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应用多种方法对肾脏淀粉样变性病进行分型诊断,以明确我国肾脏淀粉样变性病的分型特点。 方法 选择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诊断的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共205例,应用常见淀粉样变前体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血清淀粉样蛋白A,纤维蛋白原,转甲状腺素蛋白,溶菌酶和载脂蛋白A1)的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阴性或不确定的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免疫电镜标记和遗传性淀粉样变性病的基因突变筛查。 结果 205例患者中,190例(92.7%)诊断为免疫球蛋白轻链淀粉样变,其中165例(80.5%)来源于轻链λ,25例(12.2%)来源于轻链κ;1例(0.5%)诊断为淀粉样蛋白A淀粉样变;1例(0.5%)诊断为遗传性纤维蛋白原淀粉样变;其余13例(6.3%)分型不明确。 结论 在我国,肾脏淀粉样变性病的主要类型是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占绝大多数,其中致病轻链类型以λ为主。
目的 比较腹膜透析(腹透)植管后2周内开始腹透的患者与规律开始腹透患者的预后。 方法 入选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腹透中心植入腹透管并开始腹透的所有年龄超过18岁的患者。所有患者随访至患者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失访或至研究终止日期(2011年3月31日)。植管后2周内开始透析的患者定义为紧急透析组,超过2周开始透析的患者为规律透析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技术生存率、无腹膜炎生存率及患者生存率。 结果 研究期间共657例入选,其中紧急透析组469例(71.4%),植管至开始透析的中位时间为6 d;规律透析组188例(28.6%),植管至开始透析的中位时间为26 d。与规律透析组相比,紧急透析组患者较年轻[(52.6±17.3)比(56.1±15.3)岁,P=0.017];残肾功能较差[(5.36±2.03)比(6.50±2.50) ml•min-1•(1.73 m2)-1,P<0.01];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低[(34.0±5.7)比(36.2±5.9) g/L,P<0.01;(76.9±18.8)比(80.8±17.9) g/L,P=0.018];血磷较高[(2.19±0.67)比(1.98±0.52) mmol/L,P<0.01]。紧急透析患者因导管功能障碍转血透的比例高于规律透析患者(2.1%比0%,P=0.044)。紧急透析组和规律透析组的1、2、3、5年的技术生存率分别是94%和98%、92%和94%、90%和92%、86%和85%,两组各年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1.536,P=0.22)。两组的无腹膜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0.035,P=0.85)。紧急透析组和规律透析组的1、2、3、5年的患者生存率分别是90%和95%、81%和90%、74%和79%、67%和74%,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2.364,P=0.12)。 结论 虽然在腹透植管两周内开始透析的患者一般情况较规律透析患者差,但其预后与规律透析组患者相似。对转诊晚等原因需要紧急透析的患者,临床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腹透植管后短期内开始腹透治疗。
目的 评价慢性肾脏病(CKD)3~4期高血压患者的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 方法 152例研究对象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CKD专科门诊,每月测量患者血压,随访18个月,随访期间无降压药物的调整。计算每例研究对象随访期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及其标准差。依据SBP、DBP标准差中位数分为高SBP、高DBP标准差组和低SBP、低DBP标准差组,比较基线人口学特征及用药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BP、DBP标准差对CKD 3~4期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影响。 结果 患者SBP、DBP标准差与肾功能下降显著相关;基线eGFR、基线尿微量白蛋白(LnACR)和随访平均SBP也对肾功能下降有影响(均P<0.05)。低SBP标准差组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比例显著高于高SBP标准差组(76.1%比58.2%,P<0.05)。 结论 血压变异性与CKD 3~4期患者肾功能下降显著相关,提示诊间血压变异性应受到更多关注,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应作为降压治疗的首选。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钙化与可溶性Klotho(sKL)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129例MHD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KL浓度。 应用腹部侧位平片评判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情况,计算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AC)。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sKL诊断腹主动脉钙化的准确性与特异性。 结果 129例MHD患者中87例存在腹主动脉钙化,中位AAC为4.00(0.00,11.00)。中位血清sKL浓度为616.29(378.19,821.61) ng/L,sKL浓度与AAC积分呈负相关(r=-0.255,P<0.05)。血清sKL小于P25(下四分位数)的患者发生腹主动脉中、重度钙化的危险度显著高于大于P75(上四分位数)的患者(OR=4.004,95%CI 1.350~11.826,P<0.05)。校正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后结果相同(OR=4.542,95%CI 1.368~15.08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KL浓度降低和吸烟是MHD患者腹主动脉重度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sKL诊断腹主动脉重度钙化的AUC为0.746 (截点为265.39 ng/L,其准确性为88.5%,特异性为56.2%)。 结论 低水平血清sKL MHD患者具有较高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度,血清sKL浓度测定可能有助于诊断腹主动脉重度钙化。