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樊晓红, 叶文玲, 马杰, 王亮, 戴晴, 衡伟, 周亚丽, 张雪鹤, 孙伟, 孙颖, 崔锐, 张薇, 王宝宝, 李雪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结石(urinary stone disease,USD)与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4年3月至5月北京平谷区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5岁以上的常驻居民,所有受试者均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肾脏超声检查(确定有无USD)。留取血液及首次晨尿标本用于测定血肌酐、血糖等。采用自动化外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及踝臂血压比(ankle-brachial index,ABI)。PAD的定义为任意一侧ABI<0.9。结果 共纳入10 281名受试者,USD的患病率为5.66%,PAD的患病率为3.95%。与无USD者相比,持续性USD者PAD患病率升高(8.26%比3.90%,P<0.001),baPWV值增加[(16.3±3.5)m/s比(15.5±3.2)m/s,P<0.001]。多因素校正后,持续性USD者发生PAD的风险仍为无USD者的2.066倍(OR=2.066,95%CI 1.276~3.343,P=0.003)。亚组分析中≥60岁老年人、女性、慢性肾脏病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持续性USD者发生PAD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普通人群中持续性USD者发生PAD的风险以及baPWV值均高于非USD人群,USD患者尤其是持续性、反复复发的USD患者应注意筛查血管疾病的风险。

  • 誉翠颜, 谢超, 吴翠霞, 陈雨荷, 梁子介, 叶佩仪, 孔耀中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血小板计数是否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因PDAP住院的所有患者,根据最终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治愈组与退出组,其中退出组包括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以及死亡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血常规、透出液常规及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治愈组112例,退出组68例。与治愈组相比,退出组年龄更大[(53.38±14.17)岁比(48.41±13.04)岁,t=2.407,P=0.017],透析龄更长[(49.20±26.05)个月比(30.36±32.97)个月,t=4.034,P<0.001],住院治疗时间更长[(23.88±11.50)d比(17.80±3.95)d,t=5.133,P<0.001],血小板计数更高[(285.55±107.23)×109/L比(234.90±74.03)×109/L,t=3.450,P=0.001],血白蛋白更低[(31.72±7.47)g/L比(35.40±4.93)g/L,t=-3.97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长(OR=1.012,95%CI 1.007~1.024,P=0.015)、血小板计数高(OR=1.013,95%CI 1.004~1.026,P=0.008)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白蛋白(OR=0.941,95%CI 0.896~0.988,P=0.005)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保护因素。结论 透析龄长、早期血小板计数高是PDAP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白蛋白高是PDAP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保护因素。

  • 林建雄, 易春燕, 于晓丽, 张小丹, 吴晓凤, 阳晓, 毛海萍, 余学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降低首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纳入2006—2016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置管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入组患者按照置管时间分为4组:CQI前2006—2007年置管患者(A组),CQI后Ⅰ期2008—2010年置管患者(B组),CQI后Ⅱ期2011—2013年置管患者(C组),CQI后Ⅲ期2014—2016年置管患者(D组)。运用设计、实施、检验和应用(PDCA)四步法,改进首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处理和预防流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或随访至期间退出腹膜透析。采用Poisson检验比较CQI前后的腹膜炎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83例腹透患者,其中A组、B组、C组、D组分别为346例、850例、688例、499例。患者年龄(47.1±15.8)岁,男性1 409例(59.1%),糖尿病肾病者510例(21.4%),随访(10.9±2.8)个月。与A组相比,C组(CQI Ⅱ期)首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总体发生率下降(0.156次/患者年比0.234次/患者年,P=0.020);亚组分析显示,CQI后各期首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发生率均下降(0.052、0.049、0.054次/患者年比0.104次/患者年,均P<0.05);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率曾一过性上升,经进一步改进后亦有所下降(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CQI与首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的发生率独立相关(HR=0.526,95%CI 0.349~0.792,P=0.002)。结论 应用CQI能有效降低腹膜透析首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的发生率。

