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抗菌药物剂量调整共识专家组,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摘要 (2119) RichHTML (2141) PDF全文 (904)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临床危重症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同时接受抗菌药物和CRRT治疗。在CRRT期间,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均可能受到影响,目前尚缺乏CRRT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剂量的推荐和建议。国内临床医学、药学、重症医学以及感染病学专家成立CRRT抗菌药物剂量调整共识专家组,围绕CRRT因素、药物特性、患者因素及CRRT期间各类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进行证据检索,并充分讨论,制定了该共识,以期为CRRT期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建议。

  •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版)》专家组
    摘要 (2098) RichHTML (2089) PDF全文 (860)

    糖尿病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危险因素。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已被证实对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具有明确的肾脏及心血管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可显著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且对血钾影响较小。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非奈利酮,专家组基于已有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多次讨论形成了《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对其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循证医学证据、适宜人群、具体用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并形成了27项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

  • 《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专家组
    摘要 (1168) RichHTML (1115) PDF全文 (724)

    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 2 inhibitors,SGLT2i)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临床试验显示,该类药物不但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独立于降糖作用的心肾保护作用,而且对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也可改善心肾结局,且总体安全性表现良好。目前SGLT2i已成为CKD患者心肾保护的重要治疗药物。为了更好地将相关的循证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广大医师在CKD管理中合理、规范地使用SGLT2i药物,该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循证证据,综合肾脏病、内分泌和心血管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组织多学科专家通过意见征询、投票及讨论会等方法反复商榷共同制订了该共识。共识内容涵盖SGLT2i建议使用人群、使用前不良反应风险评估、联合用药建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等。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摘要 (680) RichHTML (688) PDF全文 (50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容量过负荷是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的重症患者肾脏功能损害加重、肾功能恢复率降低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容量过负荷对肾功能的损害可能与肾静脉高压、肾间质水肿有关,并最终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然而,通过利尿剂或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进行液体清除会增加患者血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风险。因此,CRRT期间对AKI患者进行准确的容量状态评估与管理至关重要。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制定了《CRRT容量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专家组通过对此领域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及专业讨论,构建了5个CRRT容量管理的专题:AKI患者容量失衡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危害、AKI患者容量管理策略、AKI患者容量状态及反应性评估、CRRT容量管理的分级与应用和CRRT容量管理目标制定与CRRT处方。该共识旨在规范临床操作,降低AKI患者容量失衡的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 王柳西, 董丹, 许颖, 张立, 徐弘昭, 刘念, 远航
    摘要 (647) RichHTML (618) PDF全文 (300)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住院期间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并单独接受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满1个疗程的患者,按照不同给药方法将其纳入1 g标准治疗组(每次1 g,每2周1次,共2次)和375 mg/m2实验治疗组(每次375 mg/m2,每3周1次,共3次),比较不同剂量RTX治疗IM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疗程结束后均规律随访≥9个月且资料完整。最终6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年龄(51.7±11.8)岁,男性46例(66.7%)。1 g标准治疗组31例,375 mg/m2 实验治疗组38例。1 g标准治疗组中初治比例高于375 mg/m2实验治疗组(87.1%比65.8%,χ 2=4.174,P=0.04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基线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共22例(31.9%)患者发生缓解,其中1 g标准治疗组9例(29.0%)、375 mg/m2实验治疗组13例(34.2%)(χ 2=0.211,P=0.646);6个月时,共30例(43.5%)患者发生缓解,其中1 g标准治疗组12例(38.7%)、375 mg/m2实验治疗组18例(47.4%)(χ 2=0.521,P=0.470);9个月时,共38例(55.1%)患者发生缓解,其中1 g标准治疗组18例(58.1%)、375 mg/m2实验治疗组20例(52.6%)(χ 2=0.204,P=0.652)。9个月时1 g标准治疗组和375 mg/m2实验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量较基线值分别下降了7.93(6.24,8.46)g和7.45(5.66,8.67)g,血清白蛋白较基线值分别升高了16.4(15.5,17.5)g/L和15.5(9.0,15.8)g/L(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降至<5 RU/ml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 2=3.653,P=0.056)。1 g标准治疗组发生23起非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患者16例;375 mg/m2实验治疗组发生10起非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患者10例;375 mg/m2实验治疗组安全性优于1 g标准治疗组(Fisher值=8.593,P=0.015)。使用RTX 375 mg/m2 方案和1 g标准方案治疗IMN均能有效缓解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相比1 g标准治疗方案,375 mg/m2 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张洋洋, 黄嘉元, 姜山, 康婉莹, 赵文婧, 郑智华
    摘要 (627) RichHTML (651) PDF全文 (30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但尚无有效治疗方案。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抵抗疾病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肠-肾轴”理论为出发点,综述了CK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变化,如产丁酸菌罗氏菌属和普拉梭菌丰度降低,探讨了肠道菌群影响CKD进展的炎症、免疫等相关机制,并阐述了以肠道菌群作为CKD治疗靶点的应用方法,如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微生态制剂和饮食疗法等,以期为CKD临床诊疗提供基于微生态的新靶点。

  • 王倩, 郭静, 李冰, 董玲, 赵向娅, 杨轶, 杨胜楠, 李淑莹, 田蕊
    摘要 (576) RichHTML (421) PDF全文 (226)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患者肌少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住院的CKD 3~4期≥60岁患者,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实验室指标、肌肉力量、躯体功能、四肢骨骼肌量指数(appendicular muscle mass index,ASMI)。根据肌少症诊断标准,患者被分为非肌少症CKD组和肌少症CK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KD 3~4期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因素。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62例CKD 3~4期患者,中位年龄75(69,82)岁,男性89例(54.9%),肌少症40例,肌少症患病率为24.7%(95% CI 18.1%~31.3%)。与非肌少症CKD组相比,肌少症CKD组患者年龄、患痴呆比例、胱抑素C、尿素氮、C反应蛋白及尿蛋白/肌酐比值较高(均P<0.05),体重指数、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清白蛋白、规律运动及服用α酮酸患者比例均较低(均P<0.05),同时握力、步速、简易体能测量表评分、ASMI均较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eGFR(OR=0.824,95% CI 0.687~0.987,P=0.036)、低体重指数(OR=0.463,95% CI 0.304~0.704,P<0.001)、低血清白蛋白(OR=0.459,95% CI 0.263~0.802,P=0.006)及高C反应蛋白(OR=2.754,95% CI 1.708~4.439,P<0.001)是CK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CKD 3~4期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较高,低eGFR、低体重指数、低血清白蛋白及高C反应蛋白是CKD 3~4期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肾病透析专业委员会共识专家组
    摘要 (568) RichHTML (541) PDF全文 (426)