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 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C反应蛋白(CRP)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本院76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随后10年间死亡患者的死亡时间及原因;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Cox回归分析cTnT、CRP及其他因素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76例患者中CRP阳性28例(36.8%),cTnT阳性22例(28.9%);中位生存时间为37.9个月;2年生存率为65.9%,10年生存率为2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阳性、cTnT阳性、老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贫血、低血清白蛋白(Alb)、Kt/V下降与长期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P=0.010)、心脑血管疾病(P=0.048)、cTnT阳性(P=0.036)、CRP阳性(P=0.009)是影响透析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cTnT阳性组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比35.4%,P=0.248),但2年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显著高于阴性组(40.9%比14.6%,P=0.015)。CRP阳性组患者2年及10年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均高于阴性组(48.1%比7.0%,P=0.000;66.7%比23.3%,P=0.000)。与血清cTnT及CRP双阴性组患者相比,双阳性组全因死亡率(92.9%比55.6%,P=0.030)、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64.3%比25.0%,P=0.009)及2年内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57.1%比5.6%,P=0.000)均较高。 结论 老龄、心脑血管疾病、cTnT阳性及CRP阳性是影响MHD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TnT阳性可以预测MHD患者2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CRP阳性则同时可预测近期及远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cTnT与CRP双阳性对于预测MHD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不良更有意义。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SV)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5/6肾切除组(Nx组,n=20)和5/6肾切除+RSV治疗组(Nx+RSV组,n=20),术后1周开始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或RSV(20 mg/kg)灌胃。建模后每4周收集24 h尿液检测尿蛋白含量,12周后处死大鼠,收集血和肾组织标本观察血肌酐和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连蛋白(FN)和Ⅰ型胶原(ColⅠ)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Smad3、磷酸化和乙酰化Smad3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Sirt1与Smad3的相互结合。 结果 Nx组在术后12周尿蛋白量[(152.14±30.49) mg/24 h比(25.34±7.54) mg/24 h]、血肌酐[(111.60±21.50) μmol/L比(53.90±11.59) μmol/L]和肾小球硬化指数(1.56±0.34比0.35±0.08)均显著高于Sham组(均P<0.01),RSV治疗可显著抑制上述改变(均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x组大鼠FN、ColⅠ、TGF-β和CTGF的表达高于Sham组(均P<0.01),RSV治疗能显著抑制上述改变。Western 印迹显示,Nx组大鼠磷酸化Smad3和乙酰化Smad3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均P<0.05),RSV治疗可显著降低乙酰化Smad3的表达(P<0.05),但并未显著降低磷酸化Smad3的表达。免疫共沉淀研究显示Sirt1与Smad3相互作用。 结论 RSV可改善肾切除大鼠蛋白尿、肾功能和纤维化等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降低乙酰化Smad3的表达有关,提示Sirt1可能是慢性肾脏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对其影响。 方法 应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将健康成年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厄贝沙坦组(n=10)。后者术前2 d开始给厄贝沙坦,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大鼠第2周肾功能、24 h尿蛋白量和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原位杂交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IF-1α、CTGF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UN、Scr及24 h尿蛋白量增高(均P<0.05),肾组织HIF- 1α mRNA及蛋白表达亦显著增高(均P<0.05),主要分布在小管间质细胞的胞质;HIF-1α mRNA的表达与CTGF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7,P<0.01)。与模型组比较,厄贝沙坦组大鼠尿蛋白量减少[(103.44±8.76) mg/24 h比(278.23±26.15) mg/24 h,P<0.01],Scr下降[(109.15±3.93) μmol/L比(185.04±13.45) μmol/L,P<0.01],肾小管间质病变面积减少(0.28±0.02比0.51±0.05,P<0.01),肾小管间质细胞的HIF-1α mRNA和蛋白、CT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均P<0.01)。 结论 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HIF-1α和CTGF表达明显增高,厄贝沙坦可能通过下调HIF-1α和CTGF的表达来改善肾脏纤维化。