  • 林晶晶, 陈少华, 姚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浙江省新增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透析患者早期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浙江省血液透析登记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浙江省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早期死亡的定义为患者透析后90 d内死亡。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开始透析后第1个月死亡率最高(46.40/100人年),3个月后死亡率逐渐稳定,早期死亡率为25.33/100人年,120 d内、360 d内总体死亡率分别为21.40/100人年、11.37/100人年。年龄≥65岁患者早期高死亡现象尤为明显。老龄(≥65岁,HR=1.981,95%CI 1.319~2.977,P<0.001)、原发病为肿瘤(HR=3.308,95%CI 1.137~5.624,P=0.028)、合并肿瘤(不含原发病为肿瘤,HR=2.327,95%CI 1.200~4.513,P=0.012)、首次透析通路为临时导管(HR=3.632,95%CI 1.806~7.307,P<0.001)、低血白蛋白(<30 g/L,HR=2.181,95%CI 1.459~3.260,P<0.001)、低血红蛋白(每增加0.01 g/L,HR=0.861,95%CI 0.793~0.935,P=0.001)、高密度脂蛋白偏低(<0.7 mmol/L,HR=1.796,95%CI 1.068~3.019,P=0.027)和C反应蛋白偏高(≥40 mg/L,HR=1.889,95%CI 1.185~3.012,P=0.008)是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后早期死亡率较高,3个月后死亡率逐渐趋于稳定。老龄、低血白蛋白、低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偏低、C反应蛋白偏高、原发病为肿瘤、合并肿瘤以及首次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王喆, 魏芳, 于海波, 李博, 姜埃利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钙化(AAC)进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MHD治疗并完成基线及2年后腹部侧位X线片检查的患者,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AC score,AACs),根据AACs变化情况分为腹主动脉钙化快速进展组(AACs变化值>中位数)和非快速进展组(AACs变化值≤中位数),随访观察AAC进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总共纳入MHD患者111例,其中男51例,女60例,年龄(52.24±12.69)岁;基线AAC患病率为45.9%(51/111),中位AACs为0(0,5)分;2年后AAC患病率为78.4%(87/111),中位AACs为6(2,11)分,其中AAC快速进展组(AACs变化值>2分)54例,非快速进展组(AACs变化值≤2分)57例,中位随访27.9(27.1,28.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AC快速进展组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AAC非快速进展组(Log-rank χ2=5.695,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AAC基线值(HR=1.135,95%CI 1.001~1.286,P=0.048)、低血白蛋白(HR=0.789,95%CI 0.640~0.972,P=0.026)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AC基线值(HR=1.187,95%CI 1.038~1.356,P=0.012)、低尿素清除指数(HR=0.103,95%CI 0.013~0.801,P=0.030)是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尿素清除指数(HR=0.018,95%CI 0.003~0.115,P<0.001)、低血白蛋白(HR=0.736,95%CI 0.608~0.890,P=0.002)是M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主动脉钙化进展可能增加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腹主动脉钙化程度、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态是MHD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 许园园, 文思佳, 程程, 陈丽植, 莫樱, 李雯, 蒋小云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儿童IgA 肾病(IgAN)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肾病中心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儿资料。按血脂是否正常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以下4组: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组,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儿252例,男169例,女83例,男/女比为2.04∶1,年龄为(9.3±3.1)岁,34.5%的IgAN患儿伴有高血压;其中血脂异常组170例(67.5%),血脂正常组82例(32.5%);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58例,23.0%)、高三酰甘油血症组(16例,6.3%)、混合性高脂血症组(77例,30.6%)及低HDL-C血症组(19例,7.5%)。血脂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伴高血压的比例、血尿素氮、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血IgA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低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慢性肾脏病(CKD)1期和CKD 2~5期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0%和84.4%,血脂异常组中CKD 2~5期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血脂异常组Lee氏病理分级Ⅲ~V级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组中M1(>50%肾小球系膜区出现系膜细胞增生)和E1(有毛细血管内增生)所占比例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两组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及新月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血脂异常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其他血脂异常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血脂异常组(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组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E1所占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OR=2.734,95%CI 1.327~5.632,P=0.006)和低血清白蛋白(OR=0.838, 95%CI 0.791~0.889,P<0.001)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中心67.5%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构改变较血脂正常患儿严重,且以伴发混合性高脂血症的IgAN患儿更为明显。伴高血压及低血清白蛋白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 梁淑芳, 周静文, 林倩, 史应龙, 周红卫, 刘福岗, 谢恺庆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对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PB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按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白蛋白浓度分为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和非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对CPB心脏手术后AKI的影响。结果 在纳入的749例患者中,与术前相比,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Z=-15.739,P<0.001),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例升高(27.6%比9.6%, χ2=83.516,P<0.001)。CPB术后有273例患者发生AKI,其中低白蛋白血症组109例(52.7%),非低白蛋白血症组164例(30.3%)。低白蛋白血症组AKI发生率高于非低白蛋白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43,P<0.001),且低白蛋白血症组发生AKI的严重程度较非低白蛋白血症组增加(Z=-2.098,P=0.036),住院时间延长(Z=-2.442,P=0.015)。经校正性别、年龄、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伴发疾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基础肾功能不全、术前心功能水平、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PB时间、主动脉夹闭时间、心脏手术类型、术后低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低白蛋白血症是CPB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9,95%CI 1.586~3.392,P<0.001)。结论 AKI是CPB心脏手术后常见并发症。CPB心脏手术后血清白蛋白较术前下降,术后48 h内低白蛋白血症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罗卫红, 李佳欣, 蒋建平, 杨小兵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前瞻性探讨和分析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后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表型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初步建立AKI进展至CKD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对AKI进展至CKD的预测效能。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因AKI在南方医院肾内科住院且既往无CK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的患者。全部患者出院后随访至AKI发生后90 d,检测AKI发生90 d后的血肌酐值(≥2次检测),用血肌酐均值和EPI-CKD 2009公式计算eGFR。以AKI发生后90 d内新发CKD[eGFR<60 ml·min-1·(1.73 m2)-1]为研究终点,比较AKI进展至CKD和AKI未进展至CKD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人口学特点、慢性并发症比例、基线肾功能、AKI严重程度、AKI时是否接受透析和其他实验室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AKI进展至CKD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最后,初步建立临床危险因素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临床模型对AKI进展至CKD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168例AKI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91例,女77例,年龄(44.0±18.4)岁;其中64例(38.1%)在AKI发生后90 d内新发CKD(AKI进展至CKD)。与AKI未进展至CKD者相比,AKI进展至CKD组患者年龄大、基线eGFR和血红蛋白水平低、合并高血压比例高、AKI时接受透析比例高、出院时的血肌酐水平也较高(均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如合并糖尿病比例、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使用比例、尿蛋白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时接受透析(OR=2.516,95%CI 1.251~5.060,P=0.010)、合并高血压(OR=2.446,95%CI 1.124~5.324,P=0.024)、低基线eGFR(OR=0.975,95%CI 0.950~0.999,P=0.043)是AKI进展至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分析显示,由年龄、AKI时接受透析、合并高血压、低基线eGFR建立的临床模型对AKI进展至CKD的预测效能为中等(AUC=0.712,95%CI 0.634~0.790)。结论 AKI住院人群是未来新发CKD的高危人群,由全身疾病状态和AKI严重程度组成的综合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筛查AKI进展至CKD的高危患者,但仍需进一步寻找能提高AKI慢性化风险预测效能的临床因素和生物标志物。