    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s)是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常用药物,目前可供临床医师选择的有短效ESAs和长效ESAs。短效ESAs在我国已广泛使用,历史悠久,国内外有众多指南共识。长效ESAs具有半衰期长、输注频次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等优势,近年来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尚缺乏长效ESAs临床规范使用的指导意见。为此,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肾病透析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长效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治疗肾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主要介绍了长效ESAs的分类、作用机制与药效学特点,在肾性贫血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时机、方案,特殊人群应用,不良反应及处理等,以指导长效ESAs类药物在肾性贫血治疗中的规范化使用。

  • 杨文卓, 王欣, 陈崴, 李志坚
    摘要 (567) RichHTML (623) PDF全文 (32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导致多种重要组织和靶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累及肾脏的严重并发症。在LN的治疗策略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一直占主导地位,同时其不良反应也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生物制剂的研发与使用为LN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在SLE和LN的多项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生物制剂可以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融合蛋白类,它们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层面的机制对SLE和LN产生治疗作用。该文从生物制剂的不同作用机制角度,对其治疗SLE和LN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廉庆楼, 刘亚敏, 李昱保, 王宇飞, 张倍豪, 王欣芳, 赵培翔, 王瑞敏, 梁献慧, 王沛
    摘要 (558) RichHTML (568) PDF全文 (128)

    目的 分析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且术前有中心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及CVS组与无CVS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KD患者发生CV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Cox回归法分析CVS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 结果 283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0.45±14.76)岁,男165例(58.3%),中位透析龄0.5(0,7.0)个月,55例(19.4%)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存在CVS,其中狭窄程度<50% 39例,狭窄程度≥50% 16例。有右颈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置管史患者[60.5%(26/43)比9.9%(15/151),χ2=51.27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OR=4.345,95% CI 1.540~12.263,P=0.006)是CKD患者发生CVS的独立影响因素。在268例CVS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中位随访34个月,中重度CVS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CVS组(5/7比58/228,χ2=7.720,P=0.005),锁骨下静脉狭窄及上腔静脉狭窄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名静脉狭窄组(4/5比8/27,χ2 =6.974,P=0.008;6/8比8/27,χ2 =6.908,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CVS及合并糖尿病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HR=4.362,95% CI 1.644~11.574,P=0.003;HR=2.682,95% CI 1.624~4.431,P<0.001)。 结论 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CKD患者CVS的发生率较高,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CVS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CVS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潘威, 王梦龙, 徐瑶, 张记收, 赵蒙蒙, 万军
    摘要 (491) RichHTML (573) PDF全文 (184)

    目的 探讨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分析其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使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指标描述中国归因于1型和2型糖尿病的CK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 2019年中国归因于1型和2型糖尿病的CKD患病人数分别为57.4(95% UI 49.5~66.5)万例和3 107.6(95% UI 2 815.2~3 390.9)万例,发病人数分别为0.9(95% UI 0.8~1.1)万例和43.4(95%UI 39.0~48.1)万例,死亡人数分别为1.3(95% UI 0.8~1.8) 万例和6.3(95% UI 5.0~7.7)万例。归因于1型糖尿病的CKD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30~34岁,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5岁;归因于2型糖尿病的CKD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50~54岁,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70~74岁。1990—2019年中国DKD患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相对稳定,但年龄标化发病率、标化YLD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死亡率、标化YLL率、标化DALY率则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DKD患者死亡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空腹血糖高、肾衰竭、收缩压高、体重指数高、高钠饮食和铅暴露,收缩压高和体重指数高对中国DKD患者的死亡贡献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DKD年龄标化发病率、标化YLD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患病率相对稳定,而年龄标化死亡率、年龄标化YLL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空腹血糖高、肾衰竭、收缩压高、体重指数高、高钠饮食和铅暴露为DKD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中国DKD疾病负担现状日益严峻,应针对重点人群制定干预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发展,改善DKD疾病负担。

  • 辛洋洋, 阳晓
    摘要 (435) RichHTML (401) PDF全文 (200)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居家治疗和经济实用的治疗模式,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全球PD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其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相比普通人群,PD患者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疾病负担仍很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PD临床结局报道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后者严重影响PD临床研究证据的有效性及PD中心质量的持续改进。近年PD标准化临床结局研究取得新进展。该文就PD临床结局报告异质性、标准化临床结局分类及核心结局现状进行综述,为规范PD临床结局报道、提高PD临床研究质量和管理水平,最终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龚雪梅, 曾筱茜, 付平
    摘要 (428) RichHTML (386) PDF全文 (250)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肥胖作为代谢疾病,对DKD的发生和发展均有显著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揭示肥胖是DKD以及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因素,它可通过血流动力学、代谢调节和慢性炎症等多种途径,促进DKD的发生和进展。此外,研究证实各种肥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管理DKD也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肥胖与DKD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该文从肥胖和DKD的流行病学特征、肥胖影响DKD的潜在机制及肥胖干预对DKD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肥胖与DKD的关系。

  • 徐解关玄, 蔡广研
    摘要 (414) RichHTML (513) PDF全文 (169)

    剧烈运动可导致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包括运动后机体脱水状态、体温升高以及大量含糖饮料摄入等,可能的机制为在各种危险因素诱导下,机体或肾脏本身发生炎性反应、代谢产物蓄积对肾脏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等。机体反复多次暴露于上述危险因素下不仅增加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该文从运动相关肾损伤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合适的运动方案提供指导。

  • 刘建强, 彭晖
    摘要 (408) RichHTML (288) PDF全文 (291)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是罹患肌少症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尚无CKD患者合并肌少症诊断的统一标准。基于国际上已发表的共识,骨骼肌质量和功能是定义肌少症的关键参数,近年来对于其评估工具的精准性和适用性的需求促进了高分辨成像测量以及超声测量的研究进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CKD合并肌少症的认识不足,临床漏诊、误诊现象普遍。该文综述了近年CKD合并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评估方法以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 汤晓静, 梅长林
    摘要 (405) RichHTML (471) PDF全文 (310)