目的 观察长期低剂量1α,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尿毒症模型大鼠肾脏浓缩功能及水通道蛋白(AQP)2表达的影响。 方法 18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1,25(OH)2D3组和对照组。采用5/6肾切除方法制备大鼠尿毒症模型,1,25(OH)2D3组于术后给予1,25(OH)2D3(3 ng•100 g-1•d-1,腹腔给药),共24周。术后每4周留取大鼠血清及24 h尿,检测血肌酐、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尿蛋白量水平。24周后处死大鼠取肾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印迹法检测肾髓质AQP2、磷酸化(p)-AQP2表达改变,分析其与肾髓质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 结果 术后24周1,25(OH)2D3组血肌酐、尿量、尿蛋白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和1,25(OH)2D3组大鼠血清AV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1.1)、(9.1±1.3)比(3.6±1.0) ng/L,均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1,25(OH)2D3组肾髓质纤维化与炎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25(OH)2D3组AQP2上调,p-AQP2在细胞顶膜的分布增加。Western印迹结果证实1,25(OH)2D3组AQP2及p-AQP2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QP2表达与尿量、髓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长期低剂量1,25(OH)2D3可导致集合管AQP2及磷酸化AQP2表达增加,导致集合管对AVP的反应性增强,这可能是1,25(OH)2D3减轻尿毒症大鼠多尿症状的重要机制。
目的 利用鹅脱氧胆酸对高果糖喂养大鼠的干预,探讨鹅脱氧胆酸在脂质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高果糖组(n=16)及鹅脱氧胆酸组(CACD组,n=16),8周及16周时各组分别随机处死8只,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24 h尿白蛋白量、肾皮质三酰甘油含量;PAS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学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法尼醇X受体(FXR)、小异源二聚体伴侣(SH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酰基辅酶A氧化酶(AC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NADPH 氧化酶(N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果糖组大鼠左肾质量/体质量、血中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4 h尿白蛋白量、肾皮质中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肾脏病理改变加重,基底膜增厚,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均P<0.05);FXR和SHP基因及蛋白表达较低(P<0.01),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更少;SREBP-1c和SCD-1基因及蛋白表达较高(P<0.01),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更多;PPARα和ACO基因及蛋白表达较低(P<0.01),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更少;TGF-β1、PAI-1、TNF-α、IL-6和Nox2基因及蛋白表达较高(P<0.01),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更高。而鹅脱氧胆酸能显著抑制高果糖的上述效应(均P<0.05)。 结论 高果糖饮食可导致大鼠肾脏损伤。鹅脱氧胆酸通过激动FXR,下调SREBP-1c和SCD-1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PPARα和ACO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少脂质合成,促进脂质分解,进而减轻纤维化、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减轻脂质肾损伤作用。
目的 比较两种经典的大鼠肾病模型的制模方法及评价指标,为肾病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组(PAN组)和阿霉素组(ADR组)。比较3组大鼠的制模方法,评价指标(包括不同时间点大鼠体质量,蛋白尿水平,血清白蛋白浓度,胆固醇浓度,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电镜下足突融合程度等),制模药品不良反应及实验费用等指标,评价两种模型的优缺点。 结果 (1)成模后PAN组大鼠体质量,毛色等均无明显变化;ADR组表现为脱毛、毛色差、大便稀,且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PAN组制模第10天起24 h尿蛋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第15天(P<0.01);ADR组制模第15天始24 h尿蛋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第21天(P<0.01)。(3)PAN组制模第10天起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制模第15天恢复;血清胆固醇水平在制模第1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15天恢复;ADR组血清白蛋白浓度在制模第15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制模第21天恢复; 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肌酐和尿素氮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PAN组在制模第10天足突宽度显著宽于对照组(P<0.01);ADR组在第21天时足突宽度显著宽于对照组(P<0.05);(5)PAN组成功诱导1只大鼠(100 g)肾病模型费用为ADR组的3.1倍(578.10元比186.94元)。 结论 两种药物均可成功诱导大鼠肾病模型。PAN有制模方便、不良反应小、组间差异小、急性期发病快、周期短等优点,但价格昂贵;ADR给药途径较困难,不良反应及组间差异大,价格相对便宜。
目的 探讨舒拉明(suramin)对高糖作用下人腹膜间皮细胞(PMC)上皮细胞转分化(EMT)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的影响。 方法 人PMC常规细胞培养、传代后用于实验。细胞分组:(1)正常对照组;(2)高糖组:不同浓度葡萄糖(GS)(1.5%、2.5%、4.25%)分别作用于人PMC 12、24、48 h;(3)舒拉明组:高糖(4.25% GS)作用于人PMC,不同浓度舒拉明(25、50、100 μmol/L)处理细胞48 h。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细胞α-SMA、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诱导PMC中α-SMA表达明显上调,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均P<0.05)。高糖可促进PMC分泌TGF-β1(P<0.05)。舒拉明可抑制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α-SMA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及TGF-β1分泌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 结论 高糖可诱导人PMC的EMT效应。舒拉明以浓度依赖性效应抑制人PMC的EMT,这种效应可能与舒拉明抑制人PMC的TGF-β1分泌有关,提示舒拉明可能成为治疗腹膜纤维化的潜在新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