  • 短篇论著

  • 郭俊敏, 祝伊琳, 章敏巧, 蔡珂丹, 陈江华, 韩飞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行肾活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资料,根据随访是否进入维持性透析,分为透析组(116例)与未透析组(103例),比较肾活检时临床病理指标差异,以发现可预测肾脏预后的影响因素。经组间比较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血清肌酐(HR=1.003,95%CI 1.000~1.005,P=0.048)、高尿蛋白肌酐比(HR=1.079,95%CI 1.004~1.159,P=0.038)及肾小管萎缩分级3级(HR=3.557,95%CI 1.818~6.959,P<0.001)是患者进入维持性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

  • 病例报告

  • 李紫薇, 徐虹, 李小霞, 黄怡蝶, 朱逸清, 朱琳, 卢金淼, 王广飞, 张俊琦, 张旭晖, 李智平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类以小血管坏死性炎症和存在循环ANCA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肾脏和肺部等多个脏器。儿童发病罕见,但其肾脏受累较成人更严重。肾脏受累是小儿AAV长期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报道1例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用于AAV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儿的诱导和维持治疗,并借助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成功案例。

  • 综述

  • 张文君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立肾包括单侧肾未发育或发育不良所致的先天性孤立肾和因肾肿瘤、外伤、结核、活体捐肾等原因切除单侧肾脏的获得性孤立肾。孤立肾并非良性状态,存在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风险,而目前对孤立肾的认识存在不足。本文就孤立肾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结局、保护措施和监测随访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孤立肾的认识和科学地保护。

  • 艾园园, 钱诗睿, 何方方, 张春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寻求无创、早期、可重复的诊断及监测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前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基于扩散成像的各序列磁共振成像、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MRI,BOLD-MRI)和其他功能磁共振技术通过对肾脏灌注、扩散、氧合、代谢定量计算评价肾微观结构改变及功能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最常用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在CKD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以期提高其临床应用效益。

  • 凌晨, 刘小荣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发病机制仍在广泛研究中,随着针对B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TX)近年的成功应用,学术界开始重新评估B细胞在INS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B细胞在INS不同时期出现包括细胞总数、亚群构成比、免疫球蛋白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差异。就目前研究来看,虽然B细胞紊乱并不能涵盖所有INS的发病机制,但可能在部分INS中起了关键作用。随着检测手段的丰富,在治疗前筛选出B细胞异常的患儿,辅以精准化治疗,应具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 杜知微, 郑必霞, 张爱华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足细胞又称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构成肾小球滤过膜功能的重要屏障。以肌动蛋白为基础的细胞骨架在维持足细胞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Rho-GTP酶类(Rho-GTPases)及相关调控因子在足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在足细胞中,以RhoA、Rac1和Cdc42为代表的Rho-GTPases在调控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中起着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