    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症(chronic kidney disease-associated pruritus,CKD-aP)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且难以忍受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增加其远期死亡风险。CKD-aP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免疫炎症失调、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衡、代谢产物异常蓄积、皮肤干燥症、组胺水平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都被证实与其相关。CKD-aP目前缺乏满意、特效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透析方式调整。该文主要就CKD-aP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张沛, 高春林, 姚俊, 夏正坤
    摘要 (399) RichHTML (453) PDF全文 (129)

    复发是儿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临床特征,部分激素敏感型NS(steroid-sensitive NS,SSNS)表现为频繁复发型NS和激素依赖型NS。激素的长期和频繁使用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NS儿童的生活质量。2022年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发布了儿童SSNS的诊断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现结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发布的《儿童激素敏感、复发/依赖NS诊治循证指南(2016)》(简称2016国内指南),对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提出的SSNS临床治疗和管理建议进行解读,为儿童SSNS的诊治提供参考。

  • 姚兰, 王沛
    摘要 (394) RichHTML (433) PDF全文 (340)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是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其预后。CKD-MBD是慢性肾功能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血钙升高或降低、血磷升高、全段甲状旁腺素升高、骨质疏松及血管钙化等。该文围绕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性骨病和血管钙化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其诊断、治疗和管理的研究进展。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组
    摘要 (388) RichHTML (344) PDF全文 (229)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指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导致的包括肺炎在内的全身性疾病。COVID-19除了累及呼吸系统,亦可累及包括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在内的全身多个器官系统。肾脏是COVID-19常见的受累脏器之一,SARS-CoV-2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引起肾脏损伤,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蛋白尿、血尿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特别是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性肾病、肾移植以及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这些患者不但对SARS-CoV-2易感,且感染后易转为重症或危重症。CKD患者合并COVID-19后治疗与非CKD患者有所不同,抗病毒药物用于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尚存争议。此外,CK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高凝状态、慢性炎症、水电解质紊乱等,为COVID-19的成功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本专家共识致力于加强临床医师对CKD合并COVID-19的认识,规范临床诊治,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方梦婷, 司美君, 余学清
    摘要 (386) RichHTML (242) PDF全文 (160)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组织系膜细胞2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2,CR2)的表达及其参与补体C3沉积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按照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将患者分为补体C3沉积<2+组和补体C3沉积≥2+组,收集基线资料、血浆和肾组织样本(以肾癌周围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的血浆IgA和补体C3浓度,比较不同补体C3沉积组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指标、血浆IgA和C3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IgAN患者肾组织和肾癌周围正常肾组织中IgA、补体C3和CR2表达及共定位情况。体外培养系膜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IgA蛋白(2 g/L)刺激系膜细胞8 h,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系膜细胞CR2的表达;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分析两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不同功能组成。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75例IgAN患者,其中补体C3沉积<2+组25例,补体C3沉积≥2+组50例。补体C3沉积≥2+组尿红细胞计数为阴性、1+、2+、3+~4+者分别占2.0%、8.0%、18.0%、72.0%,较补体C3沉积<2+组(4.0%、4.0%、52.0%、40.0%)血尿更严重(Z=-2.320,P=0.020),同时补体C3沉积≥2+组牛津病理分型S1占比高于补体C3沉积<2+组(68.0%比40.0%,χ2 =5.389,P=0.020),而两组在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以及牛津病理分型其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补体C3沉积≥2+组血浆IgA质量浓度较补体C3沉积<2+组高[3.62(2.95,5.53)g/L比2.72(2.15,4.24)g/L,Z=2.405,P=0.016],而血浆补体C3质量浓度较补体C3沉积<2+组低[199.6(116.0,328.0)mg/L比319.2(158.3,454.5)mg/L,Z=-2.383,P=0.01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与IgA沉积强度呈正相关(rs=0.441,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gAN患者肾小球IgA和补体C3沉积存在共定位,CR2表达与补体C3沉积具有一致性,且CR2与补体C3共定位。体外细胞实验中,Western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gA蛋白组CR2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IgA蛋白刺激引起系膜细胞发生活跃的通路变化。 结论 IgA蛋白刺激系膜细胞表达CR2参与补体C3沉积可能是IgAN补体C3活化的重要机制。

  • 郑琦敏, 顾向晨, 谢静远
    摘要 (382) RichHTML (409) PDF全文 (104)

    奥尔波特综合征(Alport syndrom,AS)又称眼耳肾综合征或遗传性肾炎,是常见的遗传性疾病。AS的病因为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COL4)α3/4/5链编码基因(COL4α3COL4α4COL4α5)发生致病性突变,导致肾小球、耳蜗和眼晶状体的基底膜缺陷,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随着AS的重新定义,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开展,AS的发病率可能远高于以往的认识。AS的具体致病机制不明,研究显示,COL4突变可能通过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成分异常、脂质沉积和能量代谢紊乱、内质网应激、炎症及纤维化等导致肾脏损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是目前治疗AS的主要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新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抑制胶原异常信号传导、减轻足细胞内质网应激、调节能量代谢、抗氧化应激、抗炎症纤维化、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望为AS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该文综述AS的致病机制及新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刘玉秋, 谢筱彤, 刘宏, 张晓良
    摘要 (374) RichHTML (208) PDF全文 (342)
  • 王莉, 蒲蕾
    摘要 (371) RichHTML (375) PDF全文 (160)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合并症或并发症。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及骨折是CKD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积极防治CKD患者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地舒单抗是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不经肾脏代谢或排泄。临床研究表明,不同阶段CKD(包括透析、肾移植)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地舒单抗后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安全性良好。需要注意的是,CKD患者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较高,在使用地舒单抗之前,需要密切监测并提前补充钙和维生素D,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钙水平。该文就地舒单抗在CKD患者的骨保护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玉凤, 包娇, 孙绒, 胡承祥, 韩璐, 白燕
    摘要 (347) RichHTML (253) PDF全文 (257)

