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研究

  • 李清, 姚曦,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镁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H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随访期间平均血清镁水平三分位数分为低血镁组(血清镁≤0.96 mmol/L)、中度血镁组(血清镁0.97~1.07 mmol/L)和高血镁组(血清镁≥1.08 mmol/L),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多元Cox回归方程法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194例(58.4%),中位年龄63(51,72)岁,中位随访时间36(20,45)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镁组患者总生存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生存率低于中度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分别Log-rank χ2=36.286,P<0.001;Log-rank χ2=20.145,P<0.001)。在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血清镁是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镁组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高血镁组(分别HR=2.925,95%CI 1.352~6.330,P=0.006;HR=3.821,95% CI 1.394~10.473,P=0.009)。结论 低血清镁是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清镁水平可致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

  • 孙璐璐, 尚进, 肖静, 赵占正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建立并验证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及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研究人群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两个队列: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通过验证队列进行内部验证,计算C统计量,拟合度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P值评估模型性能,包括区分度、校准度和拟合优度。结果 9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DN患者478例(51.3%),单纯NDRD患者214例(23.0%),DN合并NDRD(即MIX)患者239例(25.7%)。在NDRD和MIX患者中,膜性肾病均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IgA肾病。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有: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的C统计量分别为0.913(95%CI 0.892~0.935)和0.897(95%CI 0.876~0.919),Hosmer-Lemeshow检验P=0.934。结论 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NDRD及DN合并NDRD的概率,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列线图可作为决策支持工具为DN和NDRD的鉴别诊断提供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2型糖尿病肾损害患者肾活检的风险收益比。

  • 王忍, 王美秋, 高春林, 夏正坤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儿童PMN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肾活检病理、治疗方案等资料,随访并分析不同药物治疗PMN的有效性以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218例PMN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32∶1,13~18岁(青春期)年龄段占总人数的87.6%,年龄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临床表型以肾病综合征型为主(157例,72.0%)。肾脏病理分期Ⅱ期最多见(101例,46.3%),免疫荧光染色IgG1、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98.5%,以IgG4为主者(IgG4染色强度高于其他亚型)最多见(45例,33.8%)。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率和肾组织PLA2R免疫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3.97%和82.54%。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PMN的总缓解率为83.6%,复发率为33.3%。经过平均45.0个月(23.5~74.0个月)的随访,11例(5.0%)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肾活检后5年和10年ESRD的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和63.7%;肾活检后5年和10年ESRD或eGFR下降30%的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7%和55.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量≥50 mg/kg)预示PMN患者进展至ESRD风险增加,肾脏病理参数与疾病进展无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HR=9.517,95%CI 1.181~76.715,P=0.034)和大量蛋白尿(HR=3.946,95%CI 1.126~13.832,P=0.032)是PMN患者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用PASS软件对Cox回归分析进行效能分析显示,高血压与疾病进展无关。结论 处于青春期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需考虑PMN。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儿童PMN较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经过平均45.0个月(23.5~74.0个月)的随访,儿童PMN的预后尚佳。大量蛋白尿是儿童PMN患者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余健文, 李培莉, 陈文芳, 许娴, 杨宇齐, 黄锋先, 李志坚, 邱亚桂, 叶红坚, 陈雄辉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一例罕见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疾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改变特征和诊疗思路。方法 收集和报道患者临床资料、磁共振成像(MRI)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效果。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和探讨PNH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患者被诊断PNH 30余年,外周血PNH克隆阳性,尿比重1.012,尿pH值6.0~7.0,尿蛋白(+),尿糖(3+),尿红细胞(2+),血肌酐259 μmol/L,血乳酸脱氢酶800 U/L。MRI示T1及T2加权像双侧肾皮质信号降低。肾脏病理检查示慢性小管间质病变,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检查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经小剂量泼尼松控制溶血发作及对症治疗,患者肾功能长期稳定。结论 PNH合并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起病隐匿且易被忽视。MRI和肾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早期确诊、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许日聪, 曹陶, 徐艺, 廖莹, 李志坚, 万启军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经肾活检证实为IgAN的患者。排除继发性IgAN、缺乏基线血肌酐或牛津病理分型数据、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1.73 m2)-1、随访时间小于6个月、少于3次以上血肌酐随访数据等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数据。根据牛津病理分型是否伴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将患者分为无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0)组和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1)组。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IgAN患者S和肾功能下降的关系(肾功能评价采用eGFR)。结果 共有280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S0组199例,S1组81例。与S0组相比,S1组患者基线的三酰甘油、血尿酸及24 h尿蛋白量水平更高,eGFR更低,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的比例更高(均P<0.05)。应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量、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M)、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T、新月体形成(C)后,S1的效应值(基线S1组和S0组eGFR的差值)为-14.09 ml·min-1·(1.73 m2)-1。时间每增加1年,S0组的eGFR平均下降1.29 ml·min-1·(1.73 m2)-1(95% CI 0.47~2.12,P=0.002),S1组比S0组的eGFR平均多下降2.85 ml·min-1·(1.73 m2)-1(95% CI 1.05~4.64,P=0.002)。结论 IgAN患者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与长期肾功能下降有关,提示早期治疗节段硬化病变可能对于延缓肾功能下降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 基础研究

