳晓
    摘要 (358) RichHTML (315) PDF全文 (138)

    腹膜平衡试验主要应用于评估腹膜功能、指导腹膜透析处方调整及判断腹膜透析患者预后。本文拟就腹膜平衡试验方法、腹膜转运功能分类、腹膜超滤功能不全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腹膜平衡试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将腹膜平衡试验应用于临床实践时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

  • 王聪飞, 潘斌, 谢锡绍, 徐春萍,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352) RichHTML (320) PDF全文 (139)

    目的 研究透析后血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透析登记系统中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统计血液透析第4~6个月每次透析后血压的平均值。根据患者透析后第4~6个月的透析后舒张压(post?dialysis diastolic pressure,Post?DB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3组(Post?DBP<80 mmHg,80 mmHg≤Post?DBP<90 mmHg,Post?DBP≥90 mmHg);根据透析后收缩压(post?dialysis systolic pressure,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平均值是否≥80 mmHg将患者分为4组(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将患者首次透析时间作为随访起点,随访终点为中途死亡或转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透析后血压与MHD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 213例患者进行研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ost?DBP<80 mmHg、80 mmHg≤Post?DBP<90 mmHg、Post?DBP≥90 mmHg组间长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58.838,P<0.001),其中Post?DBP<80 mmHg组长期生存率最低;进一步比较各组患者心血管相关病死率,3组间心血管相关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27.926,P<0.001),且Post?DBP<80 mmHg组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最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ost?DBP<80 mmHg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以Post?DBP mmHg≥90组为参照,HR=4.197,95% CI 1.452~12.197,P=0.008)。根据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平均值是否≥80 mmHg将患者分为4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4组间长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65.636,P<0.001),其中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长期生存率最低;进一步比较各组患者心血管相关病死率,4组间心血管相关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29.784,P<0.001),其中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最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无论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80 mmHg均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以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作为参照,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HR=3.416,95% CI 1.294~9.019,P=0.013;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HR=3.574,95% CI 1.451~8.802,P=0.006)。 结论 Post?SBP≥140 mmHg、Post?DBP<80 mmHg组长期生存率较低,无论Post?SBP平均值是否≥140 mmHg,Post?DBP<80 mmHg均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孙词, 宋锴, 姜山, 卢颖, 尹沛然, 李卫巍
    摘要 (348) RichHTML (316) PDF全文 (167)

    目的 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2023年6—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MH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tz及Lawton?Brody调查问卷表评估机体功能状态,将患者分为机体功能正常组和机体功能依赖组,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算PNI,按照PNI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PNI≤44.3)、Q2组(44.3<PNI≤47.2)、Q3组(47.2<PNI≤49.8)和Q4组(PNI>49.8)4个亚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PNI与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NI、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预测MHD患者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的效能。 结果 该研究纳入206例MHD患者,年龄为(58.35±0.98)岁,男性132例(64.1%),合并糖尿病58例(28.2%),合并高血压179例(86.9%),合并心血管疾病36例(17.5%),发生机体功能依赖95例(46.1%)。与机体功能正常组比较,机体功能依赖组年龄(t=-6.87,P<0.001)、合并糖尿病比例(χ2=6.58,P=0.010)及脉压(t=-3.17,P=0.002)均较高,舒张压(t=3.88,P<0.001)、血清肌酐(t=3.44,P=0.001)、血清白蛋白(t=4.09,P<0.001)及PNI(t=3.92,P<0.001)均较低。PNI Q1组(69.2%,36/52)患者机体功能依赖发生率显著高于Q2组(49.0%,25/51)、Q3组(34.0%,18/53)及Q4组(32.0%,16/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合并糖尿病、脉压和血清肌酐等混杂因素后,PNI Q1组患者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是Q4组的3.217倍(OR=3.217,95%CI 1.229~8.422,P=0.017)。PNI预测MHD患者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的概率模型为logit(odds)=5.854-0.128 3×PNI。PNI预测MHD患者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95%CI 0.58~0.73,P<0.001),略高于血清白蛋白(AUC=0.64,95%CI 0.54~0.73,P<0.001)。PNI预测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的最佳截断值为46.15,敏感度为72.07%,特异度为57.89%。 结论 低PNI与MHD患者高机体功能依赖发生风险相关。