    目的 探究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肾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IgAN牛津病理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肾病理损伤轻度组(<3项病理分型)和重度组(≥3项病理分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3、C4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肾活检时患者血清C3、C4水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N患者病理损伤程度(重度/轻度)的影响因素,森林图描绘危险因素效应的强弱。 结果 共164例IgAN患者入选该研究,男性77例(47.0%),年龄(35.5±12.9)岁;轻度组60例,重度组104例。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患者年龄较大,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尿蛋白量、血清C4水平及合并高血压、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肾组织C3沉积、镜下血尿比例均较高,血红蛋白和血清C3水平均较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活检时血清C3水平与eGFR呈正相关(r=0.303,P<0.001),血清C4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238,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3(每增加0.01 g/L,OR=0.976,95% CI 0.957~0.996,P=0.018)、血清C4(每增加0.01 g/L,OR=1.091,95% CI 1.020~1.166,P=0.011)、血红蛋白(OR=0.969,95% CI 0.950~0.988,P=0.002)及血尿酸(OR=1.005,95% CI 1.001~1.009,P=0.012)是IgAN患者肾病理损伤程度(重度/轻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血清C3和C4是IgAN患者肾病理损伤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 王沛, 刘章锁
    摘要 (333) RichHTML (188) PDF全文 (285)
  • 金李, 王晓培, 王志刚, 兰平, 刘辉, 路万虹
    摘要 (330) RichHTML (355) PDF全文 (209)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2021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合并2型糖尿病行肾活检的患者,统计并分析其肾脏病理和临床表现。纳入2型糖尿病行肾活检患者483例,包括既往无糖尿病、入院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选出的新发糖尿病患者136例(28.16%),年龄(52.80±13.13)岁,男性337例(69.77%)。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07例(22.15%),DKD+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32例(6.63%),NDKD 344例(71.22%)。膜性肾病为NDKD(40.41%,139/344)及DKD+NDKD(34.38%,11/32)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136例新发糖尿病患者中,DKD 3例(2.21%),DKD+NDKD 2例(1.47%),NDKD 131例(96.32%)。糖尿病病史≤3个月、3~12个月、1~5年、5~10年及≥10年患者中,DKD占比分别为10.53%(6/57)、25.00%(16/64)、26.53%(26/98)、41.56%(32/77)及47.06%(24/51)。糖尿病病史≤3个月、3~12个月、1~5年、5~10年及≥10年患者中,DKD+NDKD占比分别为3.51%(2/57)、3.13%(2/64)、10.20%(10/98)、9.09%(7/77)和17.65%(9/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OR=1.130,95% CI 1.057~1.208,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12.185,95% CI 5.331~27.849,P<0.001)、尿红细胞计数(OR=0.987,95% CI 0.974~0.999,P=0.039)、糖化血红蛋白(OR=1.482,95% CI 1.119~1.961,P=0.006)及血红蛋白(OR=0.973,95% CI 0.957~0.990,P=0.001)与DKD独立相关。随着糖尿病病史延长,DKD及DKD+NDKD比例均升高。膜性肾病为NDKD及DKD+NDKD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即使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合并DKD可能,应早期进行DKD的筛查。糖尿病病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红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红蛋白或可用于鉴别DKD与NDKD。

  • 李垲芸, 李荣山
    摘要 (325) RichHTML (215) PDF全文 (276)
  • 朱婷婷, 刘必成
    摘要 (317) RichHTML (339) PDF全文 (170)

    肾脏纤维化(renal fibrosis,R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探讨RF的发生机制是过去近200年肾脏病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为RF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也为RF防治不断提供新的思路。该文简要综述RF研究的历史,从RF早期研究、肾活检技术应用、RF动物模型建立、细胞分子生物技术发展及RF机制探究等方面展开阐述,为未来慢性肾脏病防治的研究提供参考。

  • 郑茜子, 李惊子, 赵酉璐, 杨宏宇, 王素霞, 张宏, 杨莉
    摘要 (311) RichHTML (185) PDF全文 (171)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尿沉渣镜检及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31日至2015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肾活检时是否合并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肾活检当日留取中段晨尿样本行尿沉渣镜检,观察尿液中细胞及管型等有形成分改变。比较AKI组和非AKI组IgAN患者临床资料、尿沉渣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临床病理和尿沉渣指标与AKI及尿沉渣指标与IgAN牛津病理分型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该研究纳入IgAN患者502例,年龄(36.1±12.1)岁,男性261例(52.0%)。IgAN患者肾活检时合并AKI 57例(11.4%),包括肉眼血尿相关AKI 10例、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0例、新月体性IgAN 9例、恶性高血压肾损伤6例及多种病因或病因不明22例。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男性比例、合并恶性高血压比例、24 h尿蛋白量、尿红细胞数及肉眼血尿、白细胞尿、尿沉渣有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管型比例均较高(均P<0.05)。肾病理改变方面,AKI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2)及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C2)比例均高于非AKI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24 h尿蛋白量、尿沉渣红细胞数、颗粒管型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评分均与AKI相关(均P<0.05)。尿沉渣中有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脂肪管型与毛细血管内增殖(E)及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评分(C)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尿沉渣中有红细胞与系膜细胞增殖(M)评分存在相关性(OR=2.613,95% CI 1.520~4.493,P=0.001);有红细胞(OR=1.723,95% CI 1.017~2.919,P=0.043)和脂肪管型(OR=2.646,95% CI 1.122~6.238,P=0.026)与节段硬化/粘连(S)评分存在相关性;有白细胞(OR=1.645,95% CI 1.154~2.347,P=0.006)和脂肪管型(OR=2.344,95% CI 1.202~4.572,P=0.012)与T评分存在相关性;上皮细胞管型与C评分存在相关性(OR=1.857,95% CI 1.174~2.939,P=0.008)。

    结论

    IgAN患者合并AKI较为常见,病因复杂,且临床病理改变较严重。尿沉渣镜检中红细胞、白细胞及相应管型等有形成分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病理改变,能用于协助临床诊疗。

  • 杨发燕, 郭艳红, 于露, 王刘伟, 翟子涵, 唐琳
    摘要 (309) RichHTML (282) PDF全文 (124)

