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透析专题

  • 郑茜子, 段秀芳, 王晋伟, 刘瑶, 孟利, 尹彦琪, 金其庄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与AVF丧失功能(失功)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稀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头静脉)检测AVF血流量,依据基线超声稀释法测量的AVF血流量(Qa)将患者分为低Qa组(<500 ml/min)、正常Qa组(500~1 500 ml/min)和高Qa组(>1 500 ml/min)。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入选者入组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Qa监测,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AVF失功或患者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Qa变化趋势,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估算AVF失功的累积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基线Qa、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以及Qa变化趋势与AVF失功的相关关系。 结果 共1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7.0±13.7)岁,男性110例(67.5%),中位随访时间45(22,53)个月,其中44例(27.0%)患者发生AVF失功,29例(17.8%)患者死亡。基线Qa、肱动脉或头静脉血流量<500 ml/min以及Qa呈下降趋势患者的AVF失功累积发生率高于基线正常和高血流量及Qa呈上升趋势患者(Gray′s检验,均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内瘘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及血管狭窄病史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Qa<500 ml/min(HR=3.508,95% CI 1.382~8.905,P=0.008)、基线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HR=2.413,95% CI 1.058~5.503,P=0.036)及Qa呈下降趋势(HR=2.498,95% CI 1.241~5.027,P=0.010)与AVF失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结论 基线AVF低血流量及血流量呈下降趋势的患者发生AVF失功的风险显著增加,肱动脉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AVF血流量的优先选择部位。

  • 金灿, 陈思瑜, 盛凯翔, 陈江华, 张萍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早期血钾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登记系统中新进入的MHD患者资料,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将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前3个月内透析前血钾的平均值定义为早期血钾,根据早期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6组。将MHD患者1年内死亡定义为短期死亡。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患者长期和短期生存率,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钾水平与MHD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27 362例,年龄为(61.2±14.4)岁,男性16 775例(61.3%),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1 303例(4.8%),高钾血症(血钾≥5.0 mmol/L)10 034例(36.7%),其中血钾≥5.5 mmol/L患者5 145例(18.8%)。根据早期血钾水平,患者被分为组1(血钾<3.5 mmol/L)、组2(3.5≤血钾<4.0 mmol/L)、组3(4.0≤血钾<4.5 mmol/L)、组4(4.5≤血钾<5.0 mmol/L)、组5(5.0≤血钾<5.5 mmol/L)和组6(血钾≥5.5 mmol/L)。截至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为(40.7±27.8)个月,5 400例患者死亡,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 551例(28.7%)]和感染[366例(6.8%)]是主要死亡原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早期血钾<3.5 mmol/L组患者的长期及短期累积生存率均最低(Log-rank检验分别为 χ2=119.0,P<0.001; χ2=74.6,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血钾<3.5 mmol/L是MHD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以4.5≤血钾<5.0 mmol/L为参照,HR=1.54,95% CI 1.26~1.89,P<0.001)。在年龄≥65岁亚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血钾<4.5 mmol/L与MHD患者短期死亡独立相关(以4.5≤血钾<5.0 mmol/L为参照,血钾<3.5 mmol/L,HR=2.16,95% CI 1.69~2.75,P<0.001;3.5≤血钾<4.0 mmol/L,HR=1.40,95% CI 1.14~1.72,P=0.001;4.0≤血钾<4.5 mmol/L,HR=1.46,95% CI 1.21~1.75,P<0.001);而在年龄<65岁亚组中,不同血钾水平与MHD患者短期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早期血钾水平与短期全因死亡风险呈“U”形相关,低血钾和高血钾都会增加MHD患者短期全因死亡风险,最佳早期血钾水平约为4.75 mmol/L。 结论 浙江省成人MHD患者透析早期低钾血症患病率约为4.8%。成人MHD患者早期血钾水平与短期(1年)全因死亡风险呈“U”形相关,血钾<3.5 mmol/L是MHD患者长期和短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徐成亮, 沈茜, 孙继波, 陈勤, 赵宇亮, 崔天蕾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诊断为上腔静脉狭窄程度≥50%或闭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非透析期间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检查参数和血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202例,其中84例(41.6%)在非透析期间发生低血压。与非低血压组相比,低血压组患者透析龄较长(Z=2.093,P=0.036),左心房内径较短(t=2.316,P=0.022),主动脉瓣口流速较慢(t=3.702,P=0.001),血钙水平较低(t=2.320,P=0.021),高血压病史比例较低(χ2=9.125,P=0.003),左心室后壁厚度较厚(t=3.042,P=0.003),残存上腔静脉≤30%或闭塞(χ2=8.940,P=0.003)和奇静脉开放(χ2=11.067,P=0.001)比例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高血压病史(OR=0.383,95% CI 0.156~0.943,P=0.037)、主动脉瓣口流速减慢(OR=0.207,95% CI 0.062~0.695,P=0.011)及血钙降低(OR=0.236,95% CI 0.066~0.841,P=0.026)是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上腔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非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较高,无高血压病史、主动脉瓣口流速减慢和血钙降低为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婷婷, 张晓颖, 戴珊珊, 王欣欣, 于海艳, 马迎春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4月24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规律血液透析≥3个月且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10分的MHD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音乐组与对照组。音乐治疗方案由音乐治疗师选取治疗乐曲、建立预定曲目库,乐曲总时间长约2 h。音乐组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同时接受每周3次、每次1.0~1.5 h的聆听式音乐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完成为期8周的治疗。使用BDI及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MHD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 结果 共入组MHD患者64例,年龄(59.19±11.61)岁,其中男性38例(59.38%)。音乐组32例,对照组32例。音乐组组内比较BDI评分[治疗2周(9.81±6.25)分,治疗8周(8.30±8.49)分,F=49.75,P<0.001]和STAI评分[治疗2周(49.30±7.27)分,治疗8周(47.07±7.39)分,F=13.09,P<0.001]在治疗2周时即可出现明显下降且能稳定持续8周;治疗后,音乐组B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9.81±6.25)分比(14.13±7.33)分,t=-2.53,P=0.014;治疗8周(8.30±8.49)分比(12.56±5.67)分,t=-2.34,P=0.023],STA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49.30±7.27)分比(54.00±8.36)分,t=-2.06,P=0.043;治疗8周(47.07±7.39)分比(51.34±8.87)分,t=-2.06,P=0.044]。 结论 音乐治疗可以快速、有效改善MHD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