  • 张文军, 郑西希, 叶文玲, 陈丽萌
    摘要 (348) RichHTML (366) PDF全文 (117)

    抗精神病药物锂制剂可引起多种肾脏不良反应,多数隐匿发生。该文报告1例46岁女性病例,服用碳酸锂17年后出现乏力、软瘫,实验室检查表现为低钾血症、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伴肾结石,停用碳酸锂后低钾血症及dRTA部分缓解。复习文献,锂制剂的肾脏不良反应,除dRTA外,还可表现为急性中毒性肾损伤、肾性尿崩症和肾小球病变等肾脏疾病。

  • 陈金虎, 倪利华, 廖泽锦, 陈凤, 吴小燕
    摘要 (345) RichHTML (375) PDF全文 (79)

    目的 初步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以期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管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方法 通过“Tabula?muris”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分析肾组织各细胞亚群SIRT3基因的表达。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进行以下分组:(1)对照组、甘露醇组及高糖组。(2)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过表达SIRT3组、高糖组及过表达SIRT3+高糖组。(3)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敲低SIRT3组、高糖组及敲低SIRT3+高糖组。(4)对照组、Erastin干预组及过表达SIRT3+Erastin干预组。正常葡萄糖5.5 mmol/L,高糖30 mmol/L,甘露醇24.5 mmol/L,Erastin 10 μmol/L,干预时间为48 h。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SIRT3、肾损伤分子1及铁死亡相关蛋白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检测丙二醛、谷胱甘肽、铁含量评估细胞铁死亡程度。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 结果 (1)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SIRT3基因在肾组织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亚群中表达最高。(2)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HK?2细胞肾损伤分子1、ACSL4表达均较高,SIRT3、GPX4表达及细胞活力均较低(均P<0.05),甘露醇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高糖组比较,过表达SIRT3+高糖组HK?2细胞活力、GPX4表达及细胞内谷胱甘肽均较高,ACSL4表达、细胞内铁、丙二醛及活性氧均较低,线粒体膜电位部分恢复(均P<0.05);与高糖组比较,敲低SIRT3+高糖组HK?2细胞活力、GPX4表达均较低,ACSL4表达较高(均P<0.05),细胞内铁、丙二醛、谷胱甘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对照组比较,Erastin干预组HK?2细胞ACSL4表达较高,GPX4表达较低(均P<0.05);与Erastin干预组比较,过表达SIRT3+Erastin干预组ACSL4表达较低,GPX4表达较高(均P<0.05)。 结论 高糖可诱导HK?2细胞SIRT3表达下调、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增加,过表达SIRT3可能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及缓解线粒体功能障碍减轻高糖诱导的HK?2细胞铁死亡。

  • 宁家璇, 叶楠, 王国勤, 卞维静, 程虹
    摘要 (342) RichHTML (302) PDF全文 (11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近期心脑血管事件及远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两组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HD中心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HD治疗时间分为新入HD组(A组)和维持性HD组(B组)。A组终点事件定义为透析龄≤12个月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或全因死亡;B组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A组和B组患者均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分别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D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果 A组纳入104例HD患者,年龄(61.54±14.97)岁,男性70例(67.3%),随访时间为12.0(10.0,12.0)个月,发生终点事件29例(27.9%)。A组中,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比例较高(χ2=6.067,P=0.0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316,P=0.023)和体重指数(t=-2.245,P=0.028)均较低。B组纳入116例HD患者,年龄(65.89±10.06)岁,男性86例(74.1%),随访时间为37.5(21.0,59.0)个月,发生终点事件40例(34.5%)。B组中,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白蛋白(t=-3.182,P=0.002)和血钾(t=-2.532,P=0.013)均较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红蛋白达标率(HR=0.977,95%CI 0.957~0.998,P=0.031)和高血白蛋白(HR=0.836,95%CI 0.776~0.901,P<0.001)是B组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合并外周动脉疾病、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体重指数可能增加新入HD患者近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而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不达标可能增加维持性HD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风险。