    目的 在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人群中探索氨基末端利尿钠肽原(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诊断或预测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1~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围透析期CKD患者,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4组,即无心力衰竭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组(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组(40%≤LVEF<5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组(LVEF≥50%)。比较4组患者的NT-proBNP、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别分析血浆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HFpEF、HFmrEF和HFrEF的价值。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围透析期CKD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508例患者,其中HFrEF组11例,HFmrEF组29例,HFpEF组152例,无心力衰竭组316例。4组患者的年龄、24 h尿量、血液透析比例、未透析比例、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左心室内径、LVEF、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A值、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P值均为Bonferroni法校正后)发现,无心力衰竭组的24 h尿量分别高于另外三组(均P<0.05),血液透析患者比例、NT-proBNP及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低于另外三组(均P<0.05);HFpEF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均低于无心力衰竭组(均P<0.001);无心力衰竭组的肌钙蛋白I低于HFpEF组(P<0.001)、HFmrEF组(P=0.001)和HFrEF组(P<0.001),HFpEF组的肌钙蛋白I低于HFrEF组(P=0.008);无心力衰竭组的LVEF分别高于另外三组(均P<0.001),HFpEF组LVEF分别高于HFmrEF组和HFrEF组(均P<0.001)。对于围透析期CKD患者,血浆NT-proBNP诊断或预测心力衰竭、HFpEF、HFmrEF和HFrEF的ROC曲线的截断值分别为4 943.33 ng/L、4 976.83 ng/L、14 964.50 ng/L和17 847.55 n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每增加500 ng/L,OR=1.390,95% CI 1.287~1.501,P<0.001)、LVEF(OR=0.747,95% CI 0.656~0.851,P<0.001)和24 h尿量(每增加100 ml,OR=0.842,95% CI 0.763~0.929,P=0.001)是心力衰竭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血浆NT-proBNP诊断或预测围透析期CKD患者心力衰竭的截断值远高于肾功能正常者。NT-proBNP水平、LVEF及24 h尿量与围透析期CKD患者心力衰竭独立相关。

  • 何易, 钟慧, 薛痕, 杨有芹, 赵敏, 常晓东, 陈茂丽, 付平
    摘要 (305) RichHTML (346) PDF全文 (250)

    沙库巴曲缬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LCZ696)作为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应用的新策略,许多证据表明其改善了CKD患者的预后。该综述通过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LCZ696上市以来其在CKD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章,总结其在生理、病理、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作用。虽然沙库巴曲的活性产物LBQ657在中度、重度肾损伤和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的药物累积量较高,在血液透析中不被清除,在腹膜透析中清除极少,但并不影响其安全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相比,LCZ696可以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心功能,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减慢,使心血管结局得到改善,且无更多不良事件发生。LCZ696可在各级CKD合并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应用,安全性及耐受性可靠。

  • 范晓光, 邵泽华, 尤针针, 霍帅, 张翥, 邵凤民
    摘要 (302) RichHTML (271) PDF全文 (141)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关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CABG相关AKI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华中阜外医院接受CABG、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 ml·min-1(1.73 m2-1且术后发生AKI的患者。患者出院后随访至AKI发生后90 d。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AKI发生90 d后进展为CKD。按照患者是否发生研究终点事件分为CKD组和非CK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CABG相关AKI进展为CK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风险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124例CABG相关AKI患者入选该研究,男95例,女29例,年龄(62.57±9.61)岁,其中38例(30.6%)患者在AKI发生90 d后疾病进展为CKD。与非CKD组相比,CKD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t=2.778,P=0.006)和基线eGFR(t=3.603,P<0.001)均较低,女性比例(χ2=10.714,P=0.001)、术前血N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Z=-2.150,P=0.030)及出院血肌酐(Z=-5.290,P<0.001)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5.179,95% CI 1.535~17.477,P=0.008)、术前血NT-proBNP高(OR=1.049,95% CI 1.004~1.095,P=0.032)、基线eGFR低(OR=0.928,95% CI 0.889~0.968,P=0.001)及出院时血肌酐高(OR=1.019,95% CI 1.009~1.029,P<0.001)是CABG相关AKI进展为CKD的独立影响因素。纳入性别、术前血NT-proBNP、基线eGFR和出院时血肌酐等因素建立临床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提示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中等(AUC=0.872,95% CI 0.806~0.939,P<0.001)。 结论 CABG相关AKI患者为新发CKD的高危人群,由性别、术前血NT-proBNP、基线eGFR及出院时血肌酐建立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CABG相关AKI进展为CKD的高危人群。

  • 马广强, 王荣亮, 牛玲, 万红娇, 闫成花, 王立元
    摘要 (298) RichHTML (343) PDF全文 (55)

    目的 基于CRISPR/Cas9和Cre-loxP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多囊肾病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Pkd1)基因条件敲除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Pkd1基因在多囊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In-Fusion技术构建打靶载体,根据Pkd1基因制备对应的gRNA、Cas9 mRNA及携带loxP位点的供体载体,共同注射于C57BL/6N小鼠的受精卵内。将受精卵转移至有假孕状态雌性小鼠的输卵管内部。幼鼠出生后经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分选出Pkd1flox/flox 基因型F0代阳性小鼠,后者与野生型小鼠配繁,筛选出后代基因型为Pkd1flox/+的F1代杂合子小鼠,内部扩繁获得基因型为Pkd1flox/flox 的F2代纯合子小鼠,该基因型小鼠再与Cre阳性表达的Ggt1-Cre小鼠杂交,获得Pkd1flox/+Ggt1Cre 基因型的F3代小鼠,F3代自交或与F2代Pkd1flox/flox 回交得到Pkd1flox/floxGgt1Cre 基因型的F4代小鼠,即肾脏特异性Pkd1基因敲除(Ggt1-cKO)小鼠。采用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型,按基因鉴定结果分为野生型对照(WT)组(n=6)、Pkd1纯合子对照(PKD)组(n=6)和Ggt1-cKO敲除验证(CKO)组(n=6)。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和其他器官组织中Pkd1 mRNA的表达;HE染色检查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改变;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小鼠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含量,并计算肾脏系数。 结果 PCR检测结果显示,CKO组子代小鼠基因型符合Pkd1flox/floxGgt1CrePkd1基因仅在肾脏特异性表达,其余组织中均未见表达。RT-qPCR结果显示,CKO组小鼠肾脏髓质Pkd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WT组和PKD组(均P<0.05)。肉眼可见CKO组小鼠肾脏体积较WT组增大了1倍左右,光镜下可观察到CKO组小鼠肾脏有多个大小形态不一的空泡,髓质组织间隙明显增加。CKO组小鼠肾脏系数、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含量均显著高于WT组和PKD组(均P<0.05)。 结论 基于CRISPR/Cas9和Cre-loxP基因编辑技术可成功构建Pkd1基因条件敲除小鼠,为进一步研究Pkd1基因在多囊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动物模型。