  • 基础研究

  • 王钰, 毛建萍, 王梦婧, 梁剑青, 陈靖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正常小鼠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并进行功能鉴定,为慢性肾脏病下肠道的物质转运提供体外研究工具。 方法 分离提取C57BL/6J小鼠小肠隐窝,于体外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肠类器官的组织结构,免疫荧光鉴定小肠类器官的细胞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肠类器官中物质吸收相关转运体的表达。 结果 成功提取小肠隐窝,并顺利构建小肠及不同肠段类器官,所培养的类器官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传代后仍能维持增殖状态。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小肠类器官表达黏蛋白2、嗜铬粒蛋白A、Oflm4及溶菌酶不同类型肠道细胞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肠类器官表达钙盐、磷酸盐、钠盐吸收相关转运体,且不同肠段类器官钠盐及磷酸盐吸收主要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与体内一致,符合小肠节段性吸收的特点。 结论 成功构建小肠及不同肠段类器官,首次观察到类器官中物质吸收相关转运体的表达,为慢性肾脏病下开展肠道物质转运体外研究提供了稳定和便利的工具。

  • 短篇论著

  • 邓菲, 吕珊, 易春燕, 毛海萍, 阳晓, 林建雄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口渴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9年全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规律随访的PD患者,运用透析口渴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及口渴痛苦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口渴状况、口渴强度及痛苦程度。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有无口渴分为口渴组和无口渴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患者发生口渴的危险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312例PD患者,年龄(45.93±13.34)岁,男性163例(52.2%),中位透析龄29.01(9.86,61.06)个月。其中,187例(59.9%)有口渴感且90例(48.1%)口渴时感到痛苦。与无口渴组相比,口渴组患者血肌酐、使用中高浓度透析液比例和自我感觉季节影响口渴比例均较高,24 h透析总入液量较多(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中高浓度透析液(OR=2.349,95% CI 1.279~4.312,P=0.006)及自我感觉口渴程度受季节影响(OR=2.232,95% CI 1.338~3.724,P=0.002)是PD患者发生口渴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维持性PD患者口渴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时感觉痛苦。使用中高浓度透析液及自我感觉口渴程度受季节影响是维持性PD患者发生口渴的独立危险因素。

  • 病例报告

  • 李志莲, 付欣怡, 蔡文菁, 雷陈瑜, 白晓燕, 叶智明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为青年女性,慢性病程,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孕晚期发病,妊娠结束后尿蛋白量逐渐增多,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镜下血尿、血肌酐轻度增高、补体C3轻度下降和中度贫血。肾脏病理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突出的病理改变特点为免疫荧光检查IgG亚型中只有IgG3(3+),呈融合团块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轻链κ呈优势表达,补体C3(3+),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未见单克隆带。诊断为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G deposits,PGNMID)。对血液中未检测到M蛋白及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PGNMID,文献报道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或利妥昔单抗治疗。本例为国内首例采用半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霉酚酸酯治疗PGNMID的病例报道,随访2年,蛋白尿完全缓解,肝肾功能、补体C3及血红蛋白正常,乙肝病毒无复制。

  • 综述

  • 李惠荣, 王亭亭, 周璐, 高爱民, 刘宏宝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氧化铈(cerium oxide nanoparticles,CeONPs)作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掀起了一股关于CeONPs的研究热潮。CeONPs通过与氧原子的可逆结合以及氧缺位的存在,在Ce3+和Ce4+之间不断循环转换,使其同时具有氧化和还原的双重特性,从而能够高效且可再生性地清除自由基,具备强大的抗氧化性能。近几年,CeONPs在包括肾脏疾病的多种氧化应激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从CeONPs的结构、生物效应以及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CeONPs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 专家共识

  • 《中国腹膜透析管理现状白皮书》项目组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发病率逐年增长并且增幅加快,每年约有2%的患者进入ESKD。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以其简便、安全、有效和居家治疗,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ESKD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自197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将持续性不卧床PD(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的概念和技术引入中国后,我国肾科专业医护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共同努力,PD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客观了解现阶段我国PD中心关键质量指标现状、中心建设情况、PD处方及调整、并发症诊疗、充分性评估、患者长期随访现状以及疾病负担和慢性肾脏病风险认知情况,《中国PD管理现状白皮书》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轮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并组织专家编写形成了这部《中国PD管理现状白皮书》。该白皮书清晰地回顾了目前中国PD的建设及管理现状,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PD中心的人员配备,加强对PD专业人员的培养,扩大专职医护人员队伍,注重质量管理,降低P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提高P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