  • 安然, 李文, 姚峥, 吴雷云, 付文静, 林娜, 张爱华
    摘要 (339) RichHTML (342) PDF全文 (13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发生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且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CK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1日,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KD患者发生MR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KD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55例CKD患者,有262例发生MR,其中轻度212例(80.9%)、中度44例(16.8%)、重度6例(2.3%)。CKD 1~5期患者MR的患病率分别为21.9%、33.0%、45.9%、51.9%和64.6%,中重度MR的患病率分别为0、5.6%、7.4%、10.1%和1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79,95% CI 1.008~2.476,P=0.046)、合并慢性心脏疾病(OR=2.263,95% CI 1.398~3.662,P=0.001)、CKD 4~5期(以CKD 1~3期为参照,OR=1.744,95% CI 1.007~3.019,P=0.047)、血红蛋白降低(OR=0.985,95% CI 0.975~0.996,P=0.006)是CKD患者发生MR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R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MR组(Log?rank,χ2 =8.094,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HR=1.072,95% CI 1.042~1.104,P<0.001)、血磷升高(HR=2.782,95% CI 1.122~6.895,P=0.027)、MR(HR=1.962,95% CI 1.002~3.839,P=0.049)和血清白蛋白降低(HR=0.927,95% CI 0.886~0.970,P=0.001)是CK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MR的总体患病率及中重度MR的患病率随着CKD的进展呈增加趋势。男性、合并慢性心脏疾病、CKD 4~5期、血红蛋白降低为CKD患者发生MR的危险因素。MR是CK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凤梅, 魏青, 杨艳, 张晓良, 王彬
    摘要 (339) RichHTML (335) PDF全文 (180)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单药治疗成人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的疗效。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接受RTX单药治疗的10例MCD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例患者发病年龄为(48.4±21.2)岁;男性7例,女性3例;60岁以上患者4例(4/10)。利妥昔单抗治疗1次、2次和3次的患者分别为1例(1/10)、6例(6/10)和3例(3/10)。随访时间为(327.1±141.6)d。10例患者均在3个月内完全缓解,其中4例(4/10)在1个月内达到完全缓解,达到完全缓解的平均时间为35.7 d。随访中,10例患者均未复发。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RTX单药治疗对MCD患者有效,但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此外RTX单药治疗后仍需密切随访患者,观察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 侯方兴, 胡蓉蓉, 张硕, 陈丽萌
    摘要 (327) RichHTML (268) PDF全文 (80)

    过敏性紫癜又称为IgA血管炎,肾脏受累即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半乳糖缺陷型IgA1在HSPN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机制与IgA肾病“四重打击假说”相似,IgA1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致病,还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且其致病免疫复合物组成更复杂。因此,异常糖基化IgA1有望成为诊断和预测HSPN发病、判断疾病活动性和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该文简述了近年来异常糖基化IgA1在HSPN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王莎莎, 韩甲, 刘向云
    摘要 (317) RichHTML (309) PDF全文 (59)

    异位脂肪沉积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具有局部效应的肝脏、心脏脂肪被研究较多,但是目前对肾窦异位脂肪沉积的研究较少。肾窦异位脂肪沉积增多对肾脏损害具有独立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研究从肾窦异位脂肪沉积相关影像学诊断、影响肾脏损伤的可能机制(肾窦异位脂肪沉积产生的机械性压力、脂毒性)以及目前对肾窦异位脂肪沉积的干预进行综述,以期研究者更多关注肾窦异位脂肪沉积在肾脏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樊辛, 李路瑶, 方琳, 王莎, 杨向东
    摘要 (317) RichHTML (285) PDF全文 (155)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在CKD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通过不同机制改善了CKD患者的肾脏结局,同时在心血管结局等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新型药物也逐渐积累了延缓肾病的临床证据,新型靶点不断开发。本文综述了这些药物在CKD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CKD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 张宇, 白咪, 何佳, 徐爽, 郭钰贤, 曾润鑫, 龙广凤, 张爱华
    摘要 (313) RichHTML (299) PDF全文 (56)