  • 肖丽霞, 柯瑞琼, 王瑒, 洪世华, 吕维名, 刘勋华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0激动剂(agomiR-210)对糖尿病肾脏病(DKD)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6只5周龄雄性SD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NC)组、agomiR-NC对照组、agomiR-210对照组、DKD模型组、DKD+agomiR-NC组和DKD+agomiR-210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持续喂养12周后建立DKD大鼠模型。于持续喂养期的第2周至第4周给予DKD+agomiR-210组大鼠尾静脉注射agomiR-210(20 nmol/kg),每周2次。定期检测空腹血糖、24 h尿白蛋白(Alb)和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实验第12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肾脏组织。HE、PAS和Masson染色法评估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Ⅳ型胶原(Col-Ⅳ)和纤连蛋白(FN)的分布与表达;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p)-Smad3和p-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DKD模型组比较,DKD+agomiR-210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血糖水平、糖原沉积和胶原蓄积均显著降低(均P<0.05),尿Alb与MAU排泄均明显减少(均P<0.01);肾组织TNF-α、IL-1β、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α-SMA、Col-Ⅰ、Col-Ⅳ、FN、p-Smad3和p-NF-κB p65 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agomiR-210可减轻大鼠DKD肾脏病理改变和减少尿Alb、MAU排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Smad3和NF-κB活性有关。

  • 短篇论著

  • 吴道诩, 贾晓玉, 谭颖, 于重燕, 程叙扬, 金其庄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单重血浆置换的枸橼酸钠抗凝参考方案。选择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并接受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单重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3例次,根据枸橼酸钠抗凝的方式分为A组(n=9)和B组(n=10),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无一例因滤器跨膜压(TMP)达到上限或动静脉小壶凝血而提前终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B组患者体内离子钙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且更接近正常目标值,提示B组方案更为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提示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方案简便易行,抗凝效果理想,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保证单重血浆置换安全有效地进行。

  • 经验交流

  • 宋艳, 焦自钊, 付海霞, 安传国, 张雷, 李凤楼, 范晴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04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AVF)手术患者被纳为研究对象,按血管分离的方法分为常规技术(CT)组及No-touch技术(NTT)组。术后12周观察期内NTT组内瘘头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CT组(均P<0.05);术后第4周、第8周NTT组临床内瘘成熟率高于CT组(分别69.8%比49.2%,χ2=4.379,P=0.036;83.7%比65.6%,χ2=4.910,P=0.040);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NTT组影像学内瘘成熟率亦高于CT组(分别为76.7%比55.7%,χ2=4.856,P=0.028;86.0%比68.8%,χ2=4.083,P=0.043;93.0%比78.7%,χ2=3.981,P=0.046)。结果提示,与应用常规技术比较,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血管构建RC-AVF可促进内瘘成熟并提高内瘘成熟率。

  • 李婷, 邢广群, 张铭, 徐强, 杨堃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共纳入3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其中6例合并栓塞,同时纳入膜性肾病、慢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结果发现AAV栓塞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未栓塞组(均P<0.01),活动期AAV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膜性肾病组、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且缓解期AAV组EMP、PMP水平亦高于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P和PMP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均P<0.05)。研究结果提示,EMP、PMP反映了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AAV疾病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有关。

  • 综述

  • 汪晓晨, 王立婷, 汤日宁, 刘必成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有效预测因子。了解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对瓣膜钙化的早期预防及心血管事件的早期防治有重要价值。年龄、高磷血症、透析龄、炎症、血脂异常、 营养不良等是 CKD 患者 CVC 的常见影响因素。CKD患者CVC的发病机制涉及机械刺激、脂质浸润、氧化应激、炎症、矿物质紊乱及矿化等多方面。目前,CVC的治疗手段较为局限,关于CKD患者CVC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均是有必要的。

  • 唐刚, 杜怡, 袁伟杰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肠道菌群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肠道菌群构建的肠道微生态在维护复杂的免疫网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关键因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机体的免疫与代谢状态,这些变化与CKD的预后紧密相关。本文主要综述CKD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代谢调节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改善CKD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 杨明鑫, 王梦婧, 陈靖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肾脏病(CKD)是主要公共问题之一,肾功能是评估CKD严重程度指标之一。肾功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基因组学特别是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为研究复杂疾病的遗传背景提供了有力手段。自2009年以来,针对肾功能的GWAS不断涌现,队列规模从上万人到上百万人,已经识别数百个相关基因位点,精细定位、组织定位和功能注释等分析方法筛选出可能的相关基因,同时全表型组关联研究、遗传风险评分等则为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提供线索,孟德尔随机化等新的手段从基因层面找出肾功能与其他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为全面认识肾功能的生理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众多线索。本文通过对基因组学在肾功能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保护肾功能的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参考。

  • 李佳颖, 胡雨婷, 陈丽萌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重编程是指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依然将能量代谢主要限制于糖酵解途径。该过程参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并与多个系统相关疾病的进展有关。目前的研究已阐述代谢重编程在糖尿病肾病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中的重要作用。近端肾小管损伤后,启动代谢重编程作为代偿性的能量补充方式。然而,代谢重编程过程中上调的关键酶和终产物乳酸对于肾脏功能和疾病进展的下游效应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近年来代谢重编程在近端肾小管损伤相关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