  • 2023, 39(8): 648-648.
    摘要 (297) RichHTML (243) PDF全文 (78)
  • 李玉琢, 李嘉琪, 刘云, 谭荣韶, 钟小仕, 刘岩
    摘要 (296) RichHTML (148) PDF全文 (192)
  • 薛嵘, 马金刚, 黄军悦, 李莹屏, 高佩娟, 黄文辉, 杨晓军, 钱睿, 赵娟
    摘要 (290) RichHTML (247) PDF全文 (108)

    目的 探究核受体亚家族4 A组成员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4 group A member 1,NR4A1)在缓解顺铂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Tabula-muris”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库分析肾脏组织各细胞亚群NR4A1基因的表达。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系及原代细胞中,通过慢病毒感染以过表达NR4A1基因。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顺铂的细胞毒性。细胞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单染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死亡比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NR4A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基因的表达。通过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以及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分析细胞铁死亡程度。 结果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NR4A1基因表达在肾脏组织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亚群中最低。50 μmol/L和100 μmol/L顺铂能够显著诱导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MDA、GSSG和脂质ROS含量的上升(均P<0.01),且顺铂浓度越高诱导MDA、GSSG和脂质ROS增加越多。相比对照HK-2细胞,过表达NR4A1的HK-2细胞脂质ROS含量及铁离子含量显著较低(均P<0.01),过表达NR4A1抑制了顺铂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及其诱导的铁死亡。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过表达NR4A1上调了抗铁死亡基因NRF2的表达(P<0.01)。进一步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与NR4A1在肾脏组织细胞亚群的表达状态相似,NRF2表达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也最低。 结论 顺铂能够诱导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铁死亡,且浓度越高越明显。NR4A1通过上调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F2的表达抑制顺铂诱导的细胞铁死亡,从而缓解顺铂对细胞的毒性。

  • 郝佳玉, 阿比囡扎, 许莹, 马甜甜, 董捷
    摘要 (282) RichHTML (184) PDF全文 (170)
  • 黄菊, 叶葳, 文煜冰, 郑可
    摘要 (281) RichHTML (232) PDF全文 (162)

    该文报道1例仑伐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导致的肾损害。患者为63岁男性,因“肝癌4年,血压升高近2年,水肿7个月”入院。阿特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癌过程中,血压升高及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肾活检病理光镜提示内皮细胞病变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电镜提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中度增生,系膜区可见较多团块状低电子密度沉积物,内皮下可见少量电子致密物,病理诊断为内皮细胞病(血栓性微血管病)和继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考虑为仑伐替尼继发肾损伤。予停用仑伐替尼并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后,门诊随诊8个月余,血压正常、尿蛋白转阴及肾功能显著改善。

  • 阳晓, 田娜, 路万虹, 陈瑾, 叶智明, 董捷, 周启明, 李锦滔
    摘要 (277) RichHTML (303) PDF全文 (266)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相关感染是PD导管拔除和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023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导管相关感染推荐修订和阐明了出口处和隧道感染的定义和分类,如特定致病菌的导管相关感染、培养阴性导管相关感染、难治性导管相关感染、感染相关导管拔除;推荐出口处感染率新的靶目标不应超过0.40次/患者年;降低了导管出口处局部应用抗生素乳膏或软膏的推荐级别;提出了出口处敷料覆盖的建议;修订了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治疗时间的推荐;推荐了除导管拔除外的挽救导管新方案。该文就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 石志华, 郭一丹, 张春霞, 周晓玲, 叶鹏鹏, 罗洋
    摘要 (274) RichHTML (335) PDF全文 (137)

    目的 探讨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围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北京市2017年4—6月11家血液透析中心年龄≥50岁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基线BMI值将其分为BMI偏低组(BMI<18.5 kg/m2)、BMI正常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0 kg/m2);按基线腰围值将其分为中心型肥胖组(男≥85 cm,女≥80 cm)和腰围正常组(男<85 cm,女<80 cm)。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法分析BMI和腰围与MH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该研究纳入中老年MHD患者613例,年龄(63.82±7.14)岁,女性258例(42.09%)。其中BMI偏低组46例(7.50%),BMI正常组303例(49.43%),超重组227例(37.03%),肥胖组37例(6.04%);中心型肥胖组346例(56.44%),腰围正常组267例(43.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I偏低组(Log-rank χ2 =13.571,P<0.001)和肥胖组(Log-rank χ2 =6.664,P=0.010)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均高于BMI正常组;中心型肥胖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腰围正常组(Log-rank χ2 =5.698,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了BMI偏低组和肥胖组(以BMI正常组为参照,分别HR=5.289,95% CI 2.318~12.067,P<0.001;HR=5.360,95% CI 2.088~13.760,P<0.001)外,BMI正常和超重合并中心型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亦明显增高(以腰围正常组为参照,分别HR=2.605,95% CI 1.199~5.663,P=0.016;HR=1.787,95% CI 1.026~3.732,P=0.031)。 结论 BMI较低和较高或合并中心型肥胖均与中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 岳晓红, 梁献慧, 刘亚敏, 王欣芳, 王瑞敏, 薛小玲, 王沛, 袁媛
    摘要 (271) RichHTML (164) PDF全文 (264)

    目的 探讨医联体分级共管模式对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通畅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AVG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建立AVG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是否加入分级共管模式分为医联体组和非医联体组,比较两组AVG通畅率及临床事件发生率。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328例次AVG,来自151个血液透析中心,其中医联体组189例次(57.6%),来自72个中心,非医联体组139例次(42.4%),来自79个中心。患者年龄(55.57±11.80)岁,男性130例次(39.6%),合并糖尿病126例次(38.4%)。该队列AVG随访15.5(9.5,26.2)个月,其中医联体组随访15.4(9.8,25.2)个月,非医联体组随访15.5(9.2,27.3)个月。医联体组通路血栓/闭塞的发生率(0.328次/患者年)、移植物夹层发生率(0.007次/患者年)、移植物感染发生率(0.030次/患者年)及导管使用率(0.043次/患者年)均低于非医联体组(0.589次/患者年、0.040次/患者年、0.054次/患者年、0.147次/患者年),而两组的诊室随访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91次/患者年和1.94次/患者年。医联体组中位一期通畅时间为17.4(95% CI 11.3~23.5)个月,中位一期辅助通畅时间为32.6(95% CI 25.0~40.2)个月,中位二期通畅时间为47.9(95% CI 40.0~55.8)个月,而非医联体组分别为12.3(95% CI 9.4~15.2)个月、19.4(95% CI 14.3~24.5)个月和34.6(95% CI 29.3~39.9)个月。医联体组6、12、24、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7.4%、62.2%、39.9%和26.6%,显著高于非医联体组(71.1%、50.1%、30.6%和13.4%)(Log-rank检验,χ2=4.504,P=0.034)。医联体组6、12、24、36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84.3%、67.1%和46.1%,亦显著高于非医联体组(89.2%、75.7%、42.0%和16.6%)(Log-rank检验,χ2=10.655,P=0.001)。医联体组6、12、24、36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8%、91.8%、84.2%和74.0%,同样显著高于非医联体组(89.9%、85.8%、69.3%和47.5%)(Log-rank检验,χ2=11.63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加入医联体为AVG一期通畅(HR=0.708,95% CI 0.512~0.980,P=0.037)、一期辅助通畅(HR=0.506,95% CI 0.342~0.749,P=0.001)和二期通畅(HR=0.432,95%CI 0.261~0.716,P=0.001)的保护因素。 结论 医联体分级共管模式可提高AVG的通畅率,并减少临床事件发生率。

  • 赵诗竹, 向莉, 邹芸, 周华, 杨敏
    摘要 (270) RichHTML (186) PDF全文 (85)

    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在治疗多种实体及非实体肿瘤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该文报告1例因应用靶向联合免疫治疗药物引发的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病例。患者原发病为肝内胆管细胞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期间,肿瘤负荷减轻但出现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及其抑制物正常,抗磷脂抗体阳性。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肾小球血栓性微血管病伴免疫复合物沉积。经停用抗肿瘤药,予“虫草制剂、α-酮酸片”护肾、升血小板、抗凝等治疗,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肾功能稳定,尿蛋白降至弱阳性。

  • 陈思瑜, 徐春萍, 郭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270) RichHTML (309) PDF全文 (173)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HD)患者早期血钠水平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登记系统中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的MHD患者,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MHD患者透析后前3个月的基线资料,其中血钠平均水平定义为早期血钠。根据早期血钠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拟合长期血钠水平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不同血钠水平分组之间的生存率,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血钠与死亡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26 309例,年龄为(59.07±15.41)岁(范围18~100岁),60岁以上13 643例(51.9%),其中男性15 843例(60.2%)。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疾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首位[13 703例(52.1%)],其他为糖尿病肾病[6 460例(24.6%)]、高血压肾病[1 293例(4.9%)]及多囊肾[1 164例(4.4%)]等。根据早期血钠水平,12 883例(49.0%)患者有低钠血症(血钠<135 mmol/L),其中4 001例(15.2%)患者血钠水平≤130 mmol/L;1 529例(5.8%)患者有高钠血症(血钠>145 mmol/L)。患者被分为以下5组:组1(血钠≤130 mmol/L)4 001例(15.2%),组2(130<血钠<135 mmol/L)8 882例(33.8%),组3(135≤血钠≤140 mmol/L)8 231例(31.3%),组4(140<血钠≤145 mmol/L)3 666例(13.9%),组5(血钠>145 mmol/L)1 529例(5.8%)。其中,Na≤130 mmol/L组的患者年龄稍大,合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比例较高,血尿酸、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其他各组,碱性磷酸酶、白细胞水平高于其他各组,而Na>145 mmol/L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较高。随访(55.67±33.58)个月后,共有4 954例(18.8%)患者死亡,1 537例(5.8%)患者接受肾移植,128例(0.5%)患者改为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中,990例(20.0%)死于心血管疾病,498例(10.1%)死于脑血管疾病,400例(8.1%)死于感染,其中心血管疾病为主要死因。RCS曲线拟合血钠水平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血钠水平的降低或升高,全因死亡风险比(HR)均增加,最佳血钠水平为135~140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血钠水平组全因死亡风险(Log-rank检验,χ2=66.5,P<0.001)、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Log-rank检验,χ2=31.5,P<0.001)及感染相关死亡风险(Log-rank检验,χ2=28.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血钠水平(由低到高)组的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0%、71.5%、72.5%、67.8%和61.4%,10年心血管累积病死率为9.6%、6.2%、5.5%、7.3%和11.7%,10年感染累积病死率为4.9%、3.2%、1.7%、2.8%和3.9%。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早期血钠水平>145 mmol/L(HR=1.237,95% CI 1.045~1.465,P=0.013)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MHD患者透析早期易发生低钠血症,开始透析后3个月内患者透前血钠水平≤130 mmol/L及>145 mmol/L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及感染相关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血钠水平者。而早期血钠水平>145 mmol/L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璐璐, 田汉, 杨俊伟, 江蕾
    摘要 (265) RichHTML (280) PDF全文 (74)

    目的 探讨体外高糖环境和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足细胞昼夜节律的变化,以及褪黑素改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足细胞并将其分为对照组、高糖(30 mmol/L)组和高糖(30 mmol/L)+褪黑素(0.1 mmol/L或0.5 mmol/L)组。地塞米松(100 nmol/L)作用足细胞2 h,记为授时因子时间0点,每4 h收获细胞,持续24 h。6~8周龄体重20 g左右雄性C57BL/6J小鼠被随机(区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糖尿病肾病(高脂饮食+尾静脉注射120 mg/kg链脲菌素)组和糖尿病肾病(高脂饮食+尾静脉注射120 mg/kg链脲菌素)+褪黑素(20 mg/kg灌胃)治疗组(褪黑素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足细胞生物钟基因的mRNA表达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生物钟基因蛋白ClockBmal1,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Synaptopodin、WT1、Desmin,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P62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肾组织WT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62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小鼠肾组织肾小球病理改变。 结果 (1)地塞米松重置足细胞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和昼夜节律振荡,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ClockCk1e mRNA表达的昼夜节律振荡丢失,高糖+褪黑素组ClockCk1e mRNA表达的昼夜节律振荡部分恢复(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Nephrin、Synaptopodin和WT1蛋白表达均较低,Desmin蛋白表达较高;与高糖组相比,高糖+0.5 mmol/L褪黑素组Nephrin、Synaptopodin和WT1蛋白表达均较高,Desmin蛋白表达较低(均P<0.05)。(3)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褪黑素组小鼠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低,肾小球Nephrin和WT1蛋白表达均较高,足突宽度和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均较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小鼠足细胞Beclin1和LC3Ⅱ/Ⅰ蛋白表达均较低,P62蛋白表达较高(均P<0.05);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褪黑素组小鼠肾小球Beclin1和LC3Ⅱ/Ⅰ蛋白表达均较高,P62蛋白表达较低(均P<0.05)。 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部分恢复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节律振荡,改善足细胞自噬水平,减轻高糖引起的足细胞损伤。

  • 朱月玲, 何雪, 王建炳, 杨斌斌, 李伟, 吴芳, 刘爱民, 傅海东, 毛建华
    摘要 (255) RichHTML (182) PDF全文 (115)

    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INS)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程长,病情容易复发和迁延,因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远期并发症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大多数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成年前治愈,部分患儿成年后仍可能复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远期预后较差。迄今为止,国内追踪INS患儿10年以上的长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为少见。该文综述了INS患儿的远期预后的相关文献,从肾脏生存、生长、心理健康、学习工作、结婚生育、病情复发及远期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分析INS患儿的远期预后现状,探讨INS患儿远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远期预后的方法,以期为INS治疗的临床决策及随访管理提供参考。

  • 陈瑾, 陈秀玲, 高辉, 尹丽娟, 李艳, 周勤, 刘文姝, 李彭莉, 王君如, 李贵森, 王莉
    摘要 (247) RichHTML (130) PDF全文 (187)
  • 王菊, 王德光
    摘要 (244) RichHTML (117) PDF全文 (156)
  • 芦园月, 李子良, 李旺鑫, 刘艳琴, 李荣山, 周晓霜
    摘要 (243) RichHTML (304) PDF全文 (88)

    目的 筛查山西省农村地区蛋白尿的发生率,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筛查2019年4—11月山西省8个地级市(太原、阳泉、临汾、运城、吕梁、晋中、晋城、忻州)农村地区≥30岁的居民,收集居民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蛋白尿定义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 mg/g,统计蛋白尿的发生率。将参与者分为蛋白尿组和无蛋白尿组,分别采用基于堆叠法构建的Logistic回归集成算法(SE-LR)、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提升构建蛋白尿和无蛋白尿的机器学习二分类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精准率、召回率和F1加权值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后对综合性能最优模型预测特征的重要性排序。 结果 该研究纳入8 869名农村地区居民,年龄为(58.59±9.49)岁,男性3 872例(43.66%),女性4 997例(56.34%),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3.49%(1 196/8 869)。蛋白尿组参与者血压、脉搏、体重指数、腰围、肥胖或超重比例、高血压比例、摄盐量中重度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碱度、尿比重、尿潜血阳性比例、尿糖阳性比例、尿酮体阳性比例、尿红细胞数≥5个/μl比例、尿白细胞数≥10个/μl比例及尿α1微球蛋白均高于无蛋白尿组,缺乏运动比例和饮酒史比例均低于无蛋白尿组(均P<0.05)。评估多个模型,SE-LR模型综合性能最优,曲线下面积(0.736,95% CI 0.719~0.746)略低于Logistic回归模型(0.745,95% CI 0.680~0.762),精准率(0.844)、召回率(0.621)及F1加权值(0.801)最高。SE-LR模型中,前10个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尿α1微球蛋白、尿潜血、尿糖、尿酸碱度、吸烟、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及高血压。 结论 山西省农村地区蛋白尿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的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可以预测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并识别其风险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和临床的疾病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付子萱, 王惠芳, 姜春晖, 李敏, 虞亚环, 刘雪梅
    摘要 (242) RichHTML (278) PDF全文 (105)

    目的 探讨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serum anti-PLA2R antibody,SAb)联合肾小球补体C3(glomerular complement C3,GC3)沉积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IMN的患者,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SAb滴度和GC3沉积状态分为SAb阴性和GC3阴性组(SAb-/GC3-组)、SAb阴性和GC3阳性组(SAb-/GC3+组)、SAb阳性和GC3阴性组(SAb+/GC3-组)及SAb阳性和GC3阳性组(SAb+/GC3+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患者肾脏缓解率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肾脏缓解的相关因素。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43例IMN患者,年龄(53.35±12.34)岁,男性94例(65.7%)。其中,SAb-/GC3-组17例(11.9%),SAb-/GC3+组30例(21.0%),SAb+/GC3-组19例(13.3%),SAb+/GC3+组77例(53.8%)。与SAb-/GC3-组相比,SAb+/GC3+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24 h尿蛋白量水平、SAb滴度、肾小球抗磷脂酶A2受体抗原阳性比例及肾小管萎缩比例均较高(均P<0.05)。中位随访26.0(19.0,36.0)个月,共96例(67.1%)患者达到缓解。SAb+/GC3+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比例高于SAb-/GC3-组[93.5%(72/77)比70.6%(12/17),Fisher值=8.974,P=0.016],肾脏缓解比例低于SAb-/GC3-组[49.4%(38/77)比100%(17/17),χ2=25.438,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SAb+/GC3+组患者的肾脏累积缓解率显著低于SAb-/GC3-组(Log-rank χ2=31.538,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量(HR=0.891,95% CI 0.803~0.988,P=0.029)、SAb滴度(HR=0.996,95% CI 0.992~1.000,P=0.042)、SAb+/GC3+(参照SAb-/GC3-HR=0.414,95% CI 0.204~0.827,P=0.013)与IMN患者肾脏缓解独立相关。 结论 SAb阳性且伴有GC3沉积的IMN患者临床及病理改变较重,肾脏累积缓解率较低,更易出现不良预后。联合检测SAb和GC3沉积,可能有助于IMN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

  • 田瑞雪, 韩秀涛, 王雨涵, 周晓霜
    摘要 (239) RichHTML (127) PDF全文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