    目的 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55(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5,GPR55)拮抗剂CID16020046在小鼠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为肾脏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方法 (1)在体外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NRK?49F)中分别过表达GPR55和使用GPR55拮抗剂CID16020046,同时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观察纤维化相关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2)体内构建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小鼠肾脏纤维化模型,将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20~25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6)、造模组(UUO组,n=7)、造模+CID16020046药物组(UUO+CID组,n=8),UUO+CID组在造模前1 d、造模当日和术后每日均腹腔注射药物CID16020046(10 mg/kg),每日1次,Sham组和UUO组均腹腔注射对应剂量的0.9%生理盐水。UUO术后7 d处死小鼠取材,检测其肾功能指标、肝脏转氨酶、心肌标志物,Western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脏纤维化相关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免疫组化、天狼猩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肾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 (1)使用TGF?β1刺激NRK?49F细胞后,GPR55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TGF?β1组和TGF?β1+GPR55过表达质粒组纤维化相关因子纤连蛋白、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GF?β1组比较,TGF?β1+CID组纤维化相关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及Collagen Ⅰ、α?SMA mRNA表达均较低(均P<0.05)。(2)与Sham组比较,UUO组GPR55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高(均P<0.05)。与UUO组比较,UUO+CID组血清肌酐较低(P<0.05),两组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UUO组比较,UUO+CID组肾组织纤维化相关因子纤连蛋白、Collagen Ⅰ、Vimentin蛋白及纤连蛋白、Collagen Ⅰ、Ⅲ型胶原蛋白、α?SMA mRNA表达均较低,肾小管扩张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程度显著较轻(均P<0.05)。 结论 CID16020046可降低UUO小鼠血清肌酐,保护肾功能,同时可降低肾脏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肾组织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

  • 蒋道芳, 马晓燕, 王奕, 杨欣宇, 王一舒, 马姝琛, 王俊, 余超, 方路, 刘娜
    摘要 (313) RichHTML (323) PDF全文 (90)

    该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血清补体C3水平与血压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9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非高血压组(n=37)和高血压组(n=61)人口学特征、血清补体C3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IMN患者及高血压组IMN患者血清C3水平与eGFR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组IMN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eGFR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清C3、C4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组,eGFR低于非高血压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N患者中血清C3水平与eGFR无相关性(r=0.118,P=0.247),高血压组IMN患者中血清C3水平与eGFR呈正相关(r=0.325,P=0.01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与年龄(β=-0.328,P=0.013)呈负相关,与血清C3(β=0.228,P=0.048)呈正相关。该研究显示,IMN伴高血压患者血清C3水平高于IMN非高血压患者,且其C3水平与eGFR呈正相关。

  • 杨艳, 刘玉秋, 王彬, 徐昌盛, 王凤梅, 张晓良, 刘必成
    摘要 (311) RichHTML (305) PDF全文 (135)

    该文报道1例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表现、较为罕见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病例。患者女性,37岁,以发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经双重血浆置换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未再有发热、溶血,血小板及肾功能恢复正常。急性期后肾活检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损伤。随访期间患者病情无复发,肾功能正常。

  • 陈思秀, 李剑波, 余健文, 周玉君, 李幼奇, 林小洁, 黄娜娅, 钟忠, 王禹诺, 黎渐英, 刘庆华, 毛海萍, 黄锋先, 陈崴
    摘要 (301) RichHTML (281) PDF全文 (87)

