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2例,其中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或HCV-RNA定量检测任一阳性者为感染HCV组(23例),两者均阴性者为未感染HCV组(229例),HCV感染率为9.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OR=8.354,95%CI 1.021~68.380)、肾移植史(OR=12.831,95%CI 2.135~77.103)、透析器复用时间(OR=1.036,95%CI 1.016~1.056)和更换透析单位次数(OR=4.978,95%CI 1.823~13.840)是MHD患者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MHD合并HCV感染中1b型是最常见的基因型。作者认为,积极开展基于HCV基因分型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本文报道1例婴幼儿型肾单位肾痨,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小管基底膜增厚或变薄、间质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三联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在第3号常染色体的132405215位置上发生 c.3218 T>G(exon23)突变,此突变为新发Nephrocystin-3(NPHP3)基因变异,进一步丰富了NPHP3基因突变谱。
报道1例用开放手术处理头静脉弓狭窄的病例。患者女,76岁,右上肢高位内瘘(肱动脉-头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治疗,4年后出现透析中静脉压升高,头静脉走行迂曲、打折伴瘤样扩张。血管造影发现头静脉弓迂曲伴狭窄(70%),行“吻合口头静脉缩窄+头静脉弓重建术”,术后上臂头静脉血管张力降低,透析中静脉压明显下降。
报告1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伴轻重链肾淀粉样变性(heavy- and light-amyloidosis,AHL)及肾间质淋巴瘤浸润的罕见病例。中年男性患者,贫血伴IgM-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骨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肾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肾功能不全,肾活检示肾小球、肾间质及细动脉可见均质无结构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淀粉样沉积IgM及κ轻链染色呈强阳性,IgG、IgA、λ轻链阴性,电镜见直径8~12 nm僵硬无分支排列紊乱的纤维丝,同时肾间质见灶性聚集的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OP)方案治疗有效。
腹膜透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较血液透析有诸多优势。但长期的腹膜透析会导致腹膜进行性纤维化,造成超滤功能衰竭,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治疗。细胞自噬是细胞的一种防御性机制,但自噬的抑制和过度激活都会在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不利作用。本文系统性回顾了近年来细胞自噬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领域的相关研究,旨在综述其机制,为腹膜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终末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常见,其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又称之为糖尿病肾病;二是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但糖尿病不是ESRD的病因,称之为合并糖尿病的ESRD。终末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行肾替代治疗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外周血管条件差、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高,治疗时血糖波动大,管理难度大。专家组对终末期糖尿病肾脏病肾替代治疗的时机、方式选择、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移植治疗要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不断提高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