    目的 初步探索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在接受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相关手术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患者术中疼痛管理的应用及患者满意度。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患者分为VR组与对照组,VR组在手术过程中佩戴VR眼镜观看舒缓的音视频,对照组为常规手术流程。术后30 min内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5分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术中疼痛和满意度,VR组使用VR晕动量表评估耐受情况。 结果 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58.1%)。原发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39.5%)]和糖尿病肾病[6例(14.0%)]。对照组23例,VR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原发病比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方式分布、术前生命体征和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R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0±2.38)分比(7.43±1.67)分,t=2.469,P=0.018]。VR组满意及以上患者的比例为89.5%(17/19),对照组满意及以上患者比例为78.3%(18/2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χ2检验,χ2=0.308,P=0.579)。VR组3例患者因严重不适退出,其余均可耐受,常见不良反应为疲劳和视力模糊。 结论 VR可有效减轻局部浸润麻醉下PD相关手术的术中疼痛,且在PD相关手术过程中佩戴VR眼镜是安全、可耐受的。

  • 詹申, 赵彬, 王慧, 张丽红, 王玉柱
    摘要 (298) RichHTML (262) PDF全文 (103)

    目的 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t=-41.731,P<0.001)、肱动脉血流量(t=-12.510,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9.241,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22,95% CI 1.001~1.045,P=0.042)。 结论 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 刘文静, 王宇飞, 张倍豪, 王欣芳, 王瑞敏, 薛小玲, 梁献慧, 王沛
    摘要 (296) RichHTML (267) PDF全文 (99)

    目的 探究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征、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为优化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建立AVG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通路随访资料。根据患者随访期间AVG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AVG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情况、影响因素及干预后通畅率。AVG随访至2023年6月30日或患者死亡或失访或AVG废弃。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AVG通畅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VG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464例患者的475个AVG,年龄(55.50±11.85)岁,男性193例(40.6%),糖尿病185例(38.9%),透析龄24(1,68)个月。随访时间为602(380,920)d,154个(32.4%)AVG共发生307例次AVG血栓事件,标化发生率为0.34次/患者年,其中60例次(19.5%,60/307)为频繁血栓事件。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84.0%比92.5%,P=0.017;66.5%比85.7%,P<0.001)及频繁血栓亚组(78.9%比92.5%,P=0.030;54.6%比85.7%,P<0.001)AVG 2年和3年二期通畅率均显著低于无血栓组。269例次AVG血栓事件的治疗被纳入干预效果分析,215例次(79.9%)采用腔内介入手术干预,54例次(20.1%)采用杂交手术(腔内介入+外科手术)干预,技术成功率为98.9%(266/269),临床成功率为98.1%(264/26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腔内介入组和杂交手术组90 d、365 d干预后一期通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80 d干预后一期通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1%比26.5%,Z=2.56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物类型(以Intering组为参照,Propaten组OR=1.953,95%CI 1.139~3.350,P=0.015;Acuseal组OR=2.628,95%CI 1.438~4.800,P=0.002)、体重指数<18.5 kg/m2(以18.5~24.0 kg/m2组为参照,OR=0.291,95%CI 0.090~0.943,P=0.040)、血清白蛋白<40 g/L(OR=1.579,95%CI 1.019~2.445,P=0.041)、血清铁蛋白<200 μg/L(OR=1.818,95%CI 1.162~2.845,P=0.009)及平均动脉压<70 mmHg(OR=7.180,95%CI 1.339~38.501,P=0.021)为AVG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AVG血栓事件的标化发生率为0.34次/患者年,主要集中在少数患者。血栓形成降低AVG的二期通畅率。AVG血栓经腔内介入手术或杂交手术处理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血栓形成可能与移植物类型、患者营养状况及平均动脉压相关。

  • 成水芹, 余乐, 张志宏, 俞雨生
    摘要 (286) RichHTML (282) PDF全文 (103)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目前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但利尿剂抵抗的HF患者病情复杂、严重,其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HF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的主要机制为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对利尿剂的反应降低、水钠潴留,腹膜透析因其具有超滤、排钠、改善心功能、保护残余肾功能等优势是治疗HF利尿剂抵抗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该文简介腹膜透析治疗HF利尿剂